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内涵及本质摘要:高度金融化已经成为当前发达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特征。对金融化涵义的理解主要有企业治理视角、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关系视角以及积累模式视角。作为金融化的积累模式,利润来源于金融领域而不是生产和贸易领域。对资本积累金融化必须放在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中去理解。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发展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内部价值独立于使用价值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交换的内在矛盾逻辑演绎的必然结果。关键词:金融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掠夺;资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
2、3)05-0020-08 理论界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来概括 1970 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发生的深刻变革。随着二战后“黄金时代”的结束,1973 年危机爆发后使用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带来的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得英美等发达国家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的重点由刺激需求转为增加供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新自由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经济发展的高度金融化。 一、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内涵 金融化是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创新概念。对金融化的研究源于激进政治经济学对金融与生产之间关系的探讨,至于其内涵,理论界则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对于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内涵,可以
3、从三个角度进行把握。 (一)企业治理视角的金融化内涵 法国调节学派关注积累过程中制度的作用,认为任何一个特定时期的资本积累都是通过一定的制度作为中介的,而金融化是福特制瓦解后出现的新的调节范式,这种新的调节范式是围绕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而形成的。金融化的微观基础就是企业内部权利结构的变化。企业治理模式的目标从 1900 年代至 1970 年代管理资本主义时代的增长最大化,转变为 1980 年代以后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而这种转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的恶意收购和管理者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薪酬结构。拉佐尼克和奥沙利文把金融化归因于“股东价值”的支配地位,并把后者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模式,认为“在创造
4、股东价值的名义下,近二十年来见证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即高层管理者配置公司资源的战略导向从保留和再投资转向裁员和分红 。 ”福特制的崩溃使得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公司从“保留+再投资”的增长最大化偏好,转为“裁员十分红”的股东价值导向。作为资本积累的当事人,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变导致非金融部门的金融化发展,金融投资正在挤出真实的生产性投资,非金融企业在金融活动中寻求利润。斯托克哈默尔也指出,金融化、股东革命等的出现使得权利转向了股东,从而改变了管理优先权,非金融部门的金融投资在上升而资本商品的积累在下降,最终导致增长率的下降。因此,对于美国、英国和法国来说,金融化对积累有负效应。可见,在调节学派看来,金
5、融化是资本主义积累模式的一种转变,其所提出的积累体制概念揭示了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在特定制度形式下所采取的具体形式,而且尤其关注后福特制积累体制的走向。总之,企业治理视角下的金融化揭示了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特征:非金融公司与银行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资本市场取代银行成为动员社会资本和投融资的主渠道;股东价值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占据了支配地位。但调节学派从微观视角及制度层面对金融化的解读很难解释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周期性问题,即,既然在资本积累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具体的制度安排不同,那么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金融化现象?可见,仅从企业治理视角对金融化进行解读似乎还难以穷尽金融化的全部内涵。 (二)资本之间关
6、系视角的金融化内涵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关系角度对金融化进行了解读把货币借贷者作为食利者引入分析之中,认为源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食利者阶层以牺牲工业利润为代价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戈拉德爱泼斯坦将金融化界定为“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及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这一概念与法国学者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把金融化看作是与一个特定阶层兴起相伴发生的经济现象。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将金融化理解为“食利者阶层收入、财富和权力的恢复及其政治、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的过程,是金融资本权利的重新恢复和扩张过
7、程。以上这些概念通过引入金融主导的积累模式和国际食利者阶层的概念,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强调金融资本对生产资本的统治,揭示了金融资本家等食利阶级政治经济地位和力量的上升,并左右着政府金融政策导向的现象。谈到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必须首先从希法亭和列宁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金融资本主义的分析谈起。根据对当时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积累关系的研究,希法亭提出了金融资本的概念:金融资本由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成,且银行资本占据支配地位。按照希法亭的论述,金融资本由垄断企业对银行投资融资的依赖而生成,但这忽视了垄断在金融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列宁在希法亭的分析基础上强调了垄断的作用,他指出:“生产的集
8、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 ”列宁的论述增加了对寄生性食利者的关注,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希法亭和列宁都把金融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面转型。那么,这就需要回答1970 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金融化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希法亭和列宁笔下的金融资本主义在本质和特征上有何区别?金融资本的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在金融资本对工业资本确立主导地位的过程中,为什么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金融化到底是金融资本强加于工业资本的产物还是二者共谋的产物?如果是共谋的产物,二者共谋的动机又是什么?这是资
9、本之间关系视角的金融化内涵未能解释的问题。 (三)积累模式视角的金融化内涵 阿瑞吉把金融化理解为一种积累模式,关注利润的来源和形式。该模式中利润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即日益依赖于金融渠道而非商品生产和贸易渠道。阿瑞吉认为,金融化是资本主义体系积累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在每一个体系积累中期都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国家都会经历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 “金融资本不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阶段,更不用说是它的最新和最高阶段,而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标志着中世纪后期和现代早期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最初开端。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体系经过了四个积累周期,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国家分别
10、为热那亚、荷兰、英国和美国。当今资本主义体系正处于以美国为中心的第四个体系积累周期。阿瑞吉指出,在四个体系积累周期中,荷兰通过保护成本的内部化取代了热那亚的中心地位,英国通过生产成本的内部化取代了荷兰的中心地位,而美国通过销售成本的内部化取代了英国的中心地位。任何一个中心国家当进入金融扩张阶段即金融化时,则代表其危机的出现,资本将由衰落中心向新兴中心流动,作为衰落中心获得新兴中心积累起来的大规模剩余资本的一种手段。从历史上看,热那亚、荷兰、英国在他们失去了生产和贸易的竞争优势时进入了金融化阶段,而今天的美国正在经历着相同的金融扩张。然而,当前的金融扩张已经与以前的模式不再相同,与美国的金融化阶
11、段伴随的却是大量的资本流入。 这里就一个问题需要思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而今天我们面对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当时面对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但在阿瑞吉的著述中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中,只是到了英国为中心的积累周期时,资本主义才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内部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商业开始从属于工业,并且以工业为基础重建世界市场。 “一旦蒸汽机和机器使工业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工业扩张本身就成了使全世界市场合并成单一市场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因素。单一世
12、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业扩张,赋予各国的生产和消费一种世界特征 。 ”但“在历史上,作为一种世界制度的资本主义,诞生于与工业的脱钩而不是与工业的结合。 ”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在输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金融的扩张总是伴随着工业的转移。毋庸置疑,工业化为金融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对于工业的发展是否一定会转变为国家财富和权力的扩张,阿瑞吉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工业发展只有在高附加值活动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才能转变成国家财富和权力的扩张。而且,这种突破必须既足以使资本在工业化国家中比在与之竞争的国家中更快地积累起来,又足以在工业化国家中重新产生有利于这种自我扩张的社会结
13、构。 ”那么资本主义的竞争力究竟是工业制造能力还是资本增值能力呢?由于只有当工业制造能力能够快速促进资本积累时,它才能转变为国家财富和权力的扩张。因此,资本增值能力才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竞争力,而资本的增值能力通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表现出来。资本积累既包括物质资本的积累,也包括金融资本的积累,不能把“预设的生产中心论强加于资本之上” 。 因此,资本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积累模式,而金融化则代表了积累模式的重大转变,即资本和收入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的转移。金融化的这一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以上两种涵义:当金融成为进行积累的主要领域后,金融市场将要求公司治理制度反映其规则,金融资本的投资将会挤出生
14、产领域的投资,握有金融资本的阶层将会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力。这一涵义揭示了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周期性问题,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资本市场和金融资本既不是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也不是源于重商主义时期,而是早于重商主义时期。 ”但是这种积累模式的转变主要指的是处于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的中心国家,即该理论存在普适性问题。佩蕾丝指出, “由于不平衡发展是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事件反复出现的规律性只是在世界体系的核心国家才能观察到努力确定那些反复出现的现象并不是为了简化历史,或是将机械的模型应用于无限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 ,从而在一定程
15、度上回答了普适性问题。 “如果有人愿意接纳基于一再发生的事情序列的参考框架,并将每个时期的独特性列为研究的对象,这种解释的力量就非常强了。 ”然而,尽管资本主义金融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资本从贸易和生产转向金融买卖和投机” ,但金融资本的收益终究是对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这便引申出金融资本扩张是否可以持续的问题。当资本主义的积累模式发生转变以后,利润不再来自生产和贸易,那么金融资本的收益就只可能有三个来源:收入在资本家之间的再分配,即金融资本家对产业资本家创造的利润的再分配;金融对工人工资收入及储蓄的“金融化掠夺” ,即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再分配;金融交易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
16、进新一轮的物质扩张。 在阿瑞吉研究的基础上,克里普纳从两个角度揭示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问题:非金融企业收入的来源中证券收入与生产活动的收入相比越来越重要,金融化使非金融企业资本不断从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领域退出,并投身于金融市场以获取更高的利润;金融业利润全面增长,发达国家以金融、保险、不动产部门为主的虚拟经济部门的附加值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制造业部门,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基于此,克里普纳认为,金融化是资本主义经济性质本质改变的结果,而不是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活动空间重组的结果。 二、资本积累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本积累的主要领域和主要模式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把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特定时期的
17、不同历史条件结合来看待资本积累过程,从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来理解资本积累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矛盾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马克思指出,这种矛盾源于进行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条件的不同,直接剥削的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使得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从而产生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巴兰和斯威齐在垄断资本一书中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剩余上升趋势规律”代替了马克
18、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如何利用和吸收剩余已经取代了如何生产剩余而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建立在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之上的收入分配使得扩张的资本遇到了消费极限,这必然造成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停滞。马格多夫和斯威齐认为,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停滞的金融部门的膨胀抵消了垄断资本生产停滞的趋势,从而既反驳了主流经济学认为的金融扩张带来生产扩张的观点,也反驳了金融扩张导致生产停滞的观点。1980 年代的金融扩张脱离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与以往金融扩张建立在生产扩张的基础上不同,这种金融扩张建立在生产停滞的基础上,并且成为资本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福斯特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特征,生产
19、资本的积累和货币资本的积累是资本积累过程的同一个过程,生产与金融的矛盾存在于资本主义之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市场的成熟使得货币资本的积累与生产资本的积累出现分化,金融资本积累脱离生产资本周期而发展为独立的积累过程。综上所述,以斯威齐、马格多夫和福斯特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学派认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需求约束以及产能过剩的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停滞趋势使得积累率下降,具体体现为产能过剩和生产性投资机会的匮乏,而金融化则是这种停滞趋势的进一步结果。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经济停滞趋势的回应,是经济停滞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二)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与
20、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动态性的对立统一” 。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内容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资本积累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式是资本积累运行其中的经济制度环境。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具体来说是指“资本积累与支撑这一积累的制度环境之间的矛盾” 。高峰教授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即最基本的决定资本主义经济性质的私有制度和雇佣劳动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和宏观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市场二元假说” 。该假说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外生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变革对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主张从制度和市场两个方面看待资本积累的
21、矛盾问题。法国的调节学派和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sSA)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SSA 学派的大卫科茨认为,金融化并不是金融资本崛起的产物,而是 1970 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制度重构的产物。垄断资本学派虽然意识到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并将其归结为“经济剩余在增加,而经济剩余的吸收日益困难” ,但却忽视了内生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变革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仅仅归结为一些如战争等的外生因素,因而没有意识到 1980 年代资本主义积累金融化的出现。 在调节学派和 SSA 学派中暗含着一个相同的问题:相关制度形式既然是在协调资本积累过程的矛盾中内生的,那么由此而形成的制度形式是否就是促进资本积累的最优制度形式呢?对此,克拉克指出,资本积累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阶级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凯恩斯主义者把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安排看作是食利者重掌经济的结果,流通领域成为利润最主要的来源地,而金融资本的盈利性是一个基本上内生于流通领域的收入再分配问题。迪米萃斯则从卡莱茨基困境出发,认为新自由主义制度安排不能被简单理解为非生产阶级重掌经济权力的过程,其性质是资本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