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研究【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出现认同危机和被边缘化趋势。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倡导的中坚力量,应保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针对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提出了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作用、牢抓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关心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等对策建议,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战斗力、感染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认同 “认同”
2、指主体赞同他人的某种观点或行为,从而对这种观点或行为自觉地认可、接受甚至尊崇和倡导。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或价值观体系,意识形态认同即主体赞同和认可某种价值观体系,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它,最后达到支持、拥护和尊崇的境界,并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要表现为,主体能够从心理上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在政治实践中高度拥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处于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全党自觉自愿支持、拥护、倡导和认同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然而,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2现状并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全
3、球化、经济转轨、多元意识形态、宣传网络阵地等多方面的挑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和信仰边缘化,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而这一严峻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高校是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重要场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教育又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出现严峻挑战的局面,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作用,牢抓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关心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战斗力、
4、感染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一、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旦失去战斗力其执政地位将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将缺乏凝聚核心从而丧失其主导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 ” “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只有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制度、改革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安康,才会真正拥护和内化。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才能更好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事业
5、,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因而,坚持和3完善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构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信仰认同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保证。党只有居安思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领导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会产生强大战斗力,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进而稳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是人民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的完
6、善和加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巩固的根本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让人民信服;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让人民拥护,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地位。新形势下,党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严重影响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从严治党,将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常新的战略任务来抓,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独特魅力,以此来带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7、。 二、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4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 ”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宣传者,对增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战斗力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学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常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并解决新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他们坚持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此外,高校辅导员是校园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也是马克思
8、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是党联系青年大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榜样性力量。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的重要成员。打造出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法治意识强、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培养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力量保证,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的关键之举。 马克思主义学者要不断提高自己,首先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探索新知识,推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价值性的优秀科研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前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9、发展;其次要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增加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知识和理论的创新能力;再次要熟悉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训,成为合格的传播者和宣传者。此外,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培养优秀精干5高校辅导员队伍,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辅导员也要注重完善自我,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要有反对教条、突破陈规的政治胆识和理论勇气,把握时代变化和发展实际,解决大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要在重大的政治观
10、念和理论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与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争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为青年大学生树立示范榜样。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作用,增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两课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两课”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作用。 “两课”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融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于一体,并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的重要课程,是
11、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青年大学生处于政治观念塑造期,对事情的态度与兴趣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表现形式教学,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因此,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马6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主动拥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增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感染力,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第一,课程内容创新。只有不
12、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内容创新,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和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必须适时放弃有历史局限的理论观点,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科学概括,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第二,教学方法创新。高校教师应重视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要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大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时事热点问题。第三,解决问题创新。针对不断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要善于创
13、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研究和回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新领域,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和感染力所在,从而乐学、乐思、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四、牢抓网络思政教育阵地,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高校的媒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党委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的重要阵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进步,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以7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趣味性强等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已经成为大学生互通信息的新渠道,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新时空,成为
14、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迅速占领。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把握主动权,开拓主阵地,畅通主渠道,弘扬主旋律,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到日常新闻舆论宣传的全过程,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长久传播阵地,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网络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强烈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因而,在进行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同时,
15、也要注重对网络舆论的控制。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切实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及时解答大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切实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使校园网络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还应提高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和引导。要善于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保证网站健康、规范地运行,充分控制网络舆论导向,严防网络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腐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垃圾信息、黄色流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蚀。还要着力打造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擅长网络技术的高
16、素质人才队伍,8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五、关心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它全部学说都立足于人的发展,关注“现实的人” ,且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质,充分体现着人文关怀,充满着亲和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又能增强大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大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
17、同缺失的问题。长期以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主要放在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上,一味追求政治认同,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所应具有的大众亲和力的建设,而这种亲和力才是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关键所在。高校是青年政治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要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亲和力上下功夫。 要实现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轻松自由环境,又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在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青年大
18、学生的根本利益。高校要创造灵活宽松的环境,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过程,参与民主管理和事业发展,营造和9谐民主的氛围,突出大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观察和实践锻炼,了解社会规范,反思个人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高校还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切实反映青年大学生合理诉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怀,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幸福感,切实感受到马
19、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这样,青年大学生才会自愿自觉地赞同、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 赵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党政论坛,2013 年第 4期.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人民出版社,1999. 4 常利国.80、90 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 6 徐兰宾.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三种能力N.江西日报,2012. 7 方以启.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
20、考D.福10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李春敏.认同: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课题J.党政论坛,2008. 基金项目: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2013 年度专项理论研究计划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2013TZYQM049)及 2013 年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研究 (JXGXDJKT.YB-2013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涂建平(1972- ) ,男,副教授,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