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那坡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摘要:那坡金矿位于坡笨背斜核部,产于寒武系与泥盆系不整合接触带内,由北西向断裂控制了矿体的展布,蚀变辉绿岩和硅化构造角砾岩是其赋矿岩石。本文根据在地质勘查过程中所探获的地质资料和对矿石物质成分初步研究,从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成矿空间、展布规律、矿石成分与组构、金矿物赋存特征等作个介绍,同时对矿床的富集规律和成因进行探讨,希望籍此能为该区找矿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质特征;富集规律;那坡金矿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桂西坳陷那坡褶断带坡笨背斜南东倾伏端。坡笨背斜轴向为北西南东向,北东翼
2、产状平缓,南西翼产状较陡。核部为上寒武统博菜田组。两翼为泥盆三叠系。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北东翼为碳酸盐台地相,南西翼为台盆相沉积。 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其中北西向断裂极为发育,主要分布在坡笨背斜核部附近。断裂多倾向北东,且多为逆断层,断裂破碎带普遍具硅化,沿断裂带常见形成硅化带、硅化帽,为区域控矿构造,目前发现的坡羊、坡笨、马郎、果提、马刚等金矿床(点)均分布在通过坡笨背斜核部的断裂破碎带上或其附近,经过坡笨、弄约的北西向断裂具有较好的金异常。北东向断裂也发育,把北西向断裂错断。 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均为基性岩浆活动,有印支期及华力西期两个旋回。有印支期辉绿岩侵入上寒武统及中下泥盆统;晚泥盆世
3、、石炭纪、二叠纪及三叠纪均有海底玄武岩喷发,成矿热液的来源与岩浆岩活动密切相关。 二、矿区成矿地质特征 (一)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寒武统博菜田组、下泥盆统郁江组、中下泥盆统平恩组、中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上二叠统领好组、下三叠统石炮组、中三叠统百逢组。现从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上寒武统博菜田组(3b) 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面,南西面局部有出露。上部为灰深灰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及条带状泥晶灰岩、微晶灰岩。下部为灰深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夹薄中层白云质灰岩、条带状灰岩。厚度490m,未见底。是矿区赋矿层位之一。 2、下泥盆统郁江组(D1y) 分布于矿区的中部、北东部及南东部,出露面积大。分上下两段,下
4、段灰、灰黑色薄中层状硅质岩夹硅质泥岩、锰质泥岩、泥岩。上段为青灰、深灰色薄中层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顶部有不规则状、透镜状生物灰岩;下部为灰深灰色薄中层状瘤状、透镜体状、条带状微晶灰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中下泥盆统平恩组(D1-2p) 分布于矿区西面、南西面及东面,出露面积较大。上部为深灰至灰黑色薄中层状微晶灰岩、硅质岩、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灰深灰色薄厚层微晶灰岩;底部为瘤状、透镜体状含生物屑晶灰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中上泥盆统五指山组(D3w) 分布于果提利岩一带,出露范围不大。岩性为灰深灰色条带状砂屑微晶灰岩,顶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砂屑灰岩、 含角砾、白云质团团块灰
5、岩;底部为带浅红色硅质条纹、条带状含砂屑灰岩。厚度9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上二叠统领好组(P2lh) 分布于岩益达考利岩一带,出露范围不大。上部为灰暗灰色薄层状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下部为土黄深黄色中层状泥岩夹薄层状含凝灰质粉砂岩;底部为黄褐色厚层块状褐铁矿层夹硅化粉砂岩。厚度96m。与下伏上泥盆统五指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6、下三叠统石炮组(T1Sh) 分布于岩益达考利岩南西一带,出露范围较大。顶部为灰深灰色块状含砾屑灰岩,间夹硅质团块、硅质条带;上部为浅灰、灰黄色薄中层状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中部为浅灰深灰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含砂屑微晶灰岩、条带状灰岩、条带状粉砂岩;下部
6、为灰青灰色薄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底部为灰 深灰色薄中层状微晶灰岩。厚度 23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7、中三叠统百逢组(T2bf) 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出露范围较大,根据岩性可分为两个岩性段。 1、百逢组一段(T2bf1):灰深灰色薄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间夹薄中层状粉砂岩,局部为细砂岩,底部为厚约 2m 的弱硅化、褐铁矿化泥岩。厚度 151m。 2、百逢组二段(T2bf2):灰色中层块状细砂岩为主,夹薄中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厚度大于 171m,未见顶。 本组岩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二) 、构造控矿特征 1、褶皱控矿 坡笨背斜:马郎、岩益、果提及岩窝金矿体赋存于坡笨背斜
7、轴部。是矿区的主干构造,背斜轴向为北西南东向,背斜南东北东翼产状平缓,南西翼产状较陡,地层出露较全。核部为上寒武统博菜田组,两翼为泥盆系二叠系。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北东翼为碳酸盐台地相,南西翼为台盆相沉积。次级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利岩小向斜及层间小褶皱(揉皱) ,主要有果提百侬向斜,轴向呈北西向,总体与坡笨背斜一致,长约 2 公里,两端扬起,枢纽起伏,向斜核部由 T1S 地层组成,两翼地层为 P2l、P2-3l、D3w,产状较缓,为 1540。近核部发育有多条含金纵断裂,并有多期基性辉绿岩沿断裂侵入。而只有在不整合接触带上的蚀变辉绿岩才形成工业矿体。 断裂控矿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且多期频繁。从
8、延伸方向分为北西向、北东向两组。主要断裂为北西向,为控矿构造。次为北东向,北东向断裂错断北西断裂。其中规模较大、较重要的断裂是 F1 和 F9 断裂。两者控制了矿区矿体的分布,矿体均分布于其破碎带中及其旁侧。 F1 断裂贯穿整个矿区,破碎带宽 20200m,局部宽达 400m,产状为30604583。控制矿化长度 2.2km,但矿化极不无匀。破碎带及其旁侧蚀变强烈,主要表现为强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及金矿化,形成构造石英岩,硅化压碎成粉砂状、角砾状,质地疏松,说明 F1 断裂发生多期活动。北东盘上升,为逆断层,是矿区主要含矿断裂破碎带。 F9 断裂分布于 F1 的南东 400m 左右,与 F
9、1 近似平行,倾向北东,倾角较陡 7087。破碎带宽约 1040m,局部达 100m,由硅化构造角砾岩、构造石英岩及压碎硅化泥岩组成。北东盘上升,为逆断层,是矿区主要含矿断裂破碎带之一。 F1、F9 之间地带及两侧次级断裂及层间小褶皱(揉皱)发育,沿断裂破碎带及层间揉皱破碎带具强硅化、黄铁矿化,小石英脉发育,局部具金矿化。 总之,具有张扭性质和多次活动的北西向断裂是矿区的控矿和储矿构造。 (三) 、岩浆岩特征 岩浆岩在矿区内不发育,其分布与区域构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矿区内主要分布有印支期基性侵入岩,呈小岩体、岩墙或顺层侵入呈岩床产出,岩体多成群分布,亦有个别单独出现,一般多呈北西向展布,与同
10、方向的断裂一致。与成矿关系密切,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辉绿岩:为灰-浅灰绿色,风化后为褐黄色,具变余辉绿结构和变余嵌晶含长结构,部分具交代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斜长石,普通辉石和少量磷灰石,黑云母,黄铜矿,黄铁矿和部分次生矿物绿泥石,绢云母、斜黝帘石、透闪石、榍石等组成,其中斜长石呈长柱状(0.17-4.1 毫米) ,相互交叉杂乱分布,含量 25-40%左右。普通辉石则为半自形-他形粒状或柱状(0.16-4.1 毫米) ,不均匀的嵌布于长石间,构成嵌晶结构,含量 28-30%,由于蚀变作用,斜长石已全部被钠长石取代。呈针状、柱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之透闪石和呈显微叶片状之绿泥石及少量粒状之
11、斜黝帘石,分别不同程度的取代普通辉石和斜长石。榍石(部分为钛白石)呈微粒状集合体零星分布和沿长石、普通辉石之节理交代分布。钛白矿呈不规则长条状多沿普通辉石之节理裂隙分布,其他矿物则零星分布或偶见。根据硅酸盐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属 SiO2 饱和极弱碱性中色岩石。 蚀变辉绿岩的含金性与后期石英细脉(0.5-1 厘米)侵入关系密切,不含石英细脉或附近无硅化的蚀变辉绿岩多仅具含金矿化体,而含石英细脉或其旁侧具硅化岩的蚀变辉绿岩多能形成工业金矿体。 三、矿床地质特征 (一) 、矿体特征 目前矿区共发现十多个金矿体,均分布于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或旁侧次级断裂破碎带中及附近,其展布方向与断裂破碎带的走向基本一致。
12、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倾向北东,倾角较陡。矿体受北西向矿化断裂破碎带及岩性控制。矿区虽发现有十多个金矿体,但具规模的仅为果提和岩窝两个矿体。 果提金矿体:产于坡笨背斜的核部及 F1 和 F9 断裂带中的寒武系博菜田组与泥盆系郁江组不整合接触带内,近矿围岩为白云质灰岩、碳质泥岩、硅质泥岩。矿体呈黄白、黄褐、灰紫褐等色,与围岩界限清楚。矿体由于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形态复杂,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具有平行、分支、膨胀和尖灭再现等特征。矿体一般长 100-200 米,宽 10-20 米,最宽 32 米,最窄 0.5 米。最大延伸 300 米。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 70-800。矿石品
13、位 0.5-2310-6,平均 3.1610-6。 岩窝金矿体:产于坡笨背斜的核部及 F1 断裂带中的寒武系薄菜田组与泥盆系郁江组不整合接触带内,近矿围岩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碳质泥岩、硅质泥岩。矿体呈黄褐、浅灰、紫褐等色,与围岩界限清楚。矿体由于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形态复杂,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具有平行、分支、膨胀和尖灭再现等特征。矿体一般长 100-200 米,宽 10-20米,最宽 46 米,最窄 0.5 米。最大控制延伸 100 米。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局部扭转反倾,倾角 75-830。矿石品位 0.5-1710-6,平均2.1810-6。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产出特征分为两种矿石类型。
14、蚀变辉绿岩型:主要为褐黄色,具变余辉绿结构和变余嵌晶含长结构,部分具交代结构,块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普通辉石和少量磷灰石,黑云母和部分次生矿物绿泥石,绢云母、石英、斜黝帘石、透闪石、榍石等。由于强蚀变作用,矿石质软疏松。局部有小石英脉发育。 构造石英岩型:矿石呈灰白、黄褐、紫褐色。结构主要有压碎、胶状、乳状。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晶洞状、浸染状、致密块状。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矿石多具油脂光泽。、围岩蚀变 矿区内沿构造断裂带及附近发生的热液蚀变现象比较普遍,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 (1)硅化:硅化是矿区
15、最普遍、最主要的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各断裂构造及其附近。F1 断裂破碎带硅化最为强烈,形成硅化带或硅化帽,主要由构造石英岩、硅化压碎粉砂岩、硅化构造角砾岩组成。硅化常伴有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带或硅化帽是本矿区重要的找矿标志。 (2)黄铁矿化:与金矿化有关黄铁矿,是呈暗灰-黄绿色,半自形-他形细粒状,或五角十二面体。当与硅化、绿泥石化同时出现时金品位较高。 (3)褐铁矿化:褐铁矿化为表生作用产物,即由硫化物经氧化、淋滤形成,主要分布于破碎带内,一般呈星点状、网状、团块状和胶状。褐铁矿化为氧化型金矿石的标志,是重要找矿标志。 (三) 、金的富集规律 1、断裂构造 区内发现的金矿体均分
16、布于走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或旁侧次级破碎带中及附近。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为矿液活动及容矿场所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多次矿化迭加,相对富集成矿。 2、地层、岩性 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为泥盆系下统郁江组的碎屑岩段和上寒武统博菜田组碳酸盐岩段的构造破碎带,容矿岩石局限于构造石英岩, (硅化)构造角砾岩、蚀变辉绿岩。 3、热液蚀变 矿区内沿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热液蚀变发育,目前发现的矿体及围岩均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当矿体同时具备这些蚀变特点时,矿石品位相对较富。 四、矿床成因探讨 根据目前掌握的矿石矿物组合特征,结合类似的金矿矿床成因的研究分析,认为那坡金矿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成因微细粒
17、浸染型金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岩浆活动带来部分金源;、围岩中提供的金源,即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地表水向下渗透时变热并溶解矿物质形成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液流体,当其沿周围的断裂、裂隙、孔隙等往复循环活动时,溶解了围岩中的金形成含金热液。当这些多来源的含金热液由于压力差的影响不断往上运移,金以各种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当矿液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如从碳酸盐岩地层流往至碎屑岩地层,其物理化学条件就发生改变)时,络合物就要分解,并在有利的构造空间沉淀下来不断富集成矿。 成矿热液活动具多期性,成矿时期为印支期。 总之,断裂构造、不整合带、蚀变辉绿岩和硅化构造角砾岩是成矿作用的关键,当矿区内基本满足上述条件时往往
18、可形成工业矿体。 本文获得韦启锋、曾碰寿等高级工程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致谢。 参考文献 广西 1:20 万区域地质调查百色德隆幅 刘觉生再论黔西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特征金银矿产选集(10)1988.7(22)178-194 魏军河北峪耳崖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金银矿产选集(10)1988.7(13)103-107 黄毓和广西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矿产与地质2000.6(77)161-163 贾大成、胡瑞忠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因探讨矿床地质地质出版社 2001.11(4)378-383 个人简介:李建民,男,1969 年 10 月出生,壮族,广西大新县人,广西二七三地质队人事科科长,桂林理工大学专科毕业。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