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初始论域摘要:毋庸置疑,异化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早期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更是跃升为一种主导的批判话语,具有理论总纲的性质。实际上,马克思最初有关分工的论述也都是在异化这一总体框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化构成了马克思分工思想初始论域。总体上看,在这一论域中,马克思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追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时发现了分工;另一件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阐明了分工的本质。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分工;初始论域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1-0063-06 毋庸置疑,异化是
2、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而在对马克思的整个思想特别是其异化理论的评价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总体上看,国内外围绕异化而展开的争论主要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是被马克思后来抛弃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异化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核心概念。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争论呢?到底应该如何科学评价异化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呢? 让我们先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吧!事实上,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特别是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概念,2而且,马克思的确在后来的诸多文本中较少甚至不再使用异化这个术语,这是一个公认的学术事实,不容否认。但这并不表明马克
3、思就完全抛弃了异化概念特别是这个概念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在对异化思想及其实质的全面把握的意义上,西方许多很有见地的思想家都深刻地指认了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麦克莱伦宣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原发性思想“在随后的经济学著作中得到发展,尤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即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引者注)和资本论中得到进一步发挥但是核心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即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性(通过共产主义支配自身命运的可能性)并没有改变”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也曾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异化史观,他说:“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
4、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历史学优越。 ”而且,他进一步指认,只有抓住并理解了历史的这一特性,只有对历史的这一度的把握,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 。异化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在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更是成为主导的理论话语,具有理论总纲的性质。实际上,马克思最初有关分工的论述也都是在异化这一总体框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化构成了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初始论域。总体上看,在这一论域中,马克思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追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时发现了分工;另一件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阐明了分工的本质。 一、异化劳动
5、的根源与分工的发现 3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自我实现要通过劳动的现实化来完成。马克思指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而劳动的对象化就是通过劳动产品这一现实的、同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来完成的。可以说,劳动就是通过对象化实现自身的,也正是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中,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展现和确证。但事与愿违: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工人非现实化,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或被对象奴役,对劳动产品的占有表现为异化。因此,马克思强调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象化,而在于异化,外化,外在化” 。 如果说劳动的对象化本身包含着异化的可能性,那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异化已成为
6、不可改变的事实。关键是劳动本身异化了。对此马克思作了十分精彩的描述:“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是,人的活动“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非现实化,他的生产表
7、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 。通过对异化这一经济现象和社会事实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提出了4“异化劳动”概念,并详细阐发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 ,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从而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立刻得到阐明。原因就在于异化深深地切中了人的生存根基,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马克思在基本而重要的意义上从黑格尔那里作为人的异化来认识到的东西,和它的根子一起又复归为新时代的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 ”正因如此,异化劳动这一理论框架具有
8、很强的解释力。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的、中心的活动,应该是“自觉自由的活动” ,用赛耶斯的话说,劳动应该“至少潜在地是一种令人满足的、自由的活动” 。因此,劳动的实现就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和人性的充分表达。实际上,从对劳动的极端蔑视到对劳动的格外推崇,劳动的身份转变与地位跃升已然成为近代以来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理论事件。阿伦特在人的条件一书中这样写道:“劳动从社会中最低下、最为人看不起的位置一下子上升为一种人类最值得尊敬的活动,这种变化是从洛克发现劳动是一切财产的来源后开始的。当亚当-斯密断言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当马克思的劳动体系观劳动成了一切生产力的源泉,是人性的一
9、种表达,使劳动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时,情形更是如此。 ”从理论上讲,劳动已经荣升为表现生命、表达人性的自由活动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在资本主义现实条件下,劳动却表现为异化劳动。因而,劳动的一切发展似乎都仅仅具有相反的意义。在异化劳动中,工人不仅“只是把他的生命表现当作他自己谋生的手段来让渡” ,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 。这5是何等悖谬、何等悲惨的处境呀!马克思曾转引国民经济学家李嘉图的话说:“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 ”于是就产生了同比增长的对立双方:一方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产品、资料的精致化,一方却是需要的牲畜般的野蛮化和最彻底的、粗糙的、抽象的简单化。于是,人所
10、应有的人的感觉、人的需要消失不见了,表现在工人身上,就是感觉、需要的物化、非人化。马克思指出:“他的任何一种感觉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人类劳动的最粗陋的方式(工具)又重新出现了:例如,罗马奴隶的踏车又成了许多英国工人的生产方式和存在方式。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爱尔兰人只知道有吃的需要,确切地说,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只是感染上斑点病的马铃薯,最次的一种马铃薯。但是,在英国和法国的每一个工业城市中都已有一个小爱尔兰。连野蛮人、动物都还有猎捕、运动等等的需要,有和同类交往的需要。 ”实际上,异化劳动还以强制劳动、机器劳
11、动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进而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其摧残、戕害生命。盘剥、褫夺人性的一面。如果说自觉自愿的生产活动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的享受,那么强制的过度的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痛苦。恩格斯接着反问道:“还有什么能比必须从早到晚整天地做那种自己讨厌的事情更可怕呢!工人愈是感到自己是人,他就愈是痛恨自己的工作,因为他感觉到这种工作是被迫的,对他自己说来是没有目的的。他为什么工作呢?是由于喜欢创造吗?是由于本能吗?决不是这样!他是为了钱,为了和工作本身毫无关系的东西而工作。他工作,因为他不得不工作,而且他要一连工作多少6个钟头,单调得令人厌烦;如果他还保有些微人的感情的话,仅仅这一点就足以在最初
12、几个星期内使他感到工作是一种痛苦。 ”而随着机器采用范围的扩大,劳动也越来越失去了对工人的任何吸引力,因而,机器劳动还“不是真正的劳动,而是纯粹的无聊,是世界上最折磨人最使人厌倦的无聊” ,而且,如同西西弗斯身上的巨石一般,机器劳动的重压一次又一次地落在疲惫不堪的工人身上,这是永无止境的苦役,更是无法摆脱的命运。 行文至此,我们仅仅对异化劳动及其表现做了大致的描述,这似乎足以让我们对异化劳动“痛心疾首” ,进而“全盘否定”了。可是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异化劳动呢?在手稿中,马克思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人类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马克思当时并没有直
13、接给出答案,现在就让我们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发展逻辑给予一番解析吧!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实质上是指产生于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死劳动与活劳动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一个已经物化在使用价值中,一个正处在这种物化的过程中;一个是过去劳动,一个是现在劳动;一个是死劳动,一个是活劳动;一个是过去物化的,一个是现在正在物化的。 ”而且,死劳动与活劳动的对抗也十分明显,马克思说:“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实际上,资本作为死劳动支配、吮吸工人的活劳动,已经内在地包含在资本主义的生
14、产方式之中了。和以前的一切生产形式7不同,这个形式的独特地方就在于:“资本家不是作为这种或那种个人属性的体现者来统治工人,他只在他是资本的范围内统治工人;他的统治只不过是物化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工人制造的产品对工人本身的统治。 ”在这种生产条件下,人为物役日益升级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现象。马克思指出:“工人劳动的社会的东西等等,不仅在想象中 ,而且在实际上 ,不仅作为异己的东西,而且作为敌对和对立的东西,作为物化和人格化于资本中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 ”实际上,不仅是工人,而且资本家都毫无例外或直接或间接地受自己的生产物的奴役,最终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 但马克思并没有就此完全否定异化,
15、相反,他将异化视为社会发展的“必经之点” 。换句话说, “异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而且相对于它所替代的社会关系来说也是进步的。这也就是说,虽然听起来好象自相矛盾甚至荒谬,但是,必须把异化看作是一个历史的成就:它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它的对立面” 。赛耶斯进一步分析指出:“无论马克思还是黑格尔都没有把异化和不谐和的状态看作是一种纯粹消极的状态。他们都把这种境界或状态看作是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我们只有在它之中并通过它才能获得发展。 ”哈贝马斯曾以“异化”问题为例揭示出:马克思不同于一般的本体论者, “最贴
16、近身边的东西和最简单的东西,在本体论者的笔下成了最遥远的、阴森可怕的东西” ,因而当本体论者从抽象的人的本质概念出发时,马克思却以异化作为他剖析现实社会的依据和出发点:当本体论者将异化仅仅看作一8种“真正的结构变化”时,马克思则已经将异化理解为“实践兴趣的动因,理解为解放热情的动力和为解放热情进行的辩护” 。将异化与“实践兴趣” 、 “解放热情”联系起来考察。这本身表明了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实际上是以异化的扬弃为旨归的,而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实践,正如资本不仅会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关系,而且也会创造出瓦解这种关系的条件一样,因此,源自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异化必将在人的实践活
17、动的历史发展中被最终克服。赛耶斯正确地指出:“异化的克服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力:一个可以在历史中完成的历史任务。因此,对于马克思正如对于黑格尔,异化既是本体论的也具有历史性的特征。 ” 问题是,异化劳动何以历史地生成?其根源何在?尽管在马克思看来,除了用提出新问题的办法以外,没有其它办法来解决老问题。但严格说来,马克思在手稿中还仅仅是提出问题,而且对于问题的解答还没有走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循环论证的“圆圈”和“迷宫”:如果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那么私有财产又是劳动借以异化的手段和原因,因此马克思认为二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雇佣劳动条件下,工人的活动不
18、再是他的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毋宁说是把他的力量让渡给了资本,在这里,工人的活动就是劳动,准确地说,就是异化劳动。马克思接着指出:“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谈论没有私有财产的劳动,是一种最大的误解。 劳动 ,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动。 ”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9异化劳动较之私有财产更为根本,因为谈论异化劳动就是在谈论人的活动、人的发展问题,因而追问并探索异化劳动的社会根源的理论过程并没有停止过。人在其历史活动中,究竟何以导致了劳动的异化?人们的关系为什么会相对于他们而独立?人们自己生命的力量为什么会成为压倒他们的力量?正是对于这
19、些问题的思考,马克思在手稿结尾部分注意到了“分工”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马克思此时已经隐约意识到从分工出发就能找到异化劳动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将异化的根源与社会分工联系起来考察,这一由马克思开启的研究思路为后来的许多学者所继承和发展。沙夫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指出:“马克思与其唯心主义先驱者不同,不是从精神领域而是从物质生产领域引申出异化的,把它同劳动的社会分工联系起来。 ”达维多夫进一步指出:较之形态中对分工的一般性说明,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具体阐明了“资本主义分工制度实现人的力量和能力全面异化的机制” 。当代著名思想家吉登斯更是将分工视为自我异化的条件,他指出:“资
20、本主义大大推动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进程,自然因人类的技术和科学活动而日益人性化了但是这是以自我异化的剧增为代价的,而自我异化又以社会分工的扩大为条件。 ” 二、国民经济学批判与分工的本质 如果说青年马克思在追问和探究异化劳动及其根源的过程中,发现了“分工”的话,那么,他正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而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手稿开篇就声明的那样,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10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 何谓分工?在马克思看来, “分工是关于异化范围内的劳动社会性的国民经济学用语。换言之,因为劳动只是人的活动在外化范围内的
21、表现,只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所以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 。固然。分工这一概念只不过是“国民经济学的用语”罢了,但是马克思却正是借助于这一“国民经济学的用语”而深刻地洞悉到国民经济学家没有察觉的蕴藏在“分工”概念背后的深层意蕴。实际上,分工之所以引起了马克思的浓厚兴趣,原因就在于:“分工”与马克思百思不得其解的异化劳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分工内在地牵连并指涉着人的生命、人的活动,又外在地展现并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和现实生存境况,一句话,分工就是人的生命或圆融或残缺、人的活动或全面或片面的风向标和外在表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分工正是人的劳动即“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 。 很显然,马克思是将分工与劳动联系起来考察的。如果说劳动是人的自觉自愿的活动与人的本质力量,那么,分工就意味着人的活动的外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从劳动出发来考察分工的本质。首先必须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出回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分工何以以私有财产为基础、又何以以消灭私有财产为旨归。实质上,对于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不同看法构成了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在分工问题上的一道分水岭。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把劳动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本质,才能弄清楚国民经济学的运动本身的真正性质,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