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11.50KB ,
资源ID:173536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53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明代翰林院之建置及史学功能的强化.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明代翰林院之建置及史学功能的强化.doc

1、1明代翰林院之建置及史学功能的强化摘 要 翰林院之建置始自唐初,宋代以后不断增加了修史的内容。明代翰林院设置之后,几经改制,翰林院官员的额员及职掌也经多次变化。明代没有专门的修史机构,翰林院承担了全部修史之职,史学功能强化。有明一代,翰林院不仅设置了专职史官,而且还多次组织开馆撰修大型史籍,史学成就显著,影响深远。 关键词 明代;翰林院;建置;史学功能;强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 K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4-0058-05 翰林院是我国古代自唐以来特有的文化现象,为当时社会精英聚集的场所。翰林院自建置伊始就受到朝廷的重视,在唐以后的发展中,虽内部结构和官

2、员职掌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充备文学侍从、政治顾问依然是其传统职能。宋辽时期,翰林院逐渐增加了修史的职能。明代翰林院曾历经数次改制,承担了全部修史之职。学者对明代翰林院的政治与文化功能多有研究,但作为史学建设之阵地,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不足,几乎没有专著或论文专门论及。本文在回顾翰林院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对明代翰林院的建置沿革及其史学功能作一探讨,以期有利于对这一时期翰林院整体面貌的研究。 一、 翰林院源流考 “翰林”之称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长杨赋 ,2其中云:“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 ”唐人李善作注说:“翰林,文翰之多若林也。 ”1也就是说, “翰林”本指文学

3、之林,是文翰荟萃之处。然而翰林真正用来作为官署名称则是在唐代。清代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中载:“古未有以此为官名者,其设为官署,则自唐始。”2唐代正式设置了翰林院,此后,历代因之,其地位与职掌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唐会要载:翰林院, “开元初置有温大雅、魏征、李百药等时召入草制,未有名目”3。 资治通鉴载:“上即位,始置翰林院,密迩近廷,延文章之士,下至僧、道,书、画、琴、棋、数术之工皆处之,谓之待诏 。 ”4可见,翰林院开元初置时,官员未有名目,仅作为待诏,以供皇帝之需, “为天下以艺能技术见诏者之所处也”5。乾封以后,始称北门学士。至开元二十六年(738) ,在翰林院之南另建学士院,改翰林供奉为

4、学士6。唐韦执谊在其翰林院故事中亦载:“由是遂建学士,俾专内命。 ”7自此,唐代翰林院的职能开始分化,原有的翰林院依旧杂处各种技能之人,而新建翰林学士院专以待文学之士,逐渐成为禁中起草诏命、参与机务的枢要部门。 五代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翰林院的设置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五代会要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现引如下: 梁开平三年(909)十二月,以前进士郑致雍为翰林学士,非常例也。(后唐)同光二年(924)七月,以侍省内给事杨彦珞充学士院使。天成三年(928)八月二十九日敕:“掌纶之任,擢材以居今后翰林学士入院,并以先后为定准。 ”8 3(晋)五年九月敕:“废翰林学士院,其公事并归中书舍人。

5、 ”开运元年六月敕:“宜复置翰林学士院。 ”周五年十一月诏曰:“翰林学士职系禁廷,地居亲近,与班行而既异,在朝请以宜殊。起今后当直、下直学士,并宜令逐日起居,其当直学士仍赴晚朝。 ”9 由此可见,五代时期,除后汉之外,梁、唐、晋、周均有关于翰林院、翰林学士的记载。后梁以郑致雍为翰林学士却并非常制;后唐制定了学士入院需以才为准则的制度;后晋翰林院曾先废而后置;后周又对翰林学士以特殊的礼遇,视为皇帝的近臣,世宗更是欲朝夕赐见,访以时事。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翰林院无论是机构还是官署的设置均不稳定,其影响既不及唐代,亦不及后世之宋代。 宋承唐制,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分开,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机构。翰林院掌供

6、奉书画、捏塑、琴棋、医术、天文以事皇帝。翰林学士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有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权直、学士院权直等名目,是制草词、备顾问的机构,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10。有宋一代,官僚机构庞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翰林学士院逐渐增加了修史之责11。如文献通考引欧阳修言曰:“伏见国朝之史,以宰相监修、学士修撰。 ”12 辽代有南、北面官的政治制度,翰林院是南面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设有翰林都林牙、南面林牙、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祭酒、知制诰等职官。据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考证,此时,翰林院职官之职能大体包括起草文书、咨询顾问、临时差遣等13。此外,

7、还有翰林画院、翰林医官等。辽代,因国史院隶属于4翰林院,所以翰林官与史官的关系更为密切,翰林官也常常兼修史之任。如辽史载:邢抱朴,统和间“迁翰林学士承旨,与室?同修实录 ”14。 金代官制仿辽、宋之旧。天德二年(1150) ,命翰林学士院自侍读学士至应奉文字,通设汉人十员,女直、契丹各七员。设翰林学士承旨掌制撰词命。设翰林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直学士等不限员。又有翰林待制、翰林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等15。金代翰林与国史分为两院,但翰林官常兼任国史院编修官,负责撰修国史的实际工作。 元中统初,以王鄂为翰林学士承旨,未列官署16。中统元年(1260) ,元世祖首命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 “制诰典章,皆所

8、裁定”17。至元元年(1264) ,在王鹗的建议下,建翰林兼国史院,秩正三品。后又置承旨、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数员。翰林院与国史院至此实现了合并。 续文献通考载, “今考辽金各有国史院,元以翰林院兼之”18。元代翰林国史院职掌 “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 。其属官包括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检阅、典籍等。翰林国史院职司主要是典籍史实的搜求与收藏和国史的撰述19。如元初成立国史院后,为修太祖成吉思汗等五朝实录 ,至元三年(1266)八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鄂等乞以先朝事迹录付史馆。次年四月,王鄂又请“延访太祖事迹付史馆”20。 明代翰林院史学成就显著。每遇修史任务,翰林院则召集官员

9、开馆修史。修史班子往往以史官为核心,担任史籍的撰修官,在与翰林院其他官员的密切配合下,共同完成修史任务。明代最为重要的官修史学成果都是由翰林院组织编纂的,如明实录即为5其中之一。明代重视对皇帝实录的例行纂修。据宣宗实录载,(宣德元年四月)上御奉天门,谓行在礼部尚书胡?曰:“纂修实录,国家重事。自古帝王功德,传之万世,只凭史书。 ”41每届政府为修前朝实录都会搭建一个庞大的修史班子,聚集包括史官在内的翰林院官员负责编纂修史。这样的纂修制度一直保持了近两百余年,是明代最为重要的官修史学活动。 明实录记载了明十五帝事迹,共三千余卷。现今,大部分明实录都被很好地保存下来。明代翰林院还组织编纂了一批大型

10、经世史书,如永乐大典是明代所修的大型类书,始于明永乐元年(1403)七月,后经重修,永乐六年(1408)正式完成。 永乐大典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分装 11095 册,约 3 亿 7 千多万字,收入的古籍总数有七八千种之多,卷帙浩繁,前所未有。 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典制体史书,先后历经三次纂修。每次会典的纂修与校勘都由皇帝下诏,派资历较深的如大学士之类的朝廷重臣担任,如弘治年间的徐溥、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申时行等皆是。此外,明代在翰林院的组织下,还纂修了诸如大明一统志 、 宋元续通鉴纲目等史书,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限于本文篇幅,此不赘述。 四、影响 翰林院自唐代建立以来,其传统的文学、政治

11、功能一直占主导地位。明代翰林院集唐宋以降历代翰林院之大成而又有新的发展。明代无独立的修史机构,而以翰林院负责修史之职。内阁设置之后,翰林院的政治职能削弱,史学功能得到空前的提升,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为有清一代翰林院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奠定了基础。 6清代翰林院之建置仿照明制,又有所发展。清初,由于各项政治制度尚未健全,翰林院或隶属于内三院,或作为独立的实体而存在,屡有废置。直到康熙九年(1670) ,重新改内三院为内阁,翰林院便从此固定下来,仍然承担一国修史之重任,终清一代,体制未再发生变化。经过多次损益之后,翰林院的职官额定为:掌院学士,满、汉各 1 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满员各 2 人,

12、汉员各 3 人;侍读、侍讲,满员各 3 人,汉员各 4 人;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无定员。康熙年间因史务繁重,翰林院史官编修、检讨等也随之大量增员,多达近二百人42。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翰林院在这一时期的草诏、顾问等政治功能日趋削弱,逐渐为明代内阁、清代内阁、南书房、军机处所取代。与此同时,从明代开始,翰林院史学功能日益强化,到了清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年间设立南书房负责批答诏令,雍正年间又设有军机处掌军事机要,大大强化了君权。翰林院不参与政事,没有政治实权,沦为普通文翰机关。翰林院官员在撰修本朝官修史书、整理中国古典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古今图书集成 、 四库全

13、书的编辑等,其内容之丰富、记述之详密远胜于前代,给世人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随着 “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不少翰林学子开始“睁眼看世界” ,他们不仅精通史学,是文化界的精英,还有不少活跃于政治、经济等领域。辛亥革命之后,清朝祚终,翰林院虽与之偕亡,但翰林精神作为文化的象征一直被人们铭记于心。明代以后,翰林院政治地位下降,相反其史学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却在逐步增强。翰林院向来为近侍7清贵之职,翰林官员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威望,他们潜心致力于学术,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史学文化。近代学者梁启超曾精辟地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 ”43审视当

14、下史学之发展,是否有好的学术氛围、受社会尊重的学术环境以及知识分子对学术的态度与情怀,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然翰林院之于史学建设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404. 2清赵翼.陔余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p521. 356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p977,p977,p978.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p6923. 7 唐韦执谊.翰林院故事A.翰学三书.翰苑群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p15. 89宋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226,p228.

15、 10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p3811. 1130李瑞杰.考论元朝汉文当代史的修史机构及主要成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6):p126132. 1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6.p467. 1342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81996.p199204,p251. 14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p1278. 15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p1246. 161720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p2189,p3757,p92. 18清刘锦藻.续文献通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627 册).

16、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503. 19李峰.元代的史官制度与国史编纂J.史学史研究,2009(4):p1824. 21明胡广.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p338339. 22明焦?.玉堂丛语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81.p146. 2326333739明黄佐.翰林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p1,p2,p56,p18,p3. 24明申时行.大明会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88.p1096. 25282934353640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p1787,p1788,p1786,p3784,p40,p4018,p1786. 27明孙继宗.英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p3382. 31清钦定历代职官表M.文渊阁四库全书(601 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p441. 932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p634. 38明郑晓.今言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84.p41. 41明杨士奇.宣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p436437. 4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p10.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