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问题的探讨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支持“三农”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并逐步形成了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农;财政支农政策;支农资金;支农机制 1. 当前我国财政支持“三农”的现状 目前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资、补助、补贴等支出方面,中央财政现有直接支持“三农”资金 15 大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资金) 、
2、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税灾歉减免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村中小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济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这一口径是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支出最大的口径,基本涵盖了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各个方面。自 1999-2003 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绝对数增加较多,但是相对数即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 年以来这种状况才有所转变(见下表) ;第二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等。我国财政对农业2农村一直
3、实行轻税和税收优惠政策,自全国人大颁布农业税征收管理条例以来,农业税一直实行增产不增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前的1999 年,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只有 2.5%,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后,农民的整体负担大幅度下降,仅 2005 年减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约 220 亿元,8 亿农民受益。2006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了 2600 多年的农业税被全部取消,与税费改革前的 1999 年相比,农村每年平均减负总额超过一千亿元,人均减负 120 元。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和出口退税上,对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实行进项抵扣政策,对农产品及加工品出口实行优先退税政策。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
4、的额外负担。2. 当前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农”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稳定增长机制没有形成。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年度间不均衡,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只占不到财政总支出的 10%)徘徊(相对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尽管为了保证财政支农投入不断增加,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开辟
5、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 15%;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等,但实际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城乡财3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 2.2 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集中体现在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多目标性。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农业发展既要考虑到实现食物供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一段时间内或每年的农业发展政策
6、必须同时确定多个目标,具体到每个农口职能部门,当年的工作目标也是发散的,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针对每项政策目标设立、分配;第二,体制转轨的不完全性。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都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有关支农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别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情况普遍存在。 2.3 高效、规范的支农机制没有形成。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有了长足
7、的进步,也在管理中引入了诸如公式法、因素法和专家评审制度,但由于资金分属各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管理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不同,加上运行环节多,过程长,管理成本高,规范的管理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形成,导致资金到位率低。挤占挪用现象普遍,违规违纪现象在各部门、各领域都有发生,除此之外,农口国有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4臃肿,国家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使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规范。 3.完善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几点思考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范围大、人口多,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8、,促进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和有效供给;第二个层次,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第三个层次,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现有财力和财政支出存量结构刚性较强的状况下,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需要按照“明确目标、统筹兼顾、整合资金,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的思路稳步推进。 3.1 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应遵循“三个原则”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转变的同时,粮食生产出现不稳定,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并存,国内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竞争同在;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城
9、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城乡分割的格局正在打破,但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仍然存在制度、政策上的障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税费改革、流通体制和金融体制等改革不断推进,但新旧体制依然交替,复归在创新的同时随时可能出现,农村各项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要求财政支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统筹发展原则。在财政支出安排上,统筹考虑城乡的财政资源合理配置;在支持“三农”发展上,统5筹考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实施各项政策上,要统筹考虑政策的着力点和政策力度,把突出支持重点与促进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市场化原则。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中,政府的支持保护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农
10、民增收,还是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最主要的要注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作用,通过政府的支持保护和市场机制的调节、检验,逐步提高农业农民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财政支持的重点要放在为市场机制运行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运用财政贴息、补助、投资、税收等手段,调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农业;第三,公共财政原则。就是由市场调节或微观主体能办的事务,财政要逐步退出(如改制相关地方国有企业为股份或私营企业) ,要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确定每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政府应该办的事。 3.2 合理确定资金分类,整合支农资金。 3.2.1 合理确定资金分类。根据财政支农目标
11、和重点,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分设为五大类:(1)改善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资金。目前可以归并为此类的资金有:农林水等领域的基本建设投资、支持农业生产类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科研推广资金、良种补贴资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等;(2)抗灾救灾类资金。主要用于农业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治和农村灾歉救助的资金。目前可以归并此类资金的有,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防治资金、动植物疫情防6治资金、农业税灾
12、歉减免补助资金、农村救济费等;(3)生态环境建设类资金。用于农村水土林草等生态资源的建设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资金。包括农村水土保持补助费、退耕还林资金、天然林保护资金、防沙治沙资金等;(4)结构调整类资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目前可以归并此类的资金有:农业产业化资金、农民培训资金;(5)管理服务类资金。主要用于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组织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包括农林水气等部门的行政事业费;(6)农村发展类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资金,目前可以归并此类的资金有: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教育、医疗卫生
13、和文化方面的支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 3.2.2 整合支农资金。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政府支持保护“三农”的能力和效率。整合的重点是现有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 近期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实现农业资金整合。在机构和职能不能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通过打造“项目”和“产业”平台来整合资金来有效的资金配置途径。首先,部门或地区党政领导对资金整合要重视,要认真贯彻中央政策的统一要求,加强对资金整合的组织和领导,要把各部门的思想和资金使用统一到最终解决“三农”的目标
14、上;其次,打造“项目”平台和“产业”平台,构建整合载体,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有机捆绑、相互衔接、匹7配投入、各司其职,实现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和利益均沾,着重寻找资金整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构建资金整合的载体。比如,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再次,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管理规定时,既要保证政策措施的原则性、明确性和规范性,又要适当留有余地,以便于地方的灵活运用和自主决策,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长远通过调整
15、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按照“减少交叉、强化协调、适应市场、增加服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尽量减少职能的交叉,建立能够对农业进行灵活、有效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综合职能部门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不再具体分配农业财政资金、审批涉农项目,主要负责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农业农村投入计划布局的研究,将预算的具体执行、项目的具体审批、项目的组织实施等职能划归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有效地解决农业农村运行机制各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构建相对集中、便于协调、高效灵活的机制配置政府支农资源。 3 调整支农方式,创新支农机制。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情况下,资金供求矛盾将
16、长期存在,国家财政不仅承担着支持保护“三农”的责任,而且要创造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通过切合实际的支农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三农” 。第一,落实政策要求,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法定要求和政策8要求,保证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幅度,重点放在收入增量的调整上,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特别是省、市两级财政,从制度上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第二,支持建立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一是对粮食直接补贴的规模宜维持目前年平均 20%的水平不变,对原来财政部门准备实行直接补贴的资金调整用于粮食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二是对粮
17、食良种补贴要适当增加资金规模,但要收缩品种和区域范围;三是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的主产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对上述政策的实施要有规模经营的导向;第三,把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民自主创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减少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除了继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特别是中央财政和省市财政要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力度,财政扶贫资金要提高用于贫困地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比重;二是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目前农村消费层次还比较低,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的着眼点应放在农村消费市场上,通
18、过把目前支持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资金适当加以整合,以投资、贴息的方式支持农民就地或进城(镇)创业;第四,以教育和卫生为突破口,支持农村社会发展。在调整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债使用方向,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支持农村教育和农村卫生。一是真正落实“新增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政策,不仅要通过检查促落实,而且需要研究采取措施保证落实;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的支持力度,9既要考虑“硬件”的建设(如教学设施和卫生设备的建造和购置) ,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建设(如教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第五,充分利用贴息、税收等手段和投资参股方式,支持生产经营者通过市
19、场机制进行融资。对目前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金进行适当整合,减少直接补助的比重,逐步改为贴息的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融资扩张;第六,加强统一立法,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主要是财政支农政策、制度、管理方式要逐步统一,改变目前各部门各自为阵的做法,通过统一立法,确保用途相同的各种渠道资金能够集中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和重点上。 参考文献 1刘溶沧 2006 年 3 月 25 日 经济日报第二版 22004 年中国统计年鉴 3赵志耘 2005 年 7 月 5 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42004 年农业税征收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有关规定 6金人庆 2006 年 7 月 20 号 经济日报整合促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7何志伟 2006 年第 9 期 北方经济 财政支农配套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