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2KB ,
资源ID:173565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56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doc

1、1批判与革新:南粤史家张荫麟历史哲学管窥摘要: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历史哲学领域颇有建树,他批评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进步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等传统历史哲学观点,试图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历史哲学体系,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理论建设的重大创举。发掘与总结张荫麟在历史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利于考察 20 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理论的演变,而且对于继承先哲学术遗产、创新史学理论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关键词:张荫麟 历史哲学 历史观 批判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1-32-36 张荫麟(1905-1942) ,笔名素痴、燕雏,广东

2、省东莞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具有洋溢的史才、卓越的史识、精湛的史学,被梁启超誉为“天才史学家” ,熊十力赞其“哲史兼通” ,钱穆说他“天才英发,博通中西文哲诸科” , “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 ,陈寅恪赞其为“清华学生品学俱佳中之第一人” ;张岱年认为张荫麟的文章“内容新而精” , “多发前人所未发” ,他的中国史纲 “内容叙述准确,文笔优美,达到才、学、识的高度结合。 ”许冠三的新史学九十年列有专章研究张荫麟,认为他是“近八十年来罕见的史学奇才” , “就他的最后造诣来论,可以说比大多数新汉学家更长于考据,比芸芸浮嚣的史观派更精于哲学思维,也比所有讲求新史学的人

3、更2重视史书描绘” 。他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均有建树,素有新史学重任承担者的称誉。他幼年丧母,青年丧父,家境清寒,但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七岁考入清华学堂,1929 年在清华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人斯坦福大学攻读社会学与哲学,1933 年读完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等,1942 年因病早逝。 张荫麟颇有国学根底,又具备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素养,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颇有造诣,而且具有专精的史识。在其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佳作,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通史、中国科技史、宋史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关注历史学的理论,注重学术批评,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其学术批评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等领域,

4、共计有五十余篇,其中史学批评方面占据多数。他批评或与之讨论的对象有梁启超、胡适、冯友兰、朱希祖、郭沫若、陈寅恪等。他的史学批评,文字犀利,笔势放纵,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抓住问题之关键,如论历史观,他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批评以往各种历史观,如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进步史观等,试图建立一套新的“完满的历史观” 。这在中国近代学术史、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笔者不惴谫陋,就张荫麟的历史哲学略作研探,以期就教与方家学者。 1933 年张荫麟发表论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 ,文中批评了传统的六种历史观一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进步史观、辩证法史观、演化史观、文化变迁之因果律,试图

5、在“抉其所见,而祛其所弊”的基础上,探寻他心目中“比较完满之历史观” 。 其一,对“目的史观”的批判。 “目的史观”即“认定全部人类历史3乃一计划、一目的之实现,而担任阐明此计划及目的之性质。 ”目的史观的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张荫麟从三个方面指出了目的史观之谬误:首先,他从发生学的视角,追朔了目的史观的思想源头, “目的史观之最原始的形式即谓全部人类历史乃一天志之表现,谓有一世界之主宰者按照预定计划与目的而创造历史,此即基督教说之要素。 ”也就是说目的史观的雏形是神学史观,到了近代由于神学史观已经进入死胡同,康德用理性代替了上帝的位置, “人类的历史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一项隐蔽计划的实现”

6、, “全部自然都是注定了终究是要充分地并且合目的地发展出来” 。后来黑格尔在继承康德基础上有所发展。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为一有理性的历程,为一目的之实现。历史的进展,乃是理性本身的进步,而人类理性是向“自由之觉识”进展的,此即为人类历史之进步。并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步骤:(一)东方专制国家(中国、印度、波斯)中只知有一人(君主)之自由。 (二)在希腊罗马建筑于奴隶阶级上之共和政治中,只知有一部分人之自由。 (三)近代欧洲立宪政治中人人自觉且被承认为自由。为此黑格尔主张“欧洲代表世界历史之究竟” 。张荫麟从源头上廓清了目的史观的最初面目,及其流变过程,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其次,张荫麟批评

7、目的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缺乏充足的“史象证明”的支撑,是没有证据的空想, “吾人依从证据所能发现者,除个人意志及其集合的影响外,别无支配历史之意志;除个人之私独的及共同的目的与计划外,别无实现于历史中之目的与计划。一切超于个人心知以外之前定的历史目的与计划皆是虚妄。 ”“历史之探索,乃根据过去人类活动在现今之遗迹,以重构过去人类活动之真相,无证据之历4史观只是谵语而已。 ”最后,张荫麟批评黑格尔的目的史观的理论取材范围过于狭隘, “黑氏认为人类历史为一有理性的历程,为一目的之实现,而实际上彼所涉及者仅为人类历史中任意选择之一极小部分,在时间上彼遗弃一切民族在未有国家以前之一切事迹。 ”在空间上,

8、黑格尔认为人类史之舞台,只限于温带,在寒带及热带中无属于世界史的民族存在之地。对黑格尔把欧洲历史代替世界历史,并把全部世界历史为一个整个的历程的观点,张荫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事实所昭示,人类历史,在一极长之时期内乃若干区域之独立的,分离的发展,其间即互有影响亦甚微小,此乃极彰著之事实,彼以全部世界史为一整个之历程,只是闭眼胡说而已。 ”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理性的历程,一种目的的实现,同时把欧洲历史等同于世界历史。张荫麟从三个层次对其予以批评:第一个层次认为目的史观的源头是神学史观,其理论根源是不科学的;第二层次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讲,目的史观缺乏充足的历史事实的支撑,不足为据。第三个

9、层次,从方法上指出黑格尔为代表的目的史观,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把欧洲历史等同于世界历史,据此来作为目的史观脚注,显然不能够成立。张荫麟对目的史观的批评史正确的,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这也许是其研习哲学,所得之“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的一种体现。 其二,对循环史观的批判。张荫麟认为循环史观是与直线式进步史观相对立的历史观,而与螺旋式进步史观并不冲突,只是各有侧重。他把循环论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认为与之全部是一种历程之继续复演出,或若干种历程之更迭复演,此可称为大宇宙的循环论。并举例认为中国古代的庄子、朱熹,以及西方哲学5史上的尼采,均持此种论点。第二种是小宇宙的循环论,认为世间一切变化皆取

10、循环之形式,任何事物进展至一定阶段则回复于原初相类似之情形。以上两种循环论,如果被用以考察历史发展,则成为循环史观。张荫麟不否认历史中存在大量循环现象的事实, “若以循环之观念为导引,考察人类历史,则每可以得惊人之发现,此则吾所确信不疑者。 ”他得出的“惊人发现”之一,是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提出的“我国文学史上有两种思潮之交相循环” ,即“诗言志”与“文以载道”两大观念之循环。有学者据此认为张荫麟“表现出对循环史观的偏爱” ,这值得商榷。按:张荫麟是在整体否定循环史观的前提下,认为循环的历史现象大量存在于历史事实当中,用循环论去分析,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但是,这不等于张荫

11、麟把循环史观奉为圭臬,相反他对循环史观也作了严厉的批评,他否认整个人类历史是按照循环形式运动的, “以吾人观之,谓一切人类史上之事变,皆取循环之形式,此说(假若有人持之者) ,显难成立。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张荫麟在循环史观问题上,持局部肯定与整体否定的态度,是相对的肯定与绝对的否定的统一,他对循环史观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反映了他在历史哲学问题的卓识。 其三,对进步史观的批判。 “历史既包涵若干独立之传说,不相师承,故其间不能有贯彻于全体之唯一的进步。 ”在对进步史观表明态度之后,张荫麟具体分析、批评了进步史观的两种类型,即直线的进步史观和螺旋式进步史观。他认为直线进步史观只存在与人类历史的

12、某一个方面,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除生产工具,思想方法,及文化内容之繁6赜化以外,吾人似不能在任何民族之历史中发现直线(即不为退步所间断)的进步。 ”他还批评螺旋式的进步史观, “所谓螺旋式的进步论者,承认盛衰起伏之更代,惟以为每一次复兴辄较前次之全盛为进步。 ”张荫麟认为螺旋式进步史观在“智识之内容方面似或悠然” ,但是若把螺旋式进步“视为普通之通则” ,则“螺旋式之进步说亦难成立” 。张荫麟批评人类历史是直线的、一元的进步史观具有合理性,因为直线的进步史观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一元的、线性的,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反复性与复杂性,此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上升的运动,但它

13、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波浪式的前进,是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荫麟否认螺旋式的进步,是其认识上的一个缺陷。但总的来说,这种认识,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其四,批判辩证法史观。辩证法或者辩证法史观,主要有两个派别,一个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张荫麟对于辩证法史观的批判,包括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批判,都显得“草率而迹近武断” 。他没有从理论上作深入的正面分析,仅仅是简要介绍了两种辩证法史观的基本主张之后,就以二者“皆与史实刺谬” ,而予以否定。他举中国历史为

14、证, “周代封建制度之崩溃,世官世禄之贵族阶级之消灭,此乃社会组织上一大变迁。然此非由于先知先觉之理想的改革,非由于两阶级之争斗,亦非由于新生产工具之发明。 ”张荫麟认为造成贵族阶层被消灭的原因有二: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小国被灭,夷为郡县,其所包涵之贵族,亦随之7丧失原有地位。 ”二是, “贵族阶级自相兼并残杀,是其消灭之一因。 ”张荫麟对辩证法史观的批评,尤其是对黑格尔辩证法史观的批判,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对与马克思的辩证史观,张荫麟的批判似乎显得有些武断,他所列举的贵族阶级消灭的历史事实,以此作为否定马克思辩证法史观的证据。张荫麟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认识

15、到生产力、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五,批判演化史观。所谓演化,与“进步” 、 “变化”类似,却又不一定是进步。从演化观念考察历史之结果,就是一种演化论的史观。张荫麟认为,演化观念虽可运用于历史中,但是不能以人类全部历史为一演化的历程,由于“演化历程所附丽之主体,必为一合作的组织,而在过去任何时代,人类之全体固未尝为一合作的组织也。 ”换言之,个别的历史可有演化的历程,而全部的历史则未必符合。故不能说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历史,都是绵远不绝的演化过程。张荫麟对演化史观的批判,肯定了演化史观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否定把全面人类历史看作演化的过程,否定把演化史观当作根本的历史观,他的

16、批评是合理的。 其六,对文化变迁之因果律的批判上,张荫麟批评了影响文化变迁的四种历史观因素。他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文化变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二是文化变迁是否由文化以外之情形决定? 关于第一个问题,与两种历史观有关:第一,有主张文化之决定因素,在于人生观之信仰者,可称为“理想史观” 。 “理想史观”不能成为文化变迁的决定因素,因为历史上“许多文化上之根本变迁,未尝有人生观之改变为其先导也。 ”第二,有主张以生产工具为文化之决定因素者,8可称为狭义唯物史观;有主张以经济制度(包括生产条件,如土地、资本、所有者与直接从事生产者间之一切关系)为文化之决定因素者,可称为广义的唯物史观。在生产力及生产

17、关系是否是文化变迁之决定因素这一问题上,或者说对唯物史观的批评问题上,张荫麟表现出一定的徘徊与矛盾心理,他既承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对文化变迁的作用,又否认二者对文化变迁起决定作用。他说“吾人并不否认生产工具或经济制度上之变迁对于文化其他方面发生重大之影响。惟史实所昭示:许多文化上重大变迁并无生产工具之新发明,或经济制度上之改革为其先导。关于前者,例如欧洲农奴制度之成立,唐代授田制度之实行是也。关于后者,例如佛教在中国之兴衰,晋代山水画之勃兴,宋元词曲之全盛,宋代理学及清代考证学之发达皆是也。 ”我们知道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8、。张荫麟所据的历史实例,并不能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由此看来,他在文化变迁的原因问题上,对唯物史观的批判,是不妥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有两种历史观:第一, “气候史观” ,此说认为一切文化重大变迁皆为气候变迁之结果。张荫麟认为“气候之变迁有时为文化变迁之一部分的原因” ,则可以成立;但是“若谓一切文化上之变迁者皆有其气候之原因,则显与事实刺谬。 ”“气候史观”明显夸大了气候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张荫麟的批评是恰当的。第二,“人物史观” ,即认为个人的特别禀赋是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 “人物史观”过分强调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尤其强调历史上的“大人物”对文化变迁的影响,实际上是英雄史观。张

19、荫麟对此予以批评,认为“人物9史观”的论点“无实证之根据” , “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张荫麟对“人物史观”的评判,是正确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杰出人物不能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相反,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趋势,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张荫麟对各种历史观的批评,其初衷是在“抉其所见,而祛其所弊”的基础上,探寻或构建“比较完满之历史观” 。但是从论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一文的内容来看,张荫麟似乎没有提出一种自认为“比较完满之历史观” ,但是从他对各种历史观的批评中,似可以看出他的具体用意之所在:第一,从历史演变的形式来看, “进步、循环性、辩证法,皆可为人

20、类史之部分的考察你之导引观念,试探工具,而皆不可为一切史象之模型” 。从文化变迁的因果关系来看, “人生理想、生产工具、经济制度与气候的突变,以及“大人物”的挺出,都可以并常常导致重大的文化变迁,但这些因素无一为文化变迁的充足条件,非但不是充足条件,甚至不是必要条件。 ”第三,张荫麟在论传统历史哲学之总结算一文中,并没有提出他认为的“比较完满之历史观” ,他在 1940年撰写的中国史纲?自序中,尝试以综合史实的四种范畴,来代替历史观,可以说是张荫麟对构建“比较完满之历史观”之继续探讨。这四种范畴包括因果的范畴、时间的范畴、发展的范畴、循环的范畴。 “这四个范畴各有适用的范围,是应当兼用无遗的”

21、 , “不独任何一个或两三个范畴不能统贯全部重要的史实。 ”。有学者认为张荫麟的史观是一种“综合的史观” ,这种史观不以单一因素为历史法则,不以任何史观为范纳一切历史现象之模型,反对一切“通则” 、 “共相” 。王晴佳认为张荫麟的历10史哲学是“折衷、综合式的,他不想仅仅追随一种历史观,而是想博采众长,解释不同的历史现象。 ”通过分析张荫麟对各种历史观的批评,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张荫麟的历史观是多元的、开放的、发散的,他反对各种一元的、直线的、单一的历史观,尤其反对打着各种旗号的决定论。张荫麟对不同历史观的批评,彰显其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思想深度,对此我们应当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张荫麟的对各

22、种历史观的批评,首先反映了他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面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观,他用求真的历史感,根据历史史实分别加以过滤,是则是,非则非,显示出丰富的理论性和批判性, “代表了他那个时代史学理论认识的制高点,有些观点后来不仅未有超越,甚至有所倒退。”这样的评价似乎过誉,但是从侧面反映了张荫麟在历史观方面的探索,在当时,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其次,我们应当指出张荫麟在历史观问题上有不足之处,如他批评唯物史观,把辩证史观摆在对立面,将自己置于和马克思主义对立的境地,反映了其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受时代背景、政治环境、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张荫麟的历史哲学难免存在着不足。比如张荫麟对唯物史观的批评,反映了其认识的局限。对此,我们应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知人论世的态度去“同情之理解” ,史学家都是生活在具体历史时代的个体,不可能不受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 20 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历史理论建设角度,张荫麟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他在历史哲学方面的真知灼见对于当下的历史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大有裨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