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揭秘清代赈捐捐生文册稿捐纳,又叫赀选,有时也叫捐输、捐例、开纳,通俗讲就是卖官鬻爵。它通常由政府条订事例,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成为制度,这就是捐纳制度。卖官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秦汉时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秦汉两代,每逢军兴、河工或灾荒,统治者每多举卖官爵,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公元前 243 年,因蝗灾,秦始皇嬴政令“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西汉文帝从晁错之言,令民纳粟边陲,可得上造、五大夫等爵位。中国的卖官制度自此开始,以后历代都不同程度的有此举措。但清代之前的朝廷卖官,除东汉后期外,一般都是因筹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工程的权宜之计,并不严重。到清代,卖官情况可谓登峰造极,不仅卖官范围大大
2、扩大,而且开始形成制度,称为“捐纳” 。 清代捐纳制度,始于顺治朝,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存在了两百多年,对于清代的社会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顺治初年,清政府规定士子可以纳粟入监学习。康熙十三年(1674年) ,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叛清,康熙帝发兵讨伐,因“度支一时不继” ,决定暂开事例,允许士民纳赀捐官。开办两年,所入不下二百万有余” 。捐纳最多者为知县、知州,大约有 500 余人。 “三藩之乱”平定后,复因西安、大同饥馑和修浚永定河及增置通州仓厫,再开捐例
3、。这几次2捐例,除了翎衔、封典、加级记录外,不仅可以捐知县,还可捐道、府实缺官。康熙帝死后,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又发生叛乱,清军粮秣供应不上,即位的雍正帝特开办阿尔台运米事例。此后,为了加强西北、西南边疆防务,又继开营田事例、广西民捐谷入监事例。雍正朝,除道、府、同知不准捐纳外,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州判、县丞均可报捐。乾隆七年(1742 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水灾,乾隆允开捐例。规定:京官从未入流、从九品及一应小京官以上至郎中为止,外官自未入流以上至道员为止;武职自游击以下,俱准捐纳职衔。1770 年后又规定:凡文职,京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以下;武官自游击以下的降、革、留人员,均
4、可捐复,从而扩大了捐纳的范围。 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央专制皇权高度集中,无论是报捐者,还是捐员都较谨慎,在德行操守方面尚能注意检点,清政府对于捐员的贪酷行为实行严厉的打击,轻则徒流,重则大辟。那时捐纳推行,对吏治尚无大碍。清中晚期,统治大为削弱,捐例广开,以致捐员成份复杂,吏治严重败坏。当时捐员中甚且有“一窃不通,徒以铜臭熏天,得以列名士版者。 ” 乾隆末年,乾隆皇帝已看出其存在的问题,认识到人才必须以正途为重,下令停止捐纳,他甚至要求子孙永远“奉之为法” 。然而,乾隆以后中国人口激增,地主阶级人口的大量增加,文化人口过剩现象日趋严重,仕途日益狭窄,捐纳制度早已成为大批地主阶级子弟跻身统治
5、行列的捷径,捐纳买官已无法停止。嘉庆元年(1797 年) ,因爆发了席卷川、鄂、陕、甘、豫 5 省的白莲教大起义,为了筹措镇压起义的经费,嘉庆3帝只好违背祖训,重开捐例,于次年开办了川楚善后条例 。这次捐官,文官京官自员外郎、外官自道、府以下,武官自游击以下,非正途候补、候选正印人员均可报捐。道光帝即位的第七年,也参照嘉庆年间事例,开办捐例,并增加贡生捐中书,增生、附生捐教职的新规定。此后的历朝皇帝无不开办捐例。 咸丰、同治年间,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连年不绝,清政府只得开捐收。1851 年咸丰帝即位,当年就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为了筹措战费,仿道光朝的办法,开办筹饷事例
6、。筹饷事例原定一年,但因太平天国起义一时无法扑灭,遂宣布无限期开办下去。这次捐例同以往开办的捐例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它是实官捐纳,即所谓大捐。捐纳人员在领到户部凭照后,即可由吏部直接签发到任。捐纳的范围包括文武两途:文职京官自郎中以下,地方官自道、府以下;武职自参将、游击以下。这次捐例分别由户部捐纳房、捐铜局和各省藩库收银。由于条例纷繁,银数参差不一,加上经手官员侵蚀贪冒,以致在推行过程中弊窦百出,侵蚀勒派,私行减折,诸弊并作。捐纳由此冗滥。 清朝晚期,由于捐例屡开,社会上游资日益减少,许多地主、官僚、豪富在农民战争中不是被打死,财产被没收,就是逃往异地他乡, “日用不支” ,无力为其子弟捐纳官
7、职;一些小康之家也因社会不安宁,大多无做官的兴趣。一些与起义军占领地区邻近的州县生员虽想报捐,也因“纳赀往返,咸有戒心,而踌躇不前” 。而不少捐纳实缺的人员因为战乱、道途艰险,无法到任或不敢赴任。即使到任,也因战事反复,辖地时得时失而无法视事,往往还因此革职丢官,这种情况使大多数人不愿报捐。4开捐收银虽然不多,但军饷亟待,刻不容缓。清政府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被迫对捐银减成折价。先是减折二成,继而减折三成、四成,乃至五成,甚而“不及定额之半” ,并另增各种“尽先”花样,以此招徕大批捐纳者。尽管捐资大幅度减成折价,一时吸引了不少地主、官僚报捐,但从当时开捐收银的情况看,捐例仍不旺盛。 河北省档案馆
8、藏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的一份赈捐档案,就是清晚期政府为了筹措水灾款项,进行减价捐纳的真实记录。此档案的主要内容为,江苏淮安、徐州、海州等地被水成灾,清政府派委分赴各省开办赈捐,直隶永平府临榆县将赈捐所有各捐生年貌、三代、籍贯并捐银两,上呈宪台查核兑收。 申送江苏徐淮等属被灾开办赈捐所有各捐生年貌三代籍贯并捐银两批解文册稿 直隶永平府临榆县为申送事,案蒙宪台谕饬内开,江苏淮徐海等属,被水成灾。经两江督宪奏请开办赈捐,委派分赴各省劝办,并经宪台禀奉直隶阁督宪荣谕准遵照奏案,分赴各属地方劝办。查临邑接壤抚宁昌黎乐亭等处,应由候补知府陈守,会商卑职督同候选县丞顾士俊,分头劝办。所有捐款,就近
9、交由卑县并帮办顾委员汇收报解,并填给实收,由宪台按卯报部请领执照等因。当经设立分局,委员顾士俊长川驻办。前据该委员捐生十九名,共捐银四百一十三两四分,副实收及存根各十九张,业经备文批解宪辕兑收在案。兹准顾委员现又捐生二十四名,将副实收并存根共四十八张,填註姓名三代银数,移送到县前来,准此。卑职复查无异,除仍随时劝办外,今将副实收存根及各捐生年貌三代籍5贯,拟合造具简明清册,具文申送宪台查收,俯赐饬发部照,以便发给各捐生收领,再将实收更换呈缴。至案内应解银两、业将分局应扣之六分公费照章扣除,核明平色,照数固封,随文呈解宪台查核兑收,并请印发批回备案。为此备由具申,伏乞照验施行。 计申送捐银四百五
10、十四两二钱八分,副实收二十二张,存根二十四张,各捐生年貌三代籍贯清册一本 一申江苏赈捐总局宪,直隶永平府临榆县呈,今将江苏淮徐海等属被灾开办赈捐,所有各捐生年貌三代籍贯,及折收实银数目,理合造册呈送,须至册者。计开 常玺,系直隶临榆县人,由守御所千总职衔,为其胞叔常永泰捐请五品貤封,折交实银六十两,今将常永泰三代开列于后 曾祖父兴 祖父发起 父禄 王文宗,现年三十五岁,系直隶天津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职衔,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成 祖父象乾 父世元 谢凤藻,现年四十三岁,系直隶天津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职衔,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锡由 祖父廷瑜 父煃 王名立,现年二十四岁,系直隶临榆县
11、人,由俊秀捐减成监生,折交实银十八两三钱六分 三代 曾祖父学珠 祖父庆福 父汝照 马润圻,现年三十六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附生捐减成贡生,折6交实银二十四两四钱分 三代 曾祖父士达 祖父永隆 父万端 于梦庚,现年四十三岁,系直隶抚宁县人,由增生捐减成贡生,折交实银二十四两零四钱 三代 曾祖父霭云 祖父庆元 父芝芳 李有实,现年七十九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朝弼 祖父国俊 父春生 郑明善,现年三十三岁,系直隶天津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际飞 祖父恩庆 父笙典 右鼎周,现年三十七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俊秀捐减成监生,折交实银十八两三
12、钱六分 三代 曾祖父万钟 祖父成瑜 父鹏翔 王雍,现年二十二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武生捐把总衔,折交实银十八两 三代 曾祖父自明 祖父贵 父继武 哈庆,现年五十三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未满吏捐从九品,折交实银九两七钱五分 三代 曾祖父荣贵 祖父柱 父成章 曹庆云,现年三十六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未满吏捐从九品,折交实银九两七钱五分 7三代 曾祖父德 祖父明荣 父煜庭 汤国宝,现年五十五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衔,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文 祖父三义 父占寿 邹兴龄,现年四十四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附生捐十成贡生,折交实银六十三两三钱八分 三代 曾祖父士温 祖父廷顺 父泰来 娄田,
13、现年三十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已满吏捐从九品衔,折交实银七两五钱,又由从九品衔加捐州吏目衔,折交实银二十七两 三代 曾祖父廷选 祖父从先 父兴邦 徐怀之,现年四十九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衔,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得寿 祖父有会 父起发 吕长发,现年四十六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衔,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玉成 祖父选 父有德 梁景曾,现年四十三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附生捐减成贡生,折交实银二十四两四钱八分 三代 曾祖父杞 祖父永和 父秉乾 徐荣昌,现年三十五岁,系直隶昌黎县人,由俊秀捐减成监生,折交实银十八两三钱六分 三代 曾祖父秉容 祖父恩印 父建德 8杨佐臣
14、,现年四十七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俊秀捐从九品衔,折交实银十二两 三代 曾祖父中孚 祖父绳瀛 父芳春 沈云章,现年二十六岁,系直隶临榆县人,由附生捐减成贡生,折交实银二十四两四钱八分 三代 曾祖父恭 祖父国玺 父明 张宝鑑,现年六十岁,系直隶迁安县人,由俊秀捐减成监生,折交实银十八两三钱六分 三代 曾祖父玉成 祖父荣 父国瑞 以上共捐银四百七十两零六钱四分,除按例银核算扣除分局六分公费银十六两三钱六分外,实解库平银四百五十四两二钱八分。 为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档案的内容,现将文中提到的职衔简单做一下介绍: 守御所千总:清漕运总督辖下各卫和守御所分设千总,统率漕运军队,领运漕粮,称为卫千总、守御所
15、千总,为正六品官职。 貤封:清代封赠制度中,官员以自己所应得的爵位官阶,呈请改授与亲族尊长,称为“貤封” 。 俊秀: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士子。 监生、贡生:清代国子监学生依来源身份,分为监生和贡生。获得公家的选拔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称为监生;明清两朝秀才(又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贡生的地位要明显高于监生。 9增生、附生:清代凡生员初入学,皆称附生。须经岁科两试在一等前列者,方可补为增生。增生地位要高于附生,但低于监生、贡生。 州吏目:清朝官阶为从八品。 武生:明清时代武生员的俗称,也叫武秀才。 把总:在清朝为正七品武官。 未满吏、已满吏:无官无品的基层办事人员,
16、清规定吏的任职年限为 5 年,年限未满的为未满吏,已满的为已满吏。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捐纳到光绪时期, “官”已经不值钱了,十几两就可以买“监生” 、 “贡生”头衔,几十两就可以买五品官貤封。究其原因,清政府长期以来开办捐纳,造成大量的冗官、候补官,大量谋官者花钱买了官,所买的仅仅是一个职衔,并不是实缺,要想得到实缺,必须等有官位空出来时才能递补上。而候补则遥遥无期,有人等一辈子可能都等不到官缺。而且,捐监者和候补官仅存虚名而不被朝廷重视,很多人报捐是出于死后名声好听,图个虚名而已。 光绪年间,户部议奏各省赈灾捐衔封贡监均以五成实银上兑。户部核准五成之数再减一成以四成实银上兑,规定捐纳四成、
17、五成者只能是封典、升衔、虚衔贡监生,应试的监生仍收十成实银。档案里面提到的“减成贡生” 、 “减成监生” ,即以四成捐纳的虚衔而已,只是花钱买了个大学文凭;“十成贡生”即捐纳后可以参加考试进入仕途的,因而价位比较贵,不能打折。 “实收” 、 “副实收” ,就相当于捐生捐官收据的正本和副本, “副实收”累造清册,由户部发给执照。 “实收”先给各捐生收执,领照时呈缴户部,正副实收核对无误,发给执照。这份档案,是清10政府腐败无能、卖官鬻爵的真实见证。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 ,虽然清政府采纳部分督抚的建议,正式宣布停止捐纳,但谕令颁布不久,又因各省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无着落而不得不
18、再行开捐。当时正逢宣布废八股、停科举,大批书生仕途受阻,因此争抢购买官衔爵位几乎达到了高潮。当时江南就有俗语形容:“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 。宣统元年(1909 年)新成立的度支部甚至还正式将日常捐例所得,列为国家“必要的财政收入” 。宣统二年(1910 年)度支部制订的次年财政预算收入表中,规定捐纳一项收银应为 565 万两,只是由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垮台,这项预算计划才未实现。 捐纳给清代社会制度造成了严重的恶果。首先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恶性膨胀;二是产生大量昏聩腐败的官吏,一旦得手,便利用职权,疯狂掠夺,贪赃枉法,搜刮民财, “以本求利” 。所谓“一朝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便是最好的写照;三是通过科举考试录用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受到了严重削弱。捐纳的官员大都知识贫乏,能力低下,甚至有的是游手好闲之徒,只拿俸禄,不管政事,大大削弱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有学者认为,清末民风之变源于吏治之患,吏治之患源于捐纳之滥。可见,“捐纳制”是清代政治的一大毒瘤。从某种意义上说,病国伤民的捐纳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其教训令人深思。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