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摘要:基于当前对保护环境的关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从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相长、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课程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实践。结果证明,教学改革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建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保护;研讨式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96-02 近十年来,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和惊人的进步,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
2、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也不能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还相当严重,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大气质量的低下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态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1。随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日趋激化的今天,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研究生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观点和态度,为将来从事科研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因此,面向土壤2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资源与
3、环境保护专题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需求。但同时,不少同学在本科生阶段已有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课程基础,如何与已有的课程知识恰当衔接但不重复,又能保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都是需要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有基于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和实践。 一、优选教学内容 目前的本科生教材中主要以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少资源损失与浪费、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为主线,将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指出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2。因此,也基本上涵盖了资源
4、与环境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但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需要为后续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打下理论框架和知识基础,需要课程必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深度,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基于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1)首选讲述生态学基础,强调生态系统的基础地位和生态平衡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其次在自然资源部分,以资源承载力为出发点,讲述各种主要资源(土地、水、森林等)的利用和保护;(3)新增能源与环境这一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主题,从目前能源的生产消费情况和面临的新形势来拓展知识面;(4)把土壤、水体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作为单列的章节,作为研究性内容进行呈现和探讨;
5、(5)把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特征与建设的理念、3原则,作为适应我国城镇化新形势下的收尾章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有生态学基础和资源承载力这样的基础性学术内涵,也有土、水、气污染修复这样的研究与应用性质的环节,同时也在本科生相关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新增了能源与环境及生态城市建设等内容,既注重基础也新增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主题,把构建知识框架和研讨学术前沿有机结合。从知识面和学术内涵为出发点,强调与以往的知识基础衔接,更重要的是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理论的提升和拓展。 二、注重教学相长 经过大学四年的本科通识教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在诸如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农业资源的利用、改良、开发与保护,以
6、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方面3,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与储备。研究生阶段时已经具备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框架,因此沿用本科生阶段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且也无法有效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在开设这门课程伊始,就考虑到在这门课涉及的内容宽泛,但教学时数又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研讨式的课程体系。根据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层次和特点,将重点和关键瞄准如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互为补充和提高,往“教学相长”的方向努力。因此,我们在第一堂课上,就把课程范畴和章节内容告知学生,围绕章节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
7、知识基础、兴趣和论文方向,自由选择和协商相应的章节主题,在课后搜集文献资料和实际案列准备简明扼要的 PPT。每个章节和主题都对应于 23 名研究生,配合4课程内容讲述的进度,每次上课用 1/3 多的时间,用于研究生 PPT 演讲和相关讨论。一方面在 PPT 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到问题,锻炼了思考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演讲和提问研讨的过程中,也提升了问题凝练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及工作能力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这种以人人参与为理念的课程建设和授课方式,已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喜爱。同时,由于学缘结构差异,来源于不同本科毕业学校和不同
8、专业的同学,围绕课程主题进行坦诚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对激发学术思维和深化、拓展课程内容,不断为课程体系增添新案列和新观点,起到非常积极而正面的作用。 三、改进考核方式 因为教学互动的增加,学生需要在平时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查阅资料制作 PPT 进行演讲,同时需要围绕演讲同学的主题,展开质疑和讨论,需要花费相对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在这门课程上。且基于研究生对科学论文写作素养的要求,因此在期末考试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减轻了考核的比重,用综述性论文取而代之。例如,期末课程论文规定参照生态学报的格式,围绕本课程主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一篇综述性质的论文。因为既有诸如中英文摘要等格式要求,也有与自身论文方向密切
9、相关的学术内容,因此对研究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学术观点、文字凝练表述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改变了过去一贯的一张试卷来交差的传统做法,有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期末考试成绩以平常的课堂演讲占 4 成,期末论文占 5 成,课程出勤占 1 成来计算,5既调动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通过课程学习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近几年的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总结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特色并借鉴综合性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类课程的优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构建形成以“教学相长”为核心的开放式课程体系,使
10、学生在拓展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思辨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其在日后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课程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探索性工作,而且研究生具有与本科生不同的特质,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增加前沿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学术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和提升科研能力为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敬国,张玉龙.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题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