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16KB ,
资源ID:1713382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133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研究进展及评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研究进展及评析.doc

1、1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研究进展及评析摘要: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是心理特质是积极的,然而一些心理学家却发现,积极心理特质如宽恕、乐观、善良、仁慈以及利他等在有些情境中却产生了消极效应。依据这一观点,文章主要对心理学领域中有关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情境因素对积极心理特质的调节作用,采用纵向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检验心理特质的效用,避免给心理特质贴上积极或消极的标签。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宽恕;乐观;善良;仁慈;利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4-0151-06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

2、致力于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观点是:人类的各种心理特质本质上都是积极的。在过去十多年的研究中,积极心理学也紧紧围绕这一观点对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在主观层面上,注重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对未来) ,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 ;在个人层面上注重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未来意识、精神性、天赋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2他主义、有教养、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普世性的心理特质犹如打开人类幸福大门的

3、钥匙,只要有效地干预和塑造这些心理特质,就能有效地促进人类的幸福。 然而,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实践中却发现,积极心理特质并不一定总是导致积极的结果,积极心理特质也有其消极影响的一面,一些被认为是积极的心理特质,如宽恕、乐观、仁慈、善良、利他等在有些情境中不但不能增进个体的幸福感,反而还削弱了个体的幸福感,从而他们提出了心理特质没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心理特质的效用有赖于其发生的关系情境的与积极心理学相异的观点,并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心理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争论。 鉴于积极心理特质的积极效应已在以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有效证实,故不再作具体阐释,本文将主要依据后一种观点,从宽恕、乐观、仁慈、善良

4、、利他等方面人手,重点对当前心理学领域有关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的研究结果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特质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对积极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提出有益的思考。 二、积极心理特质消极效应的相关研究 从 1998 年积极心理学研究伊始,积极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最雄心的计划,即通过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和潜在力量以帮助人类获得美好生活。然而,正当积极心理学家为发现了人类的多种积极心理特质,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积极心理特质的积极效应而欣喜时,另一些心理学家却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与证据,即积极心理特质在有些情境中存在着消3极效应。 (一)宽恕的消极效应研究 宽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心理特质

5、之一。研究显示,更宽恕的个体显示出更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如 Witvliet,Ludwig 和 Vander Laan 研究发现,宽恕对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都有着有益的影响。Toussaint,Williams,Musick 和 Everson 采用全国性的美国成年人样本研究发现,宽恕与心理压力呈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其他研究也显示,宽恕与更好的关系幸福感联系紧密。如 Fincham,Beach 和Davila 研究发现,妻子的宽恕与丈夫自我报告的情感交流的提升呈正相关。 然而,来自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显示,宽恕并非总是积极有益的。Gordon,Burton 和 Porter

6、 对家庭暴力避护中心妇女的研究发现,更宽恕的妇女报告更有可能回到施虐的丈夫身边去,从而更可能遭受新一轮的身体或心理上的虐待。McNulty 研究发现,在结婚的最初五年中,更少宽恕的夫妇经历与他们的配偶对其施加的心理和身体上的虐待在频率上有所下降,而更多宽恕的夫妇在那几年中所经历的心理和身体上虐待的频率呈稳定或是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临床心理治疗中也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探讨宽恕时会引导来访者与其具有虐待倾向的配偶重新建立关系,从而使来访者可能受到进一步的伤害。Stover 在研究了家庭暴力现象后指出,在这些家庭中,往往存在着“伤害-道歉-和解-再伤害-再道歉-再和解”的一个恶性循环的过

7、程。此外,McNulty 采用 72对新婚夫妻作为样本研究发现,虽然宽恕最初与婚姻满意度呈正相关,4但是,夫妻的宽恕与他们婚姻满意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配偶对其直接的、不友善行为的发生频率(如讽刺,侮辱,诅咒等) 。在那些配偶很少出现不友善行为的夫妻之间,宽恕能够帮助他们保持较高的婚姻满意度;但是在那些配偶频繁出现不友善行为的夫妻之间,宽恕则与他们婚姻满意度的下降有关。Luchies,Finkel,McNulty 和Kumashiro 的一项实验研究还为宽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因果证据。在该项实验中,被随机分配到相信他们已经宽恕了一个已经改过自新的犯法者的实验组的被试,报告其体验了自我概

8、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SCC)的增加;而随机分配到相信他们已经宽恕了一个没有改过自新的犯法者的控制组的被试,则报告体验了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减少。宽恕对配偶施虐后的自我辩护的影响似乎也取决于配偶的心理特质。McNulty 和 Russell 的研究显示,夫妻双方对配偶的宽恕倾向与配偶之间合适程度的相互关系,能够有效地预测在最初的两年婚姻中配偶是否会继续心理上虐待的改变程度。对满意配偶进行宽恕,与配偶继续采用心理虐待的下降存在相关;而对不满意配偶进行宽恕,则与配偶继续使用心理虐待的增加存在相关。 (二)乐观的消极效应研究 乐观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核心内容。研究显示,乐

9、观与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幸福感呈正相关。如 Brissette,Scheier 和 Carver 研究发现,乐观与压力和抑郁的减少有关。Srivastava,McGonigal,Richards,Butler 和 Gross 研究发现,更乐观的夫妻比那些较少乐观的夫妻能够从他们的配偶那里感知到更多的心理5支持。积极心理学将对现在的乐观解释也看作是积极的,如 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 认为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并把解释风格分为两种:乐观解释风格(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和悲观解释风格(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

10、e) 。研究显示,对不愉快的经历作出相对乐观的解释能够提升个体幸福感和人际幸福感。如 Golin,Sweeney和 Shaeffer 研究显示,倾向于将不愉快事件的原因看作是较少整体的和较少稳定的大学生,两个月后经历了更少的抑郁症状;Karney 和Bradbury 研究显示,已婚夫妇对他们配偶消极行为的归因更加外部化,更少整体性和更少稳定性,这则与夫妻之间保持更加满意的关系存在相关。 然而,一些心理学研究显示,乐观和对理想结果的预期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如 Gibson 和 Sanbonmatsu 研究显示,乐观主义者更少远离赌博即使是在预期的赌博失败之后,他们还会继续投入到下一轮的赌博之中

11、。Isaacowitz 和 Seligman 研究发现,与年轻人和中年人的乐观性积极心理暗示相比,老年人的乐观则与过去一段时间内不断增加的抑郁体验相关,即乐观越多,由失望产生的抑郁症状也越多。研究发现,采用乐观的方式解释消极经历产生的原因也并非总是有益的。如Steele,Spencer 和 Aronson 研究指出,对个体自己消极行为的乐观解释可能损害了个体寻求改进的动机。Truman-Schram,Cann,Calhoun 和Vanwallendael 有关夫妻关系的研究表明,那些对配偶的消极行为进行外部归因的妇女,具有再次遭受心理或身体上虐待的危险。研究还发现,乐观和对理想结果的预期对幸福

12、感的影响取决于问题发生的情境。如McNulty 和 Karney 采用 82 对新婚夫妇作为调查样本,研究显示,对理想6结果的预期(即提升婚姻满意度)与满意度的高水平有关,这些对婚姻满意度变化预期的影响取决于夫妻证实他们能够改善夫妻关系的能力。虽然对理想结果的预期会帮助那些试图在思想与行动上看起来是满意的夫妻保持满意,即多为对方做出积极的贡献,抑制批评对方,但是,同样的预期却导致了那些缺乏这些关系改善技巧的夫妻满意度的下降。 (三)善良的消极效应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实了个人内部和人际间友善的好处。如Buchanan 和 Bardi 研究显示,与控制组被试相比,实验组的被试每天做出各种善

13、事,连续 10 天,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显著提高。Pasch 和Bradbury 对亲密关系的研究也显示,夫妻之间的友善行为与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呈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对自己友善也能显著地提升幸福感。如 Leary,Tare,Adams,Allen 和 Hancock 研究发现,具有自我怜悯倾向的人,或是对自己很友善的人,在做了错事之后,比那些具有较少自我怜悯的人报告更少的消极情感。 然而,另有研究显示,善良也具有不利的影响。例如,有关大多数人利益决策的研究显示,当进行囚徒困境的游戏时,随着游戏的发展,更善良的游戏者(即那些更倾向于合作的人)经历了更多的心理竞争。其他研究显示,不友善反而能够为

14、关系提供利益。例如,Karney 和Bradbury 采用成长曲线模型显示,在问题解决的讨论期间(如拒绝、批评) ,妻子越是倾向于采用不友善的行为,在 4 年中经过 8 项婚姻满意度的评估后,在丈夫和妻子之间预测了更加稳定的婚姻满意度。Maisel 和Gable 报告,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关系满意度影响的人际支持取决于接受者7对人际支持的回应程度。当该人际支持被看起来是对另一方需要的即时回应时,人际支持与关系幸福感有着正相关;当该人际支持看起来不是对那些需要的回应时,它与关系幸福感存在着负相关。纵向研究显示,不友善的行为是有害于还是有益于人际关系,都取决于这些人际关系的性质。如 McNuhy 和

15、Russell 研究显示,即使是在问题解决的互动期间,不友善行为与起初的婚姻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夫妻之间的不友善行为(如批评配偶,拒绝配偶)与婚姻满意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夫妻在他们的婚姻中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在面临相对较小的问题时,夫妻之间的责备、支配以及拒绝他们配偶的倾向能够有效地预测夫妻之间婚姻满意度的较大下降;而在面临更加严重的婚姻问题时,那些同样的不友善行为能够预测夫妻之间更加稳定的婚姻满意度。McNuhy,OMara和 Karney 的研究认为,这种关系的出现是因为在具有更加严重问题的婚姻中,消极行为反而促进了那些问题的有效改进。 (四)仁慈的消极效应研究 积极心理学将仁慈视为个

16、体重要的心理特质。例如以一个遭受身体虐待的妇女为例,在接受积极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要想让她们从夫妻关系中获得利益,咨询师的基本治疗策略是:(1)将配偶的消极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而不是配偶本身的性格特质;(2)对未来关系保持乐观态度;(3)宽恕配偶的虐待行为;(4)记住与她们夫妻关系的积极经历而忘记与她们夫妻关系的消极经历;(5)仍然深信她们的配偶。实际上,这种治疗策略在婚姻治疗中被称为“关系增进” ,即试图通过反复教育夫妇这种仁慈的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夫妻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 8但是其他研究表明,仁慈的效用也是情境化的。例如,针对临床心理治疗中常用的仁慈唤起的方法,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仁慈的策略可能

17、会伤害这些遭受身体虐待的妇女。如果不采用这种仁慈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策略,这些妇女反而会从中获益,如:(1)将配偶的虐待行为归因为他们的性格特质而不是外部因素;(2)预期虐待还可能会继续发生;(3)不宽恕虐待者;(4)记住虐待行为;(5)不再深信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McNulty,OMara 和 Karney 采用一项以 82 对新婚夫妇为被试的纵向研究以及另一项以 169 对新婚夫妇为被试的纵向研究显示,即使对配偶的不愉快行为的仁慈与婚姻满意度有着正相关,但是这些仁慈品质对婚姻满意度改进的影响取决于配偶们在他们的婚姻中面临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更具有仁慈品性的夫妇(即认为配偶不应该为不愉快的行为负责

18、) ,在面临相对较小的问题时,较大地削弱了他们的婚姻满意度。相反,具有较少仁慈品性(即认为配偶应该为不愉快的行为负责)的夫妇,在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时,反而增进了他们的婚姻满意度。究其原因在于,这种交互影响被通过改变问题的严重性而得到缓解了,在严重问题的情境中,具有较多仁慈品性的夫妇经历了婚姻满意度的下降,是因为他们的问题仍然保持严峻;在严重问题情境中,具有较少仁慈品性的夫妇经历了更加稳定的满意度,是因为他们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五)利他的消极效应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利他是一项关键的积极心理特质。个体的利他行为不仅能够获得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奖励,而且能够避免来自社会的、他人的和自我的

19、惩罚;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利他行为本质上是个9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进化论还为利他行为提供了神经生理依据。当目睹他人陷入困境时,旁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焦急、痛苦,这种情绪上的自动唤起会激活大脑中的一类神经元,导致“共情”体验,而当看到受助者脱困后如释重负、欢喜庆幸时, “共情”机制又会让助人者感到好像是自己转危为安的轻松与满足,这些正是人们感到幸福的情绪基础。 但是并非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利他是有益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利他动机和行为反而会损害集体的幸福感。如 Batson 研究发现,当被试为该组的一个成员感到深切同情时,其情绪促进了利他行为,从而

20、使他分配了更多的资源给那个成员,而损害了作为整体的集体利益。Batson,Klein,Highberger 和 Shaw 研究表明,利他动机能够引导人们违反他们自己的道德原则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在一项实验中,实验组的被试被随机分配的任务是为身患绝症的儿童感到同情,这些儿童正在候诊名单上排队等待接受药物治疗,而接受治疗后他们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幅度地提升,结果发现,即使被试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是他们仍然更可能允许这些身患绝症的儿童在候诊名单上跳到其他儿童的前面而率先接受药物治疗。 总之,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许多积极心理特质确实有其消极的一面。宽恕、乐观、善良、仁慈和利他这些积极心理特质虽然对增进个体

21、的幸福感方面有着积极的效用,但是在有些情境中,如果不善加干预和应用,它们也确实存在着消极效应,为个体或他人的利益带来损害,这也为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反对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实证依据。 10三、评析与展望 (一)评析 综上来看,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人的心理特质都是积极的,都能产生积极的效应。积极心理学也正是利用人类这些内在的积极心理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不能否认,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主张对于心理学从消极模式转向积极模式,从关注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转向关注人类的幸福与尊严起到

22、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以上众多的研究证据来看,积极的心理特质并不一定总是导致积极的结果,在某些情境中,积极心理特质能够有效地增进个体的幸福感,但在某些情境中,积极心理特质却会损害或削弱个体的幸福感。究其原因在于,积极心理学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长期生活的关系情境,忽略了情境因素对积极心理特质的调节作用,倘若将心理特质置于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境之中并多加以长时期的纵向追踪研究,那么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积极心理特质并非都是积极的,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毕竟,人的行为不完全是由人的心理意识所决定的,相反,它是由心理意识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共同决定的。与之相似,人的幸福感不仅仅是由人们的积极心理特质所决定的,相反它还由积极心理特质和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所决定的。不能否认的是,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心理学的积极取向,而忽略了消极取向的影响,过于重视积极心理特质的积极价值,而忽略或回避了积极心理特质的消极价值,造成了心理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