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2KB ,
资源ID:173866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386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幸福民生的意蕴及其实现路径.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幸福民生的意蕴及其实现路径.doc

1、1幸福民生的意蕴及其实现路径摘 要: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从不同方面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国民的幸福感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并给予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崭新的视角。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是实现幸福民生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物质财富;精神追求;幸福民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1-0076-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

2、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117 指出:“多谋民生之举,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等。 ”135-37 这字字句句温暖人心的表述,让人倍感振奋。实现民生幸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全面地、辩证地、客观地看待物质财富与精神追求、个人享受与社会进步等有关幸福的问题的和谐性。领悟当代幸福民生的真正要义,进而有效提升国民幸福感。 2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本质内涵 1.追求幸福的内驱力源于需要。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个体因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产生的,

3、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多样化的需要,它是人类进行劳动和获取幸福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讲道:“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278 基本物质生活的保障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而物质生活来源于人的需要,它构筑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内驱力,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原动力。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格雷说:“幸福人类一切企求的最终目的在我们的自然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以前,是无法达到的。 ”37 可见,人的需要有主次、先后之

4、分,只有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得以满足,人才有条件和能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正如罗素所言:“我们的冲动与欲望是创造我们幸福的要素。 ”4毋容置疑,作为一种内驱力,人的需要和幸福须臾不离,没有需要的满足,就不会实现人生的幸福,就不会有幸福满足时快乐的心理体验。所以要获得幸福,首先得有需要。 2.获得幸福的源泉在于实践。实践一般指人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它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以及科学实验。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即劳动也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是人创造其自身价值的最基本活动,也是人追求幸福的基本活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 ,其实劳动也创造了人的幸福,真正的幸福

5、是3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的物质生活,也创造和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所以没有生产实践活动开拓生活,就不会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类也就不会享受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享受。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使其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更有益于人类的生活,另一方面,人类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不断创生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创造幸福。总而言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离开了生产实践,离开了“现实的个人”也就是离开了“真正的人”的存在,这时候来谈幸福,幸福就变成了抽象王国里的虚幻感觉。 3.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源于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对于现实生活世界,在其文本中是这样论述

6、的:“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5179 现实生活世界是人和自然统一的世界,是人和自然和谐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自然不断地被改造,以适应于人的发展,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扬弃“旧我”来创生“新我” ,通过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来实现着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另外,现实世界是一种生活世界,它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筑起来的活生生的世界,表现为一种运动变化的过程,如果说传统哲学致力于解释世界,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于改造世界。总而言之,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世界、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而是三者的融

7、合体,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类实现着自身的发展,从事着一切交往活动和生产活动,这样的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能够体4验到幸福的世界。马克思把现实生活世界作为人类幸福的真实根基,使幸福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使幸福克服了单纯意义上的物质享受。 4.幸福的终极目标是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性在个人那里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类特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极大地彰显出人本身具有的能动性和独立自主性。 “社会特性”是从人的社会关系来论述人的自

8、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性”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的一种张扬,表现为个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人应当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全面发展” 。6643 可以看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进而也是人类获得幸福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作了如下经典论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7104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自然共同体” ,由于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水平薄弱,为了生存

9、人们之间只能相互依赖,缺乏独立而自由活动的条件。在第二大形态中,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经济共同体” ,尽管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有自由活动的空间,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商品的泛化,人们很难从物的依赖中解脱出来,只有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时人才会摆脱“人”与“物”的双重羁绊,人才会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人的“类特性” 、 “社会特性”以及“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人所得到的幸福才不是简单的、片面的、异化的。所以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获得幸福的终极目标,也是人追求幸福的完美境地。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幸福民生的意蕴 民生

10、问题是国家发展之根,民生幸福是国家繁荣之魂。所谓民生幸福即广大的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全体居民休闲时间增多,趣味性娱乐丰富,文化修养逐步提升,国民素质普遍提高,所有人共享社会繁荣昌盛之果。 1.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相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更具有精神属性,人类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三者的和谐统一。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物质需要一般是人类生存的前提,追求幸福以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为基础,然而,人的幸福决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巨大满足。否则,随之而来的便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狭隘的、异化的幸福

11、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蕴涵的哲理是幸福既包括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包括精神财富的巨大繁荣,是二者的高度统一。恩格斯说:“人他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食物、异性、书籍、谈话、辩论、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 ”8331 其中罗列的八项内容既有物质性的又有精神性的。不可否认,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没有物质做铺垫,幸福好比水上浮萍。但生活富裕并不等于幸福,人的幸福真谛在于精神需要的满足。人是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丰富感情的能动存在物,其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是人的重要特性,也是6人独特的社会属性。当前,人民并未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而感到更加幸福,如身心压抑、精神懈怠等各种心理问

12、题产生,使人们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幸福的真谛在于超越物质的栅栏,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2.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并重。每个人的幸福是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人的幸福。毫无疑问,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先决条件,离开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就难以实现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294 发展的过程要尊重个体性、注入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合理价值诉求,使每一个体的幸福分子汇集成社会整体的幸福状态。马克思认为幸福的最终目的和理想状态是实现

13、全人类的幸福,其幸福观的本质不仅仅指的是单个个体的幸福,也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级的特定幸福,而是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作为自由联合体的整体幸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56由于人是类的存在物,赖以实现其本质的活动并不是单个人所进行的抽象活动,而是一种共同的社会活动。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其一切行为都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不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离开社会,他就成为原原本本的抽象的人,就不具有了人的本质。所以,个体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将自己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在社会、集体中感受幸福,体味幸福的真谛。 3.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相

14、和谐。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7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它不仅对人类有“生身之赐” ,而且还有“养育之恩” ,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发展相和谐,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基本保障。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社会的盲目追求,环境污染以及破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自然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平衡性, “人类的最大幸福与价值不是蛮横支配自然万物而索取,而是运用和谐智慧理性实现万物的平衡与发展。”9如果将自然界看成人类攫取最大利益的一种工具,自然界终将毁灭,人类社会也将不复存在,更无幸福可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便支离破碎。人们要想

15、更好地发展,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自然界的支撑,与之相和谐、相统一。 三、实现幸福民生的路径选择 1.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幸福民生的物质基础。纵观历史,很多人把经济的发展同享受幸福等同起来,其实二者是有一定的主次之分的,幸福是目的,而经济的发展只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正是存在着将发展经济这种手段作为目的的错误做法,才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种种扭曲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难以真正享受发展之成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众是国家发展之根,只有坚持发展的过程、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结果都始终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改革开放,提升国

16、民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使得确保幸福民生的这种物质基础根深蒂固,才能使得人民更加幸福。 2.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构建幸福民生的政治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8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而国民的幸福指数应该成为衡量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的建设内含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是保障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二是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缺乏民主政治体制的保障,幸福民生的实现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在此,与民生联系在一起的民主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实现民生幸福、人民

17、福祉为最高准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伴随而来出现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譬如食品安全、贫富分化、就业及养老保险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凸显出来。其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因而,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必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在改善民生的各个环节都坚持民主原则,建立民主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发展民主成为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从而为实现民生幸福提供环境支持和制度保障。 3.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幸福民生的文化基础。幸福民生与基本的文化需求密切相关,文化也是民生。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

18、,涵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基本方面,其与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思想状况、道德风貌、文化权益和生活品质息息相关。没有先进文化陶冶的民生是不完整的、不健康的民生,甚至是异化的民生,更无幸福可言。十八大报告着重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其实它更是实现幸福民生的精神支柱。一位哲学家说过,当一个人饿肚子9时,只有一个烦恼,就是生存的烦恼;一旦吃饱饭后,就会生出无数个烦恼,这就是发展的烦恼。解决生存的烦恼主要靠经济,解决发展的烦恼,很大程度上要靠文化。所以经济的发展为人民谋幸福提供了一种基础保障,而人民幸福的深度主要靠文化。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某种层面上是幸福的一种心态和感觉,改革开放

19、 30 多年来,我们的生活已经从温饱步入了小康,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重视, “文化民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文化软实力的大繁荣、大发展更是人民的不懈追求,更是人们实现幸福的人文关怀。繁荣先进文化,应关注文化民生和人的文化权益,在民生中注入文化气息,进而疏导人、陶冶人、丰富人、发展人,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 4.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幸福民生的社会基础。实现幸福民生,需要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制度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的公平、正义作内容支撑,所以说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目标。纵观历史,许多文人这样描写社会公平: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人生而平等。盘点十

20、八大报告, “公平” 、 “共享”成为高频词,足以表明我们党将以最大的力度改善民生,确保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平等发展权利”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5.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幸福民生的生态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民生即生态层面的人民生计,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产实践、10生活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其价值理念是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需求,为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

21、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是关切幸福民生的新理念、新追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实现幸福民生的生态基础。所以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生产技术,通过高产低排、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方式,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最终为人民幸福生活和美丽中国美好愿望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英约翰格雷.人类幸福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孙英.幸福是什么J.伦理学研究,2003, (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柴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J.新东方,2009, (4). 责任编辑:闫生金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