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出土史籍刻本残页考内容摘要: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出土文献的主体部分是写本,但也保存了大量刻本残页。其中的正史、通史刻本残页,如宋刊汉书 、新唐书 、 资治通鉴等,都具有重要的版本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出土文献;刻本;残页;版本 中图分类号:G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2-0057-07 敦煌、吐鲁番、黑水城出土文献的主体部分是写本,但也保存了大量唐五代、宋元时期的刻本,虽然多为片纸残页,但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对于其中的正史、通史刻本,目前尚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1。尽管一些论著对这些史籍刻本残页做了正确的定名,但由于未能兼顾版本学
2、的某些特点,对版式、行款、字体等版本项或语焉不详,或付之阙如,因此确有必要进一步详考。 一 黑水城出土汉书残页 俄藏黑水城文献 TK315汉书陈咸传仅一块残片,存 13 残行(图 1)2。 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对此残页有简要说明:“宋刻本。蝴蝶装。白麻纸。存左半页。高 10.3、宽 14.5、天头 1.6cm。共 13 行,行存 11 字。有双行小字颜师古注。下部裁失 15 字。上、左单边,中乌丝栏。宋体,墨色不匀。 敬字缺笔,避宋先世讳。 ”3 该残页内容见于百衲本汉书卷 664。经录文、复原,此本当2为大字每行 25 至 26 字,双行小字,三小字抵两大字,字体俱为颜体,笔划横轻直重。从“廉
3、平”一行右侧延伸出的上单边以及“漏泄”一行左侧的细界栏线,可以明显看出,原书当在半页 13 行以上。结合版幅推断,大概不会超过半页 14 行。由于版心缺佚,情况不明。从残页所存上单边推断,原书是左右双边。细审版式、字体等特征,我们认为,该汉书残页当为南宋建本。 录文、复原: 1 廉平内行修然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2 丞相丙吉病中二千石上谒问疾师古曰上谒若今通名也遣家丞出谢谢已皆去万 3 年独留昏夜乃归及吉病甚上自临问以大臣行能吉荐于定国杜 4 延年及万年万年竟代定国为御史大夫八岁病卒子咸字子康年 5 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 6 左曹万年尝病召咸
4、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 7 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 8 晓所言大要教咸讇师古曰大要大归也讇古谄字也也万年乃不复言万年死后元帝 9 擢咸为御史中丞总领州郡奏事课第诸刺史内执法殿中公卿以 10 下皆敬惮之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颛权咸颇言显短显等恨之时 11 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师古曰天子未下其章也咸素善云云从 12 刺候教令上书自讼晋灼曰云从咸刺探伺候事之轻重咸因教令上书3于是石显微伺知之白奏咸 13 漏泄省中语下狱掠治师古曰掠笞击也音力向反减死髡为城旦因废成帝初即位大 现存宋版汉书多为半页 8 行(如国家图书馆藏宋嘉定白鹭书院刻本5、宋蔡祺家塾刻
5、本5143) 、9 行(如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蜀大字本6) 、10 行(如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刻递修本5141) 。行格在 10 行以上的,仅有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宋绍兴湖北提举茶盐司刊本611,此本半页 14 行,每行 26 至 29 字。惜此本静嘉堂文库未公开微缩胶卷,不知陈咸传版面的具体情况。但就每行字数而言,黑水城本每行 25 至 26字,静嘉堂本每行 26 至 29 字,二者明显不同,取静嘉堂本卷一书影进行比较,刊刻风格迥异,字体差别亦较大,静嘉堂本作欧体,而黑水城本为颜体。因此,黑水城本汉书当是未见公私著录的一个新版本。此本的刊刻风格、字体、刀法都与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刻隋书非常类似,南宋刻隋书
6、为“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至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5159,盖俱为南宋时期坊刻十七史本。 二 黑水城出土新唐书残页 俄藏黑水城文献 TK290新唐书包括 4 块残片,TK290-1、TK290-2为奸臣传下 ,TK290-3、TK290-4 为叛臣传上7。孟列夫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称:“TK-290 被裁成一本不知名书籍封皮硬纸板的4 件刊本残片。原先的式样是蝴蝶装,原面 15 行,行 29 字。界格纤细,字小,宋体字。根据纸型判断是 12 世纪 90 年代绍兴刻印的宋本。 ”8孟列夫、蒋维崧、白滨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对该残页作进一步说明:4“宋刻本。蝴蝶装。白麻纸,细,薄。宋体,墨色中匀贞
7、匡玄等字缺笔与北宋嘉祐刊本行款不同,或为南宋绍兴刊本。 ”335 由上可知,TK290 下的四块残片原为某书封皮的裱纸。细审版式、字体,此四残片同属一书之裂,与百衲本新唐书9的对应关系列表如下。 TK2903 为原书一右半面,TK2904 为原书一左半面(图 2、3) ,据上表可知,这两张残片的内容相先后,前者为某页之首,而后者为另一页之尾。我们选取这两张残片进行录文、复原,可知原书满写时每行29 字;从 TK2903 的首行至 TK2904 的末行之间,恰可排满两页、共64 行(以上复原过程文繁不录) 。因此,原书的行款实乃半页 16 行、每行 29 字,而非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所称的“原面
8、 15 行,行 29 字”8。 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称黑水城本新唐书 “与北宋嘉祐刊本行款不同,或为南宋绍兴刊本”335,此不确。南宋绍兴年间新唐书刻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5162 和日本静嘉堂文库621,其行款俱为半页 14 行、行 24 至 25 字。而黑水城本新唐书为半页 16 行、行 29字,可见该本与南宋绍兴年间刻本明显地不同。 黑水城本新唐书为左右双边,字体存褚体笔意。 俄藏黑水城文献叙录已经指出文中“贞 匡 玄等字缺笔” ,但未指出其中避讳不严, “玄”字亦有不缺笔的例子(见 TK2902 第 7 行) 。今从版式、行款、字体及避讳不严等情况推断,黑水城本新唐书当为南宋建本。5此本
9、不像南宋中后期建本那样刊刻成横轻直重的笔划,应是早期建本。在现存的诸宋版新唐书中,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建本10与黑水城本最为接近,此本乃双鉴楼旧藏,存 124 卷,傅增湘云: 此宋刊唐书残帙半叶十六行,每行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阑。宋讳桓、慎字皆不阙,盖南宋初本也。字体秀劲,笔意在褚、颜之间,断为闽中所刻,与习见建本之锋棱峭厉者迥然不同,盖南渡之初尚存古意,不似孝、光以后,专以精丽为长,此时代刀法之变迁,不仅缮工之有优劣也。11 这与我们对黑水城本的版本特征进行的分析非常接近。查阅国图藏南宋建本唐书的微缩胶卷1,惜该本缺卷 223 下奸臣传下 、卷224 上叛臣传上两卷,不能直接与黑水城本进行比较
10、。我们以该本所存卷帙与黑水城本进行比对,发现二者不仅行款一致,而且字体、书写习惯也极其类似(表 2) ,此二本当存在非常密切的版本关系。 由上表列举的字形特点可以看出,黑水城本与国图藏南宋建本版本关系极近。此二本都属于闽刻十六行本新唐书系统,但绝非同版。首先,黑水城本的个别用字与国图藏南宋建本存在差异,如 TK2904 有“”字(“變”之俗字) ,而南宋建本大都作“變” ,又如 TK2903/2有“”字(“商”之讹字) ,而南宋建本大都作“商” 。其次,较之南宋建本,黑水城本刊刻得更加整饬。因此,黑水城本新唐书是一个未见公私著录的新版本,国图藏南宋建本很可能是在该本基础上覆刻的。三 吐鲁番出土
11、新唐书残页 6吐鲁番出土新唐书残页包括 5 张残片,荣新江先生将其正确地定名为新唐书卷 171石雄传:“Ch.2132、Ch.2286、Ch.3761、Ch.3903、Ch.3623 号,用作废纸,裱在刻本增一阿含经背。5 碎片大体可复原成一页,当属某宋元版中一页,俟考。 ”12林晓洁德藏吐鲁番出土宋版新唐书残片小考 (以下简称“林文” )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该残页的版式为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七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劲瘦。 ”13笔者认为林文所附缀合图尚可改进,故重新缀合(图 4) 、并录文、复原。残页内容见于百衲本新唐书卷 171 第 8 页9。 录文、复原: 1 乃谊自谋又
12、何疑雄以七千人径薄潞受谊降进检校兵部尚书徙河 2 阳初雄讨稹水次见白鹭谓众曰使吾射中其目当成功一发如言 3 帝闻下诏褒美宣宗立徙镇凤翔雄素为李德裕识拔王宰者 4 智兴子于雄故有隙潞之役雄功最多宰恶之数欲沮陷会德 5 裕罢宰相因代归白敏中猥曰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厌拜神武统军 6 失势怏怏卒 7 赞曰世皆谓李诉提孤旅入蔡缚贼为奇功殊未知光颜于平蔡 8 为多也是时贼战日窘尽取鋭卒护光颜凭空堞以居故诉能 9 乘一切势出贼不意然则无光颜之胜诉乌能奋哉 10(空行) 11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列传第九十六 (以下四空行) 7经录文、复原可知,吐鲁番本新唐书为左右双边,每行 24 至 27字不等(满写行共 7 行,
13、其中 24 字 3 行、26 字 2 行、25 字 1 行、27 字1 行) ,以每行 24、26 字为主。从界栏看,该残页当为半页 15 行或 16 行,而非林文所认为的“半页十四行” 。另一个明证是,国家图书馆藏宋元递修本新唐书为半页 14 行、行 25 字14,但吐鲁番本残页的内容见于宋元递修本的左半面(图 5) 。而吐鲁番本新唐书残页为原书一右半面,领先宋元递修本半页,这说明该本较之 14 行本,每半页所容纳的行格更多。吐鲁番本残页的版心因被别纸覆盖贴住,情况不明,林文称“白口” ,盖推测之辞耳。 荣新江先生认为吐鲁番本新唐书 “当属某宋元版” ,林文进一步指出:“初步判断该残页可能是
14、宋代浙江及附近地区的刻本。 ”此极是,吐鲁番本新唐书字体俱为欧体,因此决非元代刻本。我们认为,吐鲁番本新唐书当属宋浙本系统1。 林文认为吐鲁番本新唐书残页“很可能与国家图书馆所藏现存八卷的新唐书是一个版本” , “由于此本卷 171石雄传已佚,笔者用卷 216 的吐蕃传和突厥传和残页进行了比对,发现吐蕃传的尾题格式与残页相同, 突厥传中军 、 拜 、 武等字与残页中对应的字字体极为相似,从整体上看,残页的字体与该本字体也几乎一样” 。 林文认为吐鲁番本新唐书残页与国图藏八卷新唐书残本是“同一版本” ,此观点值得商榷。首先,此二本的行款不同,国图藏残本为 14 行本,而吐鲁番本为半页 15 行或
15、 16 行。其次,所谓“尾题格式与8残页相同”亦并非强有力的证据,因为现存诸宋版新唐书各卷末的卷次尾题全部一致。再次,所谓“字体极为相似”以及“字体也几乎一样” ,实际上是由于国图藏残本与吐鲁番本新唐书同属宋浙本系统,字体都是欧体,无怪乎“相似” “一样”了。 难能可贵的是,林文附带有一幅国图藏残本的书影,这为我们进一步检核林文的观点提供了便利。我们认为,对刊刻于同一地域、刊刻风格又极为近似的刻本,应重点把握住字形这一标尺,找出字形间的微殊之处,而不能仅仅通过对版本的“观风望气” ,便将两种刊本牵合为一。国图藏残本与吐鲁番本新唐书字形间的差别,参见表 3: 不难看出,尽管字体一致,但在字形和书
16、写习惯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二本绝非同一版本。 如果笔者所推断的吐鲁番本为半页 15 行或 16 行本的观点成立,那么,从行款看,吐鲁番本与现存诸宋本皆不同,是未见公私著录的一新版本。吐鲁番本对研究新唐书的版本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参见表 4: 从表 4 可见,吐鲁番本的行格接近南宋早期建本,而每行字数则接近南宋绍兴年间刻本。我们认为,吐鲁番本新唐书很可能是在南宋绍兴年间刻本基础上发展来的坊刻本,其特点表现为行格、字数都略有增加。而南宋早期建本又在吐鲁番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各行字数,甚至行格。可见,吐鲁番本可以补充宋版新唐书版本系统内从十四行本到十六行本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四 莫高窟北区出土资
17、治通鉴残页 莫高窟北区出土资治通鉴残页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明确考古记录9的出土刻本,共包括 11 张残片,整理者对其进行了简明的介绍: 汉文资治通鉴 ,标本 B137:4,共 11 片,编号 B137:4111。均为残片。白麻纸,泛黄。纤维交织不匀,有横帘纹。纸薄,质软。文字为木刻本,左、下、右单框。行间有细墨线,行距 1.11.2cm。为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一百六十二梁记十七、十八,武帝太清二年(548 年) 、太清三年(549 年) 。15 整理者在荣新江先生定名的基础上,对这 11 张残片做了录文工作。但没有交代此刻本的行款、字数等基本的版本问题,而且对这些残片的版式介绍也存在疏漏,对照图
18、版,明显是左右双边,并非“左、下、右单框” 。这 11 张残片,除 B137:4-2 的右部原出土于 B64 窟外1,都出土自同一地点 B137 窟,内容又都属于资治通鉴卷 161162(参见表5) ,字体一致,且无重复,确应属一书之裂。我们选取残存半页行格及版心的 B137:43 号残片(图 6)进行录文、复原。 录文、复原: 1 告南兖州刺史南康王会理十二月会理使询帅步骑 2 千人夜袭正表大破之正表走还钟离询收其兵粮归 3 就会理与之入援癸巳侍中都官尚书羊侃卒城中益 4 惧侯景大造攻具陈于阙前大车高数丈一车二十轮 5 丁酉复进攻城以虾蟆车运土填堑湘东王绎遣世子 6 方等将步骑一万入援建康庚
19、子发公安绎又遣竟陵 7 太守王僧辩将舟师万人出自汉川载粮东下方等有 8 俊才善骑射每战亲犯矢石以死节自任壬寅侯景以 109 火车焚台城东南楼材官吴景有巧思于城内构地为 10 楼火才灭新楼即立贼以为神景因火起潜遣人于其 11 下穿城城将崩乃觉之吴景于城内更筑迂城状如却 由以上可知,此 11 张残片当为左右双边,半页 11 行、每行 21 字,字体俱为颜体。B137:49 残存下鱼尾,则原书应为双鱼尾。B137:4-3版心下方存“登”字,当是刻工名。细审版式、字体,莫高窟北区出土资治通鉴残页具有明显的南宋建本风格。与现存的资治通鉴诸宋本比较,我们发现,莫高窟北区出土资治通鉴与涵芬楼旧藏本(现藏中国
20、国家图书馆)在版式、行款、字体方面完全一致。涵芬楼本半页 11 行、行 21 字,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上鱼尾上方记字数,下方记书名简称“通鉴”并卷数,下鱼尾下方记刻工。检四部丛刊影印涵芬楼本卷 161 第 18 页16,版心下方的刻工名正作“登” ,与B137:43 版心下方所存“登”字相同。由是可知,莫高窟北区出土资治通鉴残页与涵芬楼本当系同版。 该残页与涵芬楼本的印刷时间或许存在先后之别,这需要有机会查阅、比对二者的原件,就纸张、墨色等定之。涵芬楼本中最晚的缺笔讳字是“惇”字17,避宋光宗讳(11901194 在位) 。结合考古报告所认为的 B137 窟“使用下限一直到元代”的看法,我们认为资治通鉴残页传播到莫高窟北区的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或元初。 五 结 语 敦煌、吐鲁番、黑水城文献中的出土刻本虽然大多是残页,但是其中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版本学价值。本文所论正史、通史宋刻本残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