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殊途同归的艺术追求摘要:从徐悲鸿和林风眠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主张去考察,他们的审美趋向有所不同,甚至一些艺术观点不尽相同,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的艺术追求就大相径庭。如果从他们的艺术主张的目的去考察则体现出明显的一致性:都提倡艺术与现实的结合,追求大众性的理解,并希望以西方绘画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弊端,由此,徐悲鸿与林风眠的艺术追求则是殊途同归的。 关键词:徐悲鸿;林风眠;艺术主张;审美趋向 中图分类号:J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1-015307 在 20 世纪的中国油画发展之初,就存在着“为人生、为大众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论争,而这两种艺术观点论争的
2、背后却代表着如何对待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态度问题。对于西方现代绘画,徐悲鸿与林风眠的观点是不同的,而这一点则成为美术界把他们的艺术主张对立起来的主要原因。如郑重在林风眠传后记中这样写道:“我特别注意林风眠和徐悲鸿。这两位极有光彩的人物,由于各人性格上的弱点,都给他们带来了局限性。由于性格及艺术见解的不同,他们都没有达到自己应有的高峰,更不应该说共同攀登中国美术的新高峰了。 ”而且,作者认为 1929 在美展杂志上发生的徐悲鸿与徐志摩之辩,其弦外之音是徐悲鸿与林风眠不同观点的争论,因为徐悲鸿的言论针对的2是第一届全国美展,而当时展览的筹集和作品的筛选工作主要是由林风眠、林文铮等人负责的。 “
3、这场争论还引起了许多题外的话,即人们把林风眠和徐悲鸿这一时期的创作加以比较,分析和论证他们艺术思想和绘画取材趋向的不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徐悲鸿竭尽一生倡导学习和借鉴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成果,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嗤之以鼻;林风眠则以包容的态度不但吸收西方传统绘画的成果,而且大胆吸收西方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的绘画成果,对塞尚、马蒂斯、莫迪里安尼等现代主义画家的作品情有独钟。如果我们审视徐悲鸿和林风眠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油画作品,就会清晰地看到两位的审美趋向和对西方绘画中不同流派艺术成就的汲取,也正因此才造成人们把他们的艺术主张对立起来,甚至有绝对化的倾向,以至于把他们艺术追求的共同性
4、和目的的一致性完全遮蔽,并造成在某些方面抑彼扬此或扬彼抑此的不良现象,而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争鸣。 1 考察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及其创作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他始终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写实的表现手法,力求艺术语言的大众化效果,并使作品体现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崇高的叙述性情节,以此高扬艺术的道德品格,注重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集中凸显艺术作品关怀人们精神家园和生存状态的“人本精神” 。我们从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其创作实践去考察,可以看出,他一以贯之地主张中西艺术优秀异质因素的合璧,力求创造出独具面貌的艺术作品。林风眠提倡艺术的创造品格,致力于对艺术本体语言的挖掘,注重艺术意蕴的民族性情结。
5、我们认为,尽管两位的艺术主张与创作实践都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但就艺术主张的意义3和目的来看则趋向一致,艺术追求殊途同归。 徐悲鸿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并结合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创作,虽与西方现实主义画派不尽相同,但他提倡把艺术创作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使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徐悲鸿提倡艺术关注社会现实,则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从而高扬了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从他的创作实践去考察,不难发现他一生在追求艺术的社会功效和大众化的理解。我们知道,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因此,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看,艺术创作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
6、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是社会的个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自始至终受到一定社会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从创作的目的与过程来讲,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为一定的接受者而创作的,创作过程的完成也离不开接受者能动接受这一环节。因此,艺术产品不完全是艺术创造者的产物,而是艺术创造者、欣赏者和批评者共同创造的结果。显然,从这几方面来考察,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与社会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悲鸿就是依照艺术的创造规律,把自己的艺术实践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地担负起改造社会和改造传统绘画弊端的责任。徐悲
7、鸿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目的,就是使艺术作品有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以此唤起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徐悲鸿对西方写实绘画的学习、研究和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倡导4反映出历史的必然性。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中国画陈陈相因,成为不大关心现实的个人消遣,发展陷入了困境,急需加以改造,使其成为鼓舞人心、调剂心灵、关注社会的精神武器。在这种特殊的现实境域中,惟有古典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和西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所蕴含的写实风格才能充当此任,以起到振奋人们精神、启发人们思想和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徐悲鸿和许多艺术家一样接受了“为人生、为大众而艺术”的传统,选择了
8、西方写实的绘画风格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我们知道,写实的创作方法是西方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前提,它能较为直观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与接受者沟通、交流。西方的写实性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表现体系,是西方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因而也是我国首先需要借鉴和学习的。由此看来,徐悲鸿对西方写实绘画的学习、研究和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倡导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由于对写实风格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提倡,中国油画在 20 世纪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反映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产生,它们记录了特定时期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心路历程。徐悲鸿大量的绘画作品,如油画田横五百士 篌我后和国画愚公移山 九方皋等都是以写
9、实的风格,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来完成的,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创作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使艺术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据蒋碧微和他的女儿徐静雯回忆,徐悲鸿创作田横五百士时,正值日寇入侵中国,蒋介石实行妥协不抵抗的政策,许多人媚敌求荣。徐悲鸿旨5在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赞扬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日。从这点可以清楚地看出,徐悲鸿提倡艺术创作要时刻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使艺术作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我国油画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提倡也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
10、油画艺术瑰宝,如余本的奏出人间辛酸泪 、莫扑的清算 、胡一川的开镣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罗工柳的地道战 、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 、陈逸飞、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等一批优秀作品,艺术地展现出了历史的瞬间,体现出时代的风采。 20 世纪初,徐悲鸿就敏锐地察觉出中国绘画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摆脱此困境的思路。徐悲鸿认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创作思想与表现技巧方面。在创作思想上,中国绘画需要一种创新意识来突破陈陈相因的弊端;在表现技巧上,中国绘画则需要一种写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而对西方绘画中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借鉴正好能解决此问题。西方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画派表达思想感情的普遍性
11、和现实性以及表现技巧的写实性等因素,从创作思想和表现技巧上都成为解决中国绘画发展弊病可资借鉴的有利因素。可以说,写实主义风格对弥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不发达以及脱离现实的弊病是恰到好处的,因此,徐悲鸿提倡写实的绘画风格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绘画创作中既体现深刻的艺术思想,又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中国艺术的人文品格充分地凸显出来。艺术创造总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的、具体的创造,艺术家也是具体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如果能反映一个时代大众的感情和思想,这样他才能6把握住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方向,否则,他的创作就会成为无关社会的闲情雅致、个人消遣的工具,也很难被大众所接受,更谈不上社会效果。徐悲
12、鸿的创作对艺术语言的选择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首先,在当时,他希望艺术作品能够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发民众的斗志,突出了这点才算是真正把握到当时民众的思想感情,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精神。从绘画作品的形式看,只有写实语言才能更直观地体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艺术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他说:“艺术需要现实主义的今日,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 ”其次,徐悲鸿对写实语言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那就是试图对中国画的改造。中国画发展到明清以后,陈陈相因之风甚浓,桎梏了中国画的发展;文人画家陶醉于笔墨情趣的自我表现之中,使艺术创作远离时代,
13、脱离社会现实。鉴于此,徐悲鸿认为,只有给中国画注入西方现实主义的写实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画的面貌。他在 1926 年 3 月通过无线电演说时说:“故欲振中国之艺术,必须重倡吾国美术之古典主义,如尊宋人尚繁密平等,画材不专上山水。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现实主义,如荷兰人体物之精,法国库尔贝、米勒、勒班习,德国莱柏尔等境界之雅。 ”由此可见,徐悲鸿对写实语言的选择是一种深思熟虑和审时度势的选择。因此,徐悲鸿对西方写实风格的选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提倡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是我国艺术的优良传统。 左传中有“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14、,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徐悲鸿在美术7创作中提倡“尊德性、道学问、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 ,其实就是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强调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巧的统一。他对美术创作的追求与我国传统的艺术道德规范相一致。在艺术创作中提倡对大众道德的引导与精神的关怀,将使中国文化精神中人本精神、道德意识和理想主义得到全面彰显。其实,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优秀艺术家,不但要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完美的形式,而且还要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德拉克罗瓦说:“赋予伟大的诗人或伟大的画家的真正特质的东西,换言之,赋予所有伟大艺术家的特质的东西,唯一的是,不仅仅是那为了表现思想所考虑的形式,而是以充沛的精力,去努力实现思想,把思想
15、变成人格化了的精神力量” 。由此可见,徐悲鸿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人们的精神家园与生存状态,使艺术创作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都构成了徐悲鸿艺术主张的主要内容。徐悲鸿说:“艺术有三大原则,即真善美是也。真者精诚之至也,此不必多提。现所欲言者,则艺术两大源流,惟善与美 ,此二者又包括造物与人生 ,造物于大自然之间,则美也。体会人生则善也 。 ”巧他认为艺术要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大众的思想感情,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因此,他提倡西方的写实风格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必然的。 2 林风眠则以宏阔的视野,不仅借鉴西方印象派之后各种现代
16、流派的形式、观念,而且把它同我国传统绘画及民间艺术相结合,试图探索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形式。实际上,他主张要打破存在于当时美术创作中的守旧、模仿的弊端,试图激发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意识,揭示艺术创8作的内在规律,其最终目的也在于改造中国传统绘画。 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西方绘画发展到印象主义以后,明显加强了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和对绘画自身语言的挖掘,力图艺术的创新。林风眠从中得到启示,认为这也是改造中国绘画种种弊端的途径。中外艺术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艺术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首先应该成为主体行为的自觉活动,是创作主体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巧妙把握,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
17、化国度来说,艺术创新更显重要,这就要求艺术家对民族的和外来的艺术成因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吸收什么、扬弃什么。我们知道,各民族艺术之间除了差异性,还有统一性。任何一种民族的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虽然艺术的民族性与各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习俗等密切联系,具有民族的特殊性,但同时,与艺术有关的生活习俗、审美趣味等要素也有普遍性,它可以跨越民族、地域而成为人类艺术中所共有的普遍性,即各民族艺术的共同性。林风眠就是从人类艺术的普遍特征出发,认为艺术创作首先应该提倡创造性因素,力求艺术形式语言的更新;其次,民族艺术语言应该体现出独特
18、的精神风貌。林风眠在艺术创作中提倡中西艺术的调和,希望在中西传统绘画的继承中生发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艺术形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中西艺术优秀因素的合璧,是艺术创造的结晶。林风眠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油画创作,如痛苦构图等,明显地借鉴了西方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主义的因素。他后来创作的彩墨作品则融合了中西艺术的形式因素,9把西方绘画中的色彩与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和装饰性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画面图式语言。他认为,中西艺术“固相异而各有所长短,东西艺术之所以应沟通而调和” 。 “我们只有鼓起勇气负起责任,培植我们的新桑,养育我们的新蚕,使将来抽出来的新丝,织成时代上更灿
19、烂、更有光泽的新篇幅,这是我们应有的希望!” “中国现代艺术,因构成方法不发达,由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而其形式上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需要,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 ”林风眠在艺术创作中坚决反对陈陈相因的模仿行为。他说:“在现在西洋艺术直冲进来的环境中,希求中国的新画家,应该尽量地吸收他们所贡献给我们的新方法;传统、摹仿和抄袭的观念不特在绘画上给予致命的伤痕,即中国艺术衰败至此,亦是为这个观念束缚的缘故。 ”林风眠这样不遗余力地提倡吸收西方的现代绘画成就,其目的也是希望中国传统绘画能够挣脱陈旧形式的藩篱,展现新的面貌,从这点来看,其目的也是试图改造中国传统绘画,使中国传统绘画走出陈陈相
20、因的守旧状态。 林风眠以艺术的审美属性和表现感情的普遍性来看待中西艺术的调和。正如吴冠中所说:“林风眠中西结合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审美观” ,是从中西绘画的共同规律出发的。我们从他的创作中明显地感觉到一股浓烈的、扑面而来的深邃的意境和东方情调。他所追求的是艺术的世界性语言,提倡以炽热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他说:“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人类如果没有感情,自也用不到什么艺术;换言之,艺术如果对于感情不发生任何力量,此种艺术已不成为艺术” 。这表明林风眠是站在对中西艺术的共性与普遍性的立场上来探求艺术创作规律的。林风眠对西方绘画成10果的摄取与徐悲鸿有所不同,他在研究本民族绘画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印象
21、派之后的现代主义绘画因素,如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现代流派。林风眠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借鉴是基于以下考虑的:他认为,中西绘画有诸多相同的地方,尤其是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绘画都用线条、色彩等形式来表达感情。他在学习西方现代绘画时深深地感受到西方现代绘画的东方化倾向,因此,他在 1936 年我的兴趣一文中说:“绘画在诸般艺术中的地位,不过是用色彩同线条表现而纯粹用视觉感到的艺术而已,普通所谓中国画同西洋画者,在如是想法之下还不是全没有区别的东西吗?从此,我不再人云亦云地区别中国画同西洋画 ,我就称绘画艺术是绘画艺术;同时,我也竭力在一般人以为是截然两种绘画之间,交互地使用彼此对手的方法”
22、。他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充分地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作品,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就达到了目的。他说:“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我们应该认定,艺术一方面调和生活上的冲突,他方面,传达人类的情绪,使人与人间互相了解。 ”林风眠也觉察到西方印象派以后现代派表达感情的淋漓和直接,因此也对西方现代绘画十分青睐。他认为,油画是外来画种,要在中国得到发展,首先应该是中西绘画交融、合璧下的新形式,是艺术创新的结果;其次,这种新形式要具有绘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体现出中西艺术的种种优秀因素;再次,这种新形式应该是独具特色的,具有世界性的。客观地讲,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和实践在当时超越了大众对艺术的接受力,显得不合时宜,甚至造成当时社会的误解。但现在看来,他的主张具有一定前瞻性,并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