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考【摘 要】近年来,安徽城镇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不完善、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诸多社会矛盾仍然困扰着全省的城镇化进程。新形势下的安徽城镇化对推动安徽跨越崛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安徽;城镇化;思考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战略选择。经过 30 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近
2、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安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均得到极大的跃升。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重大战略平台的推进,安徽开始步入到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安徽只有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推行合理有效的城镇化战略,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得突破性发展。 一、安徽城镇化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随着安徽省中心城市带动和统筹城乡战略的大力实施,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全省城镇化率从 2005 年的 35.5%提高到2011 年的 44.8%,年均增长 1.55 个百分点,是建国以来
3、全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 7.5 个百分点缩小到 6.5 个百分点。虽然安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是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2011 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6.5 个百分点,比东部发达省份广东落后 21.7 个百分点,比江苏落后 17.17 个百分点,比山东落后 6.1 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安徽城镇化水平位于倒数第二位,仅高于河南。表 1 2011 年全国与东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 2011 年统计公报整理。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徽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从横向比较看,城市综合实力仍相对较弱,带动力不强。到 2011
4、年合肥市年末常住人口为 752.1 万人,GDP 为 3600 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10.9%和23.8%:而同期武汉人口与 GDP 分别占湖北的 16.1%和 34.5%,长沙人口与 GDP 分别占湖南的 10.6%和 28.9%,与之相比,合肥经济影响力明显不强。 (二)城市基础设施及功能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安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起点较低、欠账较多、同时受地域、财力、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全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功能还不完善,城市形象亟待提升。
5、 表 2 2011 年我国各地区城市设施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2 。 由于城市功能不完善,大量人才和劳动力外流,严重影响安徽城市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保证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城市建设融资规模。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资金保障。 (三)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社会矛盾 主要体现在:第一,农民工的利益和基本权利被忽视,在基本生活条件、生产安全、劳动报酬、工伤保险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保障。 第二,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劳动技能不足而缺乏就业机会,生计得不到保
6、障,又未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给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第三,城镇拆迁的补偿不完善。部人员安置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拆迁不规范不透明,拆迁补偿不能及时到位,甚至有时还会发生野蛮拆迁行为,致使“城中村”集体土地上的拆迁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二、加快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安徽在“十二五”时期,要坚持走安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施集聚发展、统筹发展、分区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优化全省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核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重点组织实施“11221”工程,推
7、动合肥市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组群,发展 20 个以上县级中等城市,培育 200 个左右特色镇,实施万村规划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省域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不断促进城镇扩容提质,实现全省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一套城镇化推进机制,统筹指导、协调全省城镇化工作。安排城镇化专项资金,加大对城镇化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重点用于省级事权的城镇规划编制、有关试点与示范工程项目的引导。 积极争取国家在财税、土地、投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支持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扩大“先行先试”权
8、。选择一部分县城和中心镇,进行“扩权强县” 、 “扩权强镇”试点,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扩大基层政府自主发展的权力。 第二,开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考核评价。建立一项城镇化考核评价制度,及时科学地监测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过程,全面系统地反映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省有关部门研究建立城镇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市、县的城镇化工作进行测评,确定有关城镇化的考核指标,纳入安徽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 第三,启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省级工作部署。出台加快推进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文件,结合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重要战略,举行主题性城镇化发展会议,使城镇化发展会议召开周期常态化,
9、积极探索创新,共同把安徽城镇化发展推向新的阶段,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作出更大贡献。 (二)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第一,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抓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明确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城镇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将城镇化发展与注重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加强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衔接。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依法编制和变更规划。 第二,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着眼长远发展,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功能配套完善的城市建设要求,统筹
10、建设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推进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加强城镇综合交通和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城市防洪、消防、防震、气象等公共安全设施,合理布局商场、学校、医疗、文体中心等服务设施,提高承载能力。 第三,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积极探索依法管理、长效管理的科学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形成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塑造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三)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把壮大中
11、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以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统领,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优化资源配置,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把合肥经济圈建成接轨长三角、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调合肥和芜湖双核带动,打造皖江城市带。将芜湖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省域次中心城市定位,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
12、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积极推动安庆、蚌埠、阜阳打造成为皖西南、皖北、皖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促进黄山市加快建成国际性旅游文化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马鞍山、铜陵、淮南、淮北等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接续产业、替代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支持其他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承载力和带动力,尽快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 (四)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推动
13、县域内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加大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 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按照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继续培育有基础、潜力大的中心镇,加快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经济强镇,使之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五)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目前安徽城乡一体化水平依然相对较低。城乡一体化既是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体现。一定要
1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进一步放宽城镇迁移入户条件。 探索完善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市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加强土地政策与户籍政策的配套衔接,按照“自愿有偿、综合配套”的原则,依法有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和淮北市完成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
15、、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积极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市县编制好规划、逐步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徐鸣.新形势下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0(9) 2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3) 3陈晓亮.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问题求解评城乡统筹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导报.2009(3) 4李剑阁.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8(2) 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安徽日报.201l-3-7(A1-C4)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