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相似性研究摘要: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 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 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关键词: 庄子 ;印度;寓言;譬喻;梦文学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1004-7387(2013)02-0117-06 司马迁说庄子一书, “大抵率寓言也” , 庄子寓言篇开宗明义称“寓言十九” 。可见,寓言在庄子中所占比重之大。不但比重大,它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是庄子思想的主要载体。庄子创作的这些寓言思想深刻独特,想象瑰丽丰富,描写细腻传神,代表了中国古代寓言的最高成就,也是全世界的古代寓言故事中的扛鼎之作。战国时期,寓言较春秋时期有很大的发展,诸子百家皆运用寓言。但是,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散文所运用的寓言,已经把寓言从说理的附庸地位2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既不同于墨子 、 孟子散文中寓言只是一个信手拈来的比喻,也不同于
3、荀子 、 韩非子散文中寓言缺少形象的塑造。可以说, 庄子寓言的出现,在整个战国时代发展期的寓言中,它是一朵早熟的奇葩。 ”1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这样一种一枝独秀的文学现象,是否是受到印度民族擅长譬喻的影响?虽然老子中也常用譬喻,但它是比喻推理,就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或通过联想表达难以言传的思想,最后达到“舍象取义”的结果。尽管老子第七十四章中用替代木匠伐木的人难免会伤到自己的手的现象比喻司杀者必定没有好结果的比喻推理已经接近于庄子的寓言了,但是“从比喻推理到寓言说理或故事说理,从思想史的传承上看似乎只是一步之隔,但其真正的实现和完成却是足足跨越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2所以,很可能庄子的思想有外来
4、思想即印度思想的介入,使庄子完成了这次飞跃。 印度具有和中国同样丰富的文化、富有创造性的想象、睿智和幽默,林语堂先生认为印度在宗教和想象文学方面是中国的老师。印度是寓言的故乡,寓言的形式和技巧可以在印度追溯到其极为遥远的源头。寓言在上古印度佛教和非佛教文学中都非常丰富。如佛陀继承印度民族擅长譬喻的传统,所以佛经的中寓言更是数不胜数,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中佛对舍利弗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法华经中“火宅四车之喻” 、 “长者穷子之喻” 、 “药草之喻” 、 “化城之喻” 、 “衣珠之喻” 、 “髻中明珠之喻” 、 “医师救子之喻”的法华七喻是非常优秀的寓言。 3一、尊足
5、、轮、珠与客尘烦恼 庄子何以成为中国战国时期寓言早熟的奇葩,仅仅庄子一书中就有大约 200 篇寓言,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是受到印度寓言的影响。数量如此巨大的寓言,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讲解,这里只选取三则我认为受佛学影响非常明显且非常有意思的寓言。第一则在德充符中: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惟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
6、况全徳之人乎!” 叔山无趾去见孔子,孔子见其无趾形体不全,所以讥其不谨慎而有失趾之患。叔山无趾说,虽然他形体上亡足,但是有“尊足”存,而且务全它。尊足,历来解释为“性也” ,这并没有不妥。庄子采用形体亡趾但“尊足”存有这样的寓言,我认为这跟释迦牟尼佛有关系。两足尊,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是佛的尊号,佛弟子常顶礼佛足以表示对佛的敬仰,顶礼是印度最上的敬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例如在法会中佛弟子常“瞻仰佛足尊” 。 印度发明车轮大概和中国同样早,或许更早。季羡林先生认为,印度的重商文化, “车轮可以满世界转动” ,才使“轮” (cakra)和“转”(vartin)合
7、起来,产生“大皇帝” (转轮王)的概念。印度佛教就用这“轮” (cakra)的象征符号来形容佛法的传播,因此有“法轮”和“转4轮王”等概念。佛经中把佛法比作“轮”的形容词也非常之多,比如有“妙法轮” 、 “大法轮” 、 “正法轮” 、 “无上法轮” 、 “妙梵轮” 、 “光轮” 、“智风轮” 、 “无碍法轮” 、 “无上清净梵轮”等。请佛住世讲法常被说成“转法轮” 。再有,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把佛的莲花座形容为“大转法轮座” ,他翻译的佛说华手经有“又以七宝珠轮上佛请转法轮” 、 “又以众宝珠轮上佛请转法轮” 、 “又以香轮上佛请转法轮” ,真可谓是“轮”上加“轮” 。这些概念传到中
8、国,影响了庄子 ,于是便有了“轮扁斫轮”的寓言,这也是“轮”上加“轮” 。 天道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桓公:“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圣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以做轮为喻,告诉齐桓公书与义的
9、关系,并让齐桓公信服。一个做轮子的匠人能给齐桓公讲大道理,甚为不可思议。轮扁是转轮王,斫轮之事喻“法” ,轮扁斫轮就是转轮王转法轮,也是“轮”上加“轮” 。天地中有黄帝索“珠”的寓言: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5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玄珠,喻道也。庄子以珠喻道似受佛学影响,释迦牟尼也常以此为喻,著名的有法华七喻之一的“髻中明珠”之喻。这个寓言的内容为:转轮圣王讨伐小国,论功行赏之时,对有功者随意赐予田宅、珍宝、象马车乘、奴婢等,只有髻中明珠没有随意相赐,后来才将它赐给有大功的
10、人。这里的转轮圣王喻如来;转轮王所赐除明珠外诸物喻如来在四众中说的方便法,如禅定、解脱、无漏根力、有余涅槃等等方便教法;髻中明珠则喻法华经 ,佛说此经无量劫中难得一闻,能得见、受持、读诵甚为稀有,末后将明珠赐给大功者喻机缘成熟,将法华经的无上秘密之藏,赐予众生,令得入究竟一佛乘。 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菩提,因为这种能染污心性的无明是外来的,所以在佛经中常用客尘与之连用。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 庚桑楚中有一段话,用后来禅宗的话来说的话,就相当于“如胸中正闹也”的意思,也就是烦恼魔在作怪,扰乱身心: 南荣趎赢粮,
11、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 ”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 ”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已。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6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 南荣趎独来谒见老子,但老子说他是与众人一起来的,南荣趎惊惧的顾看他的后方并无一人,
12、老子说他不知道这话中的意思,也就是南荣趎心中有万千烦恼,也就是清净心沾染甚多客尘烦恼,如同众人一般。果不其然,之后南荣趎对老子说的三言皆是因烦恼而起,证实了老子第一眼就看准了他的心中有万千烦恼, “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 。 二、动物寓言 印度人因寓言而著称,非常擅长譬喻,他们直接促进动物寓言题裁的发展。非佛教文学中最优秀的寓言集当属五卷书 ,它大概编成于公元 1 世纪,由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故事、寓言、童话编写而成,它是古代印度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除前面的楔子外, 共 5 卷: 绝交篇 、 结交篇 、 鸦枭篇 、 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 。五卷书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
13、影响, 伊索寓言可能都受其影响。五卷书还是动物寓言集, 庄子中也颇多动物寓言。 庄子中的动物寓言有逍遥游中的鲲鹏、蜩与鷽鸠、斥鷃、狸狌;养生主中的泽雉;人间世中的螳螂挡车;德充符中的豚子食于死母;骈拇中的凫鹤胫短长;天运猨狙衣周公服;秋水篇中的夔蛇蚿风、坎井之蛙、鹓鶵与鸱;山木篇中腾猿;徐无鬼篇中的吴王射狙;则阳篇中的蜗角上的战争;外物篇中的涸辙之鲋。印度民族如此擅长譬喻,创造如此大量的杰出寓言,对世界的寓言产生7了直接的影响。我认为庄子很可能也受其影响,古印度的寓言想象丰富,睿智幽默,庄子的寓言也一样,想象奇特,恢诡谲怪。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印度民族非常富于幻想,在他们的幻想世界里,一切鸟兽虫
14、鱼都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能说会道,那些黄牛、狮子、老虎、豺狼、猴子、乌鸦、猫头鹰、老鼠、乌龟、鸽子、鳄鱼等等,与人无异,这样的寓言表面上是鸟兽虫鱼的故事,但实际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反映,受此影响是庄子中有如此多的动物寓言的原因之一。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猴子在中国并不多见,但是庄子中却出现了大量的猨狙。 庄子中出现大量有关猨狙的寓言,这可能也和印度寓言譬喻有关。因为印度不但是世界上猴子最多的国家,所以猴子成为文学形象理所当然,而且有一个最突出的猴王神话,那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随从哈奴曼。哈奴曼受到狂热的崇拜,印度人民广泛流行猴子崇拜可能跟这有关。猿猴自然也会成为譬喻的对象,如佛经中的“
15、躁动不安,如猿猴” (楞伽经 ) , 六度集经中有“鳖鱼与猕猴”的故事。 三、以镜和水喻心性 我认为庄子中还有一种譬喻深受佛学的影响,那就是以镜、水喻心性。这种譬喻在佛经中举不胜举。例如, 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 ”四十二章经第十六章:“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8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圆觉经中的“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和“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水中月、镜中花这些都是佛经用语
16、,是以水、镜喻心性。 德充符中有一句话:“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对于这句话,林希逸这样解释,流水和止水都是喻心,其对“唯止能止众止”的解释更是精妙, “众人以欲止之心就其求止焉,惟斯人则能之,故曰惟止能止众止。此一句盖言未能安其心之人而求教于彼,彼乃能教之而使之安。 ”3其实我们只看字面意思也能理解, “唯止能止众止”,犹如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佛说的一样,澄净的水是清净的,能够成相,这就是止水能止众止,众止可以理解成众人的影相,当用手去搅拌澄水后,水不再静止,即使众人共相照临,也没有一个能够照见影子。德充符还说“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 ,这也就是“垢尽明现”。 德充符中
17、还有“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这跟止水是一个意思。 德充符:“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刻意篇中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山木篇中说:“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 说到德充符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很自然的让我们将它与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联系起来,这样的语句还有“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 。说到这个,必须得了解一下“般若经” 。般若经的经典有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 , 金刚经和心经则是般若经的浓缩本,在各类小本般若经中最具代表性和
18、影响力。9金刚经和心经都有“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思想。 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偈上,对内破执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 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之身,以“心无罣碍”来对内破心执。 庄子也存在“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这两方面。 庄子的对外扫相主要表现在德充符中塑造的一系列的形体不全或极度丑陋的人物形象的寓言上。鲁国的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孔子亦自愧不如;兀者申徒嘉讥讽郑子产;与孔子论辩的鲁国兀者叔山无趾;卫国恶骇天下的哀骀它, “丈夫与之处者,思
19、而不能去。妇人见之,请于父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 ,并令鲁哀公愿“传国焉” ;“其豆肩肩”的闉跂支离无脤等。虽然他们形体不全或者相貌丑陋,但是他们都是有德之人,庄子通过这样的寓言来对外扫相,这在申徒嘉和郑子产的对话中表现的很明显。申徒嘉和和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郑子产对申徒嘉说:“如果我先出去,那你就先停止;如果你先出去,那么我停止。 ”意思是郑子产以自己执政的地位不愿与兀者申徒嘉为伍。申徒嘉反驳说,以前笑我足不全的人很多,我也会对此勃然发怒,但当我来到伯昏无人先生这里时,就再没有发过怒了,正是先生和我一起游学十九年了却不知道我是兀者的行为感化了我吧。 “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
20、而未尝知吾兀者也”就是典型的对外扫相。叔山无趾亡足但有尊足者存,还有大宗师中子祀、子舆、子犁和子来相与友说的“孰能以无为首”和子桑户、孟子反和子琴张相与友说的“孰能相与于无相与,10相为与无相焉” ,这也是对外扫相。鲁哀公问孔子何为才全时,孔子回答说“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 徐无鬼中有“君若勿失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这与“无所住而生其心”义无不同。 四、梦文学与“海” 先秦诸子著作中除了庄子大量出现“梦”字外,其他诸子很少甚至没有言及“梦” 。比庄子早的, 老子中没有“梦” ;论语中只有“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墨子倒是出现了五
21、个“梦”字,但其中两个是云梦泽的“梦” ,所以实际上只能算三个,分别是“武王践功,梦见三神” (非攻中第十八 ) 、 “梦卧而以为然也” (经上第四十 ) 、 “卧梦平淡” (经上第四十 ) 。和庄子同时的孟子没有言及“梦” 。比庄子稍晚一点的荀子只有“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解蔽篇第二十一 ) 。比庄子晚的韩非子言及的“梦”虽然比上述的多,但还是远远不及庄子,只有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观听不恭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龟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贱矣。 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 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人,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右经:“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