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18KB ,
资源ID:1708486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084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断裂”与“异化”:唐诗的“救赎”.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断裂”与“异化”:唐诗的“救赎”.doc

1、1“断裂”与“异化”:唐诗的“救赎”摘要:多元系统论视域下的文学系统演变既决定于自身形式库更替的需要,亦受制于其他子系统的同质建构。20 世纪初唐诗在美国掀起的第一次中国风,无疑是翻译文学参与他国文学革新的一个典型案例。诗歌现代性和民族性诉求体现了美国诗学自治的决心,唐诗的被接受既是译语人群开放心态的体现,更是其诗学革新而造成文化断裂的解困之途。另一方面,诗学他治之效则来自于工业文明必然的异化须找到救赎方式,而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隔膜在唐诗的乌托邦世界里得到稀释和解脱。 关键词:断裂;异化;现代性;民族性;诗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

2、477.2013.03.030 接受美学奠基人尧斯认为:人的官能感知不是什么人类学上的常数,而是历史上的变数;在一种变换无常的现实中去发现新的经验方式或与之抗衡,早已是各种艺术的一种功能122。20 世纪初的美国诗歌革新就其本质来看,有着复杂的文学和社会根源,但无可置疑的是,此时的唐诗英译为其提供了最方便的上手工具。著名学者朱徽在对其时唐诗英译盛况进行总结时曾将之定义为美国学习中国古诗的第一次高潮2。此次唐诗的英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如神州集 、松花笺 、 中国诗歌精华 、 中国诗歌精华续编 、 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 、 唐诗音韵等;二是译者的影响力大,如庞德、洛威尔、弗2莱

3、彻、宾纳不仅为其时诗坛巨匠,更是新诗风的开拓者和创立者;三是翻译和创作不分, 既体现于译者本人对唐诗及汉字的误读而导致翻译中的自我创新,更体现于唐诗的翻译与他们本身的诗歌创作相溶。正是这三种因素一起促成了唐诗从边缘向中心的上位,并助力于美国的新诗运动。当然,要深入研究唐诗对 20 世纪初美国文学变革的影响,须回答两个质疑:20 世纪初的美国诗歌变革因由何在?为何是唐诗促成其变革?为此,笔者拟借力于多元系统论和接受美学的相关观点来一探究竟。 佐哈尔认为,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例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 ,须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3。这种符号集成体运

4、作方式的假设立足于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将与人有关的各类复杂现象置于一个多元、动态的运作程序并对其变数作共时和历时的解读。以文学子系统为例,其本身存在着二级类型与一级类型不间断的斗争并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而带来文学的变革及新的形式库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它从属于文化这个大的多元系统,并与之同构。因而文学系统的演变既是文学自治与自身体系更新的结果,亦为文学他治并受制于文化的其他子系统之必然。在对这种动态的变迁进行更微观的描述时,翻译文学作为动力因素而浮出水面。 翻译文学之所以能承担文学变革的动力因素,就在于当文学系统更新须寻找新的元素对已过时的僵化二级类型进行置换时,它必将是个不错的选择。对此,佐哈尔曾

5、有过专门的论述,在其论文“文学多元系统中的翻译文学之定位”中,他指出翻译文学有可能在他国进行宏大演出的时机:第一,当文学还处于“幼稚期”或处于建立过程中;第二,当3文学处于“边缘”或处于“弱小”状态,或兼而有之之时;第三,当文学正经历某种“危机”或转折点时,或出现文学真空4。唐诗在 20 世纪初的美国被接受正是因其文学革新而造成的断裂须借助于外力来填写,唐诗的翻译正当其时。而对于为什么选择了唐诗,在多元系统之系统论中亦可找到相关论据。佐哈尔认为,所有的翻译作品至少在两点上是相通的:其一,选择原文的原则必定在某种程度上跟译语文学的本国(并存系统)相关;其二,翻译作品采取的规范、行为模式和政策简单

6、来说,即文学形式库的应用必定跟其他的本国并存系统息息相关5。除了诗学自身所需,本国并存系统中的其他因子亦是翻译文学被选择的原因。这无疑是对翻译文学为何被选择的宏观描述。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唐诗的被选择则因其迎合了美国文学的接受心态,它既是对其定向期待的满足,又在变异中使其获取了新的美学经验,迎合其创新期待,从而被经典化。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异化焦虑在唐诗及对唐诗的借用中亦得到极大的释放。 一、 “断裂”的重建:诗学自治 文学到底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于某个时空中的事物,还是一种不断生成、消失的精神现象,一个时时变化的动态过程呢6?这种文学本体论追问本身就是对传统的静态文学史观的质疑。接受美学则把

7、文学的演变视为接受者操控的文化存在物,作为反映主体“人”生活需要的客体,它又与人互为对象,它既是对存在的满足,又是对存在的展示。 20 世纪初美国文学的演变首先有其诗学自治的要求,这里的自治具有双重含义:一指文学本身的革新,即相对于其它子系统的制约;二是4指一国文学独立之诉求。本文所谈文学自治因而兼含二者。一方面,诗学自治包括诗歌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要求带来了美国诗歌形式库的断裂,另一方面这种断裂亦为美国文学建立自己独立诗学而带来的阵痛。 (一)诗歌现代性的召唤 何谓诗歌的“现代性”?笔者认为,诗歌的现代性诉求首先体现在诗歌的现代意识上,即总在求新求变,将自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因而需要不同于

8、以往任何时代的诗学表现。1416 世纪的文艺复兴,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18 世纪的启蒙运动,19 世纪的浪漫主义高潮为诗歌创作不断带来新的灵感和新的元素。20 世纪作为一个新的纪元,同样召唤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诗歌样式。而在美国以庞德、艾略特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正体现了这种高涨的现代意识,因而把诗歌的样式革新推到前台为情理之事。而“求异”必然导致断裂,要弥合这种断裂,最便捷的方式莫过于跨越文化圈而将目光转向他者。唐诗是东方文明极盛时期的最典型文学样本,假借于它既是对自身未来更繁荣的期许,亦向世人展现了美国诗界最开放的民族心态,而这正是现代性意识的体现,因为它是对狭隘的民族性的超越。在庞德看来,中

9、国唐诗是个宝库,正如欧洲的文艺复兴乞灵于古希腊人,古中国人不仅给美国新诗诗人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之源,在今后的一个世纪美国诗歌都将从中找到动力7。诗歌现代性诉求其次体现在诗歌的现代主题上。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得“存在”的内容有了重大变异,而在其时仍流行于美国的后期浪漫主义仍高唱情爱之歌,早已脱离主体之内心诉求。这种诗歌主题的断裂也使得美国诗界必须求助于他者。著名学者5赵毅衡经研究认为,当时的美国新诗运动诗人认为唐诗的主题表现是充分现代化的。虽然其中并无汽车、摩天大楼等现代物件,但唐诗以友谊来代替恋人激情,用离愁来替代因失恋而致的痛苦,用日常事物和自然景色来代替半神式的英

10、雄8194,其体现的是一种彻底的现代性,即广谱的人性探索。因而唐诗被接受应在情理之中。弗莱彻就曾感喟叹过他现代式的孤独感、飘泊感、失望感,穿过许多世纪的时间和数千英里的空间与唐诗的契合8143。 诗歌现代性诉求最后还体现在诗歌的现代技法上。诗歌现代性因其对失落主体的追寻,而要求表现手法上给主体以更大的自由,因而它要求诗歌留有更多空白和含混。诗人艾略特的“反直接表现”口号就体现了这种诉求。浪漫主义那过度直白的呼喊在新诗诗人眼中已太过腻味。而在唐诗中,他们找到了完美的含蓄。诗歌现代性还要求诗歌表现的具体性。如庞德对意象的追求就是其体现,这是对抽象空洞的维多利亚诗风的反拨。而唐诗的鲜明意象感恰满足其

11、需要。诗歌现代性激扬诗歌的呈现式书写一反后维多利亚诗歌的大量堆砌和无病呻吟。唐诗的“演出式表现”和“化简诗学”成就了庞德的“意象叠加”和“不加陈述”并最终成就了美国新诗运动。 (二)诗歌民族性的诉求 诗歌的民族性诉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呼应。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往往要求诗歌反映自身。美国文化脱胎于“两希文明” ,自然欧洲文学母体给了美国诗歌最初的生命。尽管自 19 世纪中期开始,美国文学在继承英国文学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6也造就过如爱默生、爱伦坡、惠特曼、艾米丽迪金森等美国诗学“独立”的开拓者,但 20 世纪初,随着老一代民族诗人的陨落,美国诗坛又回到了拾取欧洲“牙

12、慧”的时代。其时,伦敦依然是英语文学的“圣地” ,而带有浓烈“保守”色彩的后维多利亚诗及其后的“乔治诗派”充斥着英美诗坛。试图有所作为的美国青年须绕道伦敦来求取自己的功名就是这一明证。即便是庞德这样的新诗运动领袖在年轻时亦未能免俗。只不过,庞德的高明在于他看到了其时美国文学的这种附庸性,从而通过新诗运动的发起切断其与母体的联系,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美国诗歌的民族性。 美国诗歌民族性诉求而造成的与英国母体的断裂在唐诗中找到了补救。来源于东方文化的唐诗有着完全不同于英国诗歌的美学趣味。唐诗中体现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感、自然山水有着鲜明的中国性。而这种民族性启发着美国新诗诗人从理论上建立自己的民族诗学

13、,因而以蒙罗创办诗刊并邀请庞德作为海外编辑为标志,美国的新诗运动既是美国现代诗歌的真正开端,亦为美国诗歌的民族性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意象并置与迭加、客观关联物、非个性化、脱体句法等融合了唐诗与美国诗歌的相通和变异的诗学术语,作为美国民族诗歌的发现而为现代诗学的丰富注入了新的元素。再者,从诗歌创作上,以意象派为主要代表带来了美国诗歌的创作高潮。新诗诗人的作品不再以空洞而抽象的欧洲病为内容,而主要描写美国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自身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聚焦美国人在面对现代性时所产生的种种焦虑。与此同时,美国诗歌民族性运动也成就了大批有作为的美国诗人及有影响力的作品。与唐诗有着7不解之缘的庞德、艾略特等既是美

14、国诗歌史上的巨匠,同时其在世界文学的演变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庞德的小诗在地铁站以“意象派的经典之作”而进入了世界文学史,而艾略特的荒原则成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作品。 二、 “异化”的救赎:诗学他治 上文已论及,诗歌形式库的革新除了自身的诗学基础,还受制于文化总系统的运作。从文学本体论来看,即诗歌须展示存在。20 世纪初的现代性进程为文学提供了诸多命题,深深受益于启蒙理性的美利坚民族也更多体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焦虑。当哲学家,社会学家把目光聚焦于主体并试图为其解惑时,现代性研究找到了同一个关键词:异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劳动在实践上对人进行了三重异化。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

15、对象对他进行了物的异化;在劳动过程中,生产行为的受动和去势使得个人生命转过来反对他自身,从而造成自我异化;而人的类存在性使得类同人相异化,把类生活变成个人生活的手段99596。事实上,人类文明的推进本身就建立在不间断的自我否定上。只不过,工业文明对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加剧了盲目的目的性,从而使得异化的损伤最大化。20 世纪初的美国通过几百年的垦殖,已成为即将超越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体,所受的异化浸润表征于其十足的功利性和对机械舒适生活方式的狂热追逐。当然,现代文明的强烈反思精神使得有识之士撰文和赋诗来对其加以揭示。而美国现代诗走向东方,走向唐诗以逃避这种有害的异化乃其审美现代性所赋予

16、的责任。 8(一)人与自然的隔膜 工业文明所致的异化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加剧。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995。但人类文明的每一步都记载着人对自然之谜的解索。西方文化本就怀抱天人对立之哲学伦理,古希腊悲剧及西方文学里写满了自然的危险和英雄克服这种阻挠而带来的巨大成功。在西方文学里,征服自然的英雄被人崇拜,而人在对自己舒服写意生活的进一步追求中已把自己是自然之子这一身份遗忘。20 世纪启蒙理性的进一步胜利,在人类发展史上记载了越来越多的人超越于

17、自然的成果,从而越发鼓励了人的自大。但事实上,人因为这种盲目的自大已遭受了自然的报复。刘国清认为,西方文明的进步, 尤其是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开始后的 300 年里, 现代文明的触角越伸越远, 它不仅蚕食着自然, 破坏着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 威胁着人类的物质生存, 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灾难, 人们不得不开始担心失去家园的现实可能10。 20 世纪初的美国,知识分子已看到人因为对自然掠夺性的占有和敌意而导致的这种恶果。而人作为自然之子,远离了自己的家园,恐慌感便应运而生。 20 世纪初美国诗坛对唐诗的接受和借用,正是因唐诗的自然主题既满足了他们怀念自然的定向期待,而唐诗中不一样的自然态度则是

18、对其创新期待的首肯,二者一起给了他们克服异化的希望和可能。庞德、洛威尔等其时翻译的唐诗多出自李白、王维、白居易等大诗人,而这几位皆为唐诗中刻划自然的丹青妙手。笔9者认为,唐诗对异化的超越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唐诗中的自然是一种自为的自然。这种自为性体现在它是一种未经人打扰的本质的自然,如洛威尔和弗莱彻都钟爱的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独倚两三松。 ”以及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一幅幅多么美好且未经污染的纯净画面。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桃花源,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在充满着风沙烟

19、尘和污水雾霾的当今,已无法拾取这一段曾经的美好自然了,这的确是人类的悲哀。这种自为性还体现在自然它是一种中性自为的存在,并非西方文明所认为的危险的需要被征服的自然,亦非充满着金钱和资源可以被剥削和利用的自然。其次,唐诗中的人是自然中的人。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是对自己本性的回归。天人合一的意境使得人不必出现,因已在其中。自然即人,人即自然。如韦应物的“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宾纳认为,作者把人融于自然,松子落地声与友人的脚步声无需分辨,此即为彼,彼即为此,而读者只有将自己也化入该诗境,方可妙悟8267。最后,唐诗的自然是一种审美的自然。审美的自然融自然之美与情感之悟为一体,

20、既是对自然单纯之美的超越,也是对人狭隘情感的升华。如洛威尔译的杜甫月圆:“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一轮孤月承载羁旅闲愁,对故园的怀念在情景交融的描述中使人看到了大写的自然和大写的人,从而人不再流连于那一时的愁苦。诗歌的美学意境,或者说唐诗中自然的审美功能10抚慰了人自身,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二)人与自身的疏离 工业文明的异化还体现在人与自身的疏离。这种疏离性既包含人远离了个体的自我,被过度同化为类生活的抽象的人,失落自我的“人” ,也包含人彼此之间的隔膜。过度膨胀的功利性使得工具性、目的性为唯一的价值尺度,而人

21、之间的纯情已被遗忘。前者将致人以分裂,后者则导致孤独。美国现代诗中无法释怀的荒芜感即来于此。这种现代性的焦虑与当时正流行的后期浪漫主义那苍白呐喊式的激情有太大差距,若想得到宣泄便只能另寻良方。而唐诗把自身融入历史,融入自然,将人写为完整的人,是对自我的一种放飞,是对自由的追慕。唐诗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真挚描写使人尽享天伦之乐,回归人与人之间的纯真联系。以上二者相结合,就为工业文明中的人性异化提供了一种解救的精神和情感之钥。 唐诗为 20 世纪初美国现代诗歌奉献了完整的人。这种完整性体现在对声名富贵的看淡,对功利的超越。如宾纳译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个体的人如风中的细草,孤独的小船,空中独飞的沙鸥,相比那浩瀚的苍穹,辽阔的原野,奔腾的大江,终不过如流萤,短暂而脆弱。人对富贵功名的追逐也不过是舍本逐末,自不量力,终究也只是一场空,与其感伤流连于这种永恒的抑郁不得志,不如放开,做那飞翔的沙鸥,自由回归自身。唐诗中人的完整还体现在诗人总可通过过一种隐逸的生活而醉心于友情、美酒、诗书等遣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