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摘 要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该环节的教学质量对于面向应用技术型的独立学院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借鉴国外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通过对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深入细致的分析,设计了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运用模糊集,构建了独立学院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性分析。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独立学院 1013939/jcnkizgsc201520234 1 国内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综述 11 国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在国外,实验教学质量的
2、评价经历了以直观经验方法为主的经验型方法阶段、以测验型方法为主的测验型方法阶段、以学生和课程为中心、目标模式为主的分析型方法阶段。如今以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他们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即教学业绩文件夹式的评价方法,已进入以教育领域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以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全面发挥评价功能的系统型方法阶段。 国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为学校内部组织评价;另一种为校外专门评价机构评价。从评价结果的处理情况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质量评价已经基本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的道路,由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
3、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及督导专家评价相结合。 12 国内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概述 国内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研究较少。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先后产生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例如天津师范大学的陈洪云等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就引入了层次分析法,并简要介绍了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实验室评估体系的过程,他们认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消除了非重要因素所占权重过大的影响,提高了评估的科学性。而昆明理工大学的蔡谦则提出了运用灰色聚类法来对实验室进行评估,他认为针对实验室比较多的高校,利用灰色聚类的思想先对实验室进行“聚类” 、然
4、后再进行评估,可以大大提高评估的效率,简化评估的流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西南交通大学的濮德璋副校长则在多年前就将模糊学的思想与方法应用到实验室评估中,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 目前,对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也与实验室整体评估的方法大体类似,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普适性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方式。 2 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21 构成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要素与内容 对独立学院实验室是否符合开放、创新的评价要素主要看其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看其在实验教学中是否始终贯彻自主、开放、综合、创新的原则。 (1)实验教学。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5、的教育理论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积极承担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取得的实验教学与研究成果有广泛的辐射作用。 (2)实验队伍。实验队伍是影响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室负责人、骨干队伍、专兼职队伍是实验队伍考核的主要标准。实验教学
6、队伍建设规划合理、结构合理,培训制度健全落实,实验教学队伍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实验教学水平高。 (3)管理模式。实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在评价体系中,应着重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考核。 (4)设备与环境。充足的实验教学设备是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独立学院实验室,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和实验教学规模,配置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并保证其保持在较高的完好率,同时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要健全,维护措施得力,应急设施和措施完备。 22 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密不可分,单独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进行评价将很难全面准确地说明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且不利于通过评价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因此在一级指标的设计中,将部分实验室建设的内容纳入进来,但在权重比例设定上还是以实验教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为主。 表 1 独立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二级指标 从表 2 可以看出,利用上述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实验中心的评价得分是客观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郭剑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刚健,张国琛强化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