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21.50KB ,
资源ID:1734154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41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和规模分布.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和规模分布.doc

1、1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和规模分布摘要从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城市体系的数量规模结构和人口规模结构,以及城市区域的首位度等角度,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和规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中部城市群呈现核心-外围二元结构,辽中南城市群则是多边形结构;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数量规模结构为理想的金字塔形分布,而人口规模则是倒金字塔形;从首位度指数来看,辽中南城市群并非首位分布。由此,应采取措施,推进辽中部的同城化,推动中心城市错位发展,促进辽中南城市群协调发展。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空间分布;规模分布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3-0005-05 辽中南城市群以独特的区

2、位优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为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极所具有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更是备受关注。辽中南城市群所涵盖的地理空间是辽中南城市群研究避不开的逻辑起点,对此,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分歧,有些还是较为片面的,这就导致以此为起点所进行的一些实证研究,诸如辽中南城市群的结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等发生偏差,所得出的结论和对策建议也不可能是客观而准确的。因此,有必要在梳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和规模分布进行研究。 一、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演化 2目前辽中南城市群的研究中,对城市群所涵盖的空间有较大分歧,焦点在于,城市群应该包括什么级别的城市。有的研究只将省辖市纳入辽中南城市

3、群的地理空间,而将县级市和县排斥在外1-3。在城市群内所包含的城市数目上,也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辽中南城市群由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铁岭 10 个城市组成2,也有的认为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铁岭 8 个城市组成3。有的研究将县级市纳入城市群范畴,将县排斥在城市群外。但是,在城市群所包括的具体城市上,仍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辽中南城市群由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 7 个省辖市和所辖的 8 个县级市共 15 个城市组成4-5,有的认为辽中南城市群由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盘锦、铁岭10 个省辖市和所辖的

4、12 个县级市共 22 个城市组成6。有的研究将省辖市、县级市、县全部纳入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认为由 10 个省辖市,12 个县级市和 18 个县,共计 40 个大、中、小城市组成7。本文赞同最后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划分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城市群是由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构成的大型复合城市体系,大、中、小城市都是城市群的有机构成。城市经济理论依据市辖区非农人口规模来划分大、中、小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县是行政概念,以此作为界定城市群空间范围的依据,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如铁岭市按照行政区划属于地级市,但市辖区人口仅为 36.4 万,按照城市经济划分标准,属于中等城市,城市群内其他地级市据此划分标准

5、均为大城市。铁岭市下辖的调兵山市为县级市,非农人口为 17.9 万,属于小城市,同为铁岭市所辖的昌图县,非农人口321.3 万8,属于中等城市。如果将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只划定为省辖市加上县级市,城市群的等级规模体系就会先天残缺不全。 (一)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育和成长 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处环渤海地区北翼、东北经济区的南部枢纽地带,兼具环渤海、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优势,是全国城镇体系“一带七轴”的最重要一轴哈大城镇轴的精华所在,是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的经济增长点9。 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育较早。建国之初,国家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采取了赶英超美的赶超

6、型工业化战略。由于辽宁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又具有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优势,被确立为国家的工业基地。在“一五”期间,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对辽宁进行了重点建设,其中重工业投资 43.6 亿元,占同期全国重工业投资总额的 20.5%。 “一五”计划结束的 1957 年,辽宁省原煤产量达 2284 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 17.9%;生铁产量达 417 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 70.6%;原油产量达 56 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38.4%;同年,重工业产值增长 2.3 倍。至此辽宁已经建成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10,一批资源型城市也快速成长和发展起来:鞍山成为“钢都” ,抚顺成为“煤都

7、” ,本溪成为“煤铁之城” ,阜新成为“煤电之城” ,盘锦成为“石油城” 。 辽宁工业的大力发展,对就业形成较大需求,国家适时对人力、物力资源以计划的形式加以调拨,以满足辽宁工业化迅猛发展的需要,城市人口随之快速增长,使辽宁城市化水平自建国之初在全国一直居于前4列。1957 年,辽宁省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 38.9%,同期全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 16.4%11。从发展模式来看,辽宁城市化从建国之初直到改革开放,自上而下推动的特征较为显著。 在辽宁省城市化稳步推进过程中,中部地区经济实力凸显。以沈阳市为中心的百公里半径内,分布着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 5 个地级市,该城市区域不

8、仅聚集度高,而且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便捷的铁路、公路网,使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由此受到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初,关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研讨成为理论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六城市还联合完成调查报告,认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是一个休戚与共的经济有机体,应走联合协作之路,在此框架下开展工业企业联合,联合开发能源、旅游资源,联合组织商品流通,联合进行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并提出制定城市群统一发展战略,还成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协作组织,以推进市场一体化进而建立区域共同市场,不过,这些正确主张和可贵实践几年后均被搁浅12691-69213。 (二)辽宁南部城市群的发育和成长

9、地处辽宁省和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大连市位于东北城市区域、环渤海城市群、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处,作为东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将东北与华北、东北亚相连,枢纽作用十分突出,在对内、对外经济和贸易中有着先天优势。大连市借助优越的区位和国家的沿海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辽宁南部重要的经济中心。 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的开发、开放,为辽宁南部城5市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沿海各城市的经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辽宁南部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9 年,全长 1443 公里的辽宁滨海大道全线贯通,辽宁南部城市群的点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当年 7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辽宁

10、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辽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将发展成为对国内和国际均具有重要区域价值的城市区域14。 (三)辽中南城市群的形成 辽中南城市群由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宁南部城市群构成。辽宁中部和南部城市群的多数城市,位于沈大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广大地域,为辽宁南部沿海城市的腹地,互通、互联、互动作用日益加强,辽宁中部和南部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辽中南城市群。营口是既属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后更名为沈阳经济区) ,也属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城市。因此,辽中南城市群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群体,一个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个是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南

11、部城市群,呈双核心城市群发展模式15。2011 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 6151 亿元,超过沈阳的 5916 亿元;大连人均 GDP 达到 91295 元,远超沈阳的 72648 元,双核城市群特征十分显著。 二、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 (一)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结构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辽中南城市群早期的主体结构。从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来看,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均分布在以沈阳为中心的圈层内(见图 1) ,属于典型的核心-外围二元结构,这是区域非均衡增长理6论提出的区域经济空间最基本的地域结构模式。其形成机理是在区域经济非均衡作用下,在区域经济空间内形成由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和受核心支配的外围区所

12、组成的地域空间二元结构16。辽宁中部城市群形成后,密集的交通轴线进一步拉近了本来就临近的地理空间,人口、资金、商品、物资在城市群内的流动更为频繁,需要一个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海上通道,紧邻鞍山的营口为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与中部城市群各城市,特别是与鞍山、辽阳、沈阳的经济往来密切,于是被纳入辽宁中部城市群体系,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唯一的港口城市,打通了城市群的海上通道。为避免重复归类,本文将营口归入辽宁南部城市群。 (二)辽中南城市群空间结构 从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来看,由于是双主体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原来的核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不复存在。10 个城市组成一个多边形空间结构(见图 2) ,其中

13、 7 个城市位于哈大铁路线上,6 个城市位于沈大高速公路沿线,4 个城市位于辽宁滨海大道沿线,抚顺、本溪、辽阳、铁岭与沈阳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呈扇形空间结构分布。较为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为资源在辽中南城市群内自由流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辽中南城市群内城市规模分布 (一)从城市数量看城市体系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分布结构和类型,受自然条件、历史、政治、经济、人口、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种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城市体系,具有不同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17。城市群内各等级规模城市数量及所占比重,反映的是城市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7和类型。研究城市区域的规模结构和类型,可以揭示一个城市

14、群的量级和势能,以及城市体系内各等级规模城市的分布特征和协调性,为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及区域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特别是在城市群内的城市呈非均衡发展时,可实施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促进整个城市群协调发展。 已有的研究认为,辽中南城市群各等级规模城市从数量上来看,大城市所占比重太大,远超过中国其他城市群大城市所占比重;中等城市发育不足,数量偏少;规模级配失衡,不利于整体协调发展18。而且,等级规模结构严重偏离理想的金字塔式分布17。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多数研究成果未将县纳入辽中南城市群,使整个城市群的小城市数量和城市总数严重偏低,导致对城市群等级规模数量结构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研究结

15、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不仅规模体系完整,具有从小城市到超大城市的所有等级规模类别(见表 1) ,而且,城市群内各等级规模城市数量所占比重较为协调,超大、特大城市数量比均为 5%,大城市数量比为 12.5%,中等城市为 20%,小城市为 57.5%,城市体系均衡,呈金字塔式结构(见图 3) 。这种结构分布,为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强化城市群整体功能打下了空间基础。而且,较之于国内其他城市群,这种结构本身也是一种优势资源。如山东半岛城市群各等级规模城市的数量结构呈现的是明显的“纺锤形” ,即中等城市数量偏多,其他等级城市数量偏少19。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的数量规模结构则呈现出“图章形” ,即超

16、大城市数量为特大城市数量的 2 倍,大城市与超大城市数量相等20。因此,辽中南城市群内城市体系的数8量规模结构是较为理想的,是一种稀缺的空间资源,有利于推进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形成区域共同市场。 (二)从城市人口看城市体系规模分布 2010 年,辽中南城市群总人口 3130 万,城市非农人口 1762.1 万。超大、特大、大城市人口占城市群总人口的 48.1%,非农人口占城市群非农人口比重高达 72.9%;中、小城市人口占城市群总人口的 51.9%,非农人口占城市群非农人口的比重仅为 27.1%。在各规模等级城市中,又以超大城市非农人口所占比重为最大,达到 39.7%(见表 2) ,说明辽中南城

17、市群的城市化,是典型的大城市拉动型。大型城市(包括超大、特大、大城市)总人口所占比重不足城市群总人口的一半,但非农人口占比却高达 72.9%,由此可以看出,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流入大型城市的人口远多于流入中小城市的。大型城市非农人口的增长,既包括农业人口向大型城市流动,并转为非农人口的过程;也包括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型城市流动,并转为大型城市居民的过程。 辽中南城市群内各等级规模城市的人口结构与其数量结构正好相反,是倒金字塔式结构。中、小城市虽然数量多,但非农人口占比仅为 13%和 14.1%,处于金字塔顶端的超大、特大和大城市,非农人口比例占七成以上。有研究者认为,辽中南城市群大城市人口比重偏大

18、17。其实,这是大城市化规律在辽中南城市区域的体现,在城市化的中前期,大城市人口表现出超先增长规律2162-6522。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之下,大型城市以超前的速度快速成长,在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占绝对优势。这一规律在辽中南城市群之所以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因为其城市化进程一直9伴随着自上而下的作用力,从建国初期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中的重点建设,到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投资,都伴随着来自国家层面的力量,成为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大型城市也就大幅超越中、小城市成长起来。 依据顾朝林的研究,1984 年我国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情况为,占城市数 7%的特大城市却集中了我国 40%左右的城市人口;占 10%的大城

19、市也集聚了我国 20%的城市人口;而小城市虽然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数量的 56%,但人口却不及城市总人口的 17%。他将当时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特征概括为:城市数量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表现为正金字塔形分布,城市人口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却表现为倒金字塔形分布23。辽中南城市群与这一特征完全吻合,即城市群内城市的数量规模呈金字塔形分布,人口规模则呈倒金字塔形分布。辽中南城市群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突出问题是,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按照城市化阶段性理论,以及研究者所界定的非农人口占比 30%以下、30%70%、70%以上分别对应城市化前期、中期、后期24-25,辽中南城市群中的超大、特大、大城市,

20、都已经步入城市化后期,中等城市处于城市化中期,小城市还徘徊于城市化前期。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按照世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后期对应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中期对应工业化时代,而城市化前期对应前工业化时代。辽宁大型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别处于这三个时期,特别是小城市目前还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严重滞后,使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县域经济始终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并继续制约着辽中南城市群整体实力的提高,加大了其与长三角、珠三角等10城市群的差距。另外,县域是离农村腹地距离最近的城市区域,对农村有着最为直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县域经济的落后,以

21、及与大型城市差距的拉大,也会加剧城乡差距,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 (三)从首位度看城市体系规模分布 美国学者马克杰斐逊(M. Jefferson)于 1939 年提出城市首位律,将一个国家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称为首位城市,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规模之比称为首位度。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验证,研究视野不断扩大。特别是马歇尔对城市首位度的量化,为判断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和城市集中度提供了明确的指标,认为城市首位度比较合理的指数是 2,大于 2 小于 4 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 4 属高度首位分布26。周一星为了克服首位度计算的简单化,于 1995 年又提出 4 城市首位度指数和11 城市首位度指数27

22、,4 城市和 11 城市指数的合理值都是 1。随着研究的深化,城市首位度指数已由国家层面扩展到城市区域、省区,还有研究将其延伸至县域。 有研究者在探析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时,曾计算了 19822005 年的城市首位度指数。结果显示,2 城市首位度指数均大于 2,4 城市和 11 城市首位度指数均大于 1,2005 年 2 城市首位度指数还达到 3.17 的研究期最高值28。此后,这一趋势并未停止,到2010 年,辽宁中部城市群 2 城市指数已超过 2005 年,达到 3.29。仅就辽宁中部城市群来说,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垄断地位不断得到加强。辽宁南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大连,有着与沈阳类似的情形,而且,比沈阳的垄断地位更强,2 城市首位度指数已接近 4,4 城市和 11 城市首位度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