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09.50KB ,
资源ID:173766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76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网络信息异化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网络信息异化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doc

1、1网络信息异化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异化的原因,阐述了信息异化的现状及控制这种现象的对策,力图解决人们利用网络信息时遇到的疑惑,对传播的信息做到谨慎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关键词:信息异化;原因;控制对策 信息,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资源之一,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推动力,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随着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迅猛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以前预想不到的便利,例如: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视频会议等,网络还能向大众提供音乐、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娱乐元素,网络的便利实在是举不胜举。但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

2、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就是信息异化,如信息焦虑、信息犯罪、信息饥饿、信息安全等等。因此,部分学者开始把信息异化问题列为重点剖析对象,笔者认为,了解信息异化、有效的控制信息异化这既是社会中每个个体和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将对促进信息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异化的本质及危害阐释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产生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财富的增加,也给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通过分析异化及信息异化的内涵,梳理其具体表现,有助于认清信息异化的2本质。 (一)信息异化的内涵 “异化”起源于拉丁语 Alienation,译为转让、疏远、脱离、分离等1。异化一词在不同领

3、域有着不同的含义,异化一词在哲学领域的一般含义,即事件的主体发展到某一特定的阶段,就会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2。 随着社会的发展,异化这个概念逐渐渗透到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信息异化这个术语。那么什么是信息异化呢?孙瑞英教授做了提炼,她认为信息在生产、传播及利用等实践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干扰丧失了其原有的内涵,反客为主,成为统治、支配和控制人的外在的异己力量3。信息异化的核心内容:信息本来应该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然而信息却反客为主,变成主导和控制人的异己力量,人的主体地位丧失,信息与人的主体和客体地位互相颠倒。 (二)信息异化的本质 异化的本质就是指人类自身创造的对象不但不受人

4、类的控制,反而发展成统治和控制人类的力量。信息异化的本质就是人的价值观的丧失和人与信息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倒置。在构成特定舆论场的诸因素衬托下出现的信息传播过程,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态化过程4,这种非常态使信息异化问题产生了。在这个新兴的信息时代里,一些人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了预期,在主宰信息的过程中,最终被主宰的反而是一些人自己,许多人“惟信息至上” ,最终导致了人类自身的异化。暴力已经不是奴役他人的手段,信息实现了对人非暴力的奴役35。 (三)信息异化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信息异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众多领域中的,有很多的表象形式及危害体现,笔者主要从以下 5 方面做简单明了的分析。

5、 1.信息霸权。1993 年,美国率先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企图把 Internet 信息高速公路铺到各国的门口,表面上看是想实现全球信息共享,然而其真正的意图是捷足先登,在第一时间抢占 21 世纪经济竞争的最高点。这种企图是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对信息网络的控制,于是就导致了信息富裕国和信息贫穷国的分野,这种分野使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越来越富裕,而落后国家越来越贫穷6,这就是信息霸权。信息的霸权化给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的威胁,发达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对信息网络的控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占领了网络传媒的话语权,其政治总动员的力量可以顷刻之间遍布全世界,这种话语权的影响力可能会对发展

6、中国家与贫穷落后的国家产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不良影响。至此,各国应引起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防范信息霸权的危害。 2.信息综合症。信息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信息焦虑和信息饥饿等,张立彬和郭志远从社会学角度切入7,分析信息异化的负面影响,文中指出信息异化问题是导致社会系统紊乱、制约社会生产发展、损害公民自身利益的主要原因之一,简而言之就是信息异化导致主体回避甚至抵制信息的病态现象8。据 2012 年 1 月 16 日,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英文简称 CNNIC)发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该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到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突破了 5 亿。

7、而信息,作为信息时代的基本资源之一,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骤然增大,甚至好比是商场中脱销的商品一样抢手,信息的爆炸和泛滥现象也随即产生,这种现象同时也伴随着信息渴求加剧及信息饥饿。信息饥饿的性质就决定了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等方面9。信息综合症严重扭曲人的幸福观。信息数量的极大增加,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信息饥渴与信息消化不良同时并存,人们错误的认为拥有信息的多寡是衡量是否幸福的标准,拥有充足的信息成了现代人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标志,人际关系在彼此的信息占有竞争中趋于恶化,人们总感觉有找不完的信息,查不完的资料,总担心、害怕信息渠道闭塞,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8、从而陷入了严重对信息的忧虑和恐慌中,于是,这样的生活态度使人们精神上处于一种必须处处提防的紧张状态,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3.信息犯罪。网络就像经济学中那只无形的手,悄然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生活。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信息被非法获取或不合理利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犯罪问题也屡见不鲜,信息犯罪的表现越来越严重,小到盗用聊天工具的帐号密码进行诈骗、侵入网络银行、支付宝等盗取余额,大到金融系统、财务系统的犯罪以及黑客、木马等。信息犯罪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国家机密的泄漏、知识产权的侵权和私人信息权利受到侵害也愈发严重,信息犯

9、罪的性质也升级到法律领域的范畴,情节严重的,可能要负刑事责任,这种种犯罪行为已经5成为当今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4.信息安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不安全的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控制和限制金融的快速流通,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仅需几秒钟,上亿的资产就可以从一个地方迅速的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了国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信息渗透和信息战除了涉及到个体或集体的信息安全以外,还涉及到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等问题,最终诱发信息市场趋于无序、计算机病毒泛滥、信息知识产权冲突、信息产业垄断与无序竞争及信息活动利益分配不均衡等信息安全危机及国家信息主权

10、丧失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致使社会系统紊乱,制约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直接导致社会发展的延缓10。 5.信息伦理。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使得具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不同伦理道德的人,都可以为不同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使得复制与模仿变得非常的容易,有些信息的生产者缺乏职业道德,利欲熏心,故意大量生产与散布虚假信息(如假新闻、假作品、假商标、假广告等) 、淫秽信息(如色情、暴力、迷信信息)等,造成信息污染大泛滥。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信息异化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信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引起的。信息病态、信息污染以及信息犯罪等信息异化问题,都是信息生

11、态系统的先锋期信息人的道德修养不高引起的11,当信息的生态系统发展到基本成熟时,信息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与把握程度将会逐渐提高,能够按照道德自律的要求付诸行动,信息异化问题将会得到缓解12。 6三、信息异化的原因 信息异化对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搞清导致信息异化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信息异化带来危害。(一)信息自身的原因 1.信息的品质问题。信息污染主要就是由于信息的品质而导致的信息异化问题。信息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息垃圾,信息垃圾主要包括无用网络信息、虚假网络信息、过时信息、错位信息、冗余信息、和污秽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介于信息垃圾对数据库的干扰,许多花

12、费巨大资金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也就只有 10%算是真正有效用的。这显然构成了不利于人们查找有效信息的信息环境,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信息需要,妨碍了人们健康的生活,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信息质量的恶劣和肮脏,使人们精神上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缺少信任感和必须处处防备的紧张状态,以至出现了信息焦虑和信息恐惧等的信息异化现象。 2.信息的数量问题。信息的数量问题包括信息过剩与信息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信息不足,会使人不充实,没有安全感,生活也变得平淡无味,过量的信息或“数字化泡沫”又会使人们因为找不到有效用的信息而出现忧虑和烦躁。根据英国学者马丁的估计,人类的知识在 19世纪大约每隔 50 年增加一倍,到了 20

13、 世纪初期,每隔 30 年增加一倍,50 年代每 10 年就增加一倍,70 年代每 5 年就增加一倍,而 80 年代每 3年就增加一倍。美国学者 H?H?弗莱德里克曾经预测,到 2025 年人类信息总量每个月就将增长一倍13。随着信息量激增,无效信息也在增长,7无效的信息阻碍了人们对有效信息的利用,造成了信息的重复开发和传播,使社会资源发生了极大的浪费。我们一直以为信息丰富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直到后来,被冗余的信息困扰之后,我们才明白,它可能会干扰我们本该宁静安逸的精神生活。 (二)信息人的原因 1.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作为一种内心的尺度,它既凌驾于整个人性

14、之上,又支配着人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等等。在网络信息社会里,信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之所以越来越脆弱,是源自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缺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支撑,以至于人们无法抵制万花筒式的网络信息海洋的诱惑,网络伦理道德的滑坡便有了良好的生长繁殖的环境,正因为网络伦理道德不健全,从而影响了整个网络社会的习气。社会上的一些非法组织和团体,出于某些不良动机,蓄意制造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因此,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生存的人们,绝不能失去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2.错误的开发与不恰当的使用。错误的开发是指信息生产者为了稳固和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巧立名目地扩充着自己的信息权力影响范围,企图用扩大垄断的方式妨碍其他人

15、对信息的自主开发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形势下,信息的生产者出于某种别有用心的目的,故意制造大量无用的、重复的、非法的和有害的垃圾信息;不恰当的使用是指:不同的用户,对信息的认识和文化素质都是不一样的,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用户的需求不同、能力和观念的不同,很容易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行为,很容易丧失控制信息的能力,滋生信息8崇拜、信息恐惧、信息霸权、信息犯罪等信息异化现象。 (三)信息环境的原因 1.管理制度的缺陷。制度包括与信息人的个体生存活动和群体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首先,信息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没有强制性地建立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长效机制。信息人以信息

16、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形成信息人的短期行为。没有实施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信息人、信息经济、信息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其次,信息法制约束力不够,信息资源是准公共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调控,因此信息人的行为还没有用知识产权等信息法制程序固定下来,没有形成信息生态系统的正常秩序和氛围。第三,目前信息产权主体模糊、信息产权虚化,信息资源有偿使用与转让的交易制度不健全,信息资源的滥用和过度使用现象严重14(P.113-119) 。 2.信息技术依赖。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特征是

17、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但是,信息技术也有“弊”的一面,由于现代技术的功能日益强大和复杂化,其有益于人类的正面影响空前增长,其负面影响也随之变得无孔不入,它扰乱了自然界的合理秩序,导致人对信息技术的高度依赖,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例如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日俱增,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先进电子设备应有尽有,然而,高科技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患上了诸如“手机焦虑症”等疾病,离开这些电子设备,就有好像与世隔绝的感9觉,进而焦躁不安,一段时间不摸鼠标就浑身不舒服,网络“搜索症”开始肆虐,出现轻微的强迫症。一场“剽窃风”悄然刮起,写论文不到网上搜索资料就无从下笔,让人变得懒惰,很多人已经到了非要敲键盘才能写字的地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