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人文类研究生发展的问题及创新策略摘 要:我国人文类型的研究生的教育目标虽然有所不同,但教学模式大体相同,反映不出各类研究生“专业性”的区别,间接影响了人文类型研究生的质量,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匮乏特别突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导师的“教”和研究生的“学”上,本文将从人文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文类研究生 问题 创新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2)12-0054-03 文科的定义是指理、工、农、医之外的非自然学科的统称,包含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一般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类的学科,从本文
2、的需求和维度上划分,主要是相对于自然学科而言的人文科学。 一、我国人文类研究生的发展阶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阶段,要了解该事物现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弄清该事物的发展阶段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了解该事物现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背后的诸多原因。我国人文类研究生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文类研究生的全貌:第一,人文类研究生培养的发生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文科”最早出现在 1934 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大学2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中出现。1935 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 ,这些规定最终决定了我国完整的文科研究生培养模
3、式正式出现。 第二,人文类研究生培养的低谷时期。1949 年前,我国的文科发展还是良性和高效的,众多的大师级学者仍然在研究前线进行着探索,如郭沫若、林语堂、陶行知,由此推断我国当时的文科发展还是有着良好的趋势。1949 年 12 月,我国对人文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第一次彻底否定,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年召开,会上提出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指导方针。但并没有就吸取新中国成立前人文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优秀的经验提出方针,而是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再随着国际关系的改变,1958 年我国同苏联关系恶化,并因此开始了对研究生教育模式的
4、第二次全盘的否定否定苏联模式,当时我国面临着重大的经济困难,生存问题成为重点中的重点,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右运动和文科的政治迫害等问题的出现,人文类研究生培养模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斥,并由此而走向了低谷。 第三,人文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建时期。经过“文革”10 年的寒冬之后,中断了 12 年之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终于在 1978 年恢复了招生,我国于 1980 年和 1985 年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政策上得到了支持,最终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发展。 第四阶段,我国人文类研究生培养的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共中央3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
5、社会科学的意见是有史以来针对文科发展的最高级别文件,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1。该文件标志着文科的作用被提到了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内,从此至今,人文类研究生的发展进入了良性的轨道。 二、当前人文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科研的脱轨 在基础性文科专业中,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而科研则以论文来来展现成果。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最为理想的模式是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师在科研中教,学生在科研中学,从而使科研和教学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但事实上, “在硕士生阶段,两者都有明显的
6、脱节。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自己的见解为主,很少有对学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做出指导;而论文内容又很少关联教师的课程。在这样的状况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面对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从而人为地破坏了一种彼此互补的良性模式”2。 2.人文类研究生科研水平普遍不高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较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追求知识、探求真理为内容的更深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文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学习者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和相当的知识储备。而现今人文类研究生忽视经典原著的阅读和基本理论知识的钻研成为了研究生科研水平不高的主要障碍,从而导致了人文类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普遍不高。 3.人文类研究生视界的窄化 4人文
7、类的研究生大多都是“书斋式”的研究,做研究时基本都是用理论叠加理论,将其他人的观点照搬进自己的研究中,看不到自己的观点,并且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局限在自己就读的专业背景中,对其它领域的知识视而不见,造成了即使在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也仅仅是从自己所学的专业中看待问题,看不到任何的新颖之处。 4.缺乏个性教育 在现今研究生招生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和导师为了获得各种职称的形势中,研究生教育缺乏个性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招生时,导师们往往忽视个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认为个性太强的学生不好带,会给自己增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相反,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接受自己的学术见解,所以更喜欢带那些所谓“听话”的孩子。在导师
8、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只选择听话的学生的形式下,研究生们越来越无个性。但是在一个研究领域,其领域要想获得创新就缺不了需要一些个性强和个性奇特的学生。著名哲学家尼采和福柯就是典型的代表,人们往往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不同于常人的个性。 5.学校的行政干预过多 研究生学习应以研究性为主,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研究性学生,而当今很多高校各种形式的活动繁多,让本应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生们参加各种形式化的活动,如研究生会、出席某某校领导的讲话等等,这种行政干预的事情在高校越来越多,将研究生累的半死,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研究内容。以行政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学生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的弊端也随之日益
9、突出,例如学生的思维5僵硬、学生忙于应付学校的各种行政要求而无法进行自主学习等等。 三、人文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策略 1.人文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1.1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生态课程观 我国高校的教学方式单一,造成学生缺失个性和知识的狭隘,教学方法基本上以茶壶式灌输为主,活动课程少,把学生当成“垃圾桶” ,一味的将“知识”扔进学生这个“垃圾桶”里,在这种教学体制下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生教学进行改革。首先,教学方式要从知识灌输为向以知识开发转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教学内容从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向掌握多学科理论和应用知识转型,拓展学生的视
10、野。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生态课程。生态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是高度个别化的课程。生态课程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当中,真切分析个案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个案的影响,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和运用。第二是形成性的课程,它是在参与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顺应生活、生命中的自然性”3。在生态课程下,研究生们将直接获得经验,从而为创新带来灵感。 1.2 努力实现学科间的综合学习 伴随着专业的日益细化,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钻得越来越深,无暇顾及其它专业知识。因此学生们缺少综合的思维、开阔的眼界和广博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学科之
11、间的联系,让学生们在钻研自己学科的同时进行其他专业领域的学习是6很有必要的。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1)实行跨学科招生或按一级学科招生;(2)由多学科或多领域专家组成导师指导小组;(3)不同技术和方法交叉;(4)互修不同学科的学位课;(5)组织不同学科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形成思路碰撞,产生互补效应”4。 1.3 改革培养机制,提高人文关怀 在研究生阶段,有很多学生都已经工作过或在进行兼职,让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不通过自己的劳动一味的从家中获得经济来源,对于这个年龄的他们来说已经不太可能。为此,国家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弹性的培养机制:如放宽了攻读学位的年限,硕士生的年限可由两
12、年半放宽到四年,博士生可由 3 年放宽到 6 年。另外,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采用缩短学制或本硕连读的方法。 “人文类不同于理工科,它实验少而阅读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规定的课程较少,自由研究学习时间较多,所以上述弹性培养机制正切合了这一特点,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的模式,避免了无谓的浪费。此外,文科更讲究知识的积累和心灵的顿悟,甚至生活经验和阅历也对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方面研究生们存在明显的差异。正视差异就是正视每个鲜活的个体,正视个体的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开发主体的潜能。这种做法本身就凸现了文科特有的人文关怀”5。改革培养机制,提升人文关怀将大大让人文科学生感觉到学习
13、的轻松和愉快,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能力的发展才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1.4 高校应具有宽容博大的吸纳精神 7现今我国高校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导致了研究生教育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这种竞争性的教育无法真正的建立高校学术共同体。和国外高校的开放吸纳的精神相比,我国的高校的宽容博大的精神还有待提高,我国高校间应该建立免费的彼此沟通、彼此互学、彼此互教的交换机制,不仅教师互派,而且学生互派,做到真正的容纳胸怀,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途径。1.5 剔除文本知识的至高无上性 在我国,知识的传授以文本为主,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性的研究生,所获得的知识可以说基本都
14、是来自于作为教材的文本。因此,很多学生从潜意识中已经将“文本”当作了“知识” ,认为只有通过教材学习获得的知识才能称为知识,文本作为知识的辅助性手段,反而站在了知识的顶头,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在我国所有的教育阶段都显而易见。但是在研究生阶段,这个以研究性为主的学习阶段,因为知识的文本化,从而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静态化和大众化,很多研究生已经失去了发现问题的眼光。而这恰恰和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发现问题的眼光背道而驰。所以对待研究生教育上,首先必须做的就是剔除他们潜意识中文本知识至高无上性的理念,让研究生回到自己的学习体验中,用自己的体验发现大千世界这个知识的不足,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6
15、 定期检查导师和学生共同研究的课题 导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研究课题的制度必须形成,且需实行双方负责制,以此来避免当今高校中很多导师的不作为行为和学生的混文凭思想。8这种制度的形成将大大提高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导师带着学生干,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导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同时也有利于导师自己学术成就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们在研究生期间学得真正他们想学的知识,从而为自己以后独自进行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学科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人文类研究生还是有很多问题。通过本篇论述,希望对人文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中央文献出版,2002. 2 5吴秀明,戴燕:文科人才培养规格与本、硕、博关系的处理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 3苏秀燕.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我国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0, (194). 4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论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200. 作者简介:江挺(1987 年-) ,男,安徽黄山,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1 级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屠春飞(1980-) ,女,浙江诸暨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高校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