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贞观之治”看廉政建设【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治国就是治吏,吏治的成败往往是历史朝代更替兴衰的关键所在。而从“贞观之治”来看,政治清明往往来自于吏治清明,所以,一直以来,反腐都是廉政和吏治的核心。就政治清明的基本特征而言,有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声望崇高、制度文明等方面;而就其实现途径而言,则有广开言路、以民为本、精兵简政、求贤举才、法制建设、身先垂范等。一般说来,惩治贪官,强化吏治,实现吏治清明,往往能使国家出现积极的发展局面,反之,如果贪污盛行,腐化成风,官无操守,吏无自廉,则国将危矣。 【关键词】贞观之治,吏治,廉政 公元 627 年-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他知人善用、广开言
2、路、虚心纳谏使得政治清明、边疆稳固、国泰民安,当时年号为“贞观” ,史称“贞观之治” 。 一、贞观之治的廉政特征 (一)政治清明。 纵观历史许多时代,提及政治,似乎总无法摆脱腐败与阴谋的烙印和尴尬,唯独贞观时期,君臣关系非常和谐,有谏官的直言不讳,也有帝王的克己纳谏;有君主的知人善用,更有臣子的尽忠报国。可以说,从帝国的统治者到中央统治集团内部都十分融洽,上下一心,团结协作,为社会的建设工作劳心劳力,鞠躬尽瘁,是为政治清明。 (二)社会和谐。 古人常用“路不拾遗” 、 “夜不闭户”来形容大同世界。事实上,在贞观时代,这些理想国的设想真的变成了现实。一方面是人们的道德水准的普遍提升,另一方面是社
3、会治安的确很好。近年来,当谈到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时,经常会提到“社会和谐”这个词,这是当前社会矛盾凸显的表现,但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古往今来,凡是政府的政策从人民需要的角度出发的,一般都会和谐。反之,则不和谐。 (三)声望崇高。 贞观四年,唐太宗获得一个称号天可汗,这不是一个空头称号,而是一个国际领袖的身份,事实上,它反映的是唐朝在履行维护区域国际和平的职责。由此可见唐朝的国际声望和地位是如何的崇高。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国际地位的取得,并非来自于武力征服,而是一种实力的自然体现。 (四)制度文明。 贞观时期,唐太宗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法制
4、、教育、文化等一系列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唐朝 300 年基业的制度基础。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唯一几乎没有贪污的时期,便是贞观王朝。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成绩的取得并非来自于酷刑,而是来自于以身示范和制度文明。 二、廉政的核心问题吏治 谈到政治清明,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廉政。而廉政的关键,则在于吏治。 (一)吏治与治吏。从某种意义上讲,治国就是治吏;从历史和贞观时期来看,政治清明往往来自于吏治清明,所以,一直以来,反腐都是吏治的核心。从现实的角度看,官吏的贪念之源五花八门,除了“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个人思想起作用外,也有官场风气败坏的因素。有些官吏在政治上觉得没有前途后,便转而贪腐。所以,
5、建立良好的官场风气,使吏治趋于清明是治吏的目标。 (二)操守与自廉。人常言“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是一种操守;又言 “君子寡欲,可以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这是一种自廉;然而不管是操守还是自廉,从吏治的角度看,彰显的都是一种坚持,一种对于廉政的坚持。而对于治吏而言,若无操守,则必然败坏;若无自廉,则必生贪腐。贞观时期,权不过帝王,贤不过魏征,然而,从他们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操守与自廉却更加的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尽可能避免自己犯错,唐太宗施行了死刑“复奏制度” ;魏征清廉一生,散财无数,死后仅留一房,连吊唁仪式都无法开展。这些,可以说是构成贞观时期廉政的关键所在。 三、廉政的实现途径 (一)
6、精兵简政与以民为本。官吏队伍臃肿不但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也会消耗大量财政收入,增加百姓的负担。贞观时期,精兵简政之风大行,大量一级官衙被裁撤,百姓和官吏比达到了罕见的 3000:1。同时,唐太宗认为执政者应该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理性执政。所谓“养民以惠,使百姓安乐” 、 “不与民争利,多与民休息” ,这些都是廉政的应有之意。 (二)选贤荐能与率先垂范。贞观时期,选拔人才“以德为先,不避亲仇,不看身份” ,考核干部注重“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此外,唐太宗还以身作责,以人为鉴,重视自律和内省,率先垂范,对良好官场风气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民
7、主与监督 贞观时期施政极为重视民主决策,同时,对权力的使用极为审慎,真正做到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不擅用、滥用,不违背民意,不给百姓带来危害。此外,唐太宗非常重视监察御史的作用,同时设置言谏制度,鼓励监察官员不畏强权,勇于弹赅。 (四)德治与法治。唐太宗十分重视官员的道德教化, “欲为官,首重德” ,选拔官员把道德作为首要标准。事实上,贞观时期,立法的“公平、稳定、宽简”彰显的是一种社会和制度的进步;“官员带头守法”则无疑是政治清明的根本所在;“严格执法,不避亲疏”则将廉政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峰。 四、结语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贞观之治的内涵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有儒家的 “民本仁政”思想,也有道家的 “无为清净”理念,还有法家的“以法治国”精神在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检验后,贞观之治的理性智慧,依然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光芒。 参考文献: 1孟宪实.廉政文化研究J.2010. 2马春庆.论贞观政要中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政治学理论,2010. 3党永锋.贞观廉政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探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