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理性的哲学解读摘要:理性在生存论的本质上是“有我之思” ,就是主体之人自觉我“在生存” ,并且“去生存” 。理性的认识论域限在于:一是感性与悟性的限制;二是主体性的限制;三是对象性的限制。理性的价值论承诺包括:一是对确定性的承诺;二是对生存意义的承诺;三是对理想未来的承诺。 关键词:理性;生存论;认识论;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3-0077-06 一、理性的生存论根据 理性是人的理性,而且是“在生存” 、 “去生存”之人的理性,即理性只能是处于“生活”之中的人的理性。故寻找理性的存在根据,必到人之生存中去寻找。无人之生存,即无人
2、之理性,即人之生存乃人之理性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理性并非人先天所有,而是后天培育之能力。由人类发展史可知,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他者”再到“自知”的渐进过程,故中国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便是对人之理性的赞美。由现代社会的“狼孩” 、 “猪孩”等特异事件也可以看出,理性需经社会后天培育才能发展成熟,从小与世隔绝之人无法发展出完整的理性与健康的心智。 人之生存如何会发展出理性?在于人之生存面临各种自觉选择,人2必须自觉选择自己生存的样法,这种选择过程就是运用理性之过程,亦是理性发展之过程。人就是在不断的人生自觉选择之中发展出自己的理性的,人的这种自觉选择必然包含着自我的一种价
3、值判断,即“我应当如此”:而“我”亦能给出“我应当如此的原因” ,或许这种原因为“我”无法明确说出,但“我”之一切行为必然可以追溯出某种潜藏于我心中的内在原因,此原因即为主体之人的价值选择,即为主体以其自觉存在而给出的价值承诺。动物与其他生物可能有知觉,有反映,甚至有选择,但它不会自觉到“自己”在选择,也就是说它只是本能地在选择,因为它没有“我”之意识,故这种选择只是某种“天命” ,是“他者”让其如此选择,而非它自由选择。也就没有价值判断在里边。所以动物的行为可以很伟大,却不是为了崇高。人不是自然存在物,一切行为皆自觉而为,一切选择皆为自觉选择,故崇高之人是自己选择了崇高,卑微之人是自己选择了
4、卑微,这就是康德说人“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原因。 人有自觉选择,这是人的理性标志,但理性的自觉选择并不否定人类思维的其他方式的存在。因为人的理性自觉选择过程必然处于思维过程之中,理性选择的过程也就是理性思维的运用过程,而人类的思维方式并非只有理性一种。就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进路与对之进行的哲学反思而言,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停留在耳目感官的直接感受性上的感性思维,任凭外物引导感官的欲望。此时“我”虽在思维,但此思维并不为我所用,而是我为思维所用。我随顺感官欲望追逐外物,欲望支配着我,我则沦为欲望的奴隶,这就是感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非我之思” 。3二是在我自知为我的警觉(前提)下,由自我认
5、知而知晓我应当如何。“应当如何”也就是一种价值选择,也就要承担自我选择的责任。从而对进入我感官之内的一切进行价值评判与取舍,并当然地承担起这种评判取舍的后果,这就是理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有我之思” 。此外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非常态思维。就是思维完全进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达成一体,从而彻悟对象,这就是悟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无我之思”或“忘我之思” 。而这种划分不是截然有别的,三种思维形式是彼此渗透,动态流行的。但毫无疑问,理性思维是人类根本性的常态思维,向下指导着感性思维,向上可以提升入悟性思维,所以说人只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理性的存在。而并非绝对的理性存在。人的理性思维往往是不纯粹的,也不是
6、万能的,而是受限的。 “人类的心智,正如其肉体一样,是被拘禁于肌肤之内的。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人类理性进行划界,理性只能在现象界进行思维。而不能对本体界进行思维,否则就会出现“二律背反” 。 理性虽然受限,却是人类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必须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理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无论人是有意还是无意,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说“人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这并不是说人类没有运用自己的理性,而是人类没有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也就是说,理性只是人类生存的有效工具,人类应当恰当地运用它。这就暗含着一种可能,而且是一种历史的事实,那就是人类也会错用自己的理性。
7、 当人的自然本能被削弱,就必须发展出本能之外的理性能力以指导4自己的行为,保证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超越自己的本能,从而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无论哪种原因,都有一个客观的结果,就是人已没有纯粹自然的生存本能,现实的人只能运用理性来生存,这是人的天命。所以我们必须接受说:人是理性的存在者。 理性对于人之生存,存在相对之两面。一方面。理性虽为生存之工具,却非临时性工具,而是“须臾不可离也”的生命存在要素。理性既生,就决定人之视听言动,纵使人在睡梦之中,仍有理性的参与。凡有意识,即有理性的参与,理性即为意识的根基。人可能运用自己的感性或悟性去思维,但这种运用都是以理性
8、为基础才得以进行,是理性在操纵感性与悟性,最终的意义获得,仍是一种理性的获得。尤其当人把自己的感受与领悟表达为语言,这种表达只能以理性的方式,运用严谨的逻辑才可能说出,才可能让自己与他人理解。而所谓“丧失理性的行为” ,恰是以理性为基础才可以发生,无理性何来“丧失理性”?事实上,所谓“丧失理性”只是理性被错用。并不是理性不存在了。另一方面,理性之为工具,并不存在所谓的正确与错误,归根到底它需要依赖主体之人的把握与运用。故理性可能错用,可能产生与主体本来愿望相反之结果,甚至走向“非理性” 。 理性虽为主体生存所必须,却非生存本身,亦非主体的生命存在本身。所谓“理性主义” ,实质是把理性等同于主体
9、的本真生命存在,使理性代主体之生命而发言、而行动,本质上是使主体丧失了主体性,即丧失了生命自身的存在本质,而把丰富的生命主体自身交付给了工具性的5理性思维,使主体的生命成为受理性支配的奴隶。故理性不等于主体性,更不能取代主体性。理性主义遗忘了生命本真的存在,使人之生命丧失了主体性,其实质是只见客体,不见主体,只知生存,不知生命。法伊尔阿本德说:“从西方理性主义一产生,知识分子便把自己看成老师,把世界看成学校,把人民看成顺从的学生。 ”理性取代了主体的地位,世界成为理性支配的对象,民众成为丧失了主体性的“理性动物” 。 但主体也不可能真正地“反理性” 。现代与后现代西方哲学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
10、刻反思,甚至走向“非理性主义” ,但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反思与反动,恰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结果,而不是“非理性”思维的结果,实质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反思与反省,其解决之道只能在理性的域界内寻求,而不可能通过非理性的渠道对治所谓的“理性主义”问题。尼采的哲学“疯狂”地反对理性,但其思想与语言表达仍然是理性的,否则我们如何能理解他的“疯狂”呢?故真诚的思者不可能否定理性,对理性的否定仍然是以理性在否定理性。如何判定理性的得失呢?只有用人的生命去体悟与验证。理性是生存的工具,但生存并不是人的本质,生命才是人的本质,生存是生命的表现,生命才是主体的本质存在。所以人在运用自己的理性之时,要保有自己的主体性,保有
11、主体的生命本质,用生命的本真去评判理性的对错,而不仅仅以生存去评判理性。 二、理性的认识论域限 (一)感性与悟性的限制 理性是人类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却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唯一的思维方式,所以理性是受限的。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理性思维必然受到感6性思维与悟性思维的限制。人类的思维是统一的,感性、理性、悟性只是逻辑划分,不是实然划分,故人类思维的统一性决定了理性思维不会单一地发挥作用,时刻都有感性与悟性的影响与参与存在其中。在现实的思维过程中,除非有意的思维控制,这三种思维方式总是在综合发挥作用。理性是最根本的认识方式,但理性总是在感性的基础上作出分析、判断,而在逻辑思维的困境中也自然利用悟性思维激
12、发想像与灵感。作为现实的人,无人会有意地控制或运用某种思维方式,总是思随境转,在不同的境遇中,在不同的状态下,某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居于主导地位,但也不会完全排斥其他思维方式的运作。当然作为人的思维,又总是以理性为根本,人的感性不同于动物的感性,是奠基于理性之上的感性,故人有比动物更丰富的感性。同样,人之所以有悟性。恰是以理性为前提,正是以深刻的理性思维为基础,才会有人类悟性的发生,悟性是理性的升华。故人类思维是一整体,本无所谓感性、理性、悟性之分,只是在哲学反思中,当人类思维运用理性逻辑对思维自身进行反思与分析时,才把三者区分出来。理性的逻辑通常以一条暗线贯穿于人类思维过程中,尤其贯穿于人类的话
13、语逻辑之中。即使是感性与悟性,当其诉诸语言表达时,都不得不陷入理性话语逻辑的规范之中。 理性在客观上受到思维自身的“感性”与“悟性”的限制,但理性往往不会自觉到这种限制,而是把感性与悟性的参与过程都当作理性自身的运作过程,把感性与悟性都化解在理性自身当中,从而把思维的一切成果都当作理性的成果。所以通常对思维的理解都是指理性思维,尽管这种“理性思维”是不纯粹的。而当主体有意识地排除感性与悟性,7以单一的理性思维考量世界,就会使理性走向绝对化,使人类思维“硬化” ,丧失思维自身与生命自身的丰富性,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这种“单向度的人”就是只具有单一思维取向的人,就是只会在理性的对象化世界中思
14、维的人,这种绝对的对象化思维造成见物不见人,只见客体世界的存在,而遗忘了主体自身。理性的思维特征就在于主客二分,即理性把自身作为主体,从而取代人的主体性而把认知对象作为外在于理性之思的客体,即使是反思主体自身,也是把主体之“我”当作客体来考量之,从而产生理性凌驾于主体之上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理性对主体的僭越。呈现出理性出于主体而又反对主体的特征,内含着下面将要论述的理性必然面对的主体性与对象性问题。 (二)主体性的限制 理生不等同于主体性。理性是主体性的表现,却不是主体性本身,这是本文强调的重点。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进路中,理性在事实上被等同于人的主体性,实质是把理性的主动认知能力错认为人的主
15、体性,从而以理性取代了真正的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也就是人作为主体本身的丧失,主体之人拥有了代言主体性的理性,却失去了理性所代言的主体性本身,从而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主体之为主体,在其具有主体性。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认知外在客体的能力,而这种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理性的对象性认知之中,故理性容易被错认为主体性本身。而人之主体性,不只表现于理性,还有上文已述之感性与悟性。如果主体无视或蔑视感性与悟性,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理性误当为主体性的全部,从而丧失了人类思维的丰富性。8也就是说,如果以理性取代主体性。就是以局部代整体,使真正的、整全的主体性丧失。而主体丧失真正的整全主体性,理性也就
16、失去了整全主体性的监督,就可能犯错。因为理性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没有真正的、整全的主体性控制,理性就可能走向主体生命的反面,而理性的错误,是以主体的名义犯下的,故理性与主体性共同遭到诅咒。因此,当现代与后现代的哲学家开始反思理性主义的病痛,提出“哲学的终结” 。以“非理性主义”批判和反对理性主义之时, “主体性”也同样遭遇被“终结”的命运。 由于理性取代了主体性。故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性自觉就表现为理性的一枝独大。主体反对封建神权的胜利变成了理性反对宗教信仰的胜利,不是人的主体性取代了上帝,而是以人的理性取代了上帝,理性登上神坛,理性主义成为一种信仰,并最终产生所谓的现代性问题。所以理性主义的出
17、现并不是主体性的真正觉醒。而是对真正的整全主体性的遗忘,甚至是对整全主体性的扼杀,所以理性主义并没有带来现代人类主体性的自我实现,相反现代人感受到的是心灵无所栖居的“空虚”与“烦恼” 。 西方哲学在对理性主义作出反思的同时。也对主体性作出反思,但却是在没有对理性与主体性进行区分的前提下进行的反思,所以尼采不但喊出“上帝死了” ,而且对理性主义与主体性进行同样的批判和否定,在反理性的同时也预言了“主体性的黄昏” 。但真正的主体性能够被消解吗?理性主义的泛滥并不是主体性膨胀的结果,恰是主体性沦丧的结果,所以尼采批判的是理性主义,而不是真正的主体性,或者说在本质上,9尼采的哲学预言恰是对真正主体性的
18、呼唤。他呼唤真正的“超人” 。而“超人”的本质不过是人的真正的、整全的主体性的觉醒与喷发。只是在西方哲学的思维进路与话语逻辑之中,尼采还无法把人的理性与真正的主体性区分开来。 从价值论角度思之,理性主义的泛滥又是主体性自我价值选择的结果,是主体有意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理性“有意”要取代主体性,而是主体把自我主体性的发展片面托付给了理性,是主体遗忘了人的感性与悟性,忽视了生命的丰富性,所以这在本质上是主体作出了错误的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因为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理性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工具之运用取决于运用此工具之主体,工具本身何罪之有?所以理性主义问题的根源一定要问责到主体自身,而不能停留于理性批判
19、。既然都是主体犯下的错,那么主体何以犯错?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主体有意犯错;二是主体误判犯错;三是主体被迫犯错。但主体之为主体,在其有自我选择,懂得趋利避害,故有意犯错的可能性较小,而相对的,因误判或被迫的可能性较大。主体之一切行为,都暗含着一个先天性价值判断,即此行为对主体有利,否则主体不为。由此可以判定,理性主义泛滥,内在暗含着主体的价值判断,即主体认为理性主义对主体有利,能带来主体所需的一切。所以主体才给予理性太多的权力,使理性在事实上取代了主体性,造成所谓的理性主义。所以理性主义的发展恰是来自主体的授权,主体给理性发展以动力,可见,主体的价值误判可能是造成理性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时代
20、已经发展到所谓的后现代,人类理性已经自觉到理性主义的危险,人类主体对理性主义潜藏的危机也有所觉醒,而理性主义的现代性问题为什么却仍然10无法解决呢?这就要追问主体犯错的另一个可能原因,即“被迫犯错” 。被谁所迫?只能是被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所迫,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构成,资本的谋利本性都在强迫着主体之人放弃自己的主体性,片面发展自己的工具理性,助长理性主义,造成“单向度的人” ,造成人的物化与异化,使整个社会成为受资本支配的生产机器。由此可以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学说内含着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根本解决之道,只有改变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改变以资本谋利为核心的社会生产才能最终解决理性主义的现代性问题。
21、(三)对象性的限制 理性思维是对象性思维,理性只能认知客观对象而不能认知主体自身,即使理性反思主体之时,也是把主体作为客观对象而认识之,而成为客观对象的主体就失去了标志其主体地位的主体性,从而已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主体永远是理性认知的视域盲点。 而在真正的客体认知中,客体对象外在于理性,与理性相对而立,呈现在理性面前的只是客体自身的一个面向。理性如何把握客体对象的全体,如何把握客体表象背后的本质就成为理性认知的难题。而支配整个客体对象无穷分类与变化的内在本体更是哲思永恒的追问。整部西方哲学史在本质上都是对哲学本体论追问的历史,当理性思维走到穷途末路,找不到最终的本体时,现代哲学就取消了形而上学,拒斥本体论,但这种“取消”与“拒斥”只能是自欺欺人的鸵鸟战术,问题不会因为回避而消失。 “20 世纪的哲学大都拒斥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比以前各个时代的哲学更具批判性;形而上学的,或者说本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