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化军民与长征“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 1930 年 1 月 7 日,毛泽东指挥红四军第二纵队经连城姑田进入清流县洞口、林畲,归化县(现明溪)的盖洋、张地以及宁化的青瑶、罗坊坝、泉上、泉下、水茜、安远,19 日经肖坊、营上、吴家等地进入江西。在这次翻越武夷山的行军途中,毛泽东在马背上吟就了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 。不经意间让素有“福建西伯利亚”之称的山区小县宁化名扬天下。 宁化是闽西一块红色沃土,又是毛泽东、朱德等开国领袖亲自建立的革命老根据地。它是中央红军长征四个起点县之一,又是诞生、养孕中央红军的故乡;它是中央苏区重点县之一,又
2、是中央苏区 8 个红旗不倒、坚持革命最久的“红色堡垒” ;它是中央苏区“扩红支前”重点县,又是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认定的苏区“乌克兰” 。 宁化军民不论在长征的准备阶段,还是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目前学术界对宁化军民与长征关系的问题有所涉略,如林强的宁化人民对红军长征的三大贡献 (见福建党史月刊 ,2005 年第 S2 期) ;石仲泉的中央红军长征与宁化(见福建党史月刊 ,2005 年第 S2 期) ;周积源的红军时期的宁化人民:纪念长征 70 周年 (见战争年代 ,2005 年第 4 期) ;王岳良的宁化的扩红运动见(福建党史月刊 ,2005 年第 S
3、2 期) ;陈大猷、2李万成、曾钦祯的宁化对红军长征的作用见(福建党史月刊 ,2005 年第 S2 期) ;上述论文是本文的起点和基础,但它们均侧重于某些方面,不够全面,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史料大量涌现,很有必要重新系统论述此问题,而且上述论文的一些观点有待商榷纠正,比如林强说红三军团红四师主要由宁化人构成,就有待商榷。本文试图从扩红、后勤保障、出发点、湘江战役四个方面,系统论述宁化军民对长征的贡献,以就教于方家。 扩红重点县 为了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宁化人民源源不断地为主力红军输送兵员。1933 年进行了多次扩红运动,取得优异成绩。4 月 8 日,城关青年参军人数达 2 个
4、营。5 月 8 日,全县有 800 多人参加红军。5 月下旬,时任少共(共青团)闽粤赣省委宣传部长的伍洪祥同志来到宁化扩红,他首先组织全县赤卫军、少先队参与军政比赛大会,群众情绪很高,有 2000 多人参加了比赛。伍洪祥和宁化县委书记刘祥文动员参赛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先在党团员里做好动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少先队的队长都纷纷带头报名参军,形成争当红军的氛围。淮土、禾口区是模范区,首先响应,参加比赛的全体队员一致通过组成模范营参加红军,其他各区不甘落后。结果,在 25 日,有1500 名宁化青年报名,组成了宁化模范团上了前线,完成了红五月扩红的突击任务。6 月,伍洪祥又在宁化扩
5、红 300 多人。8 月,扩红 3000 名,动员 39 名战士归队。 “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 ”这首禾口淮土比参军说的是 1933 年 9 月、310 月当地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的事。9 月,淮土、禾口 2 个区因为扩红成绩突出,受到省政府的嘉奖,上杭才溪乡派出 100 多名代表前来参观学习扩红经验。12 月,宁化县作为中革军委动员部的扩红突击区,接受了1000 名扩红任务,在 2 个月内就有 1460 人参加红军。 宁化扩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诸如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双双参军的感人场景。宁化县禾口区农民张生源先后把两个儿子都送上了前线,并说:“我可惜太
6、老了,不然我也要上前线。 ”赖屋乡南田村张延万,已经 60 岁了,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夕,一直要求上前线杀敌。乡苏干部劝他年纪大了不要上前线,他表示一定要“为保障自己的利益为革命流最后一滴血!”乡苏干部只好介绍他到红十二军,去部队后他表现得十分积极英勇。曾在北京首都机场工作过的老红军赖林芝,其胞兄赖国学,在 1931 年 9 月参加红军去了。1934 年 3 月,在紧张的扩红运动中,赖林芝说服父母,毅然报名参军了。在长征途中的某天,他突然见到阔别多年还在红军部队的胞兄。由于行军紧急,哥哥和他只讲了几句话,同时塞给他 2 块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大洋,一挥手便走了。从此,赖林芝再也不知道哥哥赖国学的下
7、落了。 为此,该县获得了“扩红模范县”的赞誉。据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道,至长征前夕的 9 月 26 日,宁化县又有 200 多人参加了红军。 据统计,从 1929 年到 1934 年,宁化县先后有 13777 人参加红军。当时宁化全县的总户数约 3.6 万多户,总人口约 13 万多人,男性为 6.65万多人,平均不到 3 户就有 1 户是军属,10 个人中就有 1 人当红军,男性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当红军,青壮年中不到 2 人就有 1 人参加红军。 4在长征中,宁化籍红军先后牺牲了 6600 多名,其中有名可查列入共和国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就有 3305 名,其中师级干部 3 人、县团结干部 15 人
8、、营级干部 74 人。在漫漫的长征路上,中央红军每前进 20 华里,就有 3 名宁化籍红军倒下。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 58 人,全国解放后,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为 28 人,有史可查的有 20 人,他们是王胜彪、谢运清、曾万标、张新华、朱太林、廖永辉、张新生、张新年、王土金、罗胜旺、赖林芝、吴一致、曹汝学、罗广茂、王荣高、张启标、张雍耿、孔俊彪、张厌、张捷春,这 20 人中的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 3 人为开国少将。 苏区“乌克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是战争是生命线。宁化是中央苏区的乌克兰,在每年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提供“千担纸、万担粮”的同时,作为重要的后勤基地,源源不断地为中
9、央红军输送兵源、财源、粮源。 在一切为了前线,为了保卫苏维埃,成千上万的宁化人奔赴前线,为红军构筑工事、运送军粮和物资,抬伤员,在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宁化人民打制农具,开荒造田,1933 年至 1934 年 8 月,在武层、淮土、禾口三个区成立铁业合作社,生产各种农具,在此期间全县新开垦荒地 6200 亩。1933 年冬,为了解决苏区军民食用、照明油问题,全县扩种油菜,油菜籽达到 1.9 万担,比上年增产 70%,成为闽西苏区油菜籽产量最多的一个县。 宁化人民热爱红军,视其为子弟兵,宁愿自己住茅草屋,也要把最好的房子腾给红军,宁愿自己勒紧裤带,吃野菜,啃粗粮,也
10、要把上等粮送去充军粮;5宁可自己衣衫褴褛,也要把最好的布匹给红军做军衣、军鞋。 在 1933 年 3 月“借谷运动”中,宁化人民积极响应,禾口区 7 天内就借谷 244 担给红军,其中大部分是无偿捐献,不要政府还。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表扬宁化人民, “能够在粮食万分恐慌中赊卖给红军四五百石米”支援红军。在 7 月的征发、借谷和开展节省运动等收集粮食运动中,宁化县的方田、南城、横锁、淮土、丁坑口、城关等收集粮食的成绩很显著,受到了红色中华报的表扬。下巫坊、横锁、武层三个区获得“筹粮模范区”的称号。 1934 年 2 月,中央苏区又发动收集粮食的突击运动,宁化县又一次收集了 650 多万斤粮食,为保证
11、军粮供给,支援反“围剿”战争作出了贡献。 为了保证红军出发时每人携带 10 天的干粮,在秋收中收获的粮食,首先供应红军,1934 年 8 月至 10 月,中央苏区又发起借谷运动。宁化县从 8 月 18 日起,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共收集粮食 3.4 万余担。在“借谷运动”中,宁化人民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踊跃借谷的感人事迹。在红军妇女连当兵的连梅英,说服时任县城“大有号”商号总经理的父亲借谷 45 担, “寿春堂”借谷 40 担。瓦匠施显保在贫农团会议上自报借谷 16担,禾口区大路背乡一位红军战士的妻子也主动借谷 9 担。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宁化这个小县,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为中央
12、政府和红军突击筹集了 15 万元纸币,10 万大洋,布、草鞋 1 万多双,军粮 14 万担,军衣 1000 多套,出动 1370 个支前民工和500 多人的运粮队、担架队。 6出发点之一 宁化是红军长征四个出发点之一,也是最远的出发点之一。 在 1931 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军事上也形成体系,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逼得红军离开苏区,走上艰险的长征路。 1934 年 4 月 27 日,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沦陷了。广昌是北面的重要军事屏障,而宁化是中央苏区通往福建的东大门,两县唇齿相依,边界线长达 50 公里。广昌沦陷后,红一、三军团相继撤出广昌,为了突破敌
13、人的包围,两个军团又分别组织了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系列战斗,为红军主力退往中央苏区腹地打开了通道。到了 9 月下旬,34个县的中央苏区仅剩下宁化、长汀和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等 8 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区了。从广昌撤下的主力红军,主要布防在红都瑞金周边县,宁化、长汀是离瑞金最近的地区,也是党中央所在地最后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自然成为长征前夕,中革军委布防红军主力部队最多的地区。 1934 年 7 月10 月上旬长征出发前,部分中央红军主力在宁化境内布防的有:师长为黄克诚的红三军团第四师,约 5000 多人,驻防在宁化和石城交界的淮土乡凤凰山,少共国际师一个团约 12
14、00 余人驻在宁化淮土隘门,中革军委炮兵营 300 多人和几百匹马驻防在宁化淮土乡淮阳村,红九军团后勤机关电话排、机修班、中央被服厂 500 多人驻防在宁化曹坊乡上曹、下曹、滑石等地,红一军团第十五师 6000 余人驻防在宁化禾口乡石壁村等地,福建省军区第七师,后在长征前夕改编为红五军团第7三十四师,5000 余人驻防在宁化城关。期间,还有几所红军医院在收容治疗红军伤病员。至长征前夕,宁化禾口驻有红军第四医院,淮土驻有红军后方医院第十分院,从宁化湖村邱氏祠堂迁移于方田沙罗坝丁氏祠堂、约有 300 多伤病员的红三军团医院,总共 1000 多名伤病员分散在这些医院里治疗休养,后随主力转移撤退。 1
15、934 年 10 月 6 日,驻防在宁化境内的红军主力部队,在一天之内接到中革军委一连发来的三封“密电” ,命令驻防在宁化境内主力红军的一切防务,立即移交地方红军、赤卫队接管,务必两天内完成交接。于 10月 8 日凌晨起程向江西于都集结。从此,踏上战略大转移的万里长征。 部队开拔时,乡亲们有的把熟鸡蛋塞到战士们的手里,有的把炒黄豆放到战士们的口袋里,有的拉住子弟兵的手,盼着他们早日归来。许多人站在高岗上,默默流泪,一直看到红军背影渐行渐远。 红军长征后,宁化上空乌云滚滚,国民党卷土重来,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的反攻倒算,烧光 100 多个自然村,土地荒芜 3.5 万亩,灭户5506 户(占总户数的
16、六分之一) ,饿死 2.3 万人,被敌人抓走 2342 人,被抢妇女 500 多人,下落不明 3318 人,全县总人口下降为 3 万多人。 浴血湘江 福建省军区先后成立 4 个地方正规主力红军,即独立七师、独立八师、独立九师、独立十师,其中的独立七师就是在宁化这块红色沃土上孕育出的一支钢铁之师。在这 4 个独立师的基础上,于红军长征前夕的1934 年 10 月,约 5000 人的红三十四师成立了,该师归属红五军团序列,担任全军后卫。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参谋长袁良慧,政治部主任8朱良才。下辖第一团,团长韩伟,政委范世英,此团大部分是永定人;第一一团,团长苏达清,政委彭竹峰,这个团是原独立七师
17、,约2000 人,大部分是宁化人;第一二团,团长杨梅林,政委张力雄。全师营、连干部,基本上是闽西籍,如宁化、清流、明溪、上杭、永定等县,宁化籍的战士在该团有将近 3000 人。该部在 10 月中旬撤出中央苏区,踏上了漫漫的长征征途。 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一直都担任殿后掩护任务。 他们处境最险恶,打得最艰苦,结局最惨。这支 5000 余人的精兵,为了掩护中央首脑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连夜过江,突破 40 万敌人的包围圈,在无险可据的江岸开阔地带以血肉之躯筑成“人墙” ,拼死与敌人博斗,绝大部分牺牲,而负伤未牺牲的红军伤员,除极少数获救外,绝大部分遭到地方民团的残杀。广
18、西灌阳县新圩乡下立湾村旁,有一口天然的石壁深井,形如酒坛,被当地人称之为“酒海井” 。1934 年一个严寒的冬日,100 多名被关押在下立湾祠堂的红军伤员,被当地民团全部扒光衣服,一个接一个地丢入井里,并用机枪朝井里扫射后,方才离去。据当地老百姓讲,好几天,井里还不时传来红军伤员的呻吟声。宁化苏区子弟就这样绝大部分都躺在了远离故乡的土地上,他们的血肉之躯融入了青山。湘江战役许多年后,人们在当地收拾遗骨建起了十几座红军墓,那都是无名红军墓。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8.6 万多红军抵达湘江,还有 6.4 万多人,经过湘江激战,9锐减至 3 万多人。担
19、任殿后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 5000 多人,几乎全部牺牲。据解放后幸存的一些宁化籍老红军抹着眼泪说:“湘江战役中以宁化籍官兵为主的一个团(即红一一团)和数十倍于我的敌人浴血奋战,最后所剩无几。 ”原兰州军区副政委孔俊彪少将回宁化家乡时说:“宁化当红军的人牺牲的多,而且留下姓名的少,他们客死他乡,我回来了,心里既高兴又难过。 ”宁化淮土乡王富添老人当年和叔叔、弟弟一起参军不久,从宁化出发开始长征。途中,叔叔牺牲,弟弟被俘,而他因病掉队,边走边爬,花了半年时间才回家。他说:“光我们淮土乡仕前村就有 55 人牺牲在长征路上。 ”韩伟将军晚年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湘江战役,如果红 34
20、 师能全部到达陕北,那么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就不单是湖北红安了。 湘江战役,我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在战略上,红军是胜利了。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同时,湘江战役的失利也加速了毛泽东的复出,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005 年 10 月,宁化县隆重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的大会,在这次大会,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宁化县调研时,深情地说:“没有宁化子弟兵在湘江战役中的巨大牺牲,长征的历史有可能要重新书写。 ”福建省老建会副会长蔡学仁也发言:“红军突破湘江的重大历史意义,远远不止于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阴谋,更重要的是,湘江战役的枪声敲响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破产。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10综上述所,宁化是英雄的故乡,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故乡之一。宁化人民为了红军长征,奉献出兵源、财源、粮源,在湘江战役中立下奇功,奉献出爱党、爱国、爱红军的赤胆忠心。宁化人民为长征的胜利,甚至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复兴,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