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带节能砌体填充墙的 RC 框架抗震试验研究摘要:为了研究带节能砌体填充墙的 RC 框架抗震性能,本试验设计了两个两层单跨的 RC 框架结构模型,分别为带填充墙的 RC 框架和不带填充墙的空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带填充墙的 RC 框架的裂缝开展进行了描述,研究了试件的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强度退化,并和空框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填充墙能够提高框架的承载能力和抗侧刚度,但是相应地降低了框架结构的延性;填充墙的存在使得框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退化加快,然而,带填充墙框架的极限刚度仍然较大,表现出较强的抗倒塌能力. 关键词:框架;节能;砌体;填充墙;拟静力试验;抗震性能 中图
2、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 填充墙作为框架结构中的非结构构件,设计中并未充分考虑其对框架结构的影响,然而,其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却不容忽略1-4.国内外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3,5-7,其中土耳其的 Marjani等人使用低周反复荷载对 6 个两层单跨带填充墙的框架进行了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填充墙能够极大地提高框架的强度和刚度.黄群贤等人对 4 榀单层单跨填充墙 RC 平面框架试件进行抗震性能试验,试验表明:不同砌块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具有明显的刚度效应.研究者主要针对平面框架进行研究,对带填充墙的三维立体框架(以下简称立体框架)研究较少,而立体框架充分反应了平面
3、框架之间的受力协调能力,其受2力机制能够更好地代表整体结构的特性,因此对立体框架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必要.墙体节能在建筑节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节能砌块被选为本文的墙体材料.本文对带节能砌体填充墙(以下简称填充墙)的框架结构与空框架进行对比试验研究,从而得到节能砌体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滞回特性、承载力、抗侧刚度以及强度的影响规律,并从受力机制方面揭示了节能砌块填充墙与框架的共同工作原理.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与制作 试件设计参考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8的要求,共设计了 2 个单跨立体框架,其中一个为不带填充墙的空框架,另一个为带填充墙的 RC 框架,编号分别为 CF1
4、和 CF2.试件 CF2 研究带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件 CF1 用作对比. 试件根据相似理论按照 14 比例缩尺设计而成.两试件的框架部分几何尺寸及配筋完全相同,柱截面尺寸为 150 mm150 mm,梁为 70 mm100 mm,基础采用 0.4 m 厚的底板,板平面尺寸为 2.0 m2.0 m,砌体与框架柱之间每隔 600 mm 配置了 2A6 的拉筋,框架几何尺寸及截面配筋如图 1 所示. 梁柱纵筋、箍筋均采用 HRB335,考虑试件为缩尺模型,钢筋强度按略低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9的要求进行设计,混凝土强度为 C30,材料实测力学性能见表 1,砌块采用
5、多排孔节能砌块,砌块标准块型几何尺寸为 190 mm190 mm115 mm,强度等级采用MU5,单块砌块的抗压强度为 6.5 MPa,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为 4.6 3MPa,考虑模型缩尺的影响,砌块厚度切割成标准块厚度的 1/4,模拟1/4 砌体墙厚,多排孔节能砌块砌体如图 2 所示. 1.2 试验方案 1.2.1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试件的位移测点设在底板、1 层和 2 层层顶,底板和 1 层各布置了两个量程为 50 mm 的位移计,2 层布置了两个量程为 100 mm 的位移计,每层的侧向位移取两个位移的平均值,在各层的关键部位设置了钢筋电阻应变片,柱的应变片布置在各层的柱底与柱顶,梁的
6、应变片布置在梁的两端. 试验过程中的量测仪器主要为 DH3818 静态应变采集仪,可读取应变片的应变值及位移传感器的量测数值,加载作动器的水平位移、水平荷载由电伺服加载系统(MTS)测得,并利用采集的荷载和顶点位移数值绘制试件的滞回曲线.试验中,人工观察裂缝出现时对应的力和位移,及时标注在试件上的相应位置. 1.2.2 加载装置 加载装置见图 3,图 3 两试件均采用同样的加载装置.试件底板水平方向用千斤顶和钢梁固定,竖直方向由钢压梁和地脚螺栓固定.竖向荷载由液压千斤顶加载,通过工字钢和混凝土顶梁把荷载平均分配到各框架柱的顶部;水平荷载由量程为 1 000 kN 的电液伺服作动器加载,通过钢梁
7、传递到试件上,在试件与钢梁之间用矩形钢垫块确保加载中心点位于第二层柱顶,拉力由圆钢拉杆传递. 1.2.3 加载方案 4本试验模拟 15 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底部两层地震反应.加载方案参照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 (JGJl01-96)10,首先施加竖向力,用以模拟上部 13 层的重力及楼屋面荷载.计算得到的柱轴压比约为 0.25,控制液压油泵,使得轴压比为 0.25,等竖向压力稳定后再进行水平预加载.试验的水平加载程序分为预加载和正式加载两个阶段,正式加载采用分级循环对称加(卸)载.在试件开裂前采用荷载控制加载,每级荷载循环一次,试件出现裂缝后,每级位移增量为一倍开裂位移,每级位移循环两次,直至试件
8、破坏或者降至最大荷载的 85%,终止试验. 2 试验过程 本试验主要研究的是带节能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试验现象,试件破坏过程按照裂缝开展的特点可分为三个阶段:开裂阶段、裂缝开展阶段和破坏阶段. 试件 CF1:当水平推力加到 57 kN 时,一层框架柱的柱底部出现一条微小的横向裂缝,此时的位移值为 6 mm.之后改变加载制度,用位移进行控制,每一级位移的增量为 6 mm.随着位移的进一步增大,在底层梁的端部开始出现了细小的裂缝.当位移加到 18 mm 时,二层柱顶出现裂缝,柱脚的裂缝进一步发展贯通.位移加到 20 mm 之后,荷载增长速度明显减慢,裂缝进一步发展,梁两端出现了大量的
9、裂缝.当位移加到 55 mm 时,水平荷载明显下降.此时,框架柱脚的混凝土有局部脱落的现象,继续加载,当最终荷载降为最大荷载的 85%时,即认定框架已经达到了极限状态,此时柱脚已经完全被压碎剥落,出现明显的破坏迹象,试件 CF1 停止加载.最终破坏如图 4 所示. 试件 CF2:当水平推力加到 118 kN 时,一层5框架梁端部及填充墙出现一条微小的斜裂缝,此时的位移值为 6 mm.之后改变加载制度,用位移进行控制,每一级位移的增量为 6 mm.随着位移的进一步增大,当位移加到 10 mm 时,二层柱顶以及梁中部出现裂缝,填充墙的裂缝进一步发展.位移加到 20 mm 之后,水平荷载明显下降,此
10、时,填充墙出现大量的阶梯型裂缝,同时一层柱中下部及二层柱顶也出现大量的裂缝.继续加载,当最终荷载降为最大荷载的 85%时,即认定框架已经达到了极限状态,此时填充墙出现较宽的阶梯型裂缝,并有部分砌块出现压碎现象,试件 CF2 停止加载.最终破坏如图 5 所示. 3.3 刚度退化 在位移幅值不变的条件下,结构构件的刚度随反复加载的次数增加而降低的特性即为刚度退化.结构刚度的退化即为结构性能的退化.在试验过程中,裂缝的增多、位移的增大以及循环次数的增加都会导致结构刚度的退化,试验的刚度参照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10的割线刚度法进行计算,刚度退化试验结果见图 8 和表 3. 4 受力机制分析 从受力方
11、面分析,CF1 在承受水平推力时,由于水平力全部是由柱脚传给基础,框架柱的柱脚将产生较大的剪力和弯矩,而框架梁主要是受压以及梁柱节点的变形而产生较小的弯矩,因此,框架柱要先于框架梁屈服,同时也先破坏.CF2 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由于填充墙的支撑作用分担了部分水平力,从而提高了框架的承载能力,同时由于填充墙对框架的约束效应使得框架的变形能力变差.CF2 与 CF1 比较,从柱上的裂缝分布情况看,柱中下部裂缝明显增多,且柱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破坏迹象.6这主要是因为填充墙改变了框架柱的内力分布,使得框架的破坏从剪切型向弯曲型过渡,同时柱脚得到了保护,使得柱脚并未出现明显的破坏迹象.砌体抗剪强度大于砂浆
12、抗剪强度且砌体本身具有明显的脆性,因此试验中填充墙上出现了沿砂浆灰缝较宽的阶梯型裂缝,并有部分砌块出现压碎的现象. 5 结论 通过对两个框架结构的抗震试验研究,得出下列结论: 在 RC 框架结构中,节能砌体填充墙能够提高框架的承载能力,但是相应降低了框架结构的延性,其中试验中带砌体填充墙的框架承载力为空框架的 1.87 倍,延性系数只有空框架的 60%. 在同一位移条件下,带节能砌体填充墙的框架滞回曲线饱满,说明填充墙提高了框架的整体耗能能力,同时填充墙比框架先退出工作,为框架多提供了一道抗震防线,从而提高了框架的抗震能力. 节能砌体填充墙对框架的约束效应使得框架结构的侧移减小,从而保证框架的
13、侧移能够更好地满足规范要求,其中试验中结构的屈服位移、峰值位移和极限位移都下降了 40%左右. 节能砌体填充墙可以大幅度增加框架结构的初始刚度,试验中其初始刚度为空框架的 2.3 倍.虽然带填充墙的框架刚度退化较快,但是其极限刚度依然较大,仍具备较强的抗倒塌能力. 由于砌体的脆性特质以及填充墙的大量开裂,使得带节能砌体填充墙的框架强度退化较空框架严重,然而其强度退化系数始终保持在 0.9以上,说明其强度退化程度较小,因此可以推断,试件在破坏后仍保持7了较高的继续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子雄,吴毅彬,黄群贤.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2008,28(6):
14、 172-177. 2FLANAGAN R, BENNETT R. Inplane analysis of masonry infill materialsJ. Pract Period Struct Des Constr,2001,6(4):176-182. 3黄群贤,郭子雄,朱雁茹,等.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 RC 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33(2):110-118. 4邹昀.带砌体填充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受力性能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2,1(1):76-81. 5MADAN A, HASHMI A K. Analytical prediction of the s
15、eismic performance of masonry infille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subjected to nearfield earthquake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8,134(9):1569-1581. 6CHIOU Y J,TZENG J C, LIOU Y W.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masonry infilled frame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9,125(10
16、):1109-1117. 7MARJANI F, ERSOY U. Behavior of brick infille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 under reversed cyclic loading J. ISSEE, 2002, 62(2):142-150. 8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8社,2010. 9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JGJ101-96 建筑抗震试验方法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0-30. 11范苏榕.钢支撑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试验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2:8. 12朱伯龙. 结构抗震试验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13XIAO J Z, SUN Y D, FALKNER H. Seismic performance of frame structures with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6,28(1):1-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