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11.50KB ,
资源ID:173604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60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桥梁抗震设计实用建模方法比较分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桥梁抗震设计实用建模方法比较分析.doc

1、1桥梁抗震设计实用建模方法比较分析摘要: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响应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以一座三跨规则连续梁为例,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了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不同构件和边界条件的模拟方法,并采用 3 种方法分别建立了集中参数模型、简化模型和精细化模型,在输入相同的地震波后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 并对其响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前两种简化模型计算的结果误差很大,且较难反映支座、横向挡块和伸缩缝等构件的非线性响应;采用精细化模型计算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桥梁结构的多种非线性响应,更好地适用于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 关键词:桥梁;基于性能;建模;地震;有限元模型 中图分类号:U

2、442.55 文献标识码:A 桥梁抗震设计中所采用的建模方法常常过于简化,诸多对结构动力特性影响很大的因素(边界非线性、材料弹塑性等)都难以得到真实的体现,也就无法计算出足够精确的桥梁地震响应结果1.近年来,随着高性能计算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桥梁结构分析的计算效率和精确性得以大幅提高,进而促进了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的新发展.精确的结构动力分析也日益被广大工程师所接受,尤其是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理念2被提出以后,多阶段设计多水准设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和推广,对桥梁整体进行复杂的非线性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AASHTO 桥梁抗震设计指南3和我国桥梁抗震细则4都2明确规定

3、:桥梁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分析模型应准确地模拟各构件、耗能装置和连接装置的受力性能.然而,规范中对究竟该如何模拟桥梁的各构件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如此一来,桥梁工程师在做设计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建模计算得到的结果差异往往很大.多年前著名的结构动力学专家李国豪院士也曾经说过:规范条文只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见,对桥梁抗震模型的建模方法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目前,国外在桥梁抗震建模方法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Ali 和 AbdelGhaffar5-6 对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模型进行详细的探讨,并且对采用被动控制的斜拉桥的整体有限元精确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Lgeron 等7

4、研究了混凝土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力学现象并利用试验数据对其提出的损伤模型进行了验证.Aviram8等结合美国加州抗震规范,以规则梁桥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加州桥梁抗震非线性分析的精确建模指导方针.总的来说,目前针对我国桥梁精确建模方法的研究工作还很少,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以我国常见的规则三跨连续梁桥为例,分析讨论其不同组成构件及非线性边界在桥梁抗震设计时常用的模拟方法.然后,分别采用 3种方法建立结构的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并输入相同的地震波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其响应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到适用于我国规则桥梁抗震设计的精确建模方法. 1 桥梁整体模型 结构建模就是从结构体

5、系的角度,根据结构几何形状对各构件进行单元划分并精确模拟其力学特性,使数值分析结果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结3构的真实响应.传统的集中参数模型对于弹性反应谱分析以及以一阶振型为主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然而,为了更好地体现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思想,需要建立起全桥系统的精确动力分析模型(图 1). 对桥梁整体而言,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出现塑性的可能性很小,可用弹性单元模拟.普通桥梁的长宽比(L/B) 、跨高比(L/h)较大,在抗震设计和分析中没有必要用三维实体或板壳单元模拟,而只需用包含有刚度、质量分布和截面特性参数的单梁模拟即可.同时,考虑到能力保护设计原则,承台、基础、盖梁等也可用弹性

6、梁单元模拟.桥墩一般用弹塑性梁柱单元模拟,其它边界条件可用各种线性或非线性连接单元来进行模拟.值得注意的是对桥墩基础的处理,非液化地基(岩石)和易液化地基(软土)要区别对待,如图 1 中 1#墩和 2#墩的边界模拟情况有所不同. 2 墩柱非线性模拟 桥梁结构 “头重脚轻”的特点导致墩柱成为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关键部位.在基于位移的桥梁抗震设计中,墩柱均按延性构件进行设计3,我国抗震规范4明确指出:在 E1 地震作用下,结构在弹性范围内工作,基本不损伤;在 E2 地震作用下,延性构件(墩柱)可以发生损伤,产生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但延性构件的塑性铰区域应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尽管全墩采用弹塑性

7、纤维单元效果最佳,但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只需在预期塑性铰部位采用纤维单元模拟,而其它部位仍采用弹性单元处理,这样可大大提高计算效率且保证足够的精度,图 2 给出了规4范4规定的预期塑性铰部位. 3.2 桩土作用模拟 结构振动能量主要通过地基向周围土壤扩散,同时土与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反过来又将影响结构的动力响应.桩土相互作用要根据持力层的地质情况来模拟:岩石层上的基础:持力层的竖向刚度可取很大的值,侧向弹性刚度可参考相关规范计算;土层上的基础:要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计算基底竖向刚度和基身侧向刚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某些地区地质条件较差,桥梁选址无法避免液化土层区.处于液化土层区的桥梁基础,基础的柔性更

8、大,桩土相互作用的精确模拟会更加困难,如图 1 中 2#墩柱下的基础土层相互作用机制,由于该类情况的桩土相互作用十分复杂,本文暂不做深入研究.一般情况下的规则桥梁,可采用图 5 所示的三种模型来模拟桩土相作用,图中不同的刚度(K)值可参考相应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计算. 3.3 伸缩缝和挡块模拟 伸缩缝是一种在桥头能够开启和闭合的连接装置,平时能提供相邻梁端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 徐变等因素引起的纵向自由伸缩位移.地震作用下相邻梁端在纵向可能会发生碰撞接触而产生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实际抗震分析中,伸缩缝常用 Gap 单元模拟,其力位移关系如图 6(a)所示. 横向挡块则是防止上部结构横向位移过大

9、而设置的阻挡构件.横向挡块由弹塑性材料制作,在桥梁抗震建模时可用图 7(b)所示的理想弹塑性滞回模型模拟. 53.4 支座模拟 支座作为连接上部结构和桥墩(桥台)的重要构件,是有效传递地震力的重要部位.桥梁精确建模时要准确模拟支座的几何特性及力学性能,包括支座高度、三个平动方向线性或非线性刚度以及三个转动方向的线性或非线性的转动刚度等.在实际桥梁抗震设计中,常会用到以下三种类型的支座:板式橡胶支座;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活动盆式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 三种支座的力与位移的滞回关系如图 7 所示. 5 结构响应分析 根据算例桥址处地质条件,从 PEER 强震数据库中选取合适的地震波记录,该地震波

10、在两个正交方向的 PGA 分别为 0.32 g 和 0.33 g. 5.1 模态响应 桥梁的特征值分析采用 Ritz 向量法,即通过假定多自由度的振型形状来计算特征值.该方法可以避免计算不必要的振型且能够包含更多的高阶振型,因此,相比传统的特征向量法计算效率要高得多.为获得足够的计算精度,在本文中可使结构在横、纵两个方向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都达 95%以上.3 种模型的主要模态及其在两个方向的质量参与系数汇总如下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知,3 种模型的基本振动模态均为纵飘,对应的基本周期分别为 1.871 s,1.91 s 和 1.967 s.且随着模型复杂程度的提高,结构基本模态的质量参与

11、系数逐渐降低.3 种模型的纵向(横向)的动力响应主要取决于第 1(2)阶模态,集中质量模型仅需 5 阶模态便能使两个方向的质量参与系数达 95%以上,而简化模型和精细化模型分别需 18 和 50 阶6模态才能满足质量参与要求.这表明桥梁结构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存在着多种振动模态,过于简化的模型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模态而导致分析结果不够精确. 值得指出的是,精细化模型由于建立了桩基模型且由场地类型决定土弹簧刚度很大,导致了直到 49 和 50 阶才出现桩基参与的模态形式. 由图 8 可知,不同的建模方法在完全相同的地震动输入下的位移响应结果差异很大.并且随着结构建模复杂程度提高,墩顶最

12、大位移逐渐减小.特别是简化后的集中参数模型,在纵桥向和横桥向的位移都偏大,这是由于当模型过于简化时,实际参与地震耗能的构件也相应减少了,进而导致由墩柱承担的地震力过大.由图 9 还可以发现,对于精细化模型而言,横向位移比纵向位移要小很多,这是由于该桥墩顶设置了横向弹塑性挡块,挡块破坏时的滞回耗能对墩柱横向响应起了保护作用. 5.3 边界非线性响应 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要求对不同构件的抗震能力进行验算,美国 AASHTO3提出了合理抗震体系(RES)的概念,外国很多桥梁抗震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墩柱构件,而开始考虑对支座、挡块、限位装置等进行抗震设计,集中参数模型和传统的简化模型不能反映这类非线性

13、构件的实际地震响应,然而,精细化建模方法则能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如图 9 为从精细化模型中得到的边界非线性响应结果. 由图 9 可以看出,在大震作用下,板式橡胶支座在纵向表现出明显的滑动(图 9(a) ) ,正是由于板式支座的滑动耗能,使得精细化模型的墩顶纵向位移比两种简化模型要小得多.另外,无论是桥台处还是墩顶的7横向挡块都发挥了其良好抗震性能(图 9(c) , (d) ) ,墩顶处挡块的滞回耗能作用很好地保护了支座横桥向的弹性(9(b) ) ,同时也在横桥向保护了墩柱的变形,这也正好解释了图 8 中墩顶横桥的位移小于纵桥向位移. 6 总结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规则桥梁抗震设计中实用的 3 种

14、建模方法,并通过这些方法的对比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集中参数模型和简化模型不足以准确反映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响应,可能使得墩柱的设计过于保守.而忽略支座等构件的非线性影响将无法有效地对连接单元(保险丝单元)进行抗震设计,往往会导致结构体系上的不合理. 2)在计算机性能大大提高的前提下,精细化的桥梁抗震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桥梁在强震作用下的各类非线性响应,能更加适合于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PRIESLEY M J N, SEIBLE F, CALVI G M. 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 of bridges M. New York:John

15、Wiley & Sons Inc, 1996:157-160. 2CORMELL C A, KRAWINKLER H.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R. PEER Center News, Vol. 3, No. 2, Spring 2000:1-2. 3AASHTO. Guide specification for LRFD seismic bridge 8designS. Subcommittee for Seismic Effects on Bridges T-3.May 2007. 4JTG/TB0

16、2-01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5ALI H, ABDELGHAFFAR A. Modeling of rubber and lead passivecontrol bearings for seismic analysis J. J Struct Eng, 1995, 121(7):1134-1144. 6ALI H, ABDELGHAFFARF A. Modeling the nonlinear seismic behavior of 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passive control bearings J. Compu

17、ter & Structure,1995, 54(3): 461-492. 7LGERON F, PAULTRE P, MAZARS J. Damage mechanics modeling of nonlinear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J.J Struct Eng, 2005,131(6):946-955. 8AVIRAM A, MACKIE K R, STOJADINOVI B. Guidelines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bridge structures in california R. PEER

18、 Report.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8. 7-55. 9PRIESTLEY MJN, PARK R.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concrete bridge columns under seismic loading J. 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87, 84(8): 61-76. 10SDC.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1.5 S. Sacramento, California: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