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117KB ,
资源ID:1708721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087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doc

1、1“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机制探析摘 要:“隐喻式”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类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接受者运用隐喻思维,调用相似联想,将表达题旨寄于与之具有相似性联系的辞面中。对此类“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是寻找辞面与辞里通道相似性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推测的过程。接受者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互享程度越高,恰切理解率也就越高。这种认知语境的互享程度,与接受者的知识积累及能动性发挥密切相关。 关键词:言外之意 隐喻 生成机制 理解机制 语境互享 “言外之意”是表达者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语表意义之外的内容,使人思而得之,进而收到言近旨远、余味曲包效果的一种积极修辞现象。

2、 “言外之意”现象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且涉及修辞学、语用学、美学等众多学科。我国学术界对其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延续至今。但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其生成及理解机制贯通起来研究的成果甚少。鉴于此,本文从修辞学角度,以“隐喻式”言外之意为例,对其表达和理解机制进行探究;这也可以为研究“言外之意”的生成及理解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言外之意”的分类,较有代表性的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依据“言外之意”实现的不同途径,将其概括为“含蓄式”和“寄托式”两大类。本文为了更好地探究其表达和理解规律,便从表达和理解时的2不同思维方式(隐喻或转喻思维)这个角度,对其进行类型概括。因而,“隐喻式”言外之意,是

3、指其表达和理解都与隐喻思维密切相关的“言外之意”类型。 隐喻,在传统修辞研究中,是比喻辞格的一种。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突破了辞格的身份,进入了思维方式的大家族中,被认同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的运作机制是在相似性(可以是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说话者刻意想象出来的)的基础上,将源域(喻体)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上,从而产生对目标域的新的认知和理解。 “映射”方式分为简单投射和复杂合成两种。这在隐喻研究中,分别对应 Lakoff 的映射理论和Fauconnier 的空间合成理论。前一种映射是直接将源域的某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中;而后者是源域和目标

4、域相互投射,在此基础上,产生抽象的类指空间以及合成空间。经过合成空间的组合、扩展等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认识。 运用隐喻思维表达的“言外之意” ,是表达者以相似性为联系点,将两个不同的领域联系起来;再将源域(即喻体)的某些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中,或将源域与目标域互动产生的相似点映射到目标域中,赋予目标域(即本体)一种新的认知意义,而此新的认知意义就是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 本文对“隐喻式”言外之意生成及理解机制的探析,是在其类别概括的基础上,对其形成规律及影响理解实现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类型 3依据辞面所传达事情或现象的多少,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两个小类:若通过相似性联想,辞

5、面只说了一件事,一种现象,而所说的这一件事或一种现象就是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我们称之为“辞面引申”式;若辞面说了两件事、两种情况,即辞面是“一种” ,辞里是“另一种” ;而“言外之意”就是借助辞面的相似来实现的“另一种” ,我们称之为“辞面包孕”式。 1.“辞面引申”式 此类“言外之意”辞面与辞里说的是同一件事,辞面是对辞里的形象表达,二者之间通过相似性联想联系起来。接受者在理解时,在语境触发下,引发辞面的相似联想来实现“言外之意”的理解。此类型常常以词或句的形式表现出来。如: (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诗的后两

6、句中,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回答“洛阳亲友”的关切询问,语义搭配上并不顺畅。要理解这种冲突搭配所表达的语意,就需要联系具体语境来解读。 此诗作于诗人“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 “两窜”的第二次,即被贬为江宁尉时期。面对亲友的关心,诗人并未直接言明自己的状况,而是借“冰心” “玉壶”两个意象来传达。 “冰”纯洁无瑕,“玉壶”指品行高洁;“早在六朝时,鲍照就曾用中清如玉壶冰 (见代白头吟 )之句,表现高洁清白之品行”。 “冰” “玉壶”的高洁品质与诗人的品行具有相似之处,因而辞面言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之状,4在相似性联系下,以此向亲友传达:“虽然被谤议、谪贬,但自己仍清正高洁”这样的“

7、言外之意” 。正如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说:“借送友人自写胸臆,其词自潇丽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洁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沦,毋烦招致。 ” “辞面引申”式,表达和理解的关键是对辞面与辞里相似性的调用。接受者在理解时,若无法依据辞面产生相应的相似联想,就很难理解要传达的“言外之意” 。 2.“辞面包孕”式 此类“言外之意” ,是用同一语言形式同时表达两种意思或两件事情,辞面与辞里通过相似性链接起来;辞面说的是一个意思,一件事;辞里是另一个意思,另一件事;而这“另一个意思,另一件事” ,就是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 。此类“言外之意”可以以词、句、篇的形式来体现。

8、 如主要体现在词语中的: (2) “这样的婚姻,为什么要维持着?”她问,轻声地。 “她要离婚, ”他说:“但是要把整个工厂给她,做什么离婚的条件,我怎能答应?” “你怎么会娶她?” 他默然,她感到他的呼吸沉重。 “我是个瞎子!”他冲口而出,一语双关的。 (琼瑶庭院深深 ) “瞎子”指眼睛有问题,看不见东西。而男主人公柏沛文的这句“我是个瞎子!”是在解释为什么娶现在的妻子时所说的。男主人公在娶现在的妻子时,就已双目失明,辞面表达的是:因眼睛看不见,看不5到其外表,所以才会有此悲剧的婚姻。但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这对夫妇生活并不幸福,且妻子提出了苛刻的离婚条件,可见,他对妻子非常不满。因而,此句中的“

9、瞎子” ,不只是说他眼睛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说看错了妻子的为人。在“眼睛看不清东西”与“判断不出人心的好坏”之间建立了相似性。在此相似性的联系下,由眼睛看不见东西的“瞎”来传递“对人的本质或内心判断失误”这样的“言外之意” 。 又如以句形式体现的: (3)曾文清:(没有话说,凄凉地)这,这只鸽子还在家里。 愫 方:(冷静地)因为它已经不会飞了! 曾文清:(一愣)我(忽然明白,掩面抽咽) 愫 方:文清。 (文清依然在哀泣。 ) 愫 方:(皱着眉)不要这样,为什么要哭呢? 曾文清:(大恸,扑在沙发上)我为什么回来呀!我为什么回来呀!明明晓得绝不该回来的,我为什么又回来呀! 愫 方:飞不动,就回来吧

10、! 曾文清:(抽咽,诉说)不,你不知道阿,在外面在外面的风浪(曹禺北京人 ,第三幕) 此例中,封建大家庭中长子曾文清娶了并不喜欢的曾思懿为妻,对表妹愫芳爱慕十多年却一直不敢表白。最后,在对蛮横妻子的绝望及对家里腐朽生活失望的情况下离家出走,去寻找生活的生机和勇气。但离家出走后不久,又回来了。上面这幕就是曾文清出走回来后,遇到表妹6愫芳时的对话。 在对话中“因为它已经不会飞了” ,辞面是在说鸽子,但愫芳说这些话是另有深意的。愫芳曾鼓励曾文清摆脱毫无生机的大家庭,到外面去寻找新的生活。曾文清出去了,但很快就颓败地回来了。这次回来,对于二人来说都是勇气和希望的破灭。因而,此时愫芳所说的这两句话,辞面

11、是在说鸽子飞不动,但在当时的语境中,这些话中鸽子的状态,与曾文清出走又逃回的状态具有相似性。在相似性的联系下,借辞面来传达了“曾文清经不起风雨,飞不到外面的世界去了”这样的“言外之意” 。知情的曾文清从愫芳的话中听出了“言外之意” ,痛苦之余也只能“掩面抽咽” 。 再如以篇章形式体现的: (4)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鴟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 此例中,庄子根据自己的处

12、境,编了一个故事:高贵的鹓鶵鸟,只栖梧桐,只食竹实,只饮醴泉。有一天当它从天空飞过时,恰遇一猫头鹰正得一腐臭的死老鼠,这只猫头鹰马上发出了威吓的声音,怕鹓鶵抢走它那只腐臭的死老鼠。庄子编这个故事,是以他和现在惠子的关系为背景,建立起相似联系:故事中的“鹓鶵”对应庄子, “鴟”对应惠子,而“腐鼠”对应“惠子在梁国的相位” 。用“鹓鶵”只栖梧桐,只食竹实,7只饮醴泉,表明其高贵;而“鴟”却怕“鹓鶵”会抢走腐鼠而发出恐吓之声,表明“鴟”的可悲、可笑。辞面是在讲故事,辞里则寓指了庄子的高贵,惠子的可笑、可悲。 “辞面包孕”式言外之意的辞面意思是完整的、顺畅的;若不了解具体语境,则很难理解其所要表达的“

13、言外之意” 。 二、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机制 从“隐喻式”言外之意类型概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生成是表达者运用隐喻思维的结果。表达者在具体语境中,为适应特定题旨表达的需要,在两个不同领域(源域和目标域)间发现或创造相似性;表达时,辞面表现为源域(喻体) ,将源域的某些特征赋予具体语境内容,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上,这较原来有了改变的目标域(本体)就是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 。如例(1)中,诗人在“高洁”与“冰” “玉壶”之间发现了相似性;再将“冰” “玉壶”的无瑕品质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映射到诗人身上,由此传达“诗人虽被谪贬,仍高洁清正”之意。 在表达过程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可以

14、是原有的或表达者发现的,如例(1) ;也可以是表达者在具体语境中刻意创造的,如例(4) 。此外,语境及表达的题旨制约着源域(喻体)向目标域(本体)的投射,源域的哪些特征投射到本体上,是语境和表达题旨选择的结果。如例(1)中, “冰” “玉壶”有多种品质和特征,如“冰”有“坚硬”“寒冷” “透明”等特征;“玉壶”有“透明” “光滑” “圆润”等特征,但最后选择“透明纯洁”这一特征,是诗人创作时语境及表达题旨选择的结果。 8在具体表达时,表达者选用“辞面引申式”还是“辞面包孕式” ,是语境、题旨及表达者所发现或创造的相似性,这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表达者所发现或创造的相似性,是最直接的影响因

15、素。 三、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理解机制 “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理解是指恰切地理解表达者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 ,而不是误解、别解或多解。因“隐喻式”言外之意的表达是表达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A 寄托在与之具有相似性联系的辞面 B 中,因此,要理解其表达的思想内容 A,就需要在理解辞面 B 的基础上,联系本体及具体语境,推知“相似性” ,再将相似性投射到原本体上,对本体获得一种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就是“言外之意” 。 在理解过程中,较为基础的是理解辞面,较为关键的是发现相似性。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作分析。 首先,理解辞面的喻体,是理解“隐喻式”言外之意的基础。 在“隐喻式”言外之意类型概

16、括的例子中,其喻体有以下类别: A.常识性、文化性知识,如例(1) ; B.双方共知事实,如例(2) 、例(3) ; C.表达者的临时创造,如例(4) 。 可见,对喻体的理解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者固有的知识积累,这有助于理解 A、B 两种类型的喻体;二是理解者的语境分析能力,这在理解 C 类喻体时起重要作用。当然很多时候这两方面都有涉及。 因此笔者认为:理解者固有的知识积累及语境分析能力,直接影响对喻体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对“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理解。 9其次,发现辞面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是理解“隐喻式”言外之意的关键。 在“隐喻式”言外之意的生成机制中,我们已经指出:具体客观语

17、境及表达题旨制约着表达者对辞面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之间的相似性的选择。因此,要推知相似性,就需要了解表达者是从何种角度选用相似性的,即了解表达者表达时的主观心境。 这种主观心境就是一种认知语境,即“既包括了上下文这种语言意义上的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有时又叫 co-text) ,又包括了即时情景(situationof utterance)这种物质语境,还有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的心理语境以及社群知识、百科知识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共有的知识语境。是人所调用的定识(assumption)之集合” 。也就是说,表达者表达时的语境是渗入了表达者主观心理因素的认知语

18、境。因而,对相似性的推知,就是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的推知。 接受者如何才能推知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需要接受者在理解辞面、联系本体及语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有别于客观语境的新的心理认知,即接受者的认知语境。若接受者的认知语境与表达者的认知语境能在较大程度上相吻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互享,就能恰切地推知表达者所选用的相似性,也就能恰切地理解“言外之意” 。可以说,接受者对“相似性”的推知过程,就是接受者实现与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互享的过程。如例(3)中,曾文清凄凉地说:“这只鸽子还在家里。 ”愫芳回答:“因为它已经不会飞了!”曾文清听后,先是“一愣” ,随后“忽然明白,掩面抽咽” 。曾文清由“一

19、愣”到“抽咽”的转变,是其认知语10境的转变:由言说鸽子的情况,转而联想到自己。转变后,其认知语境与愫芳表达时的认知语境相吻合,即:“曾文清出走又返回”与“困在笼中的鸽子失去飞翔的能力”相似,二者都具有“怯懦、无能”的特点。在认知语境实现互享的基础上,曾文清明白了愫芳的“言外之意” ,即:“长久困在封建家庭中,已失去了自由生活的能力” 。 可见,接受者实现与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的互享,对于推知辞面与辞里的相似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对“辞面包孕式”的理解,因辞面语义顺畅,若不了解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就只会停留在辞面客观语境中,也就只能理解辞面义。 哪些因素影响着接受者对辞面的理解,对相似性的推知

20、,进而影响“言外之意”的理解呢?虽然前文已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影响辞面理解的因素,但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影响辞面理解、影响相似性推知的因素,笔者以本文中的四个例子为调查材料(将例(4)译为白话文,相关背景作一定介绍) ,采用便利抽样调查法,以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为变量,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有 200 人,其中受教育程度这个变量,以高中、大学七个年级,每个年级各 20 名,共 140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职业变量以六种职业,即:教师、药剂师、计算机与应用工程人员、某部队军人、某日报社编辑、某政府行政人员,每种职业 10 名,共 60 名调查对象,以访谈形式调查。其中,六种职业的被调查者的平均文化程度相当。对这四个例子恰切理解的平均正确率如下表: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对“言外之意”的理解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