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两点两线下的中华文化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源头处的中华文化却异常简洁。立竿测影,测出了太阳回归年中的日影长短两极。以日影长短两极为基础,中华先贤确定了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画出了内衡外衡两个圆。内衡外衡,实际上就是南北回归线。正是这两点两线,演化出了伟大、永恒而长青的中华文化。认识了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步步细分,可以系统地认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系列千古之谜,可以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认识中华文化,必须从认识两点两线入手;创造新的中华文明,也必须从重新认识两点两线入手。 关键词:冬至夏至;南北回归线;太阳;阴阳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
2、4)02-0110-06 两点,即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两线,即内衡与外衡,实际上是南北两条回归线。两点,是太阳与地球对应的两个时间点;两线,是太阳与地球对应的两条空间线。正是这两点两线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正是这两点两线之间间距的一步步细分构筑起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不认识两点两线,根本无法认识中华文化。认识了两点两线,可以顺利地跨入中华文化的大门。认识了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步步细分,可以系统地认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系列千古之谜,可以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 2一、两点两线的确定 确定两点两线,在远古、中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在经典与历史传说中,均有关于两点两线确定的记
3、载。分述如下: 1.经典记载的两点 中原华夏的经典中,几乎部部都有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的记载。 (1) 尚书的记载。 尧典在尚书中位列第一, 尧典中出现了冬至夏至。观象授时,是尧的一大功绩。尧确定了“四仲”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时令点。仲春仲秋,春分秋分也。仲夏仲冬,夏至冬至也。四仲,是尧制定政令的依据。 (2) 周髀算经的记载。立杆测影,确定二十四节气,是由周髀算经天体测量记载的。立杆测影发现,日影规律性地变化在长短两极长极而短,短极而长。日影最长点,中华先贤确定为冬至;日影最短点,中华先贤确定为为夏至。日影长短两极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冬至,是太阳回归年的起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夏
4、至,是太阳回归年的转折点,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节。从古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就出于周髀算经 。 (3) 周礼的记载。 周礼地官:“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 ,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 ”土圭之法,即立竿测影之法。所谓“测土深” ,就是通过土圭之法测量日影的长短。3所谓“地中” ,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理想之中心点也。实际上,地中具有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意义:时间上是夏至点,空间中是太阳与北回归线的相交点。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5、”日至,夏至也。1 尺 5 寸,夏至日影长度也(周髀算经中为 1 尺 6 寸) 。夏至这一天的日影,是日影一年之中的最短点。日影最短点,是太阳回归点。用今天的观点看,北回归线并不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地中点。 周礼中的地中点,是寒暑转换点,是风雨交会点。现实证明,夏至点是台风暴雨的起始点。 (4) 逸周书的记载。二十节气, 逸周书中也有记载。 逸周书周月解中二十节气,包括冬至夏至。 逸周书周月解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春夏秋冬四时即是“不易之道” 。以四时论道,经典中唯有逸周书 。 (5) 易传的记载。 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太阳决定着寒暑,一寒一暑即是一
6、岁。寒暑可以论岁, 易传做出了如此解释。 (6) 黄帝内经的记载。 “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气至” ,冬至夏至也。 “气分” ,春分秋分也。冬至点是阴气的极点,夏至点是阳气的极点, “两至”点是同一种气的极点,如此即“至则气同” 。春分秋分点上同时存在着平分的阴阳两种气,如此即“分则气异” 。无限循环的四个时令,被黄帝内经解释为“天地之正纪” 。 “天地之正纪”者,天道也。 (7) 春秋左传的记载。 春秋左传昭公 17 年出现了“分至4启闭”的记载。分即春分秋分两分,至即冬至夏至两至;启即立春立夏,闭即立秋立冬。 “分至启闭” ,实际上就是时令中的
7、八节。值得记住的是,春秋左传昭公 17 年中的郯子告诉鲁昭公,黄帝、炎帝、太昊、少昊、共工时代专门设置了主管“分至启闭”的官员。 (8)先秦诸子及汉代文献的记载。在先秦文献中, 礼记月令 、管子五行 、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均记载有冬至夏至。 尸子中记载伏羲氏时代的八节,八节中还有冬至夏至。 尸子告诉后人,八节的功能是用来教化天下的。 礼记 、 管子 、 吕氏春秋共同告诉后人,天文历法是君王行政的依据,而冬至夏至则是天文历法中的两个重要的时令点。 史记 、 淮南子 、 汉书 、 后汉书均记载有冬至夏至。 2.兄弟民族记载的两点 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这是彝族、苗族两个民族的共同习俗。以冬至夏至为
8、大小两个年节,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对太阳的崇拜;其二,对太阳法则的敬畏;其三,对太阳法则的自觉遵循;其四,彝苗两族的先贤共同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性;其五,彝苗两族的先贤共同认识到了太阳法则的重要性。 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告诉后人,冬至夏至是在鲁素(洛书)时代出现的。 苗族没有文字,但是有代代相传的古歌。苗族古歌告诉后人,盘古开天地,其中包括开始制历。 3.经典记载的两线 两线,只有周髀算经中有明确而清晰的记载。 周髀算经七衡5六间篇出现了七个圆,这就是“七衡” 。七个圆平面上的排列方式是内小外大,依次增大,依次排列。最里最小的圆,称之为内衡。最外最大的圆,称之为外衡。七衡,是中华先贤所认识、所
9、解释的太阳运动的轨道。内衡,是冬至时节太阳运行的轨道。外衡,是夏至时节太阳运行的轨道。内衡与外衡,放在今天的天文学中看,内衡实际上是南回归线,外衡则是北回归线。内外衡之间,中华先贤确定了中衡。中衡,实际上是赤道线。 以地球公转而论,两条回归线实际是地球公转中反复倾斜的两个极限。内外两衡即两条回归线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南回归线位于南纬 2326,北回归线位于北纬 2326。 二、两点两线下的天文历法 两点两线下,产生了一个严密的天文历法体系。所谓严密,就是天文历法的数据具有永恒性,能经得起千年万年的检验。两点两线,是天文历法体系的基础,之后的四时五行、八节十二月与二十四节气,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细分。
10、 (1)寒暑。太阳在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来一往,即寒暑两截。冬至曰寒,夏至曰暑, 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有如此区分,彝族、苗族的天文历法中同样有如此区分。一寒一暑,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2)四时。南北回归线,两线也。两线加赤道,三线也。两线确定出了两点,三线确定出了四个时令点: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太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太阳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三条空间的天文线,决定出了历法中的四个时令点,三6线四点在此成立。中华大地上的几十个民族,有哪个民族不讲四时之序?!春夏秋冬,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春夏秋冬四时之前,中华先贤确定并且使用过金木水火土五
11、行的天文历法,即五行十月历。五行与四时,名字不同而实质相同,表达的都是太阳历的季节。四时一时三个月,五行一行两个月;四时历十二个月为一年,五行历十个月为一年。五行即五个运行的季节,没有任何神秘,也没有丝毫玄虚。后来,先贤们发现这种历与农业种植不适合,所以有了历法改革。历法改革,一是改五行为四时即改五季为四时;二是改十个月为十二个月;三是加进了月亮太阴历。 “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这两个神话故事,隐喻的是历法改革。遗憾的是,后人记住了神话,忘记了神话背后的实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从五行历到四时历,是一种改革,一种完善。五行历被改革之后,五行的结构仍然保留在了四时历之中。 (3)八节。两点两线,
12、确定出的是冬至夏至。三线四点,确定出的是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点每两点之间都有一个中间点,四个中间点界定出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令。 “四立”与“两分两至” ,即太阳历中的八节。八节,一年一循环,千古不易,万古不变。 (4)十二月。两点两线之间的间距一分为十二,即是太阳历中的十二个月。两点两线,是自然法则决定的,具体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对应关系决定的,这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而十个月、十二个月的界定,则是先贤认识的一步步精确,力图使生产生活的次序更精密、更准确地地符合太阳法则。 7(5)二十四节气。 周髀算经中的日影最长点的长度为 1 丈 3 尺5 寸,日影最短点的长度为 1 尺 6 寸。
13、长极而短,短极而长。日影最长点,冬至;日影最短点,夏至。 周髀算经告诉后人,增为益,减为损。日影每损益 9 寸 9 分,即是一气。日影往来于长短两极,按其损益的间距距离分为二十四份,即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准确地指导农业耕种,一直沿用至今。 (6)太阳回归年。太阳规律性的回归,中华先贤是这样发现的:一是发现在日影下,二是发现于日出日落方位上。日影由长而短,由短而长,日影长短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日出方位循环在东南东北两个方位上,日落方位循环在西南西北两个方位上,太阳出没的方位循环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描述太阳回归,描述寒暑循环、四时循环,中华文化中出现了“终而复始” 、 “原始反终” 、
14、 “反本复始” 、 “否极泰来”的成语。 三、两点两线下的数理体系 太阳法则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这里诞生了中华大地上的数理体系。 (1)太阳周期之数。1461 天,是太阳周期之数,彝族、苗族的太阳历中都有这一数据。华夏经典中,这一数据是在周髀算经中出现的。周髀算经天文历法:“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 ”实测日影,四年之中日影的天数,规律性地变化在 365、365、365、366 四个数据之中。3653+366=1461(天) ,1461 天,是太阳回归的大周期之数。 (2)回归年的平均数。 汉书律历志记载了“古六历” 。 “古六8历”即黄帝历、颛
15、頊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都是四分历。所谓四分历,即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均为 365.25 天。0.25,是一的四分之一。0.25 这一数据从何而来?从太阳周期之数来!14614=365.25(天) 。 (3)太阳历数据的演化。若从太阳历演化历程上看,中华先贤已经具有了非常高超的求证能力。请看太阳历数据的四步演化: 第一步, 尧典中的数据。366 天,这是尚书尧典中的太阳回归年数据。 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中也是这个数据。这是华夏文化中太阳回归年第一步的数据。 第二步, 周髀算经中的数据。365.25 天,这是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的太阳回归年数据。这一数据,彝族文化解释在“鲁素”之中。鲁
16、素即华夏的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四年的平均数为 365.25 天。这是华夏文化中,太阳回归年第二步的数据。 第三步,元郭守敬实测的数据。元代郭守敬观测日影,将回归年长度由 365.25 精确为 365.2425。1281 年,在授时历中公布这一数据。301 年后的 1582 年,教皇格利高里修改儒略历,将回归年长度由 365.25精确度为 365.2425。这是太阳回归年第三步的数据。 第四步,当代的数据。测定太阳回归年,当代取得的数据是365.2422 天。太阳回归年第四步的数据。 366,365.25,365.2
17、425,365.2422,上下几千年,太阳回归年数据的四步变化,只是极其有限范围内的精确。 9这说明什么?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中华先贤的思路是正确的;中华先贤的方法是正确的;中华先贤的求证能力是高超的。 (4)彝族太阳历中的数理体系。彝族文化采取一个非常简易的方法来解释太阳历中的数理体系。这个方法是:取 360 为整数,将回归年的尾数 56 天用于过年节。平年的大年过 3 天,小年过 2 天,闰年中的大小年节均过3 天。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对于 360 这个整数,彝族文化是这样解释的:一分为二的一寒一暑各占 180 天,一分为四的春夏秋冬四时各占 90 天,一分为五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各
18、占 72 天,一分为八的八节各占 45 天,一分为十二的十二个月各占 30 天,一分为二十四的二十四节气各占 15 天。 (5)彝族文化解释一天中的规定性。一天分昼夜,昼夜分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用十二属相来表达。时序与生活之序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彝族文化的描述是:夜半鼠时圆满,鸡鸣在牛时,虎时天明起床,兔时日出洗漱,龙时早餐,蛇时下地,马时中餐,羊时太阳始偏,猴时太阳西斜,鸡时太阳落山收工回家,狗时晚餐,猪时就寝人静。 (6)一切都可以归结于数。两点两线本身可以归结于数,所以两点两线之间细分的所有成果均归结于数。春夏秋冬可以归结于数,风霜雨雪同样可以归结于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是正常之天气。
19、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如果继续向前追问:异常天灾可以归结于数吗?仪器认识问题,认识的是精细与具体;以太阳法则认识问题,认识的是规律与永恒。如果沿着“以太阳法则论之”的思路与方法,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解答“天灾有没有规律性”这一当代难题。 10太阳历,一个完美而严肃的数理体系。 四、两点两线下的哲学体系 追问与解答“宇宙与人生”这两大基础问题的学问,即为哲学。 圣经以一个万能的神,中华文化以一个自然之道解答了这两大基础问题。道为生生之源,一有道德经第 42 章中的“道生一生二生三”之论,二有庄子大宗师中的“道生天生地”之论。道为立人之本,有礼记礼运中的“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
20、四时”之论。自然之道演化出了天地与人,做人必须讲天理讲地理最终必须讲道理。 “宇宙与人生”这两大基础问题,中华文化作出了如此解答。 诞生天地之后,道在何处?道在日月中,首先在太阳里。 日月联合可以论道, 周易系辞上有明确的答案。太阳本身可以论道, 管子中有明确的答案。 管子枢言:“道之在天,日也。 ”这一论断告诉后人,太阳本身可以论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周易系辞上对“道”的界定。太阳本身可以论阴阳吗?可以!请看以下三个例证: 例证一, 苗族古历:“冬至阳旦,夏至阴旦。 ” 例证二,彝族十月太阳历将太阳回归年分为两截: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 例证三, 周髀算经天文历法:“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 ” 太阳在两线上的交点决定着冬至夏至,两至决定着寒暑,寒暑可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