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46KB ,
资源ID:172539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253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后现代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重构:矶学派的理论与实践.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后现代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重构:矶学派的理论与实践.doc

1、后现代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重构:矶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摘 要城市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发生了重大重构,洛杉矶学派是当代城市研究的重要群体之一。本文对洛杉矶学派的哲学基础、具体知识、现实渊源与实践进行了梳理,洛杉矶学派源于“空间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理论涵盖了城市空间重构、城市研究视角与制度文化转向、后大都市与全球城市的新纪元等方面,对当代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实践进行后现代视野的审视。在回顾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下城市研究与城市实践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后现代地理学;后现代空间观;城市重构;洛杉矶学派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64-

2、06 1 前 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向多元化发展,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性质,作为区域地理重要部分的城市学研究亦不例外。其中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地理学的影响尤甚,后现代视野的时空认知方式逐渐成为空间观的主流。城市学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引进了一些新观念,大大丰富了城市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洛杉矶学派是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于美国南加州的研究群体,其批判传统城市研究理论,呼吁对后工业化时代的后大都市现象予以重视,并以洛杉矶为例进行了大量实例研究。 洛杉矶学派曾在 20 世纪后期的美国风起云涌,并撼动了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研

3、究领域近百年的主流地位。国内目前尚缺乏对其进行全面介绍的文章。目前学界对后现代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都市主义的态度褒贬不一,本文将洛杉矶学派及后现代都市主义置于思想史的框架中进行回顾,从而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 哲学基础后现代空间观与其影响下的人文地理学 2.1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法国后现代哲学的兴盛为标志,后现代主义正式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1。后现代主义指在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近代思潮,强调兼容并蓄一系列在社会研究、艺术实践和政治强权方面的批评,其特征是对现代的总体主张和大理论以及它们特有的优点持怀疑

4、态度2。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异质性、多样性、地方性、变化性,打破了传统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和确定性。后现代化现象极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Dear(1986)有效地将后现代主义有效地划分为后现代风格、后现代方法、后现代新纪元3。其中思想方法的转变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最根本的颠覆,即“空间性”的提炼。 由于现代主义一向强调时间性而忽视空间性,因此,空间作为反对现代性的一项重要武器,成为众多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鲜明旗帜。正如福柯所说的, “空间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4。因此,后现代主义为了对抗

5、这一传统,向启蒙运动以来把空间当做单纯客观的物质实体或空洞容器的空间观念发起了挑战,特别强调“空间”的重要性,重视所探讨的事物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要将其放入一个特定的情景(contextualize)中加以考虑。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开始对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空间性”进行最初阐述。 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是后现代主义空间观念的领军人物,其 1974 年出版的空间的生产是当代地理学和城市学理论的主要灵感来源。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一个中性的物质领域,空间的产生必然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政治过程”5,把空间视为社会关系的中介,只有当社会关系在空间中得到表达时,这些关系才能够存在:社会

6、关系把自身投射到空间中,在空间中固化,在此过程中也就生产了空间本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历时性、空间性和社会性的三元辩证法,并将空间的生产归结为 3 个层次:空间实践(人们创造、使用和感知空间的方式) 、空间的再现(构建的工具性空间,产生于地图、数学、社会工程等知识与逻辑)和再现的空间(生活的和投注了象征与意义的空间) 。列斐伏尔把空间放到了和时间同等重要的地位,突破了以往人文科学研究中只重视时间维度的局限,从而为空间的复兴铺平了道路,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城市批判和城市分析的“空间转向”的先驱。 福柯(Michel Foucaule)也非常重视空间在当代都市生活中的重要性,他在空间与权力一书中提

7、出,空间乃权力、知识等话语转化成实际权力关系的关键。 通过列斐伏尔、福柯等人的批判性阐述,空间的重要性被揭示出来。1970 年代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现了明显的“空间转向” (spatial turn):承认空间的重要意义,并日益推广之前在人文地理学内部广泛使用的词汇6。各界学者开始关注空间在社会理论和构建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极大地促进了地理学、城市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也为空间本位意识的觉醒、地理学科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2.2 后现代空间观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一直专注于对“空间”和“地方”的解释,经历了“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社会理论”三次研究范式的变革7,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渗透、

8、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人文地理学的视野更为多元,学界对于“空间”的思考渐渐深入,提倡自然与社会属性辩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成形,并演化为影响深远的后现代地理学。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哈维是坚定的空间的社会性的支持者, “对空间的蹩脚的概念化问题是通过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来解决的。换句话说,空间性质产生的哲学问题不能从这些的角度来回答回答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因此, 什么是空间的问题就被另一个问题所代替,即人类不同的实践活动是怎样产生和利用明确的空间概念化的? ”8,强调蕴涵在各种空间里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客观空间分析。其最大的贡献是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扩展为历史地理

9、唯物主义,强调空间、时间、环境这些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9。 爱德华索亚(Edward Soja)在广泛汲取前人(尤其是列斐伏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空间辩证法” 。在其著作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中,索亚在历史代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将空间纳入“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本体范畴,从而实现把空间彻底本体论化的学术野心10。索亚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在时间的霸权下重新恢复空间的话语权,而是让空间成为社会理论的本体维度。借助空间的社会性巧妙地提升了空间的地位,同时空间的灵活性鼓励对于个性化、地方性等话语的阐述,进一步衍生出其后期提出的后大都市理论。 2.3 结 论 从早期

10、对“重时间,轻空间”的现代主义传统的批评,到后期确立“空间与社会辩证统一”的主流空间观导向,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融合的人文地理学尽管不易确指核心,仍有一条隐性的研究范式贯穿于其发展历程,即重视“事物在特定时空的独特性(time-space specific) ”的空间观11。关于后现代空间观引导下的人文地理学的性质已引起许多讨论,后现代空间观的核心是承认各种社会关系与空间关系之间的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关系,强调空间与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存在互动,人与地密不可分。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空间意味着不同的事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纷繁的空间讨论的存在合理性。自后现代空间思想提出后,人文地理学内部虽然纷争不断

11、,但各个学派都下意识地认可“空间的生产”这一社会空间观12。因此有学者认为计量革命之后的人文地理学在研究范式上是一脉相承的,都可以称为广义的后现代地理学13。经过后现代主义洗礼后的地理学哲学更为多元化,对特定时空的重视带来了更广的可能性与自由,这对于处于转轨和巨变的时代尤为重要。但无论如何,若要在广阔的哲学观念之上建立一个新的范式,秩序与约束是必须的。因此在回顾了后现代地理学与空间观的哲学基础后,还应回到具体科学的实证知识层面,寻求学派的秩序与逻辑。 3 研究视角:城市空间重构与文化转向 在空间观念转变的背景下,城市理论的研究视角随之悄然改变,城市研究领域也在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倡导用后现代空

12、间观看待当代城市的洛杉矶学派(Los Angeles School)应运而生该学派在后现代空间观的基础上,对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传统城市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重构,对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实践作出了新的分析与解释。与芝加哥学派早期一样,其著作具有很大差异性,但还是共同研究了一些基础问题,自觉地将洛杉矶描绘成未来城市形态的模型14,他们区别于传统城市研究而自成一格,学界以其主要阵营(南加州洛杉矶)命名为“洛杉矶学派” 。参照 Dear(1986)将后现代主义划分为风格、方法、新纪元的思路3,本文从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空间的新特征与现象,即风格) 、城市研究视角与转向(方法) 、后大都市与全球城市(

13、新纪元)三个方面,在具体科学的实证知识层面对洛杉矶学派的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3.1 城市空间重构 洛杉矶学派空间思想的支撑点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核心模型(multiple nuclei model)与边缘城市(Edge-City) 。后福特主义时代的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变化,在人口郊区化、产业信息化、交通高速化等多要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心商业区作用减弱、许多竞争性分散中心崛起4,由原来的集中圈层式发展为分散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由原来的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并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现象边缘城市15,它反映了城市空间重组与功能重构,是大范围的分散背景下出现的小地域集聚现象。

14、 洛杉矶学派关于城市重构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新产业空间(New Industrial Spaces)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逆工业化及古典工业化城市的相继转型,与传统重型制造业衰败相平行的是新兴产业聚集区产生。Scott(1986) 、Christopherson 和 Stoper(1986)等率先建立了劳动分工、生产垂直分化、企业间联系的交易成本和地理集聚的外部经济之间的理论关系,认为产业综合体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 ,减少后福特生产方式的外部性,并形成集聚经济效益,从而在空间范围内逐步产生城市形态16-17。对此类新产业空间的研究在经济地理研究领

15、域被称为“加利福尼亚学派” (California School) 。 随着全球经济网络的发展,城市经济影响力跨越空间边界,产生许多新地理景观和现象,如全球城市18,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19,多中心城市区域(Polycentric Urban Region)20等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3.2 城市空间研究视角的转向 就哲学基础与方法论而言,对城市研究视角转变的贡献最大的是“事物在特定时空的独特性(time-space specific) ”的后现代空间观。这种视角转变不单注意到来自国际及全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且强调当地的人及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很重视各地

16、的复杂性及事物时间上的前后关联性及空间位置,主张发展能在特定地点适用的理论21。这种思想方法深刻地嵌入后现代研究中,影响着后现代城市的研究思路,也指导着当代的城市实践与景观塑造,可谓影响深远。文化与制度被视为塑造地方性的关键因子,要提高对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的解释力,城市研究必然产生文化转向与制度转向。 文化转向是当代城市空间研究视角最重要的转变。由于后现代潮流很大程度上借力于后现代主义生活方式的流行,而后现代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与主观性难以量化分析,文化分析方法被许多地理学家引用以揭示地理知识、地理讲述、地理研究在个性化时代的独特表现,约翰斯顿更是直接将 1980 年以后的人文地理学发展都划为“文

17、化转向”11。 “文化转向”的研究方法论是探讨(大脑中) “经验的世界” ,也可称为“微观”研究方法论22。人文地理学的这种文化转向传导入城市研究,影响了城市文化研究的内容,也改变了城市被考察的方式14。全球化过程激化了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冲突与社会极化,导致公民权利、种族隔离、歧视、阶级极化等社会问题的恶化;为解释并缓解这些矛盾,城市研究者从社会角色地位、心理、行为、性别等角度切入,对个体空间(即微观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文化转向的研究思路确实具有传统定量研究所不具备的解释力。洛杉矶的社会极化、种族隔离等问题严重,有学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23-24。作为后现代地理学

18、研究的重要阵地,自 1983 年创刊以来,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杂志也刊登了大量研究洛杉矶的社会问题、行为地理等方面的文章。 制度转向则主要集中在创新理论、城市治理等领域。前文所述的“新产业空间”16-17对多种不同产业、不同政治制度背景的新生产模式和区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结合经济社会学中的“生产网络”和“根植性”概念,进一步将集聚同制度因素联系在一起,强调集聚本身就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认为广泛的制度因素对集聚区交易关系及学习创新活动的协调和发展路径的演进起根本决定作用14。除此之外,对于城市治理、公民权利的研究也渐

19、渐兴起。 3.3 后大都市与全球城市城市发展的新纪元 全球化时代人力、资本和信息的加速流动使得原有的城市问题更加复杂化,城市发展呈现与传统城市不同的后都市特点,经历了数次城市革命后进入城市发展的新纪元25。为了解释这一新纪元的特征,城市学家从新的角度阐释城市转型,后大都市理论、全球城市论就是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两个重要理论流派,后大都市可以看做密集的全球化过程的产物,因此后期的后大都市研究渐渐演化为世界城市的研究(主要由于世界城市集中体现了后现代都市的特点,从而成为城市发展理论的焦点) 。由于前面两点的城市空间特征和研究视角强调全球化时代的共时性,后大都市与全球城市所代表的新纪元研究则兼顾了

20、城市发展的历时性,有利于后现代城市学说更好地融入学术传统中。 后大都市将城市拆解为一系列城市重构的模式与过程,包括后福特方式工业化大都市、世界大都市、扩散型城市、碎形城市、监禁群岛、模拟城市25,按照后现代主义的阐述习惯,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对当今的城市状况作出充分的解释,而是所有这些内容的集合。就全球范围看,后现代都市的特性主要有整体分散和局部集聚、空间和社会极化、全球化、多元拼贴26。 关于城市发展的另一个焦点是世界城市(World City)和全球城市(Global City) 。经济全球化引起经济活动的地域再分工,促成新的城市功能与结构。城市与区域作为庞大经济网络的节点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

21、起,城市已不仅是一定范围内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是国际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中点,Friedmann 与 Wolff(1982) ,Sassen(1991)奠定了考察全球城市的一般性基础理论27,18,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全球城市的讨论28-29。 3.4 结 论 通过以上在具体科学的实证知识层面的回顾,不难看出洛杉矶学派的一条重要发展线索它是来自于实践的,是对时代变迁所导致的新的城市空间的理解和抽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改变无序的城市景观和城市实践,必须首先理解当代城市面临的空间转型,并以正确的城市空间观为指导;要在纷繁的当代城市理论中鉴别流派、判别真伪,也必须对后现代的空间观念有深刻的认识。如何树立正确的空间观,如何将空间观与当代的城市实践、城市景观建立联系只能和当年的思想家们一样,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和分析。那么,全球化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洛杉矶又发生了什么? 4 现实基础与社会实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