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28.50KB ,
资源ID:1734316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43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淮南子》的君道思想.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淮南子》的君道思想.doc

1、1论淮南子的君道思想摘要:淮南子一书综合百家之说,试图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一套完备的理论学说,书中对为君之道进行了详尽而独特的论述。它承袭了道家“法自然”的思想,但又反对其纯任自然的消极主张而用儒、法思想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改造;它吸收了儒家有关道德自律的思想,用以改造法家关于君臣关系、重势等方面的学说,从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法家的苛酷,从而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主要从君道无为、君臣异道和修身正己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君道思想。 关键词:淮南子 ;君道;无为;君臣;修身正己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0507 收稿日期:2013-03-01

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淮南子与法家思想研究” (2011sk142) ;安徽省社科联项目“淮南子与其成书背景的互动研究” (B2012001) 作者简介:林飞飞(1986- ) ,女,山东莒县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由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方士编写而成,约成书于景帝中后期和武帝即位之初。该书总结了先秦汉初治乱2兴衰的经验教训,努力探寻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试图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一种完备的理论学说。书中对为君之道有详尽而独到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对君道的论述并加以改造,可以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3、本文主要从君道无为、君臣异道和修身正己三个方面对淮南子的君道思想进行论述。 一、君道无为 陈广忠先生在论及淮南子治国思想体系时指出:“国家走向大治和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144 在君主专制的古代中国,言政治则必归于君道, “君道无为”可谓淮南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考诸史籍,先秦诸子如道、法、儒家都曾提出过“无为而治”的治世理想。 老子关于“无为”之论述最多,诸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无为而无不为” 、 “我无为而民自化” “圣人无为故无败” , (分见老子第 2、48、57、64 章) ,主张尚自然黜人事,认为统治者只须遵循“无为”的原则就足以治国理民

4、了。孙纪文先生认为“老子丰富了无为的思想而使之进一步成为一种为政之术” ,但他同时又指出“老子的无为理论尽管丰富,但也只是宏观的把握而缺少微观的指向”289,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仅是抽象的政治原则而非实际的统治术”3,在“无为”的具体实现途径上则语焉不详。庄子则将老子的无为思想发展到极端,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毫无作为,只能听任命运摆布,主张“与政治疏离”270。但他又在“不得已”的情3况下提出了无为之治术:“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在宥 ) ,相关之论述还有“古之畜天下者,无为而万物化” (天地 ) ,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

5、谓也” (知北游 ) ,强调对天地自然之因顺。梁启超先生在其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将老庄道家统称为“无治主义” ,即徐复观先生所谓“把整个政治机能消解到最低限度”4159。可以说,先秦道家的“无为”思想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难以在政治层面上付诸实施,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安乐哲所言:“道家的无为概念,作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理论,它不可能形成任何可以付诸实践的周密的方案”532。 先秦儒家也提出了“无为”的治世原则,如孔子便曾言道:“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 ,主张君主通过树立道德榜样去影响人民从而实

6、现至治。此外又有法家之“无为”:“明君无为于上” (韩非子主道 ) ,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韩非子扬权 ) ,将法与术的思想输入“无为”的概念中,认为君主因任以授官、群臣安分而守职,各得其宜便是“上下无为” ,强调的是君主如何掌权,其“无为”是一种“支撑强化的极权主义、消除对立面的手段”555,最终是为君主的利益服务的。 淮南子总结了成败祸福的正反经验,尤其是秦王朝速亡和汉初依靠无为而治迅速复兴的现实,综合先秦诸家对“无为”之论述,对“君道无为”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据高诱所注:“主,君也。术,道也” , 主术训为淮南子论述君道之重要篇章,其开篇即云:“人4主之

7、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政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又原道训论曰:“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诠言训亦言道:“君道者,非所以为也,所以无为也。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惠;可谓无为矣。 ”此外,又有修务训之

8、论述:“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吾以为不然。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也。 ” 观以上论说,可以说都是“笼罩在道家的无为语境之下”6300,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不先物为、寂然清静便是对先秦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继承,然而, 淮南子所论之“无为”相比老庄又带有强烈的进取精神,陈广忠先生即指出:“如果说, 老子中的无为还有某些消极顺应自然规律和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那么淮南子中的无为论,则对老子的消极成分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赋予其崭新的内容”146。黄钊先生认为淮南子 “把因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避免了早

9、期道家只讲因不讲为的片面性,使认识前进了一步”7。台湾学者林聪舜亦指出, “淮南子的无为绝非单纯的5无为 ,而是无为与有为的调和”8117。很明显, 淮南子论“无为”是从道家出发,吸收了先秦法家“君逸臣劳” 、 “循名责实”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中的有益因素,而不仅仅是“在道家的话语系统下容纳儒家”6300,如此,便赋予了“无为”思想更切实、具体的内容,使之在政治上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从而造就了君人南面而王的“无为”新论。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淮南子有在道家的立场上安顿全书的意图” 65,然而,道家之无为缺乏政治上之可操作性,故而淮南子欲实现其“务于治”的淑世情怀,便不得不对其他思想加以融

10、合贯通。具体而言,为了解决“无为”思想实现的可能性问题,淮南子采纳了先秦法家的基本框架555,用儒、道思想对其法、势、术的概念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调和与改造,把依法度、因君势、用众能等纳入无为的实际内容中,从而实现了对道家无为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将“无为”具体化为“重法” 、 “乘势”和“用术” ,使改造后的“无为”思想“放弃了道家原有的超越精神”9,不再意味着无所作为,而成为有条件的“无为” 。 (一)重法 为将“无为而治”的思想落实于现实政治, 淮南子引进了先秦法家关于法的思想,强调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主术训中说:“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

11、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 ,对法的地位和功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其主张以法为天下之度量, “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主术训 ) ,一切出6于法而“莫出于己” ,以法为衡量事物的唯一准绳,这样便排除了君主的主观意志和个人才智的干涉,君主由此便可实现“无为而治” 。所以有学者说, “淮南子对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使无为成为一种特定的有为 ,使无为和法治结合起来。 ”10 主术训云:“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之建立是为“禁君” ,法高于君

12、主的个人意志。法既制定,人主和臣民一样都要受法的约束。法的客观性决定了君主不能以个人意志恣意妄为, “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 (主术训 ) ,法成为实行赏罚的唯一依据。可见,法与无为并不矛盾,由法治可以通向无为。这样, 淮南子得以把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做了某种程度的改造, “无为”意味着“其言莫从己出”而从法出,即治国要依法而不任君主之意。以客观和公正的法为依据,故君主得以实现“无为” ,正如安乐哲先生所言, “正是由于法制的自动和机械的职能,才使得君主能够处之无为” 2128;“法律制度及其程序的运作,是君主无为而治的基础”2131。对此,徐复观先生也

13、有精辟之论述,他指出:“法家言法,对臣民的威吓性,大于法的客观性。 主术训则完全消去其威吓性,仅注重法的客观性;以客观性代替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因而使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上有其实现的可能。 ”4155 由此,重法就成为君主实现“无为”而治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需要指出的是, 淮南子关于“法”的思想并非对先秦法家的简单7继承,而是用道、儒思想进行改造过的产物。如诠言训中指出“法修自然,己无所与” ,强调法的产生应循乎自然,这里明显是“以道统法”, “法对道来说,处于从属的地位”157,是被纳入道家体系之中的。又主术训中言“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者非天堕,非地生,

14、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 ”主张法的制定应顺应民心,这便有带有一定的儒家色彩。此外, 泰族训又言道:“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 ;“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 ,可知淮南子关于法的思想是兼摄儒道的。孙纪文先生进一步认为, 淮南子是“吸收了儒家的仁义思想、墨家的平等思想和名家的辩证观,试图以较实用化的手段替代激进的法家法治理论,从而达到与各家兼善的目的” ,由此“修正了秦以来法家设计的政治图式而构建较温和的法治理想国 ”288。经过改造后的法的学说成为淮南子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保证。 (二)乘势 为了保证无为而治实现的可能性, 淮南子还引进了先秦法家关于“势”的学说。 “势”

15、最初是兵家讨论战争中如何利用地势的一个概念,为“一种特殊有利的形势;由这种特殊有利的形势之自身,即可以发生力量”4158。法家以之来言政治:“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慎子威德 )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 。有学者指出,法家的“势”指“最高统治者所特有的一种力量即权势,并把这种力量看作人君可以倚8恃,能够不为而自成的优越条件”3。法家强调势,主要是为了以势来加强君主对法的推行力量,是以为君主专制服务为根本原则的。 淮南子接受了法家“势”的思想,也反复强调“势”的观念

16、,并把它看作是君主实现“无为”的力量凭借,它说:“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 (主术训 ) ;“是故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体离车舆之安而手失驷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也” (主术训 ) ,都把权势比作君主的车舆,认为是国治邦安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凭借。又“是故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岂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 (主术训

17、 ) ,强调君主乘势便可以收到政治上“事少功多”的实效。它还举历史上的例子加以说明,指出:“卫君役子路,权重也。景桓公臣管晏,位尊也。怯服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势者胜也”(主术训 ) ,君主之所以能使勇者和智者为其所用,主要依靠权势的力量。 可以说,这里“势”的观念与法家之“势”并无太大的不同,完全是基于君主的想法和利益,主张君主凭借权势驾御人臣,把“势”看作是保证君主凌驾一切的手段。而一旦君主的“势”被剥夺,则被视为是衰落的征兆, 氾论训中严厉批评齐简公放任大臣争权夺势的做法:“昔者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将相摄威擅势,私门成党,9而公道不行。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使吕氏绝祀

18、而陈氏有国者,此柔懦所生也。 ” 然而,下面几段话中“势”的观念则更多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它肯定“势”是君主驾御群臣的重要手段,更强调君主凭借“势”可以在无形中影响民众,实现教化的功能。其曰:“舜之耕陶也,不能利其里,南面王,则德施乎四海,仁非能益也,处便而势利也” (俶真训 ) ;“故灵王好细腰,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 (主术训 ) ;“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者不过数十人,使居天子位,则天下遍为儒墨

19、矣” (主术训 ) 。 这里言“势”偏重于强调君主可以凭借其具有的权势来给臣民做出某种道德表率,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仁化” ,使其德“施乎四海” ,以此来移风易俗,影响并规范臣民的德行, “势”在这里似乎更是德治的一个辅助手段,而儒家的“化民”思想在此亦“被完美地融入了一个实际是法家的体系”596,这与法家学说一味强调凭借“势”为君主利益服务显然是不同的。安乐哲先生在其书中以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论述了淮南子中的“势”与先秦法家“势”的不同,他说:“在韩非子中,君主被建议掩藏他的权势之目的,以防止他的下臣迎合他的模式,并因而欺君罔上。然而主术主张,君主运用权势向其臣民推行某种合理的行为模式,并且推

20、动他们去实现他的道德之理想。在韩非子中,下臣了解和效仿君主的模式只会是某种欺骗的手段;但在主10术中,它却构成了教化的基本内容”598。 可见, 淮南子中的“势”实际上已经成为法家和儒家学说的混合物,它“最终解决了法家势治思想与儒家德治思想之间的矛盾”599,而又被纳入了道家无为的体系,由此君主便可实现“无为而治” 。 (三)用术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第 47 章) ,强调自身之内在体验,具有某种程度的神秘色彩,难以在政治层面上推行。 淮南子则强调“知天下” 、 “见天道”必须转而外求,它以法家“术”的观念为基础对“无为”思想进行了改造。 淮南子意识到君

21、主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干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騵马而服騊駼;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由此观之,则人之知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教,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桀之力,制 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禽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 ,并由此得出结论:“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 (主术训 ) 。君主要做到“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 ,就不能专恃一己之才,应当“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 ,因为“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主术训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 ,以求达到“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臣辐凑” (主术训 )的效果。因众人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