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21KB ,
资源ID:1734095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40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现实”关系的解释学分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现实”关系的解释学分析.doc

1、1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现实”关系的解释学分析摘要 “思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主题。从解释学视角上看,思想与现实关系是解释对象与解释根据的关系。 “思想”实质上是具有双重意义结构的“象征符号” ,而作为“具体整体”的“现实”则是思想深层意义的根源。马克思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实质上是以“现实”为根据对“思想”的解释,即通过分析思想植根其中的现实对立关系而对思想深层意义的揭示。相比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和知识社会学,解释学的分析能更准确系统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现实关系的实质。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现实;解释学;象征符号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

2、769(2013)05-0145-06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旨在批判新黑格尔主义者和费尔巴哈。在他们看来,新黑格尔主义的根本问题在于错误地理解了思想与现实的关系。这一错误主要表现为:新黑格尔主义者将思想、观念确立为现实的本质和现实运动的根本动力,并认为通过改造思想、观念(宗教的、政治与法的)即可根本地改造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这种错误观点,并对思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新理解和阐释。这样的阐释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的表述。 在这次系统表述中, “思想”与“现实”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关2键词,而两者关系问题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最宏大和最基本的主题。说它“宏大”

3、,是因为对这一关系的阐释内在包含了对其他诸种重要关系的阐释;说它“基本” ,是因为这种阐释集中表现了马克思最基本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立场。这也使得这种关系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基本主题。 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对思想与现实关系的阐释,理论界主要有这样两种观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知识社会学观点。前者认为,马克思的阐释是从本体论(谁决定谁)和认识论(是否正确反映)方面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关系的分析;后者则认为,马克思的阐释是对思想生产的一般社会学条件和过程的经验研究。在我们看来,上述两种观点都没能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作为“具体整体”来把握,都没能深入分析“思想”现象的意义结构,因而

4、无法准确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对思想与现实关系的阐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尝试从一种特定的解释学视角来透视马克思对两者关系的阐释,以期更准确地把握这种阐释。 一、作为解释对象的“思想” 我们知道,解释学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但这些阶段实质上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分别对应着指向解释问题的不同进路。与之相应,“解释学” (hermeneutics)这一概念也是多义的且无法相互融贯。在诠释学一书中,帕尔默曾归纳了“解释学”的六种定义,分别是:(1)圣经注释的理论;(2)一般的语文学方法论;(3)所有的语言理解之科学;(4)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5)存在和存在论的理解之现象学;(6)既是恢复性的又是反偶像

5、崇拜的诠释体系。 1这六种定3义分别对应着透视解释问题的不同理论视角,代表着考察解释学的不同立场。这就提出两个问题:当我们说要从解释学的视角或立场上透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现实”之关系时,这种解释学是何种意义上的解释学?从这样的视角去考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主题是否具有理论上的合法性? 我们采取的解释学进路是第六种意义上的解释学。这种意义上的解释学是保罗利科提出来的;选择这种视角的合法性可以从保罗利科对马克思思想的看法中得到保障。不同于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保罗利科在定义解释学时,将对文本的解释视为最核心的规定性要素,而在他那里,文本是指“象征符号” (symbol)或“多义的符号

6、”。象征符号是指“任何意指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一个直接的、原初的和字面的意义附加地指示另一个间接的、从属的、形象化的意义,后一种意义只有通过前一种意义才能被领悟。这种对双重意义上的表达进行限定便确切地构成了解释学领域” 。 2与之相关, “我打算赋予解释与象征符号一样的外延。我们将说,解释是思想的工作,这个工作在于对隐藏在表面意义中的意义加以辨读,在于展开包含在字面意指中的意指层次,哪里有多重意义,哪里就有解释,意义的多重性也正是在解释中变得明显起来。 ”3 按照保罗利科的理解,作为解释对象的文本不是单义而是多义的符号,即它不仅有着表面的连贯一致的意义,同时还具有更深层的但被表面意义掩蔽的意

7、义。解释就是透过表面的意义揭示深层的意义,而解释学就是在解释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术、规范和理论体系的综合。这种4意义上的解释和解释学是“怀疑的训练” ,是揭露伪装、祛除神秘、打破偶像、重建“真实”的理论实践。 有哪些思想或思想家可以代表这样的解释学呢?保罗利科认为,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思想是这种解释学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示例。这三个人物“都扮演着怀疑的主角,扮演着面具的撕裂者” ,并且,这种怀疑深刻到使“整个哲学规划都被触及和受到质疑” 。 4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说法意在强调:这几位思想家都发现了看似自明现象的多重意义结构,并着力于不断深入地揭示现象的隐蔽意义,而这样的理论实践产生出一种新的思想类

8、型,即保罗利科意义上的解释学。 保罗利科的观点绝不只是个例。后现代主义的杰出思想家福柯同样将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相提并论,并从解释学的理论立场考查他们思想的共通之处。在一篇名为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的文章中,他认为,这三位思想家“改变了符号的性质,变更了通常可能用来解释符号的方式” 。 5因而, “十九世纪,特别是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再次为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的可能性,他们重新建立起一种解释学的可能性。 ”6 保罗利科和福柯关于马克思思想的观点为我们选择这种解释学视角的理论合法性做了辩护。并且,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将表明,要想把握马克思对“思想”与“现实”这种关系的阐释,这样的视角不仅是合法的

9、而且是必须的。这种分析将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中“思想”实质上等同于保罗利科所说的作为解释对象的“象征符号” ;历史唯物主义对思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实质上就是以“现实”为根据对作为解释对象的5“思想”之解释。 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是:“思想”如何成为 “象征符号” ,亦即成为被解释的对象?对于探究“思想”如何成为“象征符号” ,重要的并不是对思想概念的分析,而是对思想现象之意义结构的形式分析。因此,重要的不是厘清“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是明确“思想”现象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架构中所处的层面或位置;明确这一层面上的事实与其他层面上的事实之关系。这些关系深刻关联着思想现象的意义结构。 如何把握这些关系并

10、最终把握思想现象的意义结构呢?我们可以先从形式的角度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构架的典型特征和结构。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理论结构的“层级性” 。马克思将对立、冲突、斗争视为基本而普遍的事实。这种对立不是概念或命题间的逻辑意义上的对立,而是实存性力量的对立。对立关系作为具有最强张力的结构关系,倾向于不断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对立关系。这种转化实质上是一种构造。作为一种构造,它使得被构成的关系相对于构成性的关系成为“表层的”事实,以此类推,从而形成理论空间的“深度性” 。层层转化的对立关系又使得“深度”层层增加。因而,层级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形式特征。另一方面,实存性力量的对立使得“伪装”成为力量表现自

11、身的普遍形式。处于对立关系中的力表现为服务于斗争,而不是纯粹的为表现而表现。对于这种表现,马克思强调它们普遍具有伪装、歪曲、自我掩蔽的形式特征,即对立关系中力的表现同时也是伪装和自我掩蔽。伪装和自我掩蔽并非源于个人的有意识的动机,而是超出个人的力量借助于6人的活动所实现。 从上述两方面我们看到,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构中,每一层级的现象都由下一层级的对立力量所构成并表现深层力量;并且,这种表现并不是直接的自明的表现,而是同时作为伪装的表现,即深层的力量和力量关系在借助表层现象表现自身的同时也借助它们掩蔽自身。从解释学的角度看,表层现象就具有了双重意义结构:一层是表层意义或无意义,另一层是深层意

12、义。表层意义或无意义作为“虚假”的意义乃是对深层的“真正”意义的掩蔽。 正是这样的意义结构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表层现象”成为保罗利科意义上的“象征符号” ,成为福柯所说“被改变了性质的符号” 。“解释”的任务由此产生。 “解释”是对现象所表现但同时又掩蔽了的力量和力量关系的揭示;是对力量的伪装形式的分析;是重建表层现象及其表面意义被构成的过程与机制。我们看到,正是这样的“解释”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保罗利科和福柯谈到的新型解释学。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构中,相对于其下层级的现象而言,每个层级的现象都是这种性质的“符号” 。由于思想、观念、意识处于这一结构的最表层,它们成为其下一层级的力量与力量

13、关系的表现与伪装形式,成为“真正意义”最为深刻和丰富的“象征符号” 。从解释学的角度上,这意味着在马克思那里,思想只能作为解释对象而存在,不同于思想但以思想为伪装的“非思想之物”则构成解释的根据;只能通过后者去说明前者,而不是相反。在历史唯物主义中, “非思想之物”正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 。 7二、作为解释根据的“现实” “现实” (Actuality)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概念之一。站在解释学的立场,马克思对一切有待解释的现象的阐释,即对其掩蔽意义的揭示,都是通过(并只能通过)对“现实”之结构的深入分析来实现的。当以思想为解释对象时,这样的分析正是对思想与现实之关系的揭示。马克思如何规定这一

14、概念呢?在我们看来,他依循对“现实”的一般规定,把“现实”看作“非思想性的存在” ;在一般的规定前提上,他在深层的意义上将“现实”规定为“具体整体” 。 一般来说, “现实”是指并非幻想或思想的存在,现实之物对立于“思想” 、 “表象”等,指独立于并外在于思想的客观实存。 7马克思接受了现实内涵的一般规定。正如他自己谈到的那样:“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8“这里

15、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9 在这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段落中, “现实”首先应被理解为“非思想性的存在” 。但除此之外,在马克思那里, “现实”还有进一步的规定。这种规定在哲学史上亦有很深的渊源,具体说,它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8尔对“现实”概念的规定一脉相承。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 “现实” (actuality)和“实现”(actualisation)被交替使用。两者都对应于“潜能” (potency) , “都是指不同种类的潜能的

16、满足或实现。在亚里士多德对本体变化的讨论中,现实或实现等同于形式,有时等同于质料和形式的组合物,即已经赋予形式予质料的事物。 ”10 “现实”是潜能经由“活动” (activity)的“实现” 。黑格尔认为:“现实是本质和实存或内部和外部所直接形成的统一。现实事物的表现就是现实事物本身,所以现实事物在表现中同样还是本质的东西,而且只有在具有直接的、外部的实存时,才是本质的东西。 ”11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关于“现实”概念的规定内在相通。他们都认为:现实之物不是直接的实存之物,而是实现其“潜能” 或符合其“本质”的实存之物;现实作为“实现”是某种“活动”或“运动”的结果。 亚里士多德和黑

17、格尔对“现实”的理解深刻影响了马克思。马克思也同样认为现实之物不是直接给予的实存之物或实存之物的集合,而是符合或实现其“本质”的实存之物,并且, “实现”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区别也非常明显。马克思并没有把“本质”理解为“实体” 、 “形式”或一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而是理解为构成事物并与事物一体的“关系” ,并且,这种关系不是思想范畴间的辩证关系,而是实存力量间的对立关系。 对于马克思来说,事物本身就是被掩盖起来的社会关系。比如,作为劳动者的人、商品、资本、货币、机器,实质上都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构成物。9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它们才是其自身。不仅如

18、此,构成事物的关系也是被更深刻的关系所构成。更为重要的是,事物与关系的关系、关系之间的关系是内在而非外在的。这意味着什么呢?从存有的方面来看,事物的本质并不限于构成并支配它的直接关系,而是同时包含支配着关系的关系。因而,事物真正和完全的本质乃是诸种关系构成的“整体” 。从认识的方面看,任何被直接给予的事物只是一个马克思所说的处于“混沌整体”中的“混沌表象” 。只有深入分析这个表象所掩盖的诸种关系之后,事物才获得清晰的规定,直接的实存之物才能成为现实之物。同时,这个整体成为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 ,从而成为“具体整体” 。 原则上,作为“具体整体”的现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和唯一的

19、研究对象。当我们得到这样的现实概念时,思想与现实之关系问题才获得一个得以展开的理论平台,并真正地、完整地呈现出来。但在分析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简要分析马克思的对“本质”和“现象”的看法中蕴含的解释学意义。 马克思仍然坚持本质与现象的区分和内在联系,并认为这是一切科学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但如上所述, “本质”已经不是内在的、自在的形式,而是实存力量的对立关系,进而是作为“现实”的对立关系整体。与本质概念的变化相应, “现象”的意义结构也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或黑格尔眼中的现象。现象固然仍是表现本质的现象,但同时亦是对本质的掩蔽。我们同样以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诸经济学范畴的分析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10资本

20、、货币、商品、机器、劳动者、资本家实质上都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完成形态。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关系的完成形态,那种在表面上、在这种关系的现实存在中,从而在这种关系的承担者和代理人试图说明这种关系时所持有的观念中出现的完成形态,是和这种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但是隐蔽着的基本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概念大不相同的,并且事实上是颠倒的和相反的。 ”12这就是说,作为本质的关系与物结合并作为物而出现,但物的形态却又是对关系的颠倒和掩蔽。不仅物与构成性关系的关系是这样,关系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而,当我们从解释学的视角去看时,物与构成物的关系都成为象征符号,而现实这个整体则成为象征符号的层级结构。在这一结

21、构中,上一层级的现象都是下一层级现象伪装的表现形式。这与我们通过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构架得到的结论一致。这种一致不是偶然的,因为“现实”之结构与以“现实”为认识对象的理论之结构具有必然的同构性。 基于上述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中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呈现出来了。两者的关系直接表现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为思想直接表现为现实的一部分。而当我们从解释学的角度去审视这种“部分整体”关系时,它就转化为解释对象和解释根据的关系。由于整体内部关系的对立性质,作为部分的“思想”成为待解释的象征符号,而整体(现实)作为思想“真正意义”的隐蔽源泉成为解释的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而是被层层掩蔽和扭曲了的“表现被表现”关系。这意味着:思想与现实关系的性质不是认识论性质而是解释学性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