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25.50KB ,
资源ID:1711431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114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doc

1、1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摘 要:Sen 的可行能力理论从哲学高度来界定贫困概念,超越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单一学科,构建了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多维贫困理论是对发展贫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公理性条件的提炼则为多维贫困测度奠定了科学基础。满足公理性条件和易于操作是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Watts 方法和 AF 方法因其具有的良好性质而被广泛应用。各国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上发展不平衡,处于多维贫困研究前沿的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也开展得较好,相反,印度、中国等贫困人口大国却相对滞后。应进一步深化多维贫困理论研究,继续开发和完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并积极展开以

2、多维减贫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和减贫政策研究。 关键词:多维贫困;贫困主体识别;贫困程度测度;反贫困策略;可行能力理论;发展贫困理论;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多维减贫;Watts 方法;AF 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1.3;F1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1006110 一、引言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一般而言,贫困问题研究涉及贫困主体识别、贫困程度测度和反贫困策略选择三个方面,其中,贫困主体识别和贫困程度测度是2基础。自 Booth(1889)和 Rowntree(1901)从维持最低生活所必需的经济资源或收入水平界定

3、和测度贫困以来,对贫困的识别经历了静态到动态、客观到主观、确定到模糊、一维到多维的发展过程(叶初升 等,2010) 。近年来,贫困问题研究更是进入细化、深化和广化的发展阶段,其中,从多维角度把握贫困的本质,创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日渐成为贫困研究的主流,也成为当前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作为世界贫困人口第二的发展中大国,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但在多维贫困的研究和实践中却表现并不突出。在多维贫困研究方面,引进和消化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仍是国内学者的主要工作。一部分学者对国外多维贫困研究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尚卫平 等,2005;洪兴建,2005;陈立

4、中,2008a;张建华 等,2006;邹薇 等,2012;刘泽琴,2012;叶初升 等,2010,2011) ;另一部分学者则应用或修正国外主要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数对中国及特定区域进行了多维贫困的实证分析(王小林 等,2010;胡鞍钢 等,2009,2010;李佳路, 2010;罗小兰 等,2010;蒋翠侠 等,2011;邹薇,2011;陈琦,2012;郭建宇,2012;李飞,2012) 。由于多维贫困研究总体滞后,多维贫困理念普及程度有限,多维贫困测度尚未正式应用于我国扶贫实践。虽然在我国的扶贫监测中,经济贫困之外的指标也有涉及,但贫困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各维度的临界值为多少、各维度的权重如何确

5、定等均缺乏统一规范。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多维贫困理论基础、主要测度方法及国际实践进展的系统阐释,为多维贫困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以及新时期国家“连片特3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践提供多维视野和借鉴。与国内已有的多维贫困测度述评文献不同,本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追求逻辑的完整性而不拘泥于内容的完备性,在逻辑上,按照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与实践应用的思路进行了系统阐释,但在具体内容上,只选择最基础或最核心的理论、方法和代表性国家的实践进行剖析;二是强调了多维贫困测度方法构建的公理性条件,并对各主要测度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是否满足公理性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三是首次对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行了

6、跨国比较,总结了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丁建军: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测度方法及实践进展 二、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贫困被视为一维概念,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其潜在的逻辑是“金钱是万能的” ,只要人们的货币收入高于贫困线,那么其在所有其他方面的福利水平都可以得到满足。但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除了收入以外,贫困还涉及教育、健康、住房以及公共物品等多个维度的缺失。虽然,福利经济学家 Cannan(1914) 、Pigou(1920)等早已认识到贫困和福利问题远非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指标能够轻松描述并解决,但较早明确提出从多维角度来认识贫困与发展

7、问题的学者则是 Sen(1976) ,其“可行能力”理论被公认为是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Martinetti,2000) 。 1.Sen 的“可行能力”理论 在回答“什么样的平等”这一道德哲学问题时,Sen 认为广受关注的4三种平等观(功利主义的平等、完全效用的平等、罗尔斯主义的平等)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无法通过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构造一个完备的理论。进而,他首创了“可行能力”概念,提出了“基本可行能力平等”的构想。其中,可行能力指“人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 (Sen,1980,1984,1985) 。 将“可行能力”理念引入贫困分析,Sen 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

8、他认为贫困对应的是功能性福利的缺失,而功能性福利缺失的背后则是实现功能性福利的可行能力的缺失,即个人的福利是以能力为保障的,而贫困的原因则是能力的匮乏。基本可行能力由一系列功能构成,如免受饥饿、疾病的功能,满足营养需求、接受教育、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功能等。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丧失是贫困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贫困的表现。因而,基本可行能力包括的功能不仅具有消除贫困的工具价值,而且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类福利。如果将生活看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功能性活动,而对福利的概括评价则必须表现为对这些组成要素的评价形式。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具备包括获得足够的营养、基本的医疗条件、基本的住房保障、一定的受

9、教育机会等基本功能(Sen,1983) ,如果个人或家庭缺少这些功能或者其中的某一项,那就意味着处于贫困状态。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是对发展贫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发展贫困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虽然也强调收入、消费之外的因素,如健康、教育等,但它仅把这些因素看做提高收入和消费的工具或手段。因而,发展贫困理论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或家庭是否存在经济上的贫困,对其他因素的考虑只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5(家庭)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状况。而可行能力贫困理论认为健康、教育这些因素不仅具有消除收入贫困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它们本身代表了某种发展的目的,还具有内在的价值。可见,不同于发展贫困理论,可行能力贫困的内涵已

10、经超越了经济方面的贫困,它把缺乏健康、教育等因素本身看做一种贫困。 Sen 从“可行能力”的视角定义贫困催生了多维贫困理论。收入匮乏作为一系列功能性活动中的一种,在市场不完善或不存在的现实情境下,无法作为工具性变量完全反映个体或家庭的被剥夺程度。要正确衡量个体或家庭的贫困程度,就必须从多个功能性维度来考虑个体或家庭被剥夺的状况,构建多维贫困测度指数(Anand & Sen,1997) 。 2.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 贫困指数应与一系列伦理上说得通的准则相一致(Sen,1976) 。因而,只有满足一系列公理性条件的贫困指数才具有良好的性质。相对于单维贫困指数而言,多维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更为苛刻。

11、Chakravarty等(2005)概括了多维贫困测度的 12 条公理: (1)聚焦性公理(Focus) 。某一维度上的改善并不影响另一维度的剥夺,即对于某一贫困主体而言,不同维度之间不可替代。如某人超过贫困线的收入增加不能改变其在教育维度方面的缺失,他在教育维度仍然是贫困的。 (2)标准化定理(Normalization) 。贫困指数具有基数特征,即当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不贫困时,贫困指数为 0。 (3)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 。若某穷人的状况得以改善,贫6困指数不会增加。 (4)复制不变性公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 。将维度矩阵复制多次不会改变贫困程

12、度,这一公理有助于进行跨时和跨地区的贫困比较。 (5)对称性定理(Symmetry) 。除了贫困考察的维度以外,其他特征,如姓名等都不会对贫困的测度产生影响。 (6)连续性公理(Continuity) 。该公理确保了某一维度上的值包括临界值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贫困指数的剧烈变动,因而,贫困指数不会对临界值和基本需求的观测误差过分敏感。 (7)子群可分性公理(Subgroup Decomposability) 。如果将总人口按照种族、地理以及其他分类依据划分为几个子类,则总贫困指数可以分解为由人口比重加权的各子群贫困指数的加权和。这一性质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把握各子群体的贫困状况,并制定针对性

13、强的减贫策略。 (8)基本需求非下降性公理(Nondecreasingness in Subsistence Levels of Attributes) 。基本需求提高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两个相同的社区中,生存水平更高或基本需求更高的社区其贫困程度不会更低。 (9)非贫困增长性公理(Nonpoverty Growth) 。如果一个富人加入某社区不会导致该社区贫困增长。和聚焦性公理一起,非贫困增长性公理确保了贫困指数是人口规模的非增函数。 (10)转移性公理(Transfers Principle) 。如果 Y 社区的贫困维度矩阵 YP 在通过一系列等价转换后,能变成与 X 社区中的贫困维度矩阵

14、7XP 相同的矩阵,则 X 社区的贫困不会高于 Y 社区的贫困。 (11)规模不变性公理(Scale Invariance) 。各维度上的值和临界值成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贫困指数,也就是说贫困可以看做是各维度上关于临界值的相应比例的缺失。 (12)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非下降公理(Nondecreasing Poverty Under Correlation Increasing Switch) 。当两个贫困维度之间是替代关系时,实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A、B 两人在 2 维度都缺失的情形下,假定 A 在维度 1 上相对富有(A11B21) ,B 则在维度 2 上相对富有(

15、A21B22) ,若进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即将 A、B 在维度 2 上的相对状态进行转换,从而增强两个维度上的相关性(即 A 在维度 1、2 上都相对富有) ,若维度 1、2 之间是替代关系,即维度 1 上的量可以补偿维度 2 的缺失,则这种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类似地,如果维度之间是互补关系,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也不会增加贫困。 三、多维贫困的主要测度方法 在多维贫困测度中,维度选择、权重确定以及综合指数合成是关键。基于对上述关键点理解的差异,现已发展了一系列多维贫困测度指数和方法。如 HM 指数(Hagenaars,1987) 、HPI 人类贫困指数(UNDP,1997

16、) 、ChM 指数(Chakravarty,1998,2003;Tsui,2002) 、FM 指数(Chakravarty,1998,2003;Tsui,2002) 、WM 指数(Chakravarty et al,2005)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 MPI 指数(UNDP,2010) 、AF 法(Alkire,2007,2011)等。鉴于篇幅,本文仅对应用最为广泛、影响8最为深远的几类方法进行阐释目前,构造多维贫困指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基于信息理论的方法(Lugo et al,2009) 、公理化方法(Bourguignon et al,2003) 、克服贫困线界定中随意性的模糊集方法(Che

17、li et al,1995) 、投入产出效率方法(Ramos et al,2005) 、 “双界线”方法(Alkire et al,2011)以及主成分分析、多元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 。 1.Watts 方法 专家咨询法完全模糊及相关方法; 加权求和不完全满足 四、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国际进展比较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多维贫困测度就在各国的扶贫实践中逐步兴起,并经历了物质生活质量指数(Morris,1979) 、人类发展指数(HDI,UNDP,1990) 、基本需求方式(BNA) 、农村综合发展(IRD) 、综合发展项目/计划的发展阶段(Alkire & Sarwar,2010) ,

18、目前,正进入新一轮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提升和推广期。基于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阶段差异的原则,首先,我们考察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然后,总结各国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1.代表性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展 英国、南非、墨西哥、菲律宾、印度、不丹和玻利维亚 7 个国家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其中,英国和南非不仅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发展阶段最高,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墨西哥和菲律宾两国的多维测度实践发展程度居中,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玻利维亚和不丹是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小国,而印度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9的发展中大国,但三者都处于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发

19、展初期。 (1)英国和南非 受欧盟“社会排斥” (Lenoir,1974)概念的影响,英国自 20 世纪80 年代就开始关注收入之外的贫困问题。2000 年,针对英格兰贫困地区制定了首个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经过 2004、2007 年两次改进后,该指标体系已被部分地区政府应用于多维贫困测量实践,具体包括经济、社会和住房问题三大方面的系列指标。最近,英国又以多重剥夺模式为导向对 2007 版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共涉及 7 类 37 个不同的指标。南非的多维贫困测度实践与英国较为相似,2000 年,南非统计局的社会人口司针对包含住房指标和居住环境指标在内的住户贫困进行调查,每年一次,调查内

20、容包括教育、健康、工作或失业、由家庭承担的非酬劳旅行、住房和服务的可得性六个方面。2001 年,联合南非社会政策分析中心和人类科学研究理事会,南非统计局开发了省级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这一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包括收入和物质的贫困、就业、健康、教育和生活、环境五个方面。目前,南非正在开发国家多维贫困指标体系。 (2)墨西哥和菲律宾 墨西哥和菲律宾也较早地开展了多维贫困测度实践。其中,2001 年,墨西哥贫困测量技术委员会开始负责官方的贫困测量方法开发,构建了包含食物贫困、能力贫困和财产贫困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20022006 年又进行了多次修订。2006 年后,由社会政策评估全国理事会负责衡量全

21、国、州、市的多维贫困,全国和州一级每 2 年测度一次,10而市一级每 5 年测度一次。20072008 年,在专家的协助下进一步对多维贫困测度方法进行了修正,采用了包含收入、健康、食品安全、教育、住房、社会安全和社会凝聚力的贫困线总得分测度方法。菲律宾则在 20世纪 90 年代构建了贫困的社区监测系统,2005 年后,完善了监测的内容,使其包括健康、营养、住房、水和卫生、基础教育、收入、就业和平等秩序 8 个维度,而且,各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方治理的具体指标。事实上,菲律宾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构建和交付反贫计划模式。 (3)印度、不丹和玻利维亚 印度虽是世界第一大贫困人口大国,其

22、在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方面却处于发展的初期。2002 年,多维贫困识别方法开始逐步取代收入贫困识别法被政府采用,印度政府通过 13 个方面的贫困信息计算贫困得分识别贫困家庭,给贫困家庭颁发“贫困家庭卡” 。不过,2008 年 8 月印度才宣布新的“多维贫困指标” 。不丹和玻利维亚则更多的是在倡导“国民幸福总值” (2008)和“过上幸福生活的能力”的目标下,开始兼顾多维贫困测度。目前,这两个国家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正在构建中。 2.代表性国家多维贫困测度实践比较 前文对主要代表性国家的多维扶贫实践进展进行了概括性阐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多维贫困测度国际实践的特征与规律,我们从多维贫困测度实践的动机、负责或支持机构、指标选择与修正、识别与加总方法、使用和结果、最新变化及趋势 6 个方面对各国多维贫困测度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表 2 所示。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