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建筑保护典型问题化学修复技术的应用浅析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古建筑修复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古建筑修复措施,严谨细致的施工管理,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同时对古建筑的砖、石件风化及残损,大木结构糟朽变形,地基基础沉降等三大类典型问题的化学修复技术做分类应用研究与效果解读。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 化学修复技术 应用研究 效果解读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古建筑修缮不同于建设工程,它是对古建筑实施修复的实践活动。古建筑修复措施的合理与否,对古建筑的安全与价值保护至关重要。目前造成古建筑修复效果不好的因素,主要有勘察不到位、工作不细、
2、凭经验生搬硬套、照猫画虎、随意改变原建筑做法、提高建筑做法等级,改变了文物原状。如何才能做好呢?首先前提条件,要求从事文物修复的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包括对传承古文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做好各个环节上的调查研究,力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科学的设计并运用合理的古建筑修复措施。最后是严谨细致的现场施工管理。 本文对较为典型的砖、石件风化及残损,大木结构糟朽变形,地基基础沉降问题等三大类现象的修复技术做分类应用研究与效果解读。 一 砖、石件风化及残损修复 1.砖体的风化及残损 目前,砖体风化较之石构件风化更严重,只不过由于其更换成本较低,很多较严重的,都采取重新拆砌等
3、办法解决。随着修缮规模不断扩大,加强砖体酥碱修复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于价值较高的文物的修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故宫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砖砌体修复,目前采取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抹面和剔补等物理修复措施,这种做法使文物外观在修缮后可得到一定改善,但对文物本身会产生一定损坏。对于砖体酥碱面积较大,一般运用新材料按原状重新拆砌,这种做法对原文物历史价值损害很大,不过解决了安全和外观美学问题。 建设单位在安排和选择上述砖体酥碱墙面修缮措施时,除了考虑保护理念与修复效果,主要受到经费影响。经费少就用灰抹后画缝;经费宽裕可剔凿挖补,也有提出重新按原状建。前者简单,省钱外观得到改善
4、,但不延年;“剔凿挖补”则可使“外观改善”且较前者延年,但对风化深度仅几公分的墙体来说,全部剔掉、整治修补,一是费工费料,文物价值本身损失也大。二是因补砌严实难度很大,易在结构安全上形成一些新的隐患,大面积实施也会使墙体的文物价值大打折扣。重砌的做法应该严格控制,这是对文物价值损坏最大。虽然外观新了,但与文物历史价值的减少相比有些得不偿失,这种做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近些年,北京从故宫围墙修缮开始对酥碱严重的墙体修复措施做了一些探索,逐步改变过去一概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剔凿挖补” ,只要求去除酥碱等病害部分,然后根据缺失部分尺寸,用同材质材料进行局部镶嵌补齐,减少因剔凿给古建筑带来新的扰
5、动。修复后墙体外观同样可以得到改善,如使用色调相似的旧砖修补效果会更好,这种做法消除了整块剔补,给墙体可能带来的新的隐患,使墙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2.石件风化 目前古建筑中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在汉白玉、砂岩类石件中较为突出。在国内,石件的化学修复虽已实施多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连业内人士仍有不同意见。因此,长期以来石件修复研究工作难以取得大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文物修复经费投入加大,许多单位的科技部门和专业设计单位都在加强化学修复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在化学修复方面十几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实践表明化学修复在文物修复的措施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当前石件修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
6、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文物建筑科学修复将是文物修复工作的发展方向。鉴于各方面条件所限,目前大面积实施还应十分慎重,对于已不可能带病延年非实施不可的项目,实施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对实施效果的利弊进行充分的分析,经专家论证后再做出决定。 二 大木结构糟朽变形修复 大木结构为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维修工程的性质。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的、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应急的安全措施;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的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如屋面除草、零星的小修小补、室内油饰、粉刷以及零星的补配等;维修工程,又可分为一般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程。一般性维修包括:少量的大木修补
7、和墩接、屋面局部揭瓦、墙体修补、局部择砌、地面修补局部挖补、油饰彩画以及化学修复等;重点修缮工程包括挑顶打牮拨正,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 目前,大木维修主要是柱子墩接、加附加梁、柱或其它附加支撑等。在修复措施的选择上应该十分慎重,特别是在大木更换等问题上,应严格遵守木结构加固规范的要求,通过修缮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也要保证其加固后外观与建筑的协调,同时要最大限度的修复文物原结构的完整性和文物建筑原有的结构、工艺和做法。做到这一点,对现状损坏程度分析判断的准确性来说至关重要。 大木结构文物应以修为主,大木加固是修缮中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忽视技术
8、规范中强调的损坏程度超过规范应优先考虑加固的这一环节,只注意强调“超过规范必须更换” ,使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知道,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量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量,就有可能使修缮后的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理由不外乎就是“安全要求” 、 “发挥文物使用价值” 、 “外形美观”等三点。 三 地基基础沉降问题修复 地基基础沉降是目前古建筑出现险情的重要方面,表现有墙体开裂、大木架走闪、局部柱顶石下沉等,其形成原因不外乎地震、大木糟朽、院落积水或地下工程等造成的。 修缮首先要查明确切病因,同时也
9、要查明病害的出现时间,近期的发展趋势。要从现象上注意去分析,修缮中发现不少裂缝是地震瞬间造成的,地震过后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这种情况从外观看多集中在内侧有柱的外侧墙面上,裂缝上下缝宽度差距不大,除个别山区外,沉降不明显,如仅此而已,这种情况应继续观察,不必大动,修补即可;由大木糟朽造成的下沉,轻者可以维持现状继续观察,一般情况可适当卸载、支顶加固和墩接柱子等处理即可,对于比较严重的,可在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更换等措施解决。 对于地基基础的下沉,要认真分析原因,如果是早期就已形成的,现状结构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考虑现状修复,定期观察。但对于具有发展趋势的问题,应针对起因采取必要的措施,根据
10、不同的情况可分别采取疏通排水,保证上下水、暖气管道等不出现渗漏,对地基基础进行打桩、锚杆等方法进行加固,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对于危及结构安全的,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考虑落架,重新修复基础,特殊情况也可适当考虑打桩,运用增加地梁等新技术,处理地基基础。当然这些需要有勘察报告、计算等比较科学的数据分析的支持。总之,还是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力争把因加固对文物造成的损坏降低到最小限度。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总结了古建筑修复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古建筑修复措施,严谨细致的施工管理,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洲 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 年 08 期(37) 2 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文物春秋,2008 年 06 期(46) 3 石谦飞,李荣,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前期调研的内容和方法以永乐宫保护调研为例,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 01 期(9) 4 石坚韧,陈佩杭,娄学军,赵秀敏,基于原真性和最少干预原则的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基于宁波桂花厅保护与修复实践,建筑学报,2009 年 02 期(2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