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10KB ,
资源ID:171188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118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校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思考.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校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思考.doc

1、1高校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思考摘要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即理念匹配、 “教” “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道德教育 渗透式德育 价值澄清 体验式德育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1-0086-04 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功利思想的泛化、人生价值观的缺失与道德的

2、冷漠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道德迷失的困境。作为道德教育的坚实阵地,高校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品性人格塑造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实中的高校道德教育日益面临边缘化的窘境,教育课程浮于形式、教育内容陈旧,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 一、高校道德教育偏离社会生活的现象分析 (一)知识化德育途径偏离生活化德育目标 美国教育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2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并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的一致。道德不仅以规范理论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以行动来把握世界。众多高校一

3、方面苦苦践行“提升大学生道德行为水平”的目标,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却多年停滞不变,大多采取灌输式的知识化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知识化层面的道德宣讲,长期忽视行为层面的道德养成和个性修养的提升。道德知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道德行为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应当内化为日常的一举一动。德育教育的目标在于“知行合一” ,不仅要认识道德,更应当践行道德,只有“知”“行”统一,才能称得上“善” 。学生只有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才是大学道德教育的成功。 (二)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偏离学生的道德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多元价值观并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

4、象。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形成和道德行为习得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更加多元的道德选择,因此更加彷徨和迷茫。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中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陈旧的德育教材,讲授脱离大学生真实生活的“高、大、远”的理论内容,偏离大学生的道德需要。需要是人的本能,是推动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标指向。个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在众多的人类需要中既有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也有高层次的社交需要、精神需要。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后个体会转而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识和把握,是对道德的价值

5、性认识而产3生的自觉履行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内在需求。提高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育的针对性。发掘学生的道德需要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基础,只有针对学生内生的道德需要,开展合理的道德教育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效果。否则,偏离学生道德需要的道德教育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 (三)单向道德教育偏离大学生的双向互动诉求 道德教育活动是典型的双向活动,既强调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更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行为。高校道德教育大多采用政治思想课程、专题讲座、校园宣传活动等形式,教育方法大多为说教和宣讲,相对枯燥和表面化。相较于内在的心性修养的养成,高校的道德教育仅仅停留

6、在知识层面和认知层面的宣讲。大学生群体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感知。与单向的知识传授和灌输相比,他们更乐于双向的探讨和互动,进行积极的道德对话和反思,形成自身乃至终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校道德教育应把握好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双向互动,对大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劝导和更正,对良好的正向行为进行肯定和激励。 二、高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内涵阐释 高校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的内涵涵盖三个子命题,即理念匹配、“教” “学”匹配和知行匹配。 (一)理念匹配 理念匹配是指高校德育理念应当回归生活理念,这是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基础。道德的养成和发

7、展基于人性和人的生活,德育理念也应4当基于生活理念。生活是人类存在的形式,在生活过程中存在着人必须遵循的道德标准,道德与生活本质上是相互交融的共生体。高校德育理念的定位往往高、大、空,并没有与生活理念有机地匹配和吻合。要实现高校德育的理念匹配,就必须首先回答德育以培养怎样的人为目标的问题。许多高校将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圣人” ,而非培养“生活人” 。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作为离校道德教育理念的主流思想,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很难亲身实践。相反,感恩、同情、关怀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却难得一见。过高的道德要求、无法实现的道德标准形同虚设。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

8、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德育理念与生活理念的偏离。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理念应与生活理念相匹配,这是高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首要问题。(二) “教” “学”匹配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我”与“你”的对立关系,而应当是“我们”的共生关系。只有从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出发,遵循教育的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解决好道德教育中教与学的匹配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却不持久;他们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却不全面。只有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

9、的特点,将高校道德教育的“教”与大学生的“学”有机匹配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 (三)知行匹5配 道德教育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教育,它注重的不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教授,而是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知识化”的道德教育、空洞的道德宣讲并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行为,阻隔了知行匹配的理论说教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来说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高校德育匹配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知与行的匹配。道德知识的教授是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但道德知识本身并不能代替道德。 “知”和“行”是德育教育中不能割裂的两个方面,高校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发挥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主

10、观能动性,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转换为对道德真理的主动探索和实践。 三、高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匹配路径 道德教育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只有遵循德育规律,使德育与社会生活相匹配才能发挥德育的行为修正和道德改善的作用。 (一)渗透式道德教育 渗透式道德教育是将高校道德教育隐性化、常态化渗透在德育课程和非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课程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其教学形式大多为课堂讲授。灌输式、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在高校道德教育中逐渐失灵,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成为高校德育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随着高校管理方式的细化,德育从专业教学中逐步分离出来并走向边缘化,教学管理负责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11、教授,道德教育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高校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相互的协调配合。 6渗透式的道德教育重视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的结合,强调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协调合作,注重道德教育的常态化和灵活性。道德教育不再是德育工作者孤军奋战的阵地,而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和每个管理部门的共同职责。渗透式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常态化。 “常”是经常,是日常,是习惯。高校德育应潜移默化在专业课教学、学术讲座、学生会工作、党团活动、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态”是态度,是定位,是环境。 “态度上的忽视”是高校德育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态”字强调高校

12、应当端正态度,从真正意义上将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形成重视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 “化”是形式具体化、责任明确化、评价制度化。高校道德教育常常陷入“假、大、空”的困境,缺少德育的科学评价和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制定制度化的道德教育评价标准,将其与专业教师的教学评价、教辅人员的工作评价、职能部门的部门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追溯问题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责任人,将有助于高校道德教育摆脱悬空状态,落到实处。 (二)价值澄清道德教育 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等人于 1966 年撰写了价值与教学一书,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该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接纳和认可,成为西方道德教育的主

13、流思想之一。价值澄清道德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性的学习,获取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道德观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注重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凸显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特征,非常适合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价值澄清道7德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机会,所形成的道德观是思辨之后形成的道德观,而非填鸭式灌输形成的道德观。 高校在践行价值澄清模式时,首先需要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围绕大学生身边的问题展开。价值澄清道德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和灌输,而是尽可能地接近大学生的生活。其次,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塑造。价值澄清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问题的讨

14、论,采用开放性、选择性的道德问答和价值表,提供给大学生多样性的价值和道德选择,学生在深思熟虑后进行独立的选择,并对选择的后果进行预设,经过团队讨论和争辩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高校应当在课堂内外给大学生提供道德讨论的机会,提升其道德判断能力,修正错误的道德取向,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最后,注重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塑造。价值澄清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如对话策略、书写策略、讨论策略、预知后果策略、定期日记、自传性问题单等,通过暗示、询问、激励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锻炼大学生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认知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15、。价值澄清理论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渠道,在德育过程中的灵活和科学应用将有助于强化大学生道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体验式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观念的形成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验而自我构建的。德国教育家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融入了感情的心灵体验达到心灵相通、互相理解,才能真正而完美地理解生命的意义。道8德源于生活,道德行为的养成不可能通过宣讲和灌输得来,而是通过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不断习得的。体验式道德教育是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亲身感受和体验道德冲突、道德挑战、道德选择,是一个融知、情、意、行为一体的过程。 体验式德育遵循体验一反思

16、一归纳一实践的循环,具有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感悟性、学习者中心等特征。体验式道德教育需要提前设计或模拟一定的情景,供大学生进行体验和实践。该情景可以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如野外环境、企业环境、真实的社会事件等,也可以是教师提前设计和编撰的道德故事或案例,如道德两难困境。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给予学生直接的指导和暗示,由学生作出独立的、主动的道德判断和意见阐述。在体验环节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在体验中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反思,使之通过阅读、对活、聆听、争论、反思、归纳和总结,形成自身的道德体验,从而获得道德发展,并将正确的道德

17、观践行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由“封”与“堵”的被动德育模式转为“疏”与“导”的主动参与模式。对于具有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大学生而言,体验式德育的效果要明显地优于传统的灌输和宣讲。 社会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基,道德是社会佳话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外开放的深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更多道德困惑。高校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改革教9育的模式和方法,使道德教育更加匹配社会生活的需要,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并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责任编辑:杨义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