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春秋书法”的修辞技巧摘要:文章从修辞学角度对“春秋书法”进行解码,认为“春秋书法”是对上古社会政治伦理规范的一种修辞学阐释,体现了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丰富高超的修辞技巧:注重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注重句子的调整,如移位、分合、省略;注重辞格的运用,如避讳、比喻、反语、借代、统称、增字、转类等。不仅具有表达准确、生动形象的一般修辞功能,更具有寄寓微旨、惩恶劝善的特殊修辞功能,体现了审美价值与社会功利价值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春秋书法;公羊传 ;修辞技巧 中图分类号:H05;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4-0119-06 孔子作春秋 , “笔则笔,削
2、则削” ,以寓其拨乱之志,形成“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的“春秋书法” 。 公羊传对“春秋书法”进行了寻绎,归纳总结出“即位、婚姻、郊庙、朝聘”等诸多书法“凡例” ,蕴涵着丰富的修辞内容。周振甫明确把“春秋书法”当作我国修辞学开创时期的特点。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春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词。公羊 、 梁两传阐明春秋美刺微词 ,实吾国修词学最古之发凡起例。 ”遗憾的是,它在修辞学史上的价值未被学术界充分认识和揭示。本文试图通过解剖公羊传 ,主要从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句式的调整、辞格三方面对“春秋书2法”的修辞技巧作进一步探讨,为修辞学的研究提供“原料” 。 一、同义语言形
3、式的选用 1.同义词语的选用 (1)实词选用 我国古代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有相当精细的划分,从而产生不同的称谓和用法。 春秋以正名为本,辨上下以定名分,别异同以正名字。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说;“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 ”春秋也十分注重对动词进行仔细的推敲,选词准确、贴切,表达严谨、细腻,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表现在: 1)注重区分词语的使用对象。如: 三月,庚戍,天王崩。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隐公三年)?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日朝,大夫来曰聘。 (隐公十一年) 例文、中的“崩” 、 “朝”两动词的选
4、用极为准确、恰当,显示行为动作陈述对象的身份地位尊贵显赫:“天王”指周平王宜臼,贵为天子;“滕侯、薛侯”是诸侯而不是大夫。从公羊传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古代关于丧葬,同是死,等级不同,称谓就不同;同是朝聘,等级不同,称谓不同,用以区别尊卑贵贱。 2)注重区分词义的性质。如: 冬,杞伯姬来。其言来何?直来曰来,大归日来归。 (庄公二十七年)3同样是回娘家,没有什么事情,自然回娘家,称作“来” ;被废弃,休回娘家称作“来归” 。 春秋选用“来” ,说明杞伯姬这次“来”是归宁而不是被休回娘家。 3)注重区分词义的轻重。如: 九年,春,宋火。曷为或言灾,或言火?大者言灾,小者言火。(襄公九年) 二月,公侵
5、宋。曷为或言侵,或言伐?粗者言侵,精者言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 (庄公十年) 例清孔广森春秋公羊传通义:“大小者,分别延烧甚不甚也。”用“火”则说明灾情不严重,用“灾” ,则说明失火严重。例公羊传认为“侵”的程度轻于“伐” 。粗浅叫“侵” ,汉何修公羊传解诂进一步说:“将兵至境,以过侵责之,服则引兵而去,用意尚粗。 ”精密叫“伐, ”何修公羊传解诂进一步说:“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境,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指出:“凡师有钟鼓日伐,无日侵。 ”“伐”是鸣钟鼓,兵入其境,声讨其罪,而“侵”是不鸣钟鼓,也说明“侵”较“伐”为轻。 4)
6、注重区分行为时间。如: 八年,春,正月,已卯,系。系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日杓,秋曰尝,冬日燕。 (桓公八年) 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狩也,春日苗,秋日蔻,冬曰狩。 (桓公四年) 例祭祀宗庙时间不同,则用不同的词语:春天祭祀宗庙叫祠,晋4郭璞尔雅?释天注:“祠之言食。 ”就是向先君进食以祭。夏天祭祀叫杓,郭璞尔雅?释天注:“新菜可?。 ”“?”意为煮。秋天祭祀叫尝,郭璞尔雅?释天注:“尝新谷。 ”意为以新谷为祭品献给先君。冬天祭祀叫?,?有众多之意,汉何修公羊传解诂:“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备具,故日暴。 ”例四时打猎用词不同, 公羊传也详作辨析,不过公羊传无夏猎之名, 左传?隐
7、公五年 、 尔雅?释天与周礼?大司马均以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猢,冬猎为狩。 5)注重区分词语的语用色彩。 春秋恶恶、善善、尊尊、亲亲、贤贤、贱不肖,依此正名、治世,一字寓褒贬,赋予词语丰富的附加色彩。如: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何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隐公元年)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 (桓公十五年) 例尔雅?释诂上:“杀,克也。 ”春秋用“克”不用“杀” ,是为强调郑伯处心积虑杀弟之恶,凸显其不守悌
8、道,违背纲常伦理, “克”与“杀”义同,却具有“杀”不具备的伦理涵义和正名价值。例“归”与“复归” 、 “入”与“复入”体现了春秋恶恶的义法,除理性意义外,也被赋予了伦理内涵。可见春秋属辞之慎严,辞约而旨博。 (2)虚词的选用。如: 5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宣公八年)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隐公元年)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其言之何?缓也。 (宣公三年)例“而
9、”和“乃”表达的语气有轻重缓急之异, “而”程度不及“乃” 。例两名词之间用不用“及” ,其意义和语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用“及”表示前后有尊卑主次之分;不用“及”表示前后无尊卑主次之分。例同为偏正结构, 成公七年 “鼷鼠食郊牛角”一句中“郊牛角”不用“之” ,而此句用“之” ,能使语气平缓。 公羊传细辨虚词之微殊,可见春秋严谨的文风。 2.同义句式的选用 春秋句式灵活多变,切合题旨表达需要而选用不同的句式,如常式句与变式句、合叙句与分叙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等,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表达效果。如: 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日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
10、(成公元年) 公羊传结合春秋义法,对此例中的句式从语义和语用效果上作了分析和比较。用主动句“晋(或贸戎)败王师” ,有失王师尊严,改为被动句式“王师败绩于贸戎” , “王师”由宾语变成主语, “败绩”施受同6辞,更有利于表现“王者无敌”的义法。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二、句子的调整 1.移位 语序不仅是重要的语法手段,而且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有时灵活变通某些语序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春秋改变语句的次序以寄寓义法,使句子富于变化,获得不同的语用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1)为强调、突出而改变语序。如: 虞师、晋师灭夏阳。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贿,假道灭国
11、,以取亡焉。 (僖公二年) 按春秋义法,灭人之国是大恶, “虞”虽为小国,但借道于晋师,使之灭夏阳,将之放在句首,突出强调了虞师的“首恶” 。 (2)为尊重而改变语序。如: 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郑世子华,盟于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 (僖公八年) “王人”是周王的使者,地位本卑于诸侯,在句中应位于诸侯之后,但以王命为先,所以位列诸侯之前。 (3)为别尊卑主次而改变语序。如: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 (定公二年) “两观”在“雉门”两旁,虽先起火,累及两门,但不及“雉门”重大,所以“后言之” ,以示尊卑主
12、次有别。 7(4)为异内外而改变语序。如: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哀公十三年) 黄池之会,吴国虽然主盟,为异内外, 春秋将之放在晋侯之后。 (5)为避讳而改变语序。如: 冬,筑微,大无麦禾。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 (庄公二十八年) 按记事先后,应先书“大无麦禾” ,即“冬,大无麦禾,筑微。 ”由于“筑微”影响了农作,制造了凶年, 春秋为隐讳而调整了语序。 2.分合 (1)句子的分列。如: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何以不言遂?两之也。 (僖公二十五年)动词“围”和“纳”本可以用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遂”连接, 春
13、秋把他们作为两件事分开陈列,句式简明,语气舒缓,谓语“围”和“纳”得到了突出和强调。 (2)句子的缩合。如: 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兼之何?微国也。 (隐公十一年) 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褪。其言僖公、成风何?兼之,兼之非礼也。 (文公九年) 例滕侯、薛侯同时来朝,为表示尊重,应当分开来写,因滕、薛均为小国,于是简其书法,用同一谓语“来朝”统述两君,语句更加紧8凑、凝练。例秦与鲁素无交往,僖公下葬已九年,成风已五年,秦此时合赠义衾,不但时间已晚,而且不合礼法。 春秋使用合叙句,含有贬义,突出了“恶恶贱不肖”的义法。如果改用分叙句,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3)省略 唐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春
14、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 ”公羊传结合书法凡例,对所省之处从语用效果上进行了细致分析。如: 五月,辛卯,桓公、僖公灾。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复立也。曷为不言其复立?春秋 ,见者不复见也。 (哀公三年)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宣公元年) 例何修公羊传解诂:“礼,亲过高祖则毁其庙。 ”桓公到僖公已历十一世,僖公至哀公也已八世,早应毁庙。之所以出现过的就不再出现,清孔广森公羊传通义指出:“春秋之法,凡主讥者有所托见,则不复特见。一省其文,二微其义。 ”例上文“公子遂如齐逆女”句中已言“公子” ,此句同说一事,所以省略,行文更为简练。可见“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15、体现了春秋尚简的特点。 三、辞格的运用 春秋文笔简约质朴,又不失文采,避讳、比喻、借代、反语等辞格巧设句中,既凸显了“微言大义” ,又增强了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91.避讳 春秋曲笔较多,以隐讳为最。 “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 ”语言含蓄委婉,蕴含丰富的信息量。 (1)改字避讳。如: 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成者何?盛也。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 (庄公八年) “成”字左传 、 谷梁传作“?” 。 “?”、 “成” 、 “盛”三字相通,释名说:“成,盛。 ”说文说:“郧,鲁孟氏邑,是?与成同。 ”盛和鲁是同姓之国, 春秋用“成”代“盛” ,以掩饰鲁灭同姓之恶,志而不
16、显,含而不露。 (2)省文避讳。如: 秋,七月,丙申,及齐高馔盟于防。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同盟也。 (庄公二十二年) 省略主语“庄公” ,隐讳庄公以国君的身份与外国大夫为盟,有丧国家体面,隐微不显,意在言外。 (3)改变语序避讳。如: 杞伯姬来,朝其子。其言来朝子何?内辞也,与其子俱来朝也。 (僖公五年) 公羊传指出此句本作“杞伯姬与其子来朝” ,伯姬为公公惠公服丧,不宜出境,来则为非礼,为避讳,所以将“其子”移至宾位。 2.比喻 如: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贾如雨。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10不及地尺而复。 ”君子修之,曰:“星贾如雨。
17、 ”(庄公七年) 公羊传指出春秋原文为“雨星不及地尺而复。 ”孔子将此句改为:“星露如雨。 ”“如”是标记词, “修”字点出了有意识地运用明喻这种修辞手段以使语言形象生动,这是纯粹的修辞现象,与“微言”无关。 3.反语 如:秋,七月,稀于太庙,用致夫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 (僖公八年) 二月,辛巳,立武宫。武宫者何?武公之宫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 (成公六年) 例祭祀太庙是大典,让一个“不以氏姓” 、 “以妾为妻”的夫人人庙,荒谬之极。明明“不宜用” ,却说“用” ,明明“不宜致” ,却说“致”,字面意思和要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旨在讥刺僖公以妾为妻。例立武宫本非礼之举,明明“不宜立”却“立” ,借以收到美刺的效果。 4.借代 (1)以部分代整体。如: 秋,倪黎来来朝,倪者何?小邾娄也,小邾娄则曷为谓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 (庄公五年) “倪”是“小邾娄”的都邑,因未能附庸,不能以小邾娄的国名相通,因此, 春秋以“倪”代“小邾娄” 。 (2)以整体代部分。如: 莒弑其君庶其。称国以弑何?称国以弑君者,众弑君之辞。 (文公十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