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11KB ,
资源ID:171072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107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doc

1、1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及危害性分析摘 要:我国现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网络大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萌生出形形色色的网络失范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以网络行为失范为研究对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了其主客观成因和对大学生自身及外界的危害。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失范行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384-02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高校在读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危害性的行为。网络行为主体是高校在读学生,行为性质具有一定的违法性或者违反道德性,行为后果有

2、一定的危害性。一、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成因,可分为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两大方面。(一)客观原因 1.社会监管不力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未出台相关制度规定,良好的网络环境并非自觉形成的,是需要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强有力的行政管制和法律监管的;2其次,整治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力度不够,自 2012 年起,虽多部门合作形成了严打合力,但由于网络环境开放自由的属性,一些颓废低俗的信息仍然盛行,一些无良运营商甚至还用这些信息来包装产品,以引诱大学生浪费金钱和时间。 2.网络环境不净 网络环境具有多重特征,这些都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提供了可滋生的环境。如: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隐匿性使得

3、网络中的交往变成了种种符号和代码的交流,彼此难以分辨屏幕后的“真面目”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信息泛滥,把网络变成了一个信息宝库,但也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等等。这种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随波逐流,迷失自由原有观念,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犯罪。 3.高校德育不及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延伸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虽已取得不小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创新,延用老论调,导致大学生产生排斥、抵制的想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讨喜,严重脱离实际,采用单纯灌输的方式,难以取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及时,

4、大多高校采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机是发现问题后再采取教育措施,缺乏防范意识;再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部分高校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课程设为选修性质,其一会使教育主客体产生得过且过的不重视心理;其二,参与3课程的教育客体多,教育主体少,教育效果定不理想。 4.教育体制不新 当前中学的教育体制大多为应试教育模式,教学主体是教育者,教育客体只需选择考试需要的信息,在信息接收上具有被动性。而进入大学后,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有固定任课教师,对于知识信息的选择需要自主学习,注重的不再是考试,而是实际应用。这种转变,使得对大学学习模式不适应的学生,出现信息接收上的盲目性或封闭性。而

5、在呈现海量信息的网络中,这些学生难免会出现信息选择错误,引起网络行为失范。 5.家庭沟通不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问题,家庭应负最主要责任。也许在父母身上就已经存在网络失范行为,且没有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疏于管教,孩子有样学样,难免会重蹈覆辙。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差年龄平均为 2530 岁,可见年龄代沟还是相当大的,所以在中国式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共同语言越发减少,所以更多的大学生将焦点转向网络,沉溺于网络。 (二)主观成因 1.大学生自身群体性特征使然 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他们渴望在人格、经济上独立,渴望个性得以张扬,渴望老师、亲人、同伴

6、的理解和尊重,所以遇到困惑不求助于他人,他们试图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外界,难于听取他人忠告。 4其次,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三观。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处于收尾时期,尚未稳固形成。经过网络这个“万花筒”的投射,原本心底的诸多不良情绪得以放大,于是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泄,出现网络行为失范。 再次,社会阅历经验浅薄。社会阅历浅,人生历练少,对社会各种现象的感悟能力有限,因此对大学生而言,有时难免会因为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 最后,身心发展不协调。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平均年龄为 1824 岁,生理发展基本成熟。而从心理上看,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 ,即转型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使他们

7、在这时段出现偏激、愤世、敏感、感情不稳定的特点,部分大学生极易被网络中具有诱惑力的信息所吸引进而沉迷,忽视现实社会中的责任,流连于网络,放任自我。 2.大学生特定的心理动机驱使 第一,自我宣泄心理。部分大学生心中如果在现实中有无法排解的压力感,就会选择将这种愤慨、郁闷在网络中进行释放、发泄。但这种发泄本身就是对网络环境、人文环境的一种摧残,已经构成网络行为失范。 第二,躲避现实心理。一些抗挫能力差、不自信的大学生选择让自己躲在网络里,他们期望在“虚拟社会”中逃避现实烦恼,或觉得只有在网络中才得以树立自信,久而久之,陷入网络沉迷。 第三,炫耀技能心理。部分学习计算机专业或掌握了较高网络技术的大学

8、生,在现实的打压下,技能不能得以炫耀。于是他们借助于网络,散播病毒或是侵入他们电脑等等以炫耀其技能,构成网络行为失范。 5第四,猎奇未知心理。此乃大学生天性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他们对于“虚拟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其网络行为难免会出现失范。 第五,从众模仿心理。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这使得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被认可为成人的渴望,急于证明,于是开始模仿他人行为,但如果盲目从众模仿,易生消极的心理情绪,最终难免会产生失范行为。第六,机会主义心理。由于对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大学生认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认为在网络上失范是

9、无关紧要、无人知晓的,于是便滋生了侥幸心理,而这往往是网络失范的催化剂。 第七,逆反叛逆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由小孩到成人的成长阶段。此时其自我意识最强,听不进长者的劝诫,甚至会做出相反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可以独当一面。笔者认为逆反心理,正是“黑客” 、网络恶作剧等行为失范的源头。 3.大学生对网络认知存在歧义 主要表现在对网络“虚拟”特征的误解和对网络自由性的绝对化理解上。对于这种独特的社会样态,部分大学生忽视了“虚拟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一问题实质,他们将自己的网络行为和身份,统统予以虚化,认为网络是绝对自由的境地,并对已经失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责任不予置评。有学者已经指出,这种“身份虚化

10、”和“绝对自由”的行为,进一步就会产生一种“去责任化”的后果。 4.大学生自身网络自律性松懈 6大学生群体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自制力较差、意志力薄弱、三观形成也处于末期极易被重塑,且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存在偏差,使得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就比较容易放松自我管制、自我省察和自我约束,这种自律的松懈,轻者会表现为行为失范,重者会表现为极度的现实行为放纵。 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危害性分析 (一)对自身的危害性分析 第一,对现实行为方式的危害。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网络行为失范,是因为对于网络的认知存在偏差,分不清楚现实与虚拟的距离,网上网下行为无界限。一旦网络行为失范,那么这部分大学生网上的行

11、为就会影响到学生网下的现实行为方式。 第二,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危害。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断乳期” ,一旦网络行为不当、失范,极易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终身的影响。如网络交往行为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使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聊天角色及其放纵,甚至出现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反差极大的双重人格,严重者会导致人格分裂。 第三,对自身三观取向的危害。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失去现实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产生情感冷漠、道德冷漠,严重影响三观的养成。甚至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并由此引发颓废、消极、堕落等病态心理,明知道需要戒除对网络的依赖,但是又无法逃脱,使三观遭到严重扭曲。 第四,对自身道德

12、、法律意识的危害。网络在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便7捷的同时,其上一些色情、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也一次次冲击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底线;且由于对于网络自由性的绝对化理解,认为在虚拟的网上社会,是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久而久之,也会弱化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意识。 第五,对自身政治信仰的危害。网络无国界,因此,西方国家的政治观念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以网络为载体乘虚而入,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念,阻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 第六,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危害。网络在为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新的空间与途径的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墙。越来越多的“人人交流”变成了“机机交流” ,

13、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远。 (二)对外界的危害性分析 1.引发叛逆,家庭氛围难和睦 网络行为失范对大学生自身造成了诸多危害,如人际关系、行为方式、三观取向的危害,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引发叛逆心理,不听家长的劝诫,一意孤行。这时候如果家长不能理智处理问题。那么后果小则难以和睦家庭气氛,大则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2.价值迷失,先进文化难传播 网络上的很多信息使得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惘,从而诱发网络行为失范,更甚至是思想混乱、价值迷失。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对象,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后果不堪设想。 83.腐坏风气,稳定因素遭

14、危机 网络具有开放性,这为各种政治谣言和政治思潮提供了传播场域,如果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不实信息,可能会误导群众情绪,蛊惑人心,煽动违法行为,激化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挑起社会动乱,危及社会稳定。4.思想西化,政治信仰受侵蚀 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和诋毁,而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熟,当大学生看到网络上不实的信息和具有诱惑力的说辞,政治信仰必定会动摇。现在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百年前,西方人用鸦片荼毒着中国人;百年后,是在用网络。 ”如果大学生再加以参与进这种发布不实信息的网络失范行为,那思想西化、政治信仰受侵蚀是迟早

15、会出现的后果。 5.知识匮乏,民族文化易弱化 大学生现在越来越依靠于电脑进行学习,比如,上网查阅文献、数据,浏览时事新闻等等。但是,依靠慢慢也会变成依赖。比如,大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查阅资料,而是变为借鉴,再变为抄袭,工具书、历史文献已经渐渐退出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小则说,学术行为失范会对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造成危害;大则说,导致的是整个民族的知识匮乏,素质退步,实践能力下降,思维能力倒退,民族文化岌岌可危。三、结语 9面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危害如此之大,其防控对策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社会、高校、家庭应“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有效防范大学生出现网络失范问题,如社会加大网络技术、大众舆论和法律法规的控制,高校更加注重网络德育工作的展开,家庭理智正确教育等;而相应的大学生自身也应该注重自我修炼,如培养自我的“内省慎独”精神,强化网络自律意识等。 参考文献: 1刘绿丝.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规范策略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140).139-145. 2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王贤卿.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心理困境与道德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 (8).64-67.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