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9KB ,
资源ID:172538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253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缓刑制度本土化重构.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缓刑制度本土化重构.doc

1、缓刑制度本土化重构摘 要:在行刑社会化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适用缓刑即可避免短期自由刑的缺陷,有利于犯罪分子改造和再社会化,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又符合刑罚轻缓化的人本主义司法理念,因此缓刑制度被认为是“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随着刑法修正案(八)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继出台,缓刑的适用条件进一步明确,执行方式也发生显著的改变。但缓刑的适用条件规定的仍然比较原则、抽象,法官判决犯罪行为人是否适用缓刑是最关键的一环,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社区矫正制度虽然进行多年有益的探索,但第一次上升至法律层面,相关配套措施及程序也亟待完善。因此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完善缓刑制度。 关键

2、词:缓刑制度;恢复性司法;行刑社会化;非监禁刑;社区矫正 1 缓刑制度司法运行基本态势 1.1 缓刑从谨慎适用演进为适度放开 中国自商鞅、韩非变法以来,重刑主义历经 2000 多年而不衰。 “重刑主义”思想构筑了我国以自用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由于法治传统和人文基础的缺失,加之实践中缓刑执行往往流于形式,造成民众对缓刑制度适用的误解,法官在适用缓刑过程中存在一定顾虑,也致使法院适用缓刑比例无法有效提升。 最近几年,随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推出,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便于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以及监禁刑带来的交叉感染等问题的影响,量刑呈现轻缓化趋势。全国各个法院缓刑适用比例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已达

3、相对较高水平,但比“国外缓刑法制发达国家缓刑适用率一般都超过 50%”仍低的多。而且适用缓刑不均衡,各个法院适用缓刑情况相差甚大。 1.2 适用条件规定过于原则,法官自由裁量居多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适用缓刑条件仍然比较抽象,法官适用缓刑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实践中尤其在判断有没有再犯罪危险时争议最大,由于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此时主要靠法官的主观判断,造成同类案件是否适用缓刑出现矛盾,适用标准总是随着政策、民意的风向球转变,不符合法的安定性要求,严重影响司法权威。 1.3 执行效果不佳,社会认同感不高 缓刑犯由当地公安机关进行监督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的体制存在警力不足、脱管漏管

4、现象严重等诸多弊端,宣告缓刑经常成了“准无罪释放” ,从而影响了缓刑的执行效果。 刑法修正案(八) 将“社区矫正”首次写入刑法,明确规定了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表明立法者已经关注到缓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缓刑犯面临着执行的失衡。虽然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仍处于摸索阶段,但这一制度的构建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缓刑适用实质条件剖析 刑法修正案( 八) 第 11 条将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进一步明确,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四项条件在审判实践中如何运用,需要进一步分析。 2.1 “犯罪情节较轻”的考量与认定 犯罪情节主要包括

5、反映被告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的犯罪动机、罪过形态、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危害结果等内容。审判实践中,考量某一犯罪是否属于情节较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犯罪动机。对那些因婚姻家庭、邻里、劳资、山林、水利、土地等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犯罪,以及防卫过当构成的犯罪,可认定为情节较轻。 (2)犯罪手段。如果犯罪手段较为平和,兼具其他可宽恕情节,可认为属于情节较轻。(3)罪过形态。对于已遂犯以外的罪过形态,在不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况下,一般可认为属于情节较轻。 (4)犯罪结果。对于危害结果轻微或未造成实际危害结果的犯罪,一般宜认定为情节较轻。综上,考量“情节较轻”时应综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判断并结合个案

6、的特性。 2.2 “有悔罪表现”的理解与适用 判定有没有悔罪表现,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悔罪首先反应犯罪人的一种内心状态,要判定犯罪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已所犯罪行,并真心悔过。对毫无悔改之心的罪犯,即使他具备适用缓刑的其他条件,也绝不能宣告缓刑。其次,还要看被告人是否具有自首、立功等法定情节以及犯罪后积极救治被害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协助司法机关侦破案件、主动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积极退赃、缴纳罚金等自我谴责和真诚反省的行为。但要注意甄别,结合犯罪情节要件等诸方面事实综合评判犯罪人的“悔罪表现” ,确定犯罪人是否真心悔罪。 2.3 “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理解与适用 刑法修正案( 八) 将“确实不致

7、再危害社会”改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并作为是否适用缓刑的一个独立的考察条件。确认犯罪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容易受法官专业素养、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影响,主观臆断性很强,容易造成缓刑适用上的偏差。笔者认为,应由司法解释设置量化标准,减小随意性;对“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判断可交由审前调查程序,由专门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应当包含犯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经历等可能影响人身危险性的相关因素。这在国外的缓刑制度中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在德国,为保证再犯预测的准确性,法院必须对于一切可导致罪犯将来行为的情况,做一个整体性的观察与评价。 2.4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理解与适用

8、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这一要件,主要是考虑到普通民众的法律认同感。在司法实践中,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一条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宣告缓刑是否会影响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其次,社区居民的法律认同感,如果适用缓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相违背,对当地居民的法律认同感造成重大破坏,则应当慎用缓刑;最后,被害人及其亲属方面的反应也是考虑因素,如果被告人与被害人同住于一个社区,则对被告人宣告缓刑必须考虑被害人及其亲属可能的反应。 3 缓刑执行的实践路径-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是与传统的监狱矫正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由于社区矫正是一个全新的矫正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总

9、结社区矫正的成功经验,改进制度。 3.1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初期实践 在社区矫正进入刑法以前,已经开始了对这种全新的执行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 A 省某市为例,截至 2011 年 7 月底,该市共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 1455 名,累计期满解除社区矫正对象 204 名,重新犯罪 1 名,死亡 2 名,其他原因解矫 57 名,开展技能培训和指导就业 95 人次,建立教育基地 32 个,公益劳动基地 33 个,就业基地 16 个,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2 社区矫正工作困境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如下困境:(1)矫正机构设置、人员

10、、编制等存在问题。司法所是基层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但部分乡镇(街道)没有司法所,有些司法所人手不足。 (2)各部门配合不力。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和配合不够,造成了司法行政机关社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难度加大。 (3)群众认知度不高。社区矫正是一个新生事物,群众大多对社区矫正认识不清。 4 缓刑适用和社区矫正完善的几点思考 4.1 建立可靠的缓刑宣告前调查制度 缓刑适用时考量是否“没有再犯罪危险”时主观判断居多,缺少相应事实方面的依据,从而导致缓刑的滥用,社会公众对判决的公正性产生不必要的怀疑。另缓刑对于特定的犯罪人是否是安全的、有益的、可行的,不是立法标准化规定所能解决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

11、析。因此有必要建立缓刑宣告前的调查制度。调查制度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调查机构确定为承担社区矫正任务的司法行政机关;(2)调查时间-作为一种法庭服务项目,应在案件开始审理之后宣判以前,实施各项相关的调查;(3)调查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被告人受到刑事调查记录或前科记录、家庭及生活背景资料,对被告人做心理和行为测查,分析评价其自我约束能力、人际交流倾向和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社区居民对被告人的评价等;(4)调查结果评估:根据调查的材料, ,控辩双方可以发表质证意见并展开辩论。 4.2 完善缓刑适用程序 (1)庭前举证。对于可能适用缓刑的案件, 开庭前应在举证通知书中告知,由检控方和辩

12、护人对是否属于“没有再犯罪危险”调查收集证据,庭审中控辩双方围绕被告人是否应该适用缓刑进行举证。没有辩护人的案件,可依被告人的申请或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举证内容为上文提到的调查制度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告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道德品质以及社区评价等方面,证据材料应当来源于能够证明上述情况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比如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对象应是所在学校的领导、师生以及所在社区的邻居。 (2)庭审质证与辩论。庭审过程中,对于上述是否对被告人适用缓刑的证据,控辩双方应进行质证,由控辩双方围绕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对所居住社区有无重大不良影响、能否切实履行缓刑考察期间的义务等方面发表质证意见。如有

13、必要, 还可以申请相关的人员出庭作证。被告人对于是否适用缓刑也应发表意见。 4.3 法院积极参与社区矫正 虽然社区矫正由基层司法所负责执行,但法院也可以有所作为。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使教育改造工作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度,促使社会力量对矫正对象关心和支持。从法院参与社区矫正的角度,我想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履行好审判职能,做到公正裁决,依法充分适用非监禁刑罚;二、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及时将相关裁判文书交付社区矫正机构,告知罪犯要到社区矫正组织报告,以保证矫正对象及时接受矫正,做到无缝对接,防止出现脱管漏管现象;三、做好延伸教育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延伸教育,定期开展回访,定期慰问帮教,帮助

14、矫正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并应及时总结经验,以保证进一步准确适用非监禁刑;四、加大缓刑考察力度,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法院要准确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依法对适用缓刑的罪犯进行减刑并缩短考验期限,对具有违法违规行为的缓刑犯,依法裁定撤销缓刑。 参考文献 1侯艳芳:刑罚轻缓化趋势及其价值基础研究 ,载河南大学学报2008 第 4 期,第 80 页。 2王宏玉:非监禁刑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13 页。 3吴声:缓刑制度研究以立法完善为重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0 页。 4郭英汉、张金浪:危险的美德:城乡二元机构下未成年犯缓刑适用之透析 ,载h

15、ttp:/ 2012 年 4 月 15 日访问。 5马克昌:刑罚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版,第 450 页。 6高铭暄:刑法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461 页。 7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 153 页。 8敦宁、张静:缓刑制度新探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 ,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年第 3 期,第 79 页。 9杨功除:温州市社区矫正工作调查报告 ,载 http:/ 2012 年 4月 20 日访问。 10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81 页。 11田甜: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 年第 2 期,第 57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