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2KB ,
资源ID:173763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76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网络谣言的发生逻辑和治理策略探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网络谣言的发生逻辑和治理策略探析.doc

1、1网络谣言的发生逻辑和治理策略探析摘要:社会变迁、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可以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一种分析框架。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每个层面所包含的若干因素的组合也可能触发网络谣言。治理网络谣言要坚持网络立法与处理社会矛盾并重、行政监管与推进信息公开并重、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重、网民理性与技术保障并重。 关键词:网络谣言;发生逻辑;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1-0076-04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 2013 年 8 月以来,随着公安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

2、犯罪专项行动的开展,若干网络名人相继落网,网络谣言的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谣言是最古老的传播媒介,也是网络社会中异化的传播现象。Knapp 认为,谣言是一个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传播1。奥尔波特等提出,故事主题的重要性和事实的模糊性是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2。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3。可见,谣言的界定一般包含语境、内容和功能。我们认为,谣言是在模糊或不确定的情境中产生并正在流传但未经证实的话语,网络2谣言则是在互联网空间生成、发布并传播的谣言。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与公民权益,亵渎网民

3、的热情和正义感。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谣言有其独特的发生逻辑。本文提出了我国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分析框架和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 二、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分析框架 (一)社会变迁中的网络谣言:社会转型、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崛起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变迁带来的一系列结构性调整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深层背景。社会转型、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崛起是对网络谣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变迁因素。 剧烈的社会转型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往往是谣言容易产生的年代。在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社会运行机制的转

4、轨、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都在加速进行,并由此产生带有转型时期特点的新问题。社会转型同时是一个迈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现代化需要社会所有主要领域产生持续变迁这一事实,意味着它必须因接踵而至的社会问题、各群体间的分裂和冲突以及抗拒、抵制变迁的运动,而包含诸种解体和脱节的过程4。正如亨廷顿所认为的,现代性产生稳定,现代化却引起不稳定5。 风险社会中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的副作用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某些不作为也为谣言产生提供了生成环境。我国正进入风险社会理3论家贝克、吉登斯等所称的风险社会。贝克将风险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

5、全感的方式6。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复杂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意味着系统风险的增加,而社会转型无疑为社会风险增添了新的因素。网络社会崛起伴随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等现象成为网络谣言产生的温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 2013 年 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91 亿,手机网民规模为 4.64 亿,微博网民规模为 3.31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4.1%。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相互嵌入的,网络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促进现实社会形成新的特点。作为注意力经济的网络经济,它催生的网络营销行为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强等特征,并通过制造话题、策划网络

6、事件诋毁竞争对手或制造有影响力的话题催生“网络水军” 、 “网络推手”7。 (二)国家治理体制变革中的网络谣言:政治参与、信息透明与政府公信力 变革之中的国家治理体制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结构。在斯特拉森等人看来,谣言是与政治威胁、社会骚乱和权力变迁相联系的8。对网络谣言产生影响的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因素主要是政治参与、信息透明与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谣言与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有很大关系。在特定情况下,谣言本身就是一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表达形式。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多元化与现有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的矛盾致使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而网络参与扮4演了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的补充性角色。互联网激活的政治参与动力显现出网

7、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吸引大量利益诉求无序涌入网络空间。网络谣言表面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实质上是非制度化参与,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和替代现实中制度化参与渠道的不足9。 谣言一般是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通过“删、堵、捂、拖”来遏制网络声音,结果造成更多更大的网络谣言。在我国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条件下,只有信息公开范围进一步明确和扩大,才能遏制网络谣言的扩大。 谣言的产生和扩散经常显示出民众对官方渠道消息甚至是对政府本身的不信任。在社会转型期,各种非理性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部分

8、媒体和专家学者也在与地方政府的“共谋”中失去公信力。在此种情形下,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匿名和缺乏过滤机制等特性为谣言的产生和扩散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文化心理变化中的网络谣言:情感动员、信息传播与社会抗争 谣言是对社会失衡或社会不安状况的一种反应。对网络谣言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情感动员、信息传播与社会抗争。 谣言不是在鼓动人的理智,而是在鼓动人的情感。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的场域。中国网络文化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网络空间充满了激情的表达10。网民的情感决5定了他们对焦点事件的解读方式,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社会转型和现

9、代化导致的社会分化带来了普遍的相对剥夺感和挫折感,导致刺激性网络信息犹如导火索一般,不管事实如何都能迅速引爆网络舆情。这些情感动员导致网络参与者认知发生偏差、激发负面情绪、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以及群体性思维,成为网络谣言倍增器和加速器。 作为传播平台的网络空间强化、改变了大众传播规律,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通道。网络平台削弱了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特别是一些商业网站对信息真伪不经考证就进行发布。网络舆论对议程设置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民可以通过互动将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大众参与议程设置分化并分享传统媒体话语权也使话语权碎片化、泡沫化。意见领袖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中心节点。意见领袖凭借其

10、知名度、网络位置和传播技巧,通过信息转发、分享、评论、引导等形式在极短时间内制造强大网络舆论风暴。这在网络论坛红人和微博平台的“大 V”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没有弄清事实真相或谋求私利的意见领袖往往沦为网络“大谣” 。 谣言也是一种底层社会抗争的表现形式。信息是硬权力和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这意味着,互联网是争夺、维护和强化权力的一个重要场域。国家权力在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长期的压力型体制和刚性维稳使各种负面问题长期积累,导致地方政府一些作为遭到持续的社会抗争。网络谣言成为弱者反抗的权力。 “谣言将弱者作为武器,造势、解释、用势,为草根

11、赢得舆论的同情,同时,通过行动动员、野闻直播和在线参6与等方式,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催化、阐释且重构了群体性事件。 ”12 综上所述,社会变迁、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可以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谣言发生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但是,这一分析框架并未涵盖所有可能触发网络谣言的机制,仅是包含了重要层面和重要因素。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每个层面所包含的若干因素的组合也可能触发网络谣言。 三、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 (一)网络立法与处理社会矛盾并重 第一,要加强立法治理谣言。通过立法,明确界定网络谣言的标准和主体,明晰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完善互联网管理相关法

12、律法规。在这方面,美国、英国、韩国等加大了立法惩防网络谣言力度并取得显著效果,为我国提供了借鉴。2012 年 12 月 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二,要明确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2013 年 9 月 9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标准,厘清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为依法打击网络谣言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三,要为网络行为立规矩、划底线。2013 年 8

13、月 15 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7坚守“七条底线” 。这标志着我国网络管理方式实现由“堵”到“疏”的转变,为遏制网络谣言开辟了新路径。 第四,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网络谣言传播于网络空间但根源于现实社会,涉权、涉腐、涉公等领域是网络谣言的高发地带。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最大限度消除网络谣言产生的现实土壤。 (二)行政监管与信息公开并重 第一,要把涉及网络社会管理的通信管理、新闻出版、公安等多个部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网络谣言管理机制。第二,要

14、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发挥主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的权威引导作用;基于公共利益和民生热点进行话题设计,有效为网络舆论设置议程;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积极总结推广网络谣言事件处置的成功经验。 第三,要推进信息公开。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效运转起来,使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扩大信息公开范围,将党务信息、司法信息纳入信息公开范围,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网络谣言的制造空间。提高信息公开质量,确保信息公开

15、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8增强信息的公信力,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创新官员政绩评估制度,将信息公开状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提高信息公开工作监督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探寻政府治理与网民政治参与良性互动的路径。 (三)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重 第一,要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互联网经营者要树立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公约,配合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制作和传播合法、真实、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对论坛、微博等互动栏目的管理,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甄别和处理,对明显的网络

16、谣言及时主动删除;加强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履行政府有关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的提醒责任。 第二,要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2004 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1232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等公众举报受理机构。这为保障公众举报网上违法信息和行为权利、发挥公众监督网络谣言作用提供了便利。 (四)网民理性与技术保障并重 第一,要提高网民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要对网民进行网络法律观念和素质普及教育,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指导网民以良好的心态、理性的思维、合法的方式从事网络活动,增强信息素养,抵制网络谣言。同时,要提高网民的

17、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方法认识新鲜事物和突发事件,不信网络谣言。 9第二,要为治理谣言提供技术保障。要大力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开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技术、谣言识别追踪技术等。要完善网络谣言预防、应对和消解机制,对网络谣言的内容正本清源,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予以公布和处置。网络实名制是净化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安全、保护域名持有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要根据网络社会发展实际逐步推行。 参考文献: 1 Knapp R.A Psychology of Rumor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44, (1):22-37. 2 美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译.

18、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 3 法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4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张旅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3. 5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1. 6 德贝克.风险社会M.何闻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 7 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 (2):52-56. 8 美斯特拉森,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10体?历史M.梁永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9. 9 郭小安.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理论整合与中国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 (3):120-124. 10 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G/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0. 11 美基欧含,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3. 12 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12. 责任编辑:林华山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