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策略研究摘要:工程项目安全事故多发生于施工现场,这使得加强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控制和管理成为实现安全主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施工现场常见的事故类别和危险源管理失控原因进行分析后,从规范辨识流程设计、安全上岗、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危险源;信息化 一、引言 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较多,每年存在伤亡情况的安全事故数都达到几百起,这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愈发重要。施工现场是事故多发地,现场施工受到地形、地物、地质、季节、施工环境、工程特点、施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另外,工程项目施工多为立体交叉作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不安全
2、因素,加之大量的农民工参与,使建筑施工的安全状况十分严峻。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危险源种类繁多、隐蔽性强、破坏性大,这使得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管理成为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的核心问题,应加强对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增强危险源的可控性和辨识效率。 二、施工现场的事故类型分析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从这个概念上讲,危险源并不完全是发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而是具有危险隐患的部位或源头,是多种危险物质、破坏性能量集中的场所。在不同的系统范围中,危险源的区域、类型、类
3、别等均有所不同。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事故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由危险源引发的主要事故类型。 (一)高处坠落 根据我国 2009 年 6 月施行的高处作业分级 (GB/T 3608-2008)规定,在距坠落高度基准面 2m 或 2m 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属高处作业。受环境或人为因素影响而导致的高处作业坠落简称高处坠落。高处坠落因高处作业者工作时所处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临边作业高处坠落、悬空作业高处坠落、孔洞作业高处坠落、攀登作业高处坠落、交叉作业高处坠落等。 (二)坍塌 坍塌事故常见于地下工程和大面积混凝土浇灌工程中,发生坍塌事故的危害性比较大。在地下工程中,勘察
4、方式和勘察范围较难实现完全信息获取,地质、管线、障碍物等情况基本都是分区域的代表性数据表达,这使得地下工程施工的危险隐患数目大大增加,坍塌监测和事故处理也存在较大困难。另外,边坡重物荷载及交通运输等也会造成对原有地下情况的破坏。在大面积混凝土浇灌工程中,脚手架支撑力不足是造成坍塌的主要原因。 (三)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主要是指由物体在失控或环境不完善监控情况下由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工程项目具备的进度紧张、资源类别和数目繁多、交叉作业频繁等特点都会造成物体失控状态或施工环境不完善监测的情况,以致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在施工中常见的物体打击事故有以下几种。1.材料器具使用或机械设备运转时高处掉落、
5、高速甩出、大惯性撞击等伤人事故。 2.垂直运输或塔吊等吊装物品时发生的坠落或惯性伤人。 3.设备违规操作伤人或人违规进入设备作业空间伤人。 4.因温度、撞击等导致压力容器爆炸,进而发生的碎片伤人等。 三、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失控的根源 在工程项目的每个作业活动中都存在有大量的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导致事故的触发条件各不相同,但是一旦发生就可以造成人员伤害、机械损坏、火灾等安全事故。危险源的正确识别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而提高项目的安全性。识别危险源首先要认识危险源管理失控的根源。 (一)安全意识淡薄 无论是作业人员主动发生事故或被动承担伤害,人为因素都是安全事故的最核心根源。而人
6、为因素的重要表现就是安全意识淡薄,进而会产生违规操作、违章作业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问题的根源在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强、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习惯没有养成等,进而导致对危险源缺乏足够的辨别和避害能力。 (二)施工单位对安全的投入不足 良好的安全防护措施需要足够的安全投入,但在当前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安全投入体制,企业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更大利润而忽视安全投入工作。因此,虽然当前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的效果显著,但整体安全事故及伤亡数目并没有大幅度下降。 (三)监管力度不够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科学的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模
7、式,对危险源的辨识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很好地应用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来提高监管力度。 (四)安全技术有待提高 安全技术包含安全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随着高层建筑、复杂建筑和特型建筑的增多,技术要求和施工要求更为精准,危险源数目和类型也随之增多。但建筑行业对新危险源的认识却还较为滞后,作业人员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掌握不熟练,无法实现高效的安全管理,这些给建筑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信息化建设不到位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在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的信息化中也存在着严重问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展危险源管理的技术研发和实践运用。 四
8、、施工现场危险源管理改进策略 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应该以危险源的防控为核心,重在持之以恒,坚持危险源的动态管理和实时防控,建立健全危险源识别、评价和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危险源信息库,有效提高项目安全管理的水平。 (一)做好危险源评价工作 危险源评价是危险源识别之后的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对危险源的发生条件、概率、危害性和处理方案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危险源管理的重点和要点,进而确定危险源发生的触发条件等核心问题。图 1 为本文设计的危险源评价流程图,图中显示了危险源评价的基本流程和问题的解决路径。 (二)做好危险源动态辨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的识别。本文根据动态
9、识别的阶段将其设计为施工前辨识、施工中辨识、事故后辨识和施工后辨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和特定流程。项目部对工程项目施工工序的动态分析有助于检查并纠正安全隐患。图 2 为危险源的动态管理流程。 (三)做好安全上岗工作 经过对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20042012 年的安全事故报告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的死亡人数、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都有其规律性。这个规律性体现在死亡人数上就是 1 人死亡的安全事故非常多,因此要加强安全上岗工作,培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和用具的规范使用,做好安全生产组织工作。 (四)做好危险源管理信息化工作 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这
10、不仅是大量危险源数据处理的需要,也是规范化管理的需求。施工现场应通过进行危险源辨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对危险源的动态把握。这就需要进行危险源数据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处理,实现项目危险源数据的可持续使用,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的分析预警,从而实现对危险源的直接管理和监督。积极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搭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有效的安全控制,这将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五、结论 工程项目的类型和建设规模差异较大,项目危险源也多种多样,导致工程项目安全隐患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危险源的有效辨识和高效管理是降低安全事故率、促进项目成功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设置辨识及动态管理流程、加强安全上岗工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将有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陈远吉,王霞兵.建筑工程施工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谢伟.建筑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J.工程技术,2010(12). 3赖华清.重大危险源控制研究J.建筑安全,2009(04). *本文受北方工业大学青年重点科研项目“基于 PHA-LEC 分析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资助。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