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摘要】在多年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结合课题的研究和我院的实践,提出了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双赢,方法,途径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许多难题与困境,尤其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已成为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瓶颈。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必须是建立在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需求的双赢基础上。高职院校不能坐等政府政策支持,不能只是呼吁或期望企业为社会履行培养人才的义务,而是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从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出发,
2、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意义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注重能力的培养是相符相承的。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岗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不但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我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二、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认
3、识缺乏应有的高度 校企双方对合作中各自的利益,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目光。多数学校把校企合作当作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而没有作为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不少企业也存在短期行为,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用工困难的手段,缺乏长期参与的动力。 2.职业院校对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学习宣传不够 一些职业院校对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不了解,学习、宣传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没有认识到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应当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只有职业院校先动起来,校企合作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3.职业院校存在自身的瓶颈,服务企业的能力亟待提高 一些职业院校存在管理水平落后
4、、办学模式普教化、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学校也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失去了吸引企业的魅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上的变革。没有学校的变革,为校企合作做好准备,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不可能形成的。调查表明,好的学校合作企业门庭若市,好的企业合作学校也是趋之若鹜,反之就会门可罗雀。仅靠关系,没有办学实力,再好的政策也引不来合作伙伴。大量实力弱的学校找不到好的合作企业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企业由于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顾虑较多 目前,我市企业对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性不高,认为劳动力现
5、状是供大于求,不愿意承担义务,没有看到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重要的和长期的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一些企业对合作不热心,有的对优惠政策不了解,还有一些企业担心合作培养的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等。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校企合作,特别是支持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具体政策,但企业方的反馈仍然是政策没有得到兑现。参与企业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同时,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也有较高的期望,而现实情况存在明显差距。以上问题毕竟是参与合作的大中型企业的困难,而小微企业人才需求批量小、实习岗少,校企合作无疑有更大的困难。 5.落实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措施,形不成有效
6、机制 落实国务院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以形成促进发展、保障发展并逐步制度化的机制。根据现有调查结果看,离此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在学校与企业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在管理层面,一些地方有重复国务院精神的原则要求,却没有衔接操作层的具体措施制度,如对校企合作协议文件的规范、对运行程序的规范、对校企合作的备案、认可、监督与协调服务。政策反馈是,缺乏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学校的支持政策,政策效果不明显。 三、深化改革实现校企双赢
7、的方法和途径 1.校企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1)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这是一种教育行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训练,也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因此,要遵循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原则。 (2)校企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业活动,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因此,必须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3)校企合作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现代化、大规模、高成本的社会活动,要提高质量效益,不依靠社会化服务,仅仅靠自我服务,搞小而全、大而全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遵循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4)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
8、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 2.处理好合作中双方权利义务关系 (1)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观念与利益关系。校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要区别对待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资差别和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业界差别,前者只能协调,后者可以尽量缩小。职业教育是从学校学习向企业工作的过渡准备,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能力;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用前者替代后者,就丧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用后者代
9、替前者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同样不可取。两者的目标和学习方式偏好需要兼顾与协调。 (2)学校要协调好学生与企业的关系。在教育观念的价值判断上,应形成建立在劳资平等、社会和谐基础上的共同认识。在教育规律认识上,在教学内容上要尊重企业的实践真知,在课程教学上要尊重学校的理性把握;在实习环节上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实训环节上以学校为主,以企业为辅。既要加强教育管理,使实习学生重视实践、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又要督促企业合理安排实习工作岗位,保证专业相关、技术含量等实习要素的落实,及必要的岗位轮换,避免让学生沦为旁观者和廉价劳动力。 3.注重政府的引导与激励 政府教育部门在对待上
10、述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时,要注意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方式,避免成为“企业的传声筒”或“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 ,关键在于坚持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鉴于就业形势供过于求的现状,企业均会处于强势地位,而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要平衡校企合作中学生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学校调控“心有余而力不足” ,政府必须伸出援手,使政策引导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4.适应合作的灵活调节机制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集中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和教育过程的特点上,包括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模式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多样化和适应性。职业教育不能一刀切,只能因地制
11、宜。如建筑企业冬天不能施工,实习应安排在暑假前后等。尊重、鼓励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一定要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运行机制之一。 5.合作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中一个学校至少要与几十个企业合作,一个企业也不止仅仅和几所学校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本高、效益低,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协调与服务,才能保障合作顺利进行。天津市几十所职业院校与上千家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会涉及每年几万名的学生在企业实习,规模如此宏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唯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才能实现优质服务。因此要鼓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合法介入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推动校企合作
12、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建立产学研科技资源信息网和科技、就业服务大厅等打造专业化的产学研中介合作平台。 6.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从校企合作的体制角度切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2)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切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以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天津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 (4)以校企合作宣传为依托,让社会各界更加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四、校企合作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信息反馈体
13、系。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学生及家长满意度等社会化标准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做好毕业生监控工作,完善以“就业质量”为核心的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调查工作,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评价工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导向,使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2.校企共同开展员工培训,共同开发“职业培训包” 。学校利用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备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力量,为企业员工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活动,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还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共同开发“职业培训包”项目,在内容设计上突出七个方面的标准:包括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方式、考核标
14、准、师资标准、实训条件等。确保培训质量和培养效果,造就更多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天津各高职院校已承担 57 个职业 247 个“职业培训包”开发任务。其中我院正承担砌筑工 、 燃气具安装维修工和汽车加气站操作工等 3 个“职业培训包”开发任务。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工学结合机制运行必须由文化来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企业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的规范结合起来,贯穿于学生工学结合“做人”与“做事”的全过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可以使二者相互交融,提升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品味和知名度,展示学校与企业的形象,为学校与企业的进一步沟通和融合架起一座桥梁。 结束语 工学结合、校
15、企合作是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共同需要,这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校企合作双赢的创新机制依然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院校企合作模式涉及实训基地、招生、教学、就业等多个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有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当然,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新模式的同时,还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同时更需要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推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加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新时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田申.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 注:本论文为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2011 年度课题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双赢的方法和途径研究 (XI 335)的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田申(1964-) ,男,天津市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职业教育。李艳双(1972-) ,女,天津市人,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