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帛书易传理性精神内在架构蠡测摘要:帛书易传由六篇文章组成,六篇乃是在思想上具有同构性的作品系列。六篇帛书易传讨论的主题大致有三个:宇宙论意义上的“天道观” 、与生命德性息息相关的“德义论”以及建立于二者基础上的政治哲学;“天道观”与“德义论”互相牵合,一体无二,一起构成了“易道”的核心内涵。概括言之,帛书易传六篇文字不仅在整体思想架构上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彼此之间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的统一;具体言之,便是“人文统摄自然,自然支撑人文” ,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共同架构了帛书易传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帛书易传 ;理性精神;自然理性;人文理性 中图分类号:B
2、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10505 帛书易传由六篇文章组成,按帛书先后排列顺序分别是二三子 、 系辞 、 衷 、 要 、 缪和 、 昭力六篇。帛书易传六篇自出土起就伴随着这样一个问题:六篇文字是否是一个在思想上具有同构性的作品系列?这一问题已经被多人论述,概括言之,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帛书易传五篇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反映出其作者知识和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这可能经过一人之手整理写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在“核心观念、诠释方法和具体内涵上都具有一致性”,2故而认为六篇属于同一个思想系统。且被帛书作者或者帛书的抄写者所排定的六篇顺序并非完全出于一
3、种随意的无意识的杂乱排序,而是有一定的结构框架的。这种框架结构一方面显示了当时抄写者或者帛书作者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把握帛书易传的整体思想结构提供了一个先天的便利条件。 一、帛书易传六篇整体思想分析 尽管很多学者已经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帛书易传的结构进行了讨论,但是从思想构成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结构的却甚少。一个文本的终极意义是我们对其思想价值的汲取,因此我们接着前辈同仁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便显得迫切和必要。 从帛书易传作者对易传六篇的排序来看,排在最前面,紧接帛书周易易经的是二三子 ,其后依次是系辞 、 衷 、 要 、缪和 、 昭力 ,这种排列曾有人论及,指出这种排序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经
4、过精心考虑的” , “有自己体系的完整书籍”。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显示帛书易传作者在安排六篇的顺序时是按照其思想重要程度来排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六篇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来为我们的假设做一个印证。 二三子为帛书易传第一篇,廖名春先生曾经对其中的内在结构进行过分析:“二三子文中以圆点分为三十二节。第一节文字较长,论述龙之德 ;第二至第四节、第九至第十七节论述乾、坤两卦的爻辞;第五至第八节依次论述蹇、鼎、晋三卦的卦爻辞;第十八至第三十二节末尾依次论述屯、同人、大有、谦、豫、中孚、小过、恒、蹇、3艮、丰、涣、未济十四卦的卦爻辞。 ”先引用卦爻辞,然后以“孔子曰”的形式对答,对答的内容多为“君子” 、
5、 “圣人” 、 “大人”的德行容议和为政之方。 二三子的作者通过对卦爻辞的德义解释来引申出修身治国之方,希望对人有所启迪和帮助。 帛书系辞不分篇章,与今本系辞之间异文非常多,且今本较帛本多出数章。比较二者的思想构成,今帛本基本相同,俱思想内容丰富,然从整体上来看,主要是从天地人“三才之道”和“天人相参”的整体视域角度来论述“易道”的广博与深邃。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其多处对“天道”思想进行了的论述,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系之者善也,成之者生(性)也” 、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等。亦对“德义”思想进行了部分阐释,如:“盛德大业至矣幾(哉)!富有之
6、谓大业,日新之谓诚德” 、“理材正辞,爱民安行曰义”等。 衷为帛书易传第三篇,文中以圆点隔开为若干章节,文中有残缺,廖名春先生曾对其进行了概括:“从其内容看,其第一至第二行说阴阳和谐相济,是易之精义。其第三行至第十行历陈各卦义,其解释多从卦名入手。从第十三行至第十五行左右,为今本说卦的前三章,内容较为完整,但天地定立(位) 四句,却根据帛书卦序对说卦文进行了改造。自第十六行至第二十一行左右,阐述键川之参说 。自第二十二行至第三十四行,分别阐述键川之羊(详)说 。从第三十四行至第四十五行,为今本系辞下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依朱熹本义所分) 。 ”可以看出, 衷篇大致可以分4成四个部分:
7、第一部分,引阴阳理论释易,以阴阳总说“易之义” , “天道”思想凸显,抽象程度较高;第二部分, “从卦名入手”分释各卦之卦义;第三部分,突出“乾坤”二卦乃“易之门户”的重要地位,详说“乾坤”二卦之卦爻辞义,对二卦之卦爻辞做出了与二三子的解卦理路相似的诠解,凸显二卦所包含的“德义”思想;第四部分,历陈“上卦九者” , “赞以德而占以义” ,对易作了“德义”上的总说明。可以看出, 衷篇的思想形式较复杂,既有与二三子相同形式的对各卦卦义之分说,亦有与系辞相似的对易道的提纲挈领式的总说,但是就思想实质来看,与前两篇并无二致,且抽象程度与思想深度亦不逊于前两篇。 要篇亦以圆点为标志分为若干章节。但由于其
8、中的部分章节缺字太多,具体思想内容已经无法辨识,然就其已有的文字观之, “由于第一至第八行残缺过多,分章情况尚不清楚,但自第九行起,分章情况就鲜明了。第九行(包括第八行的一部分)至第十二行此之胃也可能属一章,其内容主要是今本系辞下篇第五章的后半部分(依朱熹本义分) 。从第十二行夫子老而好易 至第十八行祝巫卜筮其后乎为一章,记载孔子晚年与子贡论易之事,从第十八行的最后两字至第二十四行末为一章,记孔子给其门弟子讲述周易损益二卦中的哲理”,故我们可以将要篇大致分成三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部分:第一,是对部分卦之卦爻辞作“德义”上之阐释,且涉及政治哲学;第二,阐述孔子之所以重视周易之原因,以及孔子以“德义”
9、诠释易之价值取向,从而突出周易在“德义”上的至高人文价5值;第三,是孔子对损 、 益二卦所包含的宇宙、人生、政治哲理的阐发。通过对要篇三部分思想内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要篇继承了前三篇自然与人文、 “天道”与“人道”相参之宏大易学视域来阐释易道的精神特质。 缪和 、 昭力两篇以问答形式展开,二者虽各自名篇,但从内容来说实即一体。 “缪和约二十四段,第一至第五段是缪和向先生问易 ,讨论了涣卦九二爻辞、困卦卦辞、卦、谦卦九三爻辞、丰卦九四爻辞之义。第六至第八段是吕昌向先生问易 ,讨论了屯卦九五爻辞。涣卦六四爻辞、蒙卦卦辞之义。第九段是吴孟向先生问易 ,讨论了中孚卦九二爻辞之义。第十段是庄但向先生问
10、易 ,讨论了谦卦卦辞之义。第十一段是张射向先生问易 ,也是讨论了谦卦的卦辞之义。第十二至二十四段解易的形式为之一变,它们不再是问答体,而是直接以子曰解易和以历史故事证易昭力共三段,都是以昭力问易,先生作答的形式出现的。第一段是阐发师卦六四爻辞、大畜卦九三爻辞及六五卦爻辞的君卿大夫之义 ,第二段是阐发师卦九二爻辞、比卦九五爻辞、泰卦上六爻辞的国君之义 ,第三段式阐述四勿之卦之义。 ”从其分段和具体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缪和 、 昭力在解卦形式上基本相同,两篇的思想主题主要涉及政治哲学,且是以“德义”为基础的政治哲学。 通过以上对帛书易传六篇思想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六篇帛书易传讨论的主题大致有
11、三个:宇宙论意义上的“天道观” 、与生命德性息息相关的“德义论”以及建立于二者基础上的政治哲学。而六篇的侧重点又不一致,大致分来如下:二三子和衷篇大部分、6要篇大部分是侧重“德义”主题的讨论,而系辞和衷篇一部分、 要篇部分段落则是侧重于“天道”思想的讨论;缪和 、 昭力两篇的主题则是讨论政治哲学,虽然亦涉及天道与德义的讨论,但就其主题而言可以说是政治哲学讨论的“专篇” 。 就帛书易传六篇的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而言, “天道观”为“德义论”提供了宇宙论上的价值支撑,而“德义论”则将“天道观”所展现的宏大宇宙图式落实为和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内在于人自身,且人对其具有主观能动之把握能力的“德义论”
12、,二者互相牵合,一体无二,都具有形而上之品质,一起构成了“易道”的核心内涵。而第三个主题政治哲学,则是建立在前面两个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不过是两个核心内涵的外延运用而已。因此就帛书易传六篇在“核心内涵”和“外延运用”所占有的比例来看,帛书易传的前四篇明显要重于后两篇,这也在帛书易传的大概轮廓上论定了其固有文本排序是有意为之的假设。 如果继续分析三个主题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三者有一个共同的通约性,都是以理性为背景而展开的,因为“天道观” 、 “德行论”的建立有赖于理性的高度发展。而其具体的分野是:“天道观”是建立于“自然理性”之上的,而“德义论”和“政治哲学”则是建立于“人文理性”之上的,那么帛书
13、易传的内在思想结构就可以用“自然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分野来概括,而二者所具有的共同的理性特征正是对帛书易传所产生的时代之精神的一种凸显。 二、 “赞、数、德”三种品格解析 7易有赞、数、德三种品质, 易传屡有论述,这三种品质的内在关系共同体现了帛书易传的理性精神的内在架构,故对三者关心的论述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然在帛书易传中将三者并列论述的仅有两处,一见于帛书衷篇,言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占也,参天两地而义数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也,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也,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也,穷理尽性而至于命也” ;一见于帛书要篇,言曰:“子曰:易 ,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幽赞而达乎数,明
14、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总观这两段对“赞、数、德”的界分,我们可以看出:赞与占筮直接相关,乃巫者之事;数虽亦与占筮有关,然已拥有第二个层面的内涵,开始与天道自然相关涉,乃史者之事;德则完全摆脱占筮的束缚,直接凸显易之人文价值,此乃孔子之价值追求。 “德”与“赞、数”的界限易辨别,而“赞”与“数”由于都和占筮有关联,所以不易分别,因为古之史官亦乃掌管占筮之职,故二者多有混同,但是要篇既将其分别而言,当是就其相异处而言,“巫”与“史”的相异处是史亦掌管“天文历法”等,即亦与“天道自然”相关,故而言曰“参天两地而义数也” ,可见“数”是
15、与“天地之道”相关的。由上可知,三者可以表述为:“赞”是体现周易之原始占筮之用;“数”则体现了周易之“自然理性” ;“德”则体现了周易之“人文理性” 。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凸显了帛书易传的整体精神。 在帛书易传作者认为, “赞、数、德”三者虽品质各异,然却同8等重要,共同构成周易的核心价值。虽然如此,然三者并非平铺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一个逻辑之递进关系,这种逻辑是一种历史的逻辑,即“赞”之用作为周易的原初之用,是逻辑的起点,途经与人较远的“自然理性”“数” ,归结为与人德性相关的“人文理性”“德” 。就其逻辑之演进而言,并不存在一个孰重孰轻的关系,而是一体同重,共同构成了周易的一个发展演进史,且
16、三者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帛书易传中, 周易之占筮作用已经被易传作者做了创造性的转化,剥去了其原始宗教之神秘外衣,将其纳入天道思想的整体框架下,被赋予了理性之精神。因此就三种品质所彰显的精神而言,都是对理性的精神彰显;就其内在之构成因素而言,无非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支撑,共同构造着帛书易传之理性精神框架。 就价值取向而言,三种品质有高低上下之别。虽然帛书易传吸收占筮思想,将其列为周易的重要思想内容,且把“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同等并列,作为构成帛书易传理性精神的重要因素,然就其价值归依,或者说就其终极价值追求而言,帛书易传的最高理想是追求以“人文理性”为基
17、础的整体人类“德义”之自觉和实现。何以言之?帛书要篇言曰:“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 ”此段乃写孔子易学观之的价值取向,孔子虽然充分肯定了“赞”与“数”的思想价值,然而他认为由“赞”达“数” ,由“数”达“德”却9是一条既是必然又是必要的途经,只有顺此途径方能获得易道之真谛。孔子认为他与史巫的区别,并不在于否定周易本身,而在于顺着周易的自然逻辑发展,获得的终极价值归依不同,此即是所谓的“同途殊归”之真义。其实孔子对“人文理性”的充分肯定体现的是帛书易传作者的价值取向,从
18、而进一步展现了帛书易传所富含的理性精神整体架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 “天、地、人”三才之道合论 如果说, “赞数德”三种品质揭示的是“人文统摄自然”的理性结构,那么帛书易传中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所揭示的则是“自然支撑人文”的理性结构。 帛书易传对“三才之道”的论述亦甚是丰富,大致包括以下几段: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系辞 ) 是故位天之道曰阴与阳,位地之道曰柔与刚,位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 (衷 )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要 )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
19、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 (要) 总观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三才之道”乃指“天、地、人”之道,亦称“三极之道”。而具体言之, “天之道”指“阴阳” ,10“地之道”指“刚柔” , “人之道”指“仁义” (亦指“上下” ) 。 “阴阳”指“日、月、星、辰”等物, “刚柔”指“水、火、金、土、木”等物,而“上下”则指“父子、君臣、夫妇”等。 虽然“天地之道”就其空间差异而言,有上下之别,就其质性而言,有清浊之异,故分而言之为“天之道”和“地之道”亦是必要之分。然若就其共同性而言,其所含之物都乃“自然之物” ,故都可律之于“自然之道”名下,乃“自然理性”的
20、体现。而与之相异的是“人之道” ,不论指“仁义” ,还是“上下” ,都是针对“人伦”而言,是在为人之社会群体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而不管其是外在的等级差别(“上下” ) ,还是内在的道德原则(“仁义” ) ,都是“人文化成”的一部分,是“人文理性”的体现。故将“三才之道”律之于“自然人文”的理性视野来审视亦是合情合理的事。然而既然“天地之道”与“人之道”背后的理论支持存在“自然人文”的理性分野,那么二者又是如何共同起作用来构架出帛书易传理性精神的内在结构呢?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加以说明和理清的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直接回应的便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帛书易传的理性精神架构的问题。 “天地之道”与“人之道”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我们对其进行回答前,先让我们看一下从帛书易传中抽取的如下段落: 圣人之言也,德之首也。聖人之有口也,犹地之有川浴也,财用所繇出也;犹山林陵泽也,衣食庶物所繇生也。 (二三子 ) 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其孫贵而宗不傰。 (二三子 )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地厚乎仁,故能爱。 (系辞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