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聋校低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网络及其特点摘 要:班级环境作为儿童成长的微观生态系统之一,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极其重要,班级中的同伴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调查法与整体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上海某聋校三年级口语班与手语班聋生在班级中的同伴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聋生友伴的单向提名数量与学业成绩、年龄、智商、外貌等均无显著相关;其同伴网络中,团体成员和非团体成员在乐群性和充沛性的人格特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非团体成员大多为低乐群性和低充沛性的聋生;高外貌得分及大年龄的聋生组成主要的朋友小团体,且具有高网络中心度,拥有更多的互选朋友。 关键词:聋生;友伴网络;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C
2、913.5;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2-0068-06 作者简介:贺荟中,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林海英,上海聋儿康复中心 (上海 200062) 儿童生活的环境涉及从宏观(如社会文化、制度)至微观(如学校,家庭)的不同层面生态系统,儿童的发展是与这些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直接接触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类型构成微观生态系统。班级是他们在校人际关系和各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班级环境作为儿童成长的微观生态系统之一,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极其重要。在班2级中,儿童互动形成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生活经验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儿童发展中起着成人
3、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群体社会化理论将同伴群体视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该理论认为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经历着同化和异化的过程。同化作用使群体成员在言语、行为、穿着上与其他成员趋向一致,异化作用则使群体成员发展出不同于群体内其他成员的特征。在异化过程中,由于群体内个体的控制力和受欢迎程度不同,从而在群体内产生不同的等级,出现群体内的分化。儿童在相互影响中形成各自的同伴交往地位和稳定的同伴关系,因此有必要从整体层面对班级群体内儿童之间的同伴互动及所形成的同伴关系网络结构进行研究。 以往关于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社会交往地位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测量法,即将儿童的同伴交往地位分为“受欢迎的” 、
4、“一般的” 、 “被拒绝的” 、 “被忽视的”等,但该方法却无法得到处于同一同伴地位的青少年提名的来源情况,影响了对儿童同伴交往关系群体结构特征的深刻剖析,且仅从儿童个体层面出发进行研究,忽视了群体层面的相互影响。而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群体内成员间互相提名,并采用矩阵记录下来,不仅可以揭示出青少年有多少同伴,还可以揭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状况。社会网络分析以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关系的模型,力图描述群体关系的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研究群体结构对群体功能及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16 页。 。我国学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5、研究了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友伴网络结构特征方晓义: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友3伴网络结构 , 心理学报1995 年第 4 期。 ,及其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张锦涛:友伴网络结构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 ,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 年第 4 期。 ,发现青少年的单双向友伴选择数量显著受个体的性别、年级及学业成绩影响,而处于友伴网络中不同位置的青少年在吸烟行为上存在差异。 随着近年来随班就读政策的执行,聋校就读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因此班额也在缩小,每个班级约十多名学生。聋生入学时间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同一班级中学生年龄差异大,因此出现了跨年龄的同伴交往,形成了聋校班级群体独特的生态环境,从而可能形成
6、独特的同伴交往网络及结构特征。但国内对聋生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聋生同伴接纳水平、友谊质量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有研究者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聋生同伴交往的群体结构特征。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幼儿阶段夏滢、周兢:融合环境下听力损伤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研究 , 学前教育研究2008 年第 3 期。及小学阶段刘扬:1-6 年级聋生与普通学生学校社会行为的比较研究 , 中国特殊教育2004 年第 11 期。的聋生在与正常发展儿童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交往被动,交往形式单一、有效性低、多冲突等特点。小学阶段的聋生在聋校中的社会交往技能水平略低于正常发展学生。也有研究表明初中阶段聋生的同伴关系在群体水平上(主要
7、指同伴接纳)与普通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友谊观念较为稚嫩,友谊质量显著较低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学位论文。 。 据此,本研究选取了上海某一聋校中三年级班级整体作为研究对象,4采用整体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研究聋校低年级聋生班级中的友伴网络,以探索聋校班级中的友伴网络结构及其特点。集中探讨:(1)聋生友伴网络中双向友伴提名和单向友伴提名的情况;(2)聋生互选同伴网络中小团体的存在情况及团体成员的特征;(3)聋生在同伴网络中的网络中心度及特征。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选取上海某聋校三年级聋生 13 名。其中男生 11 人,被试年龄为 9-
8、16 岁,该年级学生分为口语班(n=6)和手语班(n=7)两个班级。其中口语班学生的听力水平高于手语班学生。 (二)研究工具及测量程序 1.朋友关系提名。首先将两个班级学生集中在课堂中,给每个同学发放一张谁是好朋友的提名纸张,要求被试记录下自己在两个班级中的好朋友名字,无人数限制。 2.外貌评定。采用匿名提名法,要求学生对本年级两班 13 位学生的相貌进行评定。让学生列出自己认为长得好看的同学名单,并按照好看程度排序;将这些排序转换成分数,被提到一次长得最好看的得 5 分,第二名的得 4 分,以此类推,没被提名的不得分。 3.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本研究采用瑞文图形推理测验测量被试的智力水平;被
9、试学业成绩的标准为:最近期中及期末考试的数学和语文成绩分别按班级标准化后,取其平均分。 4.人格测验。本研究抽取中国儿童十四种人格因素量表(CPQ) 中与人际交往最密切的 4 个5人格因素项目,即乐群性、敢为性、充沛性和自律性,测量被试的人格特征潘佳雁: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 , 心理科学2002 年第 1 期。 。将各因素得分转为 T 分数,T 分数小于 4 表示被试的该人格特性较低;得分在 4 到 7 之间表示被试的该人格特性一般;得分大于 7 表示被试的该人格特性较高。 (三)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3.0 和 UCINET6.0、NETDRAW2.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
10、绘制社会网络图像。 二、 结果与分析虽然被试分属于两个班级,但绝大数都寄宿于学校(只有一名学生为走读生) ,平时交往机会较多,在数据分析也发现两个班级的成员之间存在朋友关系。故将两个班级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完整展现该群体的同伴交往特征。 (一)友伴提名特征 借鉴方晓义对正常青少年友伴网络究,将友伴选择分为双向选择和单向选择,而单向选择又包括两类:外向型单向选择和内向型单向选择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张锦涛:友伴网络结构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 年第 4 期。 。双向选择指两个被试相互选择对方作自己的友伴;单向选择指两个被试中的一方选择另一方作友伴,而另一方不选择这一方作友
11、伴(如 A 选择 B,而 B 不选择 A) ;外向型单向选择指被试选择他人作友伴,而他人并不选择被试作友伴;内向型单向选择正好与外向型单向选择相反。本研究友伴提名的选择性特征如下表: 从表 1 中可看出,双向选择分别与外向型单向选择、内向型单向选6择的均数相差不大。将个体外向型单项选择和内向型单向选择友伴的数量与学生学习成绩、智商(IQ) 、年龄、外貌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 2。仅有内向型朋友选择数量与外貌得分存在极显著的高程度正相关。 (二)友伴互选网络结构特征 本研究采用互选友伴(即 A 选择 B,B 同时也选择 A)的原则来记录友伴网络。使用 NETDRAW2.0 绘制互选友伴关系网
12、络图,如图 1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在朋友选择中两个班级存在一定的隔离,联结两个班级朋友网络的成员是 YZH、SY、LWD、ZJL 四人。 三、讨 论 (一)聋生同伴提名特征 本研究中,聋生友伴提名中存在双向选择和外向型单向选择、内向型单向选择的提名类型。但在本研究中仅有内向型朋友选择数量与外貌得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内向型朋友选择数量可看作是个体在班级中受欢迎程度的一项指标。可见此阶段聋生较关注同伴的外貌。这与方晓义的研究结果有所异同方晓义: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友伴网络结构 , 心理学报1995 年第 4 期。 。相同之处在于研究结果均表明外向型朋友选择数量与个体的成绩、外貌、年龄等均不存在显著相
13、关。不同之处在于方晓义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绩对内向型友伴选择数有显著的影响,而本研究研究表明内向型友伴选择数量与外貌得分显著相关。这种不同可能是由于方晓义的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六年级、初二及高一的健听学生,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三年级聋生。可见在友伴选择上,除了单一的计量双向选择友伴数量或单向选择友伴数量外,还应关注单双向友伴提名类7型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加准确地界定儿童在友伴群体中的地位。 (二)聋生的同伴网络结构 广田居美提出小学生团体形成的五个时期,其中在三到五年级的儿童中开始形成若干小团体转引自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85 页。 。聋生群体内小团
14、体的形成与正常发展儿童类似。小团体内的成员由班级中的高年龄儿童组成,且其外貌得分高于团体外成员。小团体成员是两个班级其他同学的桥梁。非团体成员外貌得分较低,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低充沛性和低乐群性的特点。在该聋生班级中,有些儿童属于紧密的朋友团体,也有些儿童之间则形成一对一的友谊关系,还有一名儿童属于孤立者,表现出在友伴网络中的不同地位。那么网络地位特征是否影响个体友谊质量?Asher 提出在团体成员不仅要具有维持一对一友谊关系能力,还需要学会有效处理团体内部关系的处理。此外,在团体内成员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影响其余成员,从而迫使其余成员选边站或重新评估各方的关系,这些紧张的局势随着儿童同伴地位和中心
15、性的增加而越来越多。转引自 Gifford-Smith M.E, Brownell C.A, “Childhood peer relationships: social acceptance, friendships, and peer networks”,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41,2003:pp.235284。因此处于小团体内及高网络中心性可能会影响儿童友谊的质量和性质,这些尚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聋生同伴友谊网络度数中心度特征 8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年级聋生的同伴友谊网络特征上,年龄大的儿童具有高网络度数中心度,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有较多的互选朋
16、友。这与儿童跨年龄交往的特点相一致。哈特普认为在跨年龄交往中年龄大的儿童往往拥有比年龄小儿童更多的权利转引自谢弗(Shaffer,D.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邹泓等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9 页。 。一项跨文化研究表明,在跨年龄的交往有助于年长儿童的同情、关怀、亲社会倾向、坚持主见和领导技能的发展。同时年幼儿童也会从学习寻求帮助、尊重他人或顺从有权力的同伴等各种新技能。在聋校聋生中这种同伴交往方式的利弊之处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探索。另外同伴友谊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聋生还表现出较高的外貌得分,这与前人对初中聋生的同伴关系研究结果相一致,即聋生主要看重其朋友在外貌和学
17、业成绩等外在特征马珍珍:初中听力障碍学生同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学位论文。 。 (四)本研究启示与思考 本研究采用整体网络分析方法要求研究对象属于一个有明确界限的群体。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聋生,随着随班就读教育政策的大力推进,聋校就读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其班额也在缩小,因此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但由于整体网络分析方法中采用的统计方式为非参数检验,对样本量无严格要求,因此本研究的样本量局限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影响较小。且本研究类似于个案研究又结合量化的数据统计,从而有助于研究结果的推广。而本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研究结论可在进一步的追踪研究及选择其他聋生班级群体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同时,聋9校学生中往往呈现女生较少、男生较多的状态,这致使本研究在探讨男女生的同伴友谊网络特征的差异上未能展开深入探讨。而各类特殊学校中男女比例失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客观事实。 (责任编辑:薛立勇 潇湘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