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北石窟寺第 165 窟帝释天考内容摘要:庆阳北石窟寺第 165 窟前壁窟门南侧乘象菩萨,长期以来定名为普贤菩萨,本文认为是帝释天。帝释天着菩萨装,乘阿伊罗婆陀大象(艾罗伐陀) ,它和窟门北侧阿修罗天配对守候在门侧。 关键词:乘象菩萨;帝释天;普贤菩萨;阿修罗天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2-0001-09 一 问题的提出 庆阳北石窟寺第 165 窟前壁门南侧乘象菩萨,长期以来定名为普贤菩萨,本文认为是乘象帝释天。 该窟是以七佛为主尊的大窟,其护法神的排列是窟门外站立气宇轩昂的二天王及体态硕大的二蹲狮(图 1) 。窟门内壁相对应的位置雕
2、造乘象帝释天和阿修罗天,均为高大的半圆雕(图 2) 。 窟门内壁南侧乘象菩萨,本文将要认定它是乘象帝释天,通高 3.4米。菩萨左侧身舒相坐在大象上,浮雕头光,头戴低鬘冠,秀发垂肩,面容平和,眼睛微闭,额上刻圆形第三只眼睛;宽项圈,一领帔巾自肩部垂下,在腹部十字相交,飘带挽于臂部自然垂下;右手扣于胸部,似有持物,上端残去(多为手执金刚杵) ,左手平放在左腿上;右腿自然下垂,左腿屈膝搭在右腿上;下着裙,裙裾作有规律的衣褶,衬托出菩萨形态的自然美(图版 12,图 3) 。菩萨身前大象前肩侧身跪着一身驯象2奴,个头不大,但形象勇猛,头上披着短发,面部作忿怒状,紧锁眉骨,遥视远方,赤袒上身,下着短裙;双
3、手在胸前紧握驭象刺棒安库斯或驯象钩,这里作扁平方杖形,上端卷曲形似如意(图版 3) 。菩萨身后一身弟子单膝跪坐,形象厚憨,着僧衣,双手在前胸握着摩尼珠(似莲蕾,观察它的细部上面刻有花瓣、花蒂) ,其身份有待确定(图版 4) 。菩萨坐骑大象形体高大,象鼻垂地增加整体的稳定感。大象身上鞴鞍,头戴笼头。背衬巨大月轮,空虚间漂浮着云气。这是一座以乘像菩萨为主像、前有驭象奴、后有弟子的组像。本文将要讨论的就是这尊菩萨的定名问题。 窟门内壁北侧那尊阿修罗天,通高 3.5m,三头四臂坐像,着短袖衣;中面为平寂相,头戴小帽平顶;左右面为忿怒相,剃发,横眉倒竖紧锁眉骨,两眼凝视远方;鼻大唇厚。右像颜面红色仍然很
4、明显,右手向外举长柄牌,左手于胸前紧握金刚杵,右上手擎日轮,左上手持月轮。背衬山丘浮雕云气,阿修罗天跏趺坐在方形座上,台座经过敷泥重修。迹象表明座上云气萦绕,象征位于大海之中,似有水族等动物。据佛经讲,阿修罗天为了见天女以手障日轮和月轮,由此发生了日蚀和月蚀。 北石窟寺发现于 1959 年。1962 年,当时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的邓健吾先生专题对第 165 窟做了启蒙性的研究。其研究相当深入,对石窟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作了介绍,对洞窟形制、七佛的形成演变、七佛与弥勒的关系、浮雕故事的内容、造像风格都作了考释。对前壁门侧的两尊造像的记述是“西壁门口的右侧为三头四臂天王像,左侧为骑象菩萨”1,通过
5、对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的解读,3将骑象菩萨引申为普贤菩萨,认为这尊骑象菩萨是具体而集中地表现了妙法莲华经的内容,可是在其图片说明中仍用“骑象菩萨”定名,看来当时就有不确定因素。最初的研究中,此像同时出现两个定名,一是骑象菩萨,是一个形象的称呼,二是骑象普贤菩萨。这两个定名均为后来所延用。 普贤菩萨的定名以后被广泛采用,并视为定论。有的研究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发挥,仍然引用了妙法莲华经 、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等有关普贤菩萨的章节,以说明“目的是为了宣扬普贤菩萨的功德力与威力” ,等等2。令人遗憾的是,并没有说明为何位于窟门内壁,它和阿修罗天的关系、它怎么成了佛的护法也没有得到解释。
6、 持慎重态度的人对这个定名持存疑态度,则形象地仍称之为乘象菩萨,不作普贤菩萨定论,因为普贤菩萨虽然乘象,但是它并非佛的护法。门侧这个位置应是护法神。 佛教造像中,乘象菩萨多数是普贤菩萨,但不能一概而论,乘象菩萨有这样几种组合: 1. 石窟及佛殿里,普贤菩萨乘象处主尊地位,配以相关的胁侍像; 2. 华严三圣中,普贤菩萨乘象,文殊菩萨乘狮,列于佛的两侧,这是佛教造像中最常见的主题造像; 3. 佛教故事中的乘象入胎菩萨,也作菩萨乘象的姿态,一般与逾城出家中的乘马菩萨相对应,其位置在佛龛上方左右侧; 4. 佛教护法中的诸天仆乘中的乘象天人,乘象遨游于太空,它和乘马天人、乘虎天人等,一般位在窟顶; 45
7、. 帝释天乘象,战象阿伊罗婆陀为帝释天坐骑,帝释天作为护法神与大梵天侍于佛侧。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除了普贤菩萨乘象之外,尚有乘象入胎菩萨、诸天仆乘中的乘象天人、帝释天乘象。由于这尊乘象菩萨位于门侧,处护法神的位置,本文考订它应是乘阿伊罗婆陀战象的帝释天,而不是普贤菩萨,它和阿修罗天配对守候在门侧。 二 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中的帝释天 帝释天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 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之守护神。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其形象,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3。 关于帝释天图象的形成和演变过
8、程,宫治昭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一书有关章节作了系统的考述。古代早期的帝释天一般都有敷巾冠饰、项圈和其他装饰物,已经展示出帝释天固有的图像。帝释天的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佛传场面是“帝释窟说法” ,巴尔胡特和桑奇均有实例,帝释天与其他诸神许多都是王侯贵族的形象。其文云: 在贵霜朝的犍陀罗美术中,梵天是同帝释天一起作为一对而表现的。犍陀罗的“诞生” 、 “灌水” 、 “梵天劝请” 、 “从忉利天降下”等佛传场面中,二神成组地出现,另外在“帝释窟禅定(说法) ” 中也能地到帝释天。纵观上述佛传美术,梵天束发或绾髻,无装饰物,执水瓶;而帝释天头戴敷巾冠饰或宝冠,除合掌时之外均以一手(一般是左手)持金刚5杵,
9、身上佩戴项圈、耳珰等饰物,与梵天形成对照。如果是作为佛五尊像或佛三尊像的胁侍像,与梵天相对的帝释天戴宝冠,佩戴装饰物,左手一定持有金刚杵。 我们再看一看贵霜朝秣菟罗的帝释天造型。在秣菟罗,与梵天相比,帝释天的作品相对多见,在“诞生” 、 “梵天劝请” 、 “帝释窟说法” 、 “从忉利天降下”等佛传场面中都有发现。这些帝释天图像几乎都有共同的特征,亦即头上一定戴宝冠,佩戴耳珰、项圈、腕钏等装饰物。手的表现,在“诞生”场面中手接婴儿,其他场面几乎都是合掌,但也有少数持金刚杵的例子。这些都是与犍陀罗图像共同的特征,秣菟罗帝释天的特别之处在于宝冠的形式。在犍陀罗看得到敷巾冠饰,秣菟罗基本上统一为宝冠,
10、其形态都是高高的圆筒形宝冠。宝冠上施以线条的纹样,高高的圆筒形状尤具特色。4 这里举例白沙瓦博物馆藏佛五尊中侍于佛右侧的帝释天,左侧是大梵天,右侧帝释天头戴施以纹样的圆筒形宝冠,佩璎珞(图 4) ;加尔各答博物馆藏帝释天拜访佛陀,右侧伞盖下是戴宝冠合掌的帝释天侍于佛侧(图 5) ,左侧与之相对应的是执弓形箜篌的般遮翼(上半身残缺) 。 三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帝释天 根据姚士宏先生的辨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相当数量的帝释天,其要者如: 第 17 窟等几个窟里昙摩太子求法焚身图中的帝释天和大梵天护持两侧,右边梵天头上挽螺髻或五小髻,身披白底、黑青色圈点条纹,镶黑边的袒右横巾,佩璎珞等少量饰物。
11、下着灰色裙裤,跣足。左边帝释天,上身袒露,下着裙裤,除上身的帔帛似较宽大外,余皆与壁画上所见菩6萨的穿着无甚区别。 第 175 窟五髻乾达婆与帝释天绘于佛龛两侧。梵天则立于龛上顶端随帝释前来闻法的忉利天众之上。相当多的树下诞生图中出现帝释天和梵天,如:第 205 窟树下诞生图中,帝释在左侧跪接太子,梵天立于帝释身后;帝释天和梵天也是涅槃经变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如第 80 窟涅槃经变中的帝释与梵天,其位置立于释迦足根,戴冠挽髻,面部表情恬静,双手合什或左手胸前摊掌5。 四 北魏石窟中门壁护法神举例 窟门刻护法神,是石窟组成的必要部分,其作用是在维护佛法。大凡石窟都有护法神,只是所选神祇多少和形象大
12、小有变化而已。现就两个大型的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洞窟云冈石窟第 8 窟、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来和庆阳北石窟作一比较。它们都有一对金刚力士(或天王) ,位在入口处门道左右壁,或窟门外壁两侧。一对护法神同样位于门道左右壁或窟门外侧:云冈石窟第 8 窟是摩醯首罗天(大自在天)和鸠摩罗天配对,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是大梵天和帝释天配对,可以说明北石窟是护法神帝释天和阿修罗天配对,而不是普贤菩萨和阿修罗天配对。 云冈石窟以诸天作为护法神的造像始于第二期(即公元 465493 年),第二期的第 7、8 窟为孝文帝即位初年所开,是本期年代最早的一对双窟6,前室门道左右壁刻护法神。 云冈第 8 窟前室门道左右壁,各分上中下
13、三栏: 下栏都是金刚力士,石质风化严重,肢体大半残去。左右两金刚力士皆一手握三叉戟,另一手似执金刚杵。两金刚力士身后有形象比较小7处从属地位的侍者,今仅有残迹。 中栏雕摩醯首罗天(大自在天)和鸠摩罗天7。东壁骑牛摩醯首罗天,三面八臂,左手持月(或日)轮,左二、三臂已毁,手持物不明,左下手叉腰。右上手举日(或月)轮,右二手持弓,右三手持环状物,右前手持葡萄,横跨在牛背上。西壁骑金翅鸟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左上手擎日轮,左中手持弓,左下手握鸡,右上手举月轮,右中手臂残断,持物不明,右下手置于右腿上,坐骑为金翅鸟。 上栏各雕供养之神飞天两身(图 6) 。 云冈第 7 窟门道左右壁的结构与第 8 窟相
14、仿,浮雕护法神近似。东壁护法神为三面四臂,左二臂残失,右上手擎日,右下手抚于胸前,是脚心相对的坐姿(图 7) 。西壁护法神为三面六臂,右三臂残失,左上手擎日,左中手握拳,左下手抚于胸前,是脚心相对的坐姿(图 8) 。比起第 8 窟没有了坐骑,它们都是手擎日月的护法神。 云冈第 9、10 窟为双窟,大致可以推定它是孝文帝初期黜宠钳耳庆时于“太和八年(484)建,十三年(489)毕” 的石窟。第 10 窟的后室门楣上方,雕满了多重象征须弥山的图像。须弥山东侧,刻三头四臂,手托日月的阿修罗天,西侧刻五头六臂,手持日月弓箭的鸠摩罗天。两像左右对称,衣饰相同。 一般认为,印度多首多臂的神像盛行于笈多王朝
15、时代(约 320600) ,其后随着佛教的传布,远播中亚、我国中原一带。5 世纪北魏帝国的崇佛与强盛,此种神祇已出现在云冈石窟中,直到六七世纪仍然盛行不衰。而云冈石窟第 8 窟摩醯首罗天与鸠摩罗天,正是这一诸天流行期作品的8最早遗例8。 北魏皇室继云冈石窟之后兴建了洛阳龙门石窟,计划中的宾阳三窟从景明初劈山开始,历时 24 年仅完成了宾阳中洞。根据研究,宾阳中洞在正始(504508)年间完成主像或开始造像,是宣武帝为孝文帝所开的功德窟,是龙门石窟极具规模的石窟。 窟门外壁雕两金刚力士,立于屋形龛内。南力士石质已严重斑剥。北力士神情愤怒,头戴冠,身披交环帔巾,右手于胸展开五指,左手握拳(图 9)
16、 。比较云冈石窟第 8 窟,是将两金刚力士移至窟门外侧,而且变成半圆雕。 门壁两侧各分上中下三栏: 下栏刻大梵天与帝释天。南壁大梵天,三头四臂,身披璎珞,下着战裙,左上手执三叉戟,右上手握宝剑,左下手执玉环,右下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北壁帝释天,一头四臂,火焰状怒发,身披璎珞,左上手举持金刚杵,右上手执三叉戟,左下手握白拂,右下手残,是忿怒护法相(图 10) 。 中栏各雕供养菩萨二身,上栏各雕供养之神飞天一身9。 北石窟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 ,是北魏权臣时任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它延续了皇室石窟的风范。此际正是云冈模式的扩展期,北石窟晚于云冈石窟第 7、8 窟 30 余年,龙门石窟宾阳中
17、洞若以在正始(504508)年间完成主像或开始造像来计算,北石窟晚于其数年,或者是同时进行的工程。北石窟的护法神与上述两窟十分近似,也可以说与上述两窟有着渊源关系。它们布局虽有变化,但所选护法神基本上是9一样的,北石窟窟门外壁是二天王、二狮子,窟门内壁是帝释天和阿修罗天(图 12) 。比较之下,北石窟更重视护法神的塑造,雕造手法上,云冈石窟是浮雕、龙门石窟是浮雕和半圆雕相间,北石窟则变成了高大的半圆雕,这是佛教艺术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 五 天人装乘象的帝释天 帝释天乘象,佛经里每每有所记载,将大象阿伊罗婆陀喻之为帝释的坐骑,造像中也就成了帝释的象征。 别尊杂记卷 55 称帝释天“身金色,乘白象
18、” 。 法苑珠林卷 67僧祇律载释迦曾说“帝释至斋日月,乘伊罗白龙象观察世间持戒破戒” 。 帝释天乘象,这是中印度兴起的题材。大象阿伊罗婆陀的形成源自神奇的自然力量,是诸神与阿修罗一起搅拌乳海时产生的,被认为具有掌管降雨的力量而受到信仰,将它纳入帝释天的坐骑。秣菟罗的“帝释窟说法”中,一般都是帝释天与大象阿伊罗婆陀同时出现。帝释天身后跟随着大象阿伊罗婆陀。犍陀罗这种例子很少出现,时代也晚,大象同样跟随在帝释天身后或蹲在帝释天身前。印度石窟造像,我们举例公元2 世纪 Bhj 石窟,骑于大象上的帝释天着天人装,身后一侍者10(图11) 。埃罗拉石窟(Ellora) ,建造于公元 7 世纪下半叶至
19、8 世纪初,第33 窟的帝释天骑在卧象上,着菩萨装,头戴高冠(图 12) 。帝释天与大象阿伊罗婆陀的组合还能在巴米扬石窟的浮雕中看到。我国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大梵天与帝释天和云冈石窟多头多臂护法神一样是来自印度早期密教的影响。敦煌莫高窟西魏第 285 窟正壁几组神祇中有一对大梵天和帝释天,帝释天头戴宝冠着宝缯裙披装(图 13)11。武威天梯山石窟10第 4 窟中心拄正面下层龛外两侧绘大梵天与帝释天,均作天人式裙帔装。右侧大梵天头戴敷巾簪花日月冠,长发披肩,左手举顶握白拂。左侧帝释天手提宝瓶12。日后汉化寺院造像中的帝释天,其形象,通常呈天人形,或作少年帝王像,菩萨装的帝释天也被广泛采用,乃至日本法
20、隆寺都作菩萨装。藏密诸神、佛像三百幅的帝释天裙帔装,双手捧右旋海螺,呈柔软相13(图 14) 。 六 帝释天与阿修罗的关系 帝释天,本来是南亚次大陆神话中的最高天神,有关他的颂诗占梨俱吠陀全书四分之一。据说他统治一切,力能劈山引水,掌握雷雨,又是战神。帝释手持金刚杵打败恶鬼,释放了原为恶魔掌握的河流,而使大地干旱之相解除,流水再度徜徉于河川间。这意味着帝释拯救了众生。他善于攻城陷阵,驱驰战车,挥舞金刚攻城破堡,又成为战神。 进入佛教之后,他有多种面目,系十二天之一,称其为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住须弥山顶之善见城,率领周围的三十二天及四天王等众,故称天主,为佛教的重要护法神之一。释尊下生时,他化现七宝金阶,让佛从天上一级一级地下来,他在左前方手执宝盖(幢)引路,和右前方的大梵天成一组。他也曾请佛在自己的宫中讲了多次各种经文。他自持辩才便可说法,或承佛威也可以说法。又说他是一位有修行、有慈心之人,等等。早期的汉译佛经中,最常出现之神,大概是帝释天了。帝释所居的忉利天是个极可欲乐的地方,自然环境华丽之极,享受与娱乐,是该处天众的常务。比较不如意的是,除了寿命将尽、五衰相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