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6KB ,
资源ID:1718322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183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doc

1、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摘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城市设计,提出在城市设计尺度上对城市景观的总体格局进行分析、修复、补偿,在建筑设计中从水平和垂直方向完善绿地系统,通过雨水利用、中水处理等强化城市水系统,同时设置空中庭院、引进植物群落配置来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并在视觉方而进行补偿设计。 关键字: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在不可逆的加速城市化阶段,城市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就必须推进城市生态化,修复与重建健康的城市,采用学科交叉的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补偿是其重要途径之一。建筑是城市景观的主要要素,在建

2、筑设计中对城市景观进行格局、绿地、生物多样性和美学等生态补偿,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增强城市景观自然组分的生态机能,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2、景观格局的修复与补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着景观格局功能缺损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城市景观的持续修复与补偿,是为了优化城市景观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把城市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保护、修复和重建景观要素,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2.1 重要景观组分的修复与培育 近些年,我国现有原生生态系统很大一部分已经被破坏,为了使城市向着正确的生态景观演变,应对一些有可能恢复原生态的城市景

3、观进行自然恢复,或模拟原有生境进行重建。 2.2 减少斑块破碎化 城市化进程中,破碎化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原始生境消失、生境斑块缩小及生境斑块孤立化,它使景观要素被分割成众多小斑块,对景观结构和功能都产生不利影响。要减少斑块破碎化,需从建设生态廊道、做好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等多方面入手。植物物种形成超种群,并为其提供迁移通道,以提高城市生物的存活率。 2.3 减少人为不利干扰 建筑环境中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通过建筑设计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正确使用建筑的时间与空间,就能够趋利避害。首先是在包括居住区、学校等建筑群石布置中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以利于城市动植物栖息地的恢复,这是减少人的活动对景观格局

4、破坏的有效途径,机动车应当尽量离开核心绿地、原生态斑块、大型植被,并减少对廊道的中断;其次,建筑设计应提供适合于动植物活动的庭院、绿地、台地。 3、绿地系统补偿 城市化应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绿化量,优化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平衡生物与非生物的比例,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来进行补偿:首先,城市设计中绿地系统的演进应与城市化协同,把握绿地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关系,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植物群落栖息地,引入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自我维持与更新,并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建筑设计应从水平和垂直方向入手,其关键是整体的系统生态功能恢复与培育。 3.1 水平

5、方向 在建筑设计中,首先应利用选址中有限的生态资源,提高城市环境容量,城市中的生态资源是极其稀少和珍贵的,但建设项目中存在着生态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中之一就是对原有适宜于动植物生长栖息的土壤的废弃。 3.2 垂直方向 城市景观中有众多的建筑物,其中不少还是高层建筑,通过建筑墙面垂直连续绿化,建筑中庭绿化和屋面种植等,可以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 垂直连续绿化:建筑屋面、各高度建筑平台、空中庭院都能被用于建筑垂直方向的绿地系统建设,这些绿地系统将绿地从地面延伸到建筑上,具有以下功能:一是通过这些绿地系统的水源涵养,能有效减少城市暴雨径流,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二是绿化的蒸腾作用能够

6、非常有效地减少建筑的热负荷,能有效地改善建筑微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三是增加人工绿视率,并通过适当的居民参与绿化管护,培养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空中庭院:是建筑结合地域气候的设计法中最突出的设计手法。空中庭园是指较大的露台,可以有几层高,可供私用或公用,设在高层建筑的上部,它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转换层,也可提供非工作时的交往,如午餐和休息。庭园后面是全玻璃,阳光可直接进入办公空间,庭园也能起到组织自然通风的作用,通往庭园的可以是楼梯或坡道。 3) 垂直景观:如青岛天人集团和邯郸地税办公楼设计中,采用立面、室内垂直绿化、人工湿地和屋顶绿化等途径对原有绿地系统进行了补偿。室内绿色植物可以吸收 CO2

7、 和 CO,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与新鲜的空气。通过对空中庭园的绿化,伴随着风的作用,共同改善室内环境。 4、水的利用与补偿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导致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收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以雨水利用为例,目前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 10%,建筑的屋面、庭院、草地等可以汇聚大量的雨水,在北方少雨地区,可以将草地等绿地标高低于道路,在绿地下方设置渗透式蓄水池。雨水是城市重要的淡水资源,但其中相当部

8、分却往往没有得到妥善的利用而被白白地排放掉,并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是利用建筑中的不透水地面收集雨水,另一方面是利用透水地面向城市补充地下水。废水与污水分离,通过湿地的水生生物、细菌自然过程净化污废水,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费用,降低管道建设费用,增加用水效益。建筑设计还应当考虑保护建筑广域环境中的原生态资源如森林、湿地等,以涵养水源,减少城市水污染,增进水循环,通过外部广域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内部生态质量。 5、生物多样性补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近几十年里急剧下降。建筑设计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二

9、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地整体的栖息地功能。一方面为生物提供生境,另一方面为生物提供迁入与迁出生境的通道。建筑及其环境可提供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容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6、景观视觉补偿 由于城市景观中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主要部分,必须进行仔细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达到这一标准。在清华大学校园中,为了给使用者提供一定的自然视觉量,建筑设计首先结合人的交通流线和视觉设计绿地系统,合理安排绿化位置,并将绿化和休闲设计结合。在沿着人步行流线

10、的走廊、楼梯、休息区等经常有大量人使用的室内外空间中设置各种层次的绿化,包括草地、花池、室内草灌木等,在建筑及其环境中营造出较好的绿视率。这些植物物种较多、群落生态功能较好、景观丰富,展示了生态美,让人近距离地感受、关怀环境,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来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自在自为的大自然的内在精美结构,有利于提升使用者的生态意识。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在建筑设计中,对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补偿,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结构,增强城市景观自然组分的生态机能,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洪军.生态规划尺度、空间布局与可持续发展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2 何冰, 王延荣, 高辉巧等.城市生态水利规划 M.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30. 3 王瑞, 沈伟力. 城市绿地的生态化设计J. 规划师. 2003(4):26-2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