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121KB ,
资源ID:1708845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088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语》单音节情绪心理动词同义词辨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语》单音节情绪心理动词同义词辨析.doc

1、1论语单音节情绪心理动词同义词辨析摘 要: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收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的对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古语言的面貌。近年来对论语中同义词的研究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将从其中单音节情绪类心理动词这一角度入手,结合训诂学、词汇学、语义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对同义词进行考辨,从中探索论语中情绪心理动词的语言面貌。 关键词:论语 情绪心理动词 同义词 一、前言 对同义词的界定是进入同义词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的同义词界定基于“义位相同说” 。凡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不同的,都纳入同义词范围进行考辨。 心理动词,顾名思义是指表示心理活动

2、的词语,是人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的反映。张家合(2007)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将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动作两大类。状态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情绪状态,如“哀” “患” ;动作心理动词表示心理动作性能高位,如“猜” “测” 。同时根据情绪的特点,将状态心理动词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次类。本研究中,我们将论语中的心理动词分为情绪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和意愿类心理动词,其中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要包括表示情绪、情感的心理动词。根据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 (左衍涛、王登峰,1997)中作者对情绪词2的实验和分类,本文所选取的情绪心理动词皆是反映中国人认知的典型情绪心理动词。另外,表“尊敬”义的“尊、敬、尚”同义词组属于积

3、极意愿心理动词,不属于情绪心理动词。 在论语中表示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组共有 10 组,分别是: 1.乐、喜、悦 2.乐、爱、好 3.疚、怍 4.悔、憾 5.怨、尤 6.忿、怒、愠 7.哀、恸、伤、戚 8.厌、恶、憎、疾、 9.惮、恐、畏、葸、惧 10.忧、患、虑、劳、病 以上便为论语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根据学者对于情绪心理活动词的研究中有关情绪单极维度的分类,我们将这 10 组分为“正情绪心理动词”和“负情绪心理动词” 。其中正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积极作用的情绪,负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消极作用的情绪。在上述例子中,1、2 组为积极情绪心理动词,其余为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可以看出,论语中消

4、极情绪心理动词占据较大比重,且分类具体,种类繁多。本文将从正、负情绪类心理动词的两个维度里各取几组进行分析和阐释,对比各自在同义基础上的细微差别。 二、正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乐、爱、好 “乐、爱、好”这三个词都表示“喜爱”义,且具有基本相同的语法功能,都能够带宾语。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3在该句中,孔子表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其中“好”明显是“喜爱”义,可以算是+喜爱这一义项的典型成员或者说是合格成员。杨伯峻将“乐”定义为及物动词,解释为“嗜好” 。张敬夫论语集注:“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

5、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 ”用对粮食的态度来比喻“好”与“乐”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出“乐”是更进一步的“好” ,其程度明显大于“好” 。 (2)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 ) 例(2)是指樊迟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要爱人。这里的“爱”不仅仅是“喜爱” ,更多的还是一种爱护。如果我们使用替换法,将“爱”用“乐”或“好”代替,则发现不仅是搭配对象上的不和谐,同时在语义上也出现不妥,因为“爱”多是一种基于喜爱之情的“爱护” 。 总之, “乐、爱、好”三个词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在以下几个方

6、面存在一些差异: 1.使用频率: 爱乐好。在论语中“乐”表示“爱好、嗜好”义共出现了 9 次, “爱”出现了 8 次, “好”出现了 51 次。可见,就使用频率来说,在上古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好”来表示“喜爱”义。 2.适用范围和对象: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发现, “好”的适用范围较广,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都可以;而“乐”多用于抽象事物;“爱”的对象主要是人。从下列例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 4(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 )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学而 ) (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

7、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季氏 ) 3.使用程度:爱乐好。以例句为例: (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路 )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 )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雍也 ) 在例(6)中, “好”与“恶”相对,表示的仍然是“喜爱”义,例(7)意思是“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 “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其中“爱”指“喜爱” ,从例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喜爱的程度要大于“好”。在论语集释中有这样的解释

8、:“爱不但父子之爱子,兄之爱弟,士爱友,君爱臣民,师爱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尽忠于父处,士亦有尽忠于友处,凡为人谋亦有尽其忠处,但不必贯忠爱而一之也。 ” 可见,此处的“爱”和“忠”并列,是用来和“君臣之爱” “兄弟之爱”等形成比照,比“好”这种“喜爱”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而“乐”主要表示的是一种嗜好,喜爱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好、乐、爱”三者如果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表示为: 好:+5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乐:+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爱:+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二) 乐、喜、悦(说) 乐、喜

9、、悦(说)这三个词均有“高兴”的意思,都是表示内心产生愉悦的情绪,使用范围基本相同。首先看其文字学解释: 喜,许慎说文: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虚里切。 乐,许慎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玉角切。段注:乐者五声八音总名。乐记曰:乐者,乐也。古音乐与喜乐无二字,亦无二音。杨树达按:段说是也。喜训乐,乐谓音乐。字从豈者,豈即今鼓字。豈表乐器,口表乐歌,故喜字从之。闻音乐则人喜乐,喜之为欢喜,乐之为欢乐,皆后起之引申义也。可以看出, “喜” “乐”在语义上本无太大区别。 悦,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我们在说文中并没有找到该字。 广韵:“悦,喜乐也。 ”广雅释诂:“悦,喜也。 ” “悦”

10、多用“喜”来进行训释。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原文中的例句: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 6(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雍也 ) (1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 ) 在这三个例子中“乐、说、喜”这三个词可以进行互换,语义上并不存在什么差异,都是在外事或外物的条件下内心产生高兴、愉悦的情绪。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使用频率: 乐悦(说)喜。 论语中“乐”表示“快乐” ,出现了 15 次, “悦(

11、说) ”表示“高兴” ,出现了 11 次, “喜”则出现了 5次。 2.语法功能:“悦(说) ”“喜”多可以用否定副词加以限制,而“乐”通常不受否定副词的限制。 (12)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子路 ) (13)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 (子张 ) (1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 ” (述而 ) 三、负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疚、怍 “疚、怍”这两

12、个词在论语中都只出现了一次。通过查阅上古7的一些文献发现, “疚、怍”在上古时期的出现频率都不高, “怍”在左传 诗经中都没有出现。 (15)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16)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 ) 怍, 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在各切。 ”许慎将其解释为“惭愧”义。 疚,本义是“久病,疾病” 。 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 ”嵇康太师箴:“故子洲称疚,石户乘桴,许由鞠躬,辞长九州。 ”“疚”的“惭愧”义多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并且多表示因过失感到内心惭愧痛苦

13、。由于二者在上古时期的著作中出现频率都较低,所以在辨析时需要考虑两个词的其他义项来进行分析词义侧重点。 “怍” ,除了表示”羞惭、惭愧“之义外,还指改变面色。 管子弟子职:“危坐乡师,颜色毋怍。 ”尹知章注:“怍,谓变其容貌。”指心理活动发生了某种变化,在面部表情上也发生了变化。 “疚”还有“忧伤、忧虑”义。 诗小雅大东:“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用义素分析法表示为: 怍:+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疚:+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二)哀、恸、伤、戚 “哀、恸、伤、戚”这四个词均有“悲伤难过”义,首先看其在原8文中的具体意义: (1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

14、哉?”(八佾 ) (18)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焉?” (先进 ) (19)子曰:“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八佾 ) (20)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八佾 ) 例句(17)是,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其中“哀”是最基本的悲伤难过之义,具有普遍意义。例句(18)是说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其中,郑玄注曰:“恸,变动容貌。 ”马融注:“恸,哀过也。 ”例句(19)中论语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15、”这里是用来形容音乐虽然哀婉但不会伤害人的身体。可见,“伤”是哀伤过度以至于身体受到伤害。例句(20)意思是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认为就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在这里,“戚”是过度悲哀的意思。 礼记檀弓:“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也证明“戚”应当理解为“过度悲伤” 。 一般来说“哀、戚、悼、悲”常常放入一个语义场中进行辨析,而“恸”和“痛”多放在一起进行同义词的辨析。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使用“悲” “悼”的例子。 由于“哀、恸、伤、戚”这类同义词出现的频率较小,因此作出的9判断只是反映论语一书中的状况,但在考察某些词时会适当考虑些其他著作作为例证:

16、 1.使用频率:哀恸戚=伤。 “哀”作为动词表示“哀伤”出现 6 次;“伤”表示“过度悲哀以致伤害身心”只出现了 1 次, “恸”指悲哀过度,出现了 4 次;“戚”表示悲哀过度也只出现了 1 次。 2.感情程度:伤恸;戚哀。 广雅:“哀,痛也。 ”玉篇:“哀,哀伤也。 ”“哀”表示伤心、伤痛;广韵:“恸,恸哭,哀过也。 ”形容“恸”是过度悲哀,如论衡问孔:“夫恸,哀之至也。”就是说“恸”是“哀”到达了极致;而“伤”则表示因悲伤过度而使身体受到伤害。 诗经:“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 。这里的“伤”指悲伤难过,程度相对来说较重“哀”的程度相对最低, “伤”的程度最高,而“戚”在论语译注中解

17、释为过度悲哀,可见其程度也大于“哀” 。通过义素分析法我们可以看的更清楚: 哀+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伤+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恸+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戚+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3.语法功能:“恸、戚、伤”均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够带宾语,而“哀”可以带宾语。虽然论语中并没有出现“哀”带宾语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在其他著作中找到: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诗经卫风有狐 ) 哀余生之不当兮,独蒙毒而逢尤。 (楚辞九叹愍命 ) 10(三)忧、患、虑、劳、病 “忧、患、虑、劳、病”这几个词都有“担心、忧虑”的意思。 说文:“忧,不动也。从心,尤声。 ”说文:“虑,谋思也。 ”说文:“患,忧也。

18、”“劳、病”所表示的担心、焦虑都是在本义之上的引申。从以下例句中进行分析: (2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子罕 ) (2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宪问 ) (2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颜渊 )(24)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尧曰 ) (2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 ) 分析上述例句,我们发现这五个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频率:患忧虑劳=病。在这五个词中“患” “忧”使用的频率都较高,分别达到了 17 次,15 次,其余三个出现频率较低,分别是 3次,2 次,2 次。 2.词义侧重:“忧”本义指因心中有了忧愁之事而显现在脸上,在表示“担心、忧虑”意义上具有普遍性;而“患”侧重表示对外在事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