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改背景下乡村教师伦理道德冲突问题的反思和调试一、教师伦理道德溯源 作为教师典范的孔子,最先提出了“仁爱”的教师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并在教师职业中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传承。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教育的发展,教师伦理道德也得以更新和发展,并且日益深入和系统化。 新课程改革要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是“人的变革” 。农村学校是新课改的主要阵地,乡村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体,其伦理道德毫无疑问成为新课改关注的焦点。乡村教师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新课改,伦理道德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全国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二、新课程背景下乡村教师伦理道德冲突问
2、题的反思 所谓伦理冲突是指行为主体在进行伦理选择和决定时面临的矛盾状况, 是社会矛盾在道德领域的特殊表现。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 ,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观;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和问难;教师需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其身份和地位高高在上,得到乡村人民和学生尊重的同时也曾让学生畏惧。新课改的进行,使得乡村教师伦理道德上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伦理道德冲突问题日益显现。 21. 角色伦理冲突。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充当一定的身份,也会受到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规约而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模
3、式。个体在扮演起社会角色,执行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相应职能时,其行为和心理必定要符合其角色要求。教师伦理道德自身具有内部传承机制,乡村教师进入教师行业,需通过多种外部行为途径内化教师职业心理品质,在认同、模仿、接纳教师角色时会相应的出现伦理上的冲突和适应问题。角色是个体因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冲突指的是作为教师的个人被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致的角色, 或同时扮演两种相互矛盾的角色时产生的内心冲突。新课改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 (1)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角色冲突。众所周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待遇偏低,福利不尽如人意。乡村教师走教、包班现象严重,此外乡村学
4、校合并到镇及以上行政区域后,大部分乡村中小学都是寄宿制学校,因此乡村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天还得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超负荷的工作量让乡村教师倍感疲惫。新课改提出乡村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从事教学工作。乡村教师突然要改变自身一贯的教学方法、熟知的教学内容、从未采用过的教学媒介,这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乡村教师手足无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会教书了,迷茫、失落油然而生。为了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乡村教师在超负荷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下,付出比城市教师多倍的努力试图提升自我而不被淘汰。这种付出与回报之间不成比例的角色伦理冲突让乡村教师倍感无奈。 3(2)教师角色内的伦理
5、冲突。作为乡村教师,扮演了多重角色,包括知识的传授、朋友与知己、替罪羊、代理人和法官等。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乡村教师常常要将多种角色加以融合并重新组织,在面对两个角色同时为教师提出不同角色行为时,教师角色内的伦理冲突便会出现。面对新课程改革,乡村教师必须承担起按照新课改要求实施课程改革的责任和义务;在乡村社会中,乡村教师又扮演着乡村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在学校系统内部,不同的人对其又有不同的看法和期待;在乡村学生和家长中,乡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面对这么多的角色行为期待和要求,乡村教师很难从对立中找到统一,导致乡村教师无所适从,角色内的冲突由此产生。 (3)乡村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转换引进的
6、角色伦理冲突。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应该实现由传统“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 、 “知识权威者”向“学习型教师” 、 “ 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者”以及“教学孤立者”向“教学合作者”四大方向转变。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和传统的教学活动界限明显、彼此分离,在乡村教师看来,教育科研是教育专家们的“专利” ,他们的职责是教好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乡村教师看来,专家型教师压根与他们没关系;乡村教师角色转换的伦理冲突主要成因是:一是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由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封闭性、保守性、悠闲性,变化节奏缓慢加上很多乡村教师长年累月只教“一本书”
7、的教书经验,他们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教学模式,并将其奉为“老黄历”一般周而复始地诵读,这样的“知识权威”的乡村教师与“学习型教师”差4异明显;二是新课程倡导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广泛、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程与教学是泾渭分明的,课程由国家或地方制定,教师被排斥且游离在课程之外,教师只要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忠实地执行即可。如此课程开发、研究和评价者跟他们毫无关系;三是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之间应该彼此合作,共同提高,而在乡村社会,乡村教师的地位是高高在上、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师生之间是“师道权威” ,教师之间则是课上课下沟通交流
8、的比较少,这都与新课程的要求有所背离。基于上述情况,新课改中乡村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转换引起的角色冲突由此产生。 2. 流动与忠于职守的伦理冲突。乡村教师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家有隔夜粮,不做孩子王” 。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没有宅基地、无资格享受经济适用房、没赶上福利分房,住房公积金也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这都让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失去了信任和期待,因此出现了“村里老师镇上走,镇上老师县里走,县里老师市里走,市里老师东南走。 ”很多乡村教师不安于在农村教书,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竞争上岗往城市学校跑,还有一些教师则通过“走关系” “权钱交易”等方法千方百计拼了命的往县里城里钻;更有一些乡村教师直接放弃教师
9、工作下海经商试图脱贫致富。然而乡村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很高,把教师看成是神圣的,是子女“鲤鱼跳农门、山窝里出金凤凰”的唯一希望,乡村教师身上承载着乡村人太多的期盼。在残酷的生存、工作环境和乡村人企盼的眼光中,乡村教师陷入了个人流动和忠于职守的伦理冲突中。 3. 权利和利益5的伦理冲突。 (1)乡村教师权利和学生利益的冲突。受传统“师道尊严”影响的乡村教师,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至高无上的,学生理当惟命是从,不能对教师有丝毫的背叛。新课程提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者” ,学生对教师可以批判、质疑,可以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教学应当“以生为本”等,这些要求的提出
10、无疑使得学生权益得以增加,相比之下教师权益则有所削减。这让原本高高在上的乡村教师倍感不适,与学生之间的权益冲突日益突显。 (2)乡村教师个人权利和学校利益的冲突。新课程改革深入到乡村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管理体制的步伐却没有接踵而至,积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这就使得农村学校管理中存在诸如人性不足、严格有余、等级森严的管理格局当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乡村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充电、变革以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腹热情、锐气和愿望期待能够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又要频繁奔波应付学校的例行公事、常规检查、教学评比、年中年终考核、遵守学校的坐班考勤制度。周旋于新课改和学校制度中的乡村教师疲惫不堪
11、,在乡村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伯仲的价值取向下,乡村教师原本的锐气和胆略被消磨得干干净净。此外,乡村学校实行“家长式管理” ,校长乃一家之长,乡村社会又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讲求关系, “以权为本”,管理极其不民主;对教师严格惩罚、严格监控、严格执行听命于上级领导,宽松不足严格有余非人性化的科层管理方式,保障了学校权益的同时也侵害了乡村教师的权益,泯灭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性和独6立性 ,抑制了乡村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破坏了乡村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心理气氛和工作势气。 三、新课程背景下乡村教师伦理道德冲突问题的调试策略 反思课程改革中乡村教师伦理冲突问题,让我们进一步认清
12、了教师伦理道德在新课改中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面对新课改中乡村教师出现的诸多伦理道德冲突问题,调试乡村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伦理冲突问题迫在眉睫。 1. 更新自身的观念和认识。伦理选择既是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其所面对的社会机制作用的结果。 农村学校要想顺利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和主体的乡村教师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解决自身在新课改中遭遇的诸多伦理冲突问题,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自身的观念和认识。 (1)积极转变职业理念、教学服务观念。职业理念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追求,能否成功转变职业理念,主要取决于从业者对自身职业性质的正确把握和所处地位
13、的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倡导师生平等、沟通,提倡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自觉、发展成为专家型、学习型教师,这就要求乡村教师有正确对待自身职业的自觉意识。 (2)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是教育中的大变革,从中也折射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切职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乡村教师身处新课改的教育环境和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中,清楚认识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则显得非常必要。其次要认识到服务根据的变化。以往7乡村教师围着学生成绩转,提高学生成绩成为其主要和毕生奋斗的根据。如今新课改实施,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诸方面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教育教学
14、要求,这也就成为了教师们新的教育教学的根据。 2. 尊重教师成长的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机制。教师的伦理道德在规范和制约自身的同时也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征出来,且会对其教育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伦理道德是个人的选择和价值观,体现了个人的需要和发展要求。若是违背了个体的心理需要、束缚了个体的精神则会导致伦理失衡。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 ,因此,在教师的管理制度上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乡村教师这一弱势群体,尊重乡村教师的意愿和成长、发展规律。首先,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并非一时之事,应该给乡村教师多些自由支配的权利,不应该对教师指指点点,规定或是控制教师应该怎么教、怎么做,而应该
15、给予他们更多的宽松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去探索,让他们从自由的创造、探索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职业的乐趣,解放教师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解放;其次,评价制度应多元化、立体化,打破以分数定胜负的价值取向。 3. 倡导教师“义得”与“利得”统一的价值观,激发教师改革进取的潜能。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生活的基础也就是道德的基础。如果由于饥饿由于贫穷,你腹内空空,那么不用问在你的头脑中、在你的心中或在你的感觉中就不会有道德的基础和资料。 ” 8我国
16、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更多的延续了先秦儒家“义” ,虽说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却造成了“义”与“利”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乡村教师并非圣人,他们只是普通的公民,也要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体面和满足。 因此,为了激发乡村教师改革进取的潜能,应当努力找寻现代文明与传统伦理的结合点,在用崇高的教师伦理道德鼓舞教师的同时,应当更多的倡导“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听听乡村教师的心思和满足乡村教师的合理需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工资福利待遇和教学生活条件,为乡村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以解决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我们的乡村教育才能够跳出传统教育的藩篱向新课程迈进,我们的乡村教师才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