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介摘要: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思想活跃,懂得把握时机,勇于改变现状的领袖及栋梁人才,以及能适应不同环境的世界公民”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文化适应力” ,培育企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培育创新精神等;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有课程教学,实施“博学计划” ,实施海外交流计划,创建大学城和住宿型学院,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及创建网上虚拟校园等。这对于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能够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评介
2、中图分类号:G40-412 文献标识码:A 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国大” )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也是亚洲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建校 100 多年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始终秉承科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优秀杰出的人才。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途径、方法,对加强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与目标 1996 年,美国资深新闻人内森加德尔斯1在华盛顿邮报上发2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可向新加坡学习什么”的文章。他指出:“这个高科技城市国家由中产阶级组成,它容忍多元文化,秩序井
3、然,却属于后自由主义时期。它为进入 21 世纪所作准备之充分,是举世无双的。 ”为了迎接 21 世纪,有远见的新加坡政府特意成立了“21 世纪委员会” ,集思广益探讨和研究新加坡在 21 世纪的远景架构,提呈了报告书至国会,并最终获得通过。该报告书指出,21 世纪新加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人各展所长,互相敬重,以照顾社会为己任。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离不开对社会成员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因为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除了在政治、经济上要体现“以人为本”外,在文化教育上也要彰显人文精神。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在文化教育上只一味强调科技素质
4、教育,而没有或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何以谈“以人为本”?这样的社会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仅仅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师”或“职业人” ,他们没有远大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注重个人眼前利益,对社会其他成员冷漠和麻木,这些“技师”或“职业人”组成的社会只可能是一个物化的崇尚物质主义的“以物为中心”的社会,这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理想是南辕北辙的。因此,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目标的指引下,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实施全方位教育,让学生兼备“硬知识”和“软技能” (“软技能”主要指 1998 年新加坡教育部发表的理想的教育成果中提出的八大核心技能及价值观,即人格发展、自我管理技巧、社交与合作技巧
5、、读写及计算技巧、沟通技巧、资讯技能、知3识应用技巧以及思考技巧与创意等) ,做个有自信、积极学习和肯于贡献的好公民。 在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既要培养“硬知识”又要培养“软技能”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建设一所立足亚洲影响未来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和一所能改变人们思维和行动的学府为目标,将通过教育、研究及服务,改变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作为新时期的办学使命,把“培养思维灵活且才能全面的优秀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新目标,并且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思想活跃,懂得把握时机,勇于改变现状的领袖及栋梁人才,以及能适应不同环境的世界公民。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为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6、,国大确立了全面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培养文化适应力,培育企业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培育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 (一)培养文化适应力 “文化适应力”的观念最早由新加坡前教育部长尚达曼先生提出。他说:“这个文化适应性能力,不是仅仅从食物、服装、音乐、舞蹈等浮面的表征与认识其他文化的能力,而是从根本去了解其他文化人的思维,他们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背景,从而建立起日后对这个文化做出适应的能力,从而能更有技巧地与其他文化的人接触、相处与合作。 ”231 “文化适应力”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和全球性战略思维,具备与不同文化和
7、不同4背景的人群沟通、合作以及和谐相处的能力。对于新加坡这个有着多元宗教、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信仰,国际化程度又非常之高的国家而言,大学生是否具备“文化适应力” ,直接关系到新加坡社会的稳定以及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是否继续占有优势。正如尚达曼所言:“新加坡只有在人人都具备了放眼世界的胸怀,才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全球化大都会,才能善用机会,让新加坡在亚洲占有优势。 ”232 国大把培养学生“文化适应力”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未来领袖应具备对不同观点、社会背景及文化的敏感度,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跨文化”和“跨国籍”的意识和理念,才能在国际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胜出。这也是国大为什么每年要
8、耗费巨资用于学生出国学习的重要原因。 (二)培育企业精神 国大以培养未来社会优秀领袖和领导人才为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经过跨文化训练,拥有必要的管理技能和素质的杰出的担任全球商务的掌舵人。作为一位企业的经理人,需要了解全球企业管理的运作方式,需要拥有不同于凡人的前瞻观点和洞察力。 要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精神。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仅仅依靠开办企业家课程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企业家”的诞生,与个人的毅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了包括毅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9、在内的企业精神,才可以5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国大非常注重学生管理才能和企业精神的培养。 (三)发展学生个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提出办学目标是大学里的每一成员都能享有充分多元的机会,得以提升知识,发挥个人潜能并发展自身的特长。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我潜能,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模式,是国大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正如国大前校长施春风教授所言:“国大是把每名学生都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指导,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并积极发挥他们的潜力,去到一个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最高境界。 ”3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国大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0、,积极鼓励学生毕业后回馈母校,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除了培养才智双全的学生,一所大学也必须培养对母校和国家有归属感的学生。国大倡导“溯河洄游的鲑鱼精神” ,希望学生像大西洋的鲑鱼那样,在经历了惊涛骇浪的磨练后,能够溯河洄游,逆流回家来回馈自己的母校和国家。 (五)培育创新精神 对于新加坡而言,作为社会高级人才的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直接决定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否继续保持经济发展优势,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于 21 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具有不囿于成规的创新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开拓,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思维灵活的人
11、才,才有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世界脱颖而出。 因此,国大致6力于培养一个活力迸发,敢于创先的知识社群,形塑无壁垒的求知文化,激发创造革新的精神。 三、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多渠道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实施“博学计划” ,实施海外交流计划,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及创建网上虚拟校园等。 (一)课程教学 1.副修课程。 为打造“博而又专”的通才,新加坡国立大学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对人文科学感兴趣的理工科学生,或对其他文科专业感兴趣的文科学生,只要想修读第二学位的,学校都积极地为他们提供副修课程。国大目前文科学院有文学与社会科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李
12、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杨秀桃音乐学院、设计与环境学院等,每个学院都提供了相应的副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每一专业副修课程也都有相应的选课资格和毕业要求。 2.通识教育课程。国大从 2002 年起开始实施通识教育计划。这项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批评,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创意。总的来说,国大在通识教育方面有几大特色:第一,课程目标明确,模块设置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紧紧相扣。它不仅强调学生对信息性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课程目标也具有可测性,为实施课程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提供了依据。7第二,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现实性。国大在通识教育内容的设计上,一方面提供
13、广泛的基础性课程供学生选择,强调自然、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另一方面又立足当代,推出一系列引导学生认识新加坡国情及社会现实和国家发展变化及周边地区关系的课程。第三,在借鉴美国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大在教学方面受英国大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在实施通识教育方面,却没有仿效英国注重专科教育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美国注重博学教育的模式。在借鉴美国通识教育模式方面,也不是全盘移植,而是在课程具体目标、内容选择、实施途径等方面加以改革创新,融入自己的特色,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 (二)
14、实施“博学计划” 在国大众多讲究广泛教育基础的课程中,广受瞩目的是自 2001 年 7月开始实施的国大“博学计划”或称“四年博学荣誉课程” 。它是国大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至今已有 10 年的历史。国大“博学计划”的目的是为合适的学生提供注重创意教育,培养领导才能的广度教育。它借鉴了欧美大学注重广博、通才教育的做法,致力于培养适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博又专的“T 型”人才。 “博学计划”是跨学院的综合课程,由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业行政学院、电脑学院和设计与环境学院等 6 个学院的课程组成,提供多元学术训练。参加博学计划的学生需要从“写作与思考” 、“文学” 、 “视觉
15、与音乐艺术” 、 “自然规律” 、 “人类行为” 、 “文化及现代8社会” 、 “生物、环境及医学” 、 “经济与社会分析” 、 “科学实践与思考” 、“科技与社会” 、 “道德推理”等多门多方位的基本课程中选取其中 8 门修读,另外还要修读 4 门高级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占学生 1/4 的学习时间,另外 3/4 的时间学生回到自己所在学院学习。该计划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思维锻炼,跳出自己专业思维的局限,学会从多学科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跨学科学习,理工科学生要掌握一些人文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文科学生也要有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尝试用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三)建设大学城和住宿型学
16、院 为了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跨文化与跨学科体验,2005 年起国大决定斥资 5 亿建造一座大学城,为学生创造一个全然不同的学习和寄宿体验。大学城将包括 8 座住宿型学院及研究生宿舍,预计能容纳 6 000 名学生。住宿型学院将为学生创造别具一格的学习与寄宿体验。大学城将为住宿生设写作、新生入学讲座和跨学科等三种单元课程,它提供一种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模式,鼓励思考,激励创新,致力于培养出思想有深度,视野有国际广度,能言善道,长于表达自己的新一代的好公民。 (四)实施海外交流计划 国大积极通过各种国际交流项目,例如暑期项目、学分互认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双学位
17、项目等,与世界各国名校开展交流。截止到目前,国大已与五大洲 30 多个国家及地区的 200 多所学校开展校际国际合作项目,而院际、系际间的国际交流项目则更多。通过海外交流项目,学生9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增进了了解,跨文化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五)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在国大,学生们在课外可以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如学校的社团活动,社区服务项目,参与学校管理的“自治活动” ,国际学生活动以及校园节日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很好地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实施“第二人生”虚拟校园计划 针对目前许多大学生酷爱科技产品
18、及网络已成为学生每日生活必需的情况,国大因势利导,开发出“第二人生”虚拟校园,目的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另一个沟通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共同学习、互助、分享以及引导创意的空间。学生们除了可以在虚拟校园上课之外,还可以在网上参加多姿多彩的休闲文化活动。 四、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及启示 由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始终秉承科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全方位教育方针,国大学生的素质在新加坡乃至世界上都是有口皆碑的。国大学生多次参与全球大学生重要赛事,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国大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获得了社会的极高赞誉。国大学生毕业后也积极回馈母校,热心捐赠,以实际行动支持母校的发展。外界对国大生的普遍
19、印象是思维灵活,才能全面,活力四射,适应性强,有社会责任感。结合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笔者认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0(一)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 。它倡导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让每一个学生发挥最大潜质,发展自身的专长。它认为大学应提供充分多元的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自己,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因为尊重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才会对学校心存感激,才会在毕业多年之后对母校仍然念念不忘,积极热心捐助母校。国大学生每年对
20、母校的捐赠数额是巨大的,这也证明了学校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也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客观地讲,一些高校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甚至只有“管理” ,没有“服务” 。相对贫乏的学生服务机构,单一的缺乏人性化的硬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的建立。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很少与母校联系,向母校捐款回馈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形成巨大反差。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我国教育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教育管理不能是单纯地去“管”学生,而应是去“服务”于学生,要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和指导者。从学校领导开始,教育管理者应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还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在母校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