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摘要 从日常生活向度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首先要转化话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亲和力,即:话语逻辑要符合大众思维,话语内容要契合大众诉求,话语表达要贴近大众生活。其次要优化传播媒介,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即:综合利用传统传媒与现代传播的优势,打造一个功能互补的综合化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吸引力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习宣传网站;建构优秀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与大众互动的双向型传播沟通机制。再次要关注民生诉求,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吸引力,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立足于差异性
2、社会发展现状,满足民众多样化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应对社会现实问题,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涵盖性、说服力与解释力。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6-0015-04 日常生活是意识形态的滥觞之地,单调、琐碎的日常生活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作为观念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该是为公民确立信仰或信念的行动指南,是为世人奠定生活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2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但也要看到,在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
3、语权遭遇多元社会思潮的挑战。面对种种挑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立足日常生活转化话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亲和力;优化传播媒介,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关注民生诉求,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吸引力,进而巩固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才能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条现实路径。 一、转化话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亲和力 所谓“话语” (discourse)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或其它信息媒
4、介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从语言学角度看,所有的表述都是语词的,语词本身又具有历史的积淀性,因而内含了意识形态的意蕴。由语词构成的话语不仅是理解一切社会关系的关键,也是理解意识形态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种带有“革命性” 、 “运动性” 、“斗争性”的意识形态,强调矛盾斗争,注重战斗力,忽视亲和力。显然,只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革命性、战斗力是不够的,没有亲和力,不被人民群众认同,就没有战斗力可言。同样,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忽视其亲和性,主导性也会落空。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3态理论必须转化话语方式,深
5、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广大群众在无意识中接受与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自觉坚持与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场域中的话语权。 首先,话语逻辑要符合大众思维。逻辑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规律。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为中国大众所接受与认同:第一,要注重逻辑。马克思主义是起源于欧洲的理论学说,是西方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西方逻辑思维的结晶。因此,要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要通过译介阐释,将具有西方逻辑思维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转化为中国式的理论话语,使其能被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第二,要将西方思维方式的表述形式转换为能为中国大众所能理解的逻辑形式,使其与中国大
6、众的思维习惯、认知逻辑相契合,从而使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从欧洲语境下的思想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其不再是游离于中国之外的理论形态,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的正确指导思想。然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要为中国大众所接受与认同,除了其理论的逻辑性之外,还要善于将理论话语转化成日常话语,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符合大众思维,为大众所掌握。 其次,话语内容要契合大众诉求。其实,一切理论都具有其价值归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真要求是维护大众利益。日常生活是维持个体生产和再生产的层面,追求个体物质、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是日常生
7、活的主要内容与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沉迷于形而上4的理论之中,要嵌入大众日常生活,满足广大民众的合理心理诉求。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其成为广大中国民众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指南。今天,在社会转型与开放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要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诉求和精神追求相结合,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人民群众熟知的俗语以及符合社会主导的思想观念来解释理论。艾思奇在写作大众哲学时,努力寻找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产生交集部分的事例和俗语来解释哲学原理,使原本深
8、奥难懂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直观、具体,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懂哲学,真信哲学,真用哲学。理论的活力源于实践,思想的力量在于指导实践。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和自我更新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发挥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及时挖掘并解答时代的新课题,进行理论创新与发展,契合大众心理诉求,这正是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永葆活力的奥秘。 再次,话语表达要贴近大众生活。理论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刻、深奥是理论的特质,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对必然的把握和论证是理论的权威性所在。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嵌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去,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
9、论并认同其话语权,必须从话语表达上下功夫,设法使其贴近生活而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浅显直白且易于理解和传播。第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宣传工作中所形成的有5生命力的话语,剔除其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话语。由于长期受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环境影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方式带有敌我二元化的教条性特征,这种表达方式应当加以更新。第二,将集权式命令式话语转变为分权式协商式话语。集权式话语表达的最典型特征是命令式语句,忽视受众的利益诉求和主体地位,分权式协商话语运用平等沟通的言说方式,使话语表达更具人性化与沟通性。第三,要积极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及时更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话
10、语。如“三步走战略”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科学发展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生态文明” 、 “五位一体”等。第四,要合理借鉴、吸收国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新词汇,如生命伦理、公民意识等;同时,要合理加工提炼国内“网络话语” 、 “流行话语”中能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蕴的话语素材。总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不能盲目弃用,国外意识形态话语不能不加鉴别地套用,社会流行话语不能滥用。要在继承与吸收的基础上创造出能体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 二、优化传播媒介: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 传播媒介是马克思主
11、义意识形态嵌入日常生活的重要通道。传播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传播活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个人思想社会化的途径,是社会意识存续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所以,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其由思想理论嵌入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通道。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6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呈现复杂的网状结构,一般公认的最重要的传播形式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基础,组织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加深,对马克思主
12、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大众媒介乍看是一种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工具,但实质上不发挥思想引导、政治控制等功能的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 ” 1 (P9 )从上可知,传播媒介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优化传播媒介是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综合利用传统传媒与现代传播的优势,打造一个功能互补的综合化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扩展,日益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获取渠道。在互联网信息世界里,开放的网络状态为非主流舆论在日常生活场域中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比如,网络社区、微博、新闻跟帖、
13、博客等具有匿名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在网络意见领袖的煽动下,很容易将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偏差,干扰主流舆论。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为主,整合城市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 2 传统的报纸、书籍、电视等平面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雄厚的品牌资源,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媒体提7供鲜活的信息和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有效阻止信息垃圾的干扰。而现代媒体则能
14、突破时空观念和传统媒体的限制,将信息自由平等地传播给每一位拥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普通民众,让普通人都可以及时获取与时代同步发展的信息。因此,要综合利用传统传媒与现代传播的优势,优化传播媒介: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发挥其良好的传播形象,同时主动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改进自身;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合,利用传统媒体的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总之,两者相得益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元社会思潮提供有益的主流舆论环境,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场域中传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其次,要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吸引力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习宣传网站。现代信息传播媒介突破了信息传播的
15、时空限制,将整个世界整合成为一个信息地球村。当前“全球约 80%90%的信息由西方媒体提供,而以华语为载体的信息量仅占全球信息总量的 5%左右。 ” 3 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以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收获巨额物质利益,还凭借传媒优势不失时机地在全世界传播其意识形态,企图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不少偏激的西方社会思潮观点依托于现代传播媒介,并通过学者的阐述、报刊书籍的描绘、影视图像的展现等向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广泛传播,吸引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形成了使人迷误的思想格局,严重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应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挑战,一方面,要针对互联网上中文信息资源匮
16、乏的现状,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吸引力强的“红色网站” ,扩8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阵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播媒介的监管,净化传媒环境,排除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以赢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场域中的主导话语权。 再次,要建构优秀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与大众互动的双向型传播沟通机制。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成和接受模式,与传统的“单向灌输”不同,现代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流动”的循环传播形式。在现代信息传播过程中,大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受众,还能够发挥其主体性进行信息的搜寻、甄别、筛选、输送和反馈等。因此,在现代信息传播语境下,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双向型沟通机制,增强其传播实效
17、性,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培养一支既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优秀党员干部、专家学者队伍,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沟通的双向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要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立足于社会生活现实,回答日常生活中人民大众关心的各种热点、焦点和疑点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沟通的实效性。 三、关注民生诉求: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吸引力 民生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此主要从狭义上来使用民生概念,是指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存、生活、生计,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在马克思的著
18、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这一词汇,却包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马克思说,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9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 4 (P79 )关注民生诉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吸引力的逻辑起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立足于差异性社会发展现状,满足民众多样化利益诉求。当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并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同时,也要看到,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和不断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19、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表达意识日益觉醒,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滋长蔓延,意识形态领域“多种话语”的对话与交锋呈日趋激烈之势。在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与问题。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过多地关注“宏大叙事”和纯文本的探索,对日常生活中的民生诉求缺乏话语引导,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无用”之感,甚至让人觉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在场” 。因此,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应该是一个政治说教的符号,而应该是富有深刻现实生活意义的思想和学说,这是增强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20、态理论必须立足差异性社会发展现状,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合理的多样化利益诉求,走出高、大、假、空的无用怪圈,增强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应对社会现实问题,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涵盖性、说服力与解释力。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10态话语权的获取,不仅是由于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更是因为它能回答现实问题。然而,新世纪以降,中国社会步入急剧变迁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贫富分化、阶层矛盾激化、分层结构定型化等。更重要的是,在诸多社会问题的推动之下, “已经开始形成社会分化的动力系统,在未来的
21、若干年中,社会阶层将会呈现进一步分化的趋势,并由此构成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5 (P42 )即个性欲望的膨胀和角色要求之间的紧张致使人们处于失范状态,将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进而冲击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一方面,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群众“立言”的有效性,增强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契合度,及时回应时代课题,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涵盖性、说服力;另一方面,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一系列新观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断开辟日常生活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境界。 总之,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嵌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亲和力、影响力、吸引力,进而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