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汉语“V+人”构成“使感”结构的轻动词层面探究摘 要:基于古代汉语语料,从生成句法层面中的轻动词句法理论出发,研究该理论下的“V+人”构成“使感”结构,主要分析“春风风人” “愁人”这两个结构。将“使感”结构从显性和隐性两种使役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语料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轻动词的存在触发句法移位,从而生成不同表层结构的句子。 关键词:古代汉语 “使感”结构 轻动词 一、引言 古代汉语中活跃着一大批由“V+人”式构成的“使感”结构的词语,这类词语起源较早,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语料也可见于各朝文献。 (1)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刘向说
2、苑 ) (2)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战国楚辞 ) (3)知内东省事余万福向前扶之曰:“郎主方欢饮,郎君却作苦恼人语耶?” (北宋南迁录 ) (4)若论火,空中金蛇搅绕,遍地一?黑烟,烟掩人目,烈焰烧人,并无遮挡。 (明封神演义(中) ) (5)公卿叙班爵之章,或五或九;庶人来终亩之义,斯万斯千。已2是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清天咫偶闻 ) (6)次子岳坤平日喜操强弓,骑怒马,演枪试剑,闻聘乃父,甚是技痒,一见燕超不许,冷语冰人,面如土色。 (民国元代野史 ) 学者们多从方言语料方面对“V+人”类“使感”结构进行分析,并未从古代汉语语料及轻动词角度进行研究。本文
3、基于古代汉语语料,从轻动词角度研究“V+人”构成的“使感”结构。 二、汉语中的使感结构及相关研究回顾 “使感”结构这一称谓最早见于侯精一、温端正(1993) 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一书。该书提到:山西中区、南区都有“使感”结构,构成方式为“V+人”和“A+人”这一类形式, “使感”结构引起的感觉均为不舒服,在语义上它们表示“人某种不舒服的主观感受” 。 众多学者在对方言研究中观察到,我国各地汉语方言中大部分都有“X+人”式构成的词语,但人们对这一结构的称谓说法不一。胡双宝(1984)总结了山西文水方言中“V+人”的结构,并对文水方言“V+人”这种在表意和结构上都具有奇特性的动词现象作了详细论述,将这
4、类词称之为“自感动词结构” 。此后,部分学者跟进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刘瑞明(1999)认为我国大范围内,多处方言中都有这种构词,有一定的普遍性。项梦冰(1997)则称之为“自感性述宾结构”“自感动词结构” “自感词” 。张成材(2003)称之为“使受结构” ,认为其意义上为“使人感到难受”且结构为凝固型,并认为“V+人”式结构既不是形容词,也不是能够表达心理活动的词,而是一种凝固型结构。孙立新(2012:135140)在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中用专门一节3对“使感结构”的语法语义特征进行了讨论,发现使感结构“V/A+人”应当是古汉语使动用法的残留;使感结构在句中作形容词谓语的功能
5、,完全可以把这种结构当作一个个词来看待。孙立新主要分析了关中方言的“使感结构”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易亚新(2007) 常德方言语法研究中,列举了常见的 31 个“X+人”结构,如“寡人、烧人、涩人、熏人、逼人、溜人、好人、憋人”等。他对常德方言中存在的“X+人”这类结构特点作了阐述,并指出“X+人”结构语义上大多可以表示“人的身体的一种不好的感受” ,此类结构的词语均带有贬义,认为“X人已凝固成一个形容词,但部分词的凝固程度还不是很高” 。黄伯荣(1996) 、罗昕如(2006) 、吕建国(2008)等人将“X 人”结构称为“形容词” 。 众多学者对“V+人”称谓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如何分析
6、“V+人”的语法属性,即将其定义为词还是短语的问题。若将“V+人”结构看作是词,那么黄伯荣、罗昕如、吕建国等人依据语法功能将其称为“形容词”似乎比胡双宝、侯精一、温端正、项梦冰等人的“自感动词结构” “使感结构” “自感动词结构”要精确。翻阅现代汉语词典 (2002) ,发现收录的“V+人”式词语主要有:“羞人、愁人、烦人、惊人、吓人、恼人、迷人、魅人、宜人、可人、动人、感人、醉人”等。通过观察发现, “V+人”式词语多与人的心理或心情有关。除此之外,往往还和人的感觉、视觉、触觉等相关。从这些词的使感结构本身来看,它在语义上含有“致使”义,如“羞人”意思是“使人感到害羞” ;“愁人”意思是“使
7、人觉得发愁” ;“烦人”意思为“使人感到厌烦” 。 “V+人”结构中的4“V”具有“使感受”用法。 “V+人”表达的意义即为“使人觉得” 。因此,将“V+人”称为“使感结构” 。 三、 “使感”结构的轻动词层面探究 用“V+人”的“使感结构”对古代汉语的语料进行分析, “春风风人”“愁人” “恼人语” “烈焰烧人” “冷语冰人”分别可作如下解释:“春风使人觉得舒服” “使人觉得发愁” “使人恼怒的话” “烈焰使人感到燥热难受” “冷语使人感到冰冷” 。当对这些古代汉语的语料进行句法解释之后发现, “使感结构”的句子变成了显性使役结构。徐通锵(1998)认为,由于在使事成分之前加上了一个“使”类
8、动字,原来那种含而不露的原因,即对使事产生影响的力量,就从“幕后”跑到“前台” ,成为使动句的一个结构成分。此类显性轻动词存在的汉语句子被称为显性使役结构。我们可以将显性的使役结构标记为“NP1+使(+NP2)+V2” , “NP2”特定为“人” , “V2”为情感动词、心理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抽象的使役” 。 以下主要从轻动词的角度考察“V+人”的“使感结构” 。Grimshaw J和 Mester A(1988)在研究日语动词时提出了轻动词的概念。他们提出了主目语让渡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某些语言里存在一类特殊的动词“轻动词” ,认为其不指派任何语义角色,而是吸取主要谓词的题元栅,该假
9、设开启了轻动词研究的先河。此后,Chomsky(1995:219293,2000:89155)在最简方案中设置了轻动词(light verb) “v”这个功能语类,他对轻动词分别从形态上和句法上作了解释。指出轻动词不表达语义内容,在形态上为零形式,在句法上选择“VP”作补语,投射一个“VP” 。但是,不同学者对“轻动词”这5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轻动词这一理论有着相异的见解。Bowers(2002)认为,英语中的系动词“be”和“get”以及主动词“have”和“get” ,与轻动词“v”同属功能语类“Pr” 。戴曼纯(2002)认为,英语助动词“be”和“have” 、情态动词及汉语能愿
10、动词均属轻动词。 从“使感”结构的语义表现上看,它应该是一种使役结构,这一结构的附加语义“使觉得”来自句法生成时的轻动词。当“春风风人” “愁人”等解释为:“春风使人觉得舒服” “某事使人觉得发愁”时,轻动词是显性轻动词,具有独立的语音形式,如英语中的“make”“cause”等。显性轻动词不会触发下层结构发生移位,下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呆在原位不动,以下句子的生成过程能够更清楚地展示此类显性使役结构的生成。 冯胜利(2005)认为,轻动词移位的句法现象在古人的注释中也可见其一斑。当然,古人没有“轻动词”的概念, 但从他们的注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派生”与“被派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譬如孟子:“朝诸
11、侯” 。赵岐注曰:“使邻国诸侯朝之” 。从赵岐的注解当中可以看出, “朝诸侯”即“使诸侯朝” 。由此可见,古人凭语感而得的解释与轻动词理论不谋而合。古汉语语料“愁人”可作此解释“使人(有)愁” 。这一语中的“使” “有”是轻动词,故能以空动词的形式出现,首先引起移位,然后导致“愁人”的结构。 从古汉语中的“使感”结构本身来看,它在语义上含有“致使”义。因此从语义上可断定“使感”结构应该是使役结构。我们选取古代汉语的使感结构“春风风人”这一短语为例,分析此类隐性使役结构的生成6过程。 如图 3 所示:动词“风”投射生成动词短语“VP” ,处于标志语位置的是“人” ,而在“V ”之下存在一个轻动词
12、“v” ,它的标志语是“春风”,补足语是以“风”为核心词的“VP” 。此处, “V”之下存在的轻动词“v”有“使有感觉”的语义。根据 Chomsky(1995、2000) ,该轻动词没有语音形式,是一个零形式,它属于使动范畴的虚词,而零形式的使役虚词,它的功能是残缺的,句子不符合语法功能,需要与一个自由语素结合后才符合语法。于是, “V”从下层上升与过渡性轻动词或隐性轻动词合并,吸引核心动词“风”前移,与之结合来实现它的语法功能。而核心词移位与其结合后,便带上了它的语义特征,原来是空位的轻动词就获得了相应的附加意义,用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风” 。于是便形成了“春风风人”这样表层形式的句子形式
13、,而其句意上则与其深层形式相同,从而产生了附加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轻动词的存在触发不同的句法移位,从而生成不同表层结构的句子。它的附加意义“使感觉”从生成语法角度也会得到很好的解释。 学界对“V+人”的“使感结构”较多地从方言层面进行探究,缺少以古代汉语作为语料的研究。我们认为,学术界有必要对古代汉语方言的“使感结构”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做出了初步尝试,今后将继续关注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71Bowers,J. TransitivityJ.Linguistic Inquiry,2002, (2):183224. 2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
14、ogram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3Chomsky,N.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 workM.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4Martin,R,D.Michaels.& J. Uriagereka. Step by Step: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ur of Howard LasnikM.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5Grimshaw,J&A. Mester.Light Verbs and Theta-Marking
15、J.Linguistic inquiry,1988, (2):205232. 6戴曼纯.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J.现代外语,2002, (2):120141. 7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 (1):316. 8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9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10胡双宝.文水话的自感动词结构“V 人”J.中国语文,1984, (4):268275. 11吕建国.慈利方言“A 人子”式形容词和名词J.汉语学报,2008, (3):4449. 812刘瑞明.方言自感
16、动词“V+人”综述J.汉字文化,1999, (3):5962. 13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罗昕如.湘语中的“V 人”类自感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5):103108. 15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6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7徐通锵.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J.世界汉语教学,1998, (1):1121. 18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9张成材.商州方言里的“形+人+哩”结构J.语言科学,2003, (1):8386. (罗力伟 南佐民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