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仰机理中的道德价值探析摘要 以制度规范表现出的制度伦理价值和以个人行为表现出的美德伦理价值的统一,是一个社会和谐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但要使这种制度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自律行为,必须以信念或信仰的形式给予保证。这个过程的必然逻辑是:社会公正所担保下的德福一致与个体至善认同下的信仰生成互为条件、同步发展,最终才能使道德价值的实现具有笃定的保证形式。 (关键词 信仰 制度伦理 美德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2003606 当一种道德价值以制度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它是作为一种外在制度形式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与规制作用,以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其要旨为
2、公正;当一种道德价值以个人思想境界和修为表现出来时,它是作为一种对信念或信仰内在坚定认同且秉持着行为自律,以彰显个人德性品质,其要旨为美德。所以道德的最低界限与法律联结,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却与信仰相通。 很明显,作为一种制度伦理体现的道德价值,与作为一种个人信仰体现出来的道德价值,两者在性质、特点以及作用形式诸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会以不同的制度规范要求(禁止性规范、倡导性规范、选2择性规范)来控制人们的行为,而后者会通过信仰提升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境界来表现自我行为的道德自觉。不难理解,前者作为制度伦理与后者作为美德伦理的统一,无疑构成了一个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全部道德价值基础。因为社会有两种存在
3、与发展方式:一是用刚性力对社会冲突的控制。这种方式虽然重要,但它是惩罚性的,故带有消极性;另一种方式是以柔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关系进行积极性引导,这就是共同的价值信仰、道德信仰的确立,它是以对社会的价值系统和由此确立的规范系统认同为前提的。 本文就个人信仰的一般心理机制进行探究,依此探索信仰心理机制在个人现实道德态度和行为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构建个人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的内在联系机理,论证信仰心理机制对个人美德及行为的有效支持。 一 信仰可以被认为是主体对某种对象(理论、价值或人格化的种类等)极度信服的态度,表现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相互内联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在关联的心理机制,构成了认知、情感和
4、意志“三位一体”的内在信奉到外在行为的自觉。我们通常相信高尚道德可能出自理性认知,可能出自情感深切体验,还可能出自意志决断。但“人之成德也,必先有识别善恶之力,是智之作用也。既识别之矣,而无所好恶于其间,则必无实行之期,是情之作用又不可少也。既识别其为善而笃好之矣,而或犹豫畏缩,不敢决行,则德又无自而成,则意之作用又大有造于德者也。故:知、情、意三者,无一而可偏废也” 。由此不难理解,作为构3成信仰的知、情、意要素,彼此有着内在联系并在现实行为中表现出以下特征:知其善未必成其德,成其德又未必善其行。当信仰,尤其是一种道德信仰表现出这三种要素之时,其形成和逻辑必须是一致或相互支撑的。即信仰之中有
5、识之以真、体之以情、信之以意之功能。识别明辨实践中是与非、善与恶;但识不能持久,需情感体认的确证,情感体认与认知心理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认知活动是对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体认却是事物对人所具有的主观意义,这就决定了信仰生成时,认识的前提作用,情感体认的确证作用,以及意志在前二者一致作用下的秉持作用。所以,在此需要我们对信仰建构过程中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否能决定个人持有道德行为的作用及有限性给予分析。 道德认识,简单地说是个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诸如善、公正、公平、诚实、节制、自尊等规范的认识。不言而喻,这些道德认识源于他的社会生活,源于社会和别人因他品德高尚与否给予的评价与赏罚。一个人经历这些评
6、价与赏罚的生活实践逐渐地认识到做道德人的价值所在。那么,一个人是否有了道德认识,懂得为什么应该做和究竟如何做一个有美德之人,就会必然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呢? 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一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成熟并非能统摄他的行为,因为从认识走向行为中间还有着情感体认对认识的确证,还有在确证中所形成的道德意志对自己行为之坚韧支撑,还有着从道德认识走向道德行为的特定情境因素制约等。所以,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知道什么是道德的和不道德的,懂得一个人为什么应该做和究竟如何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却未必想做、肯做、能做符合道德的行为;因而未必4会由此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卢梭描绘善良人性,
7、然而他们却都是道德行为上的小人。培根以他渊博的知识和超人的智慧陷他的恩人于死地;卢梭影响了几个世纪的教育学名著爱弥尔与他在生活上的放荡和对自己行为的不负责任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里表明了一个深刻的逻辑关系:“成熟的道德判断是成熟的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应该做一个好人的道德认识,未必就能成为一个有美德和美德行为之人,于内来讲,知、情、意信仰体系未必形成;于外来说,道德行为实现情境条件未必完善。不难理解,道德信念的生成,不仅需要认知意义上的求其真,尚需评价意义上的求其善,即一致的道德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它通常以主体的满足与
8、否、赞成与厌恶、愉悦与愤怒等相反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对主体的道德认识起着一种确证或消解作用,还构成了由道德认识走向道德意志的中介。体验不仅包含着我们的认知,同时还指向事物的价值。个人对自己做一个好人的道德认识是否升华为意志,会受到来自于两个方面的道德情感的影响,一是当把道德认识付诸行为实践并被社会道德制度及氛围所认可时,便产生自我满足的心理体验,便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或幸福感,并将道德认识升华为意志,为做一个美德之人而自觉付出;二是在道德认识支配下付出的道德行为不被认同并由社会德福不一致现实可能造成了损失或困扰,便会产生纠结的道德情感体验,因为在以怨报德成为社会普遍性事实存在时,大多数有道德认识
9、水平的人5在这样的道德情感体验下,很难去坚守自己的德性与德行。一个人的道德情感体认的最终源泉是他所进行和经历的长期道德实践。所以,道德认识不能称谓立德,立德尚需道德情感的支撑。一个认为人与人是兄弟般关系的人,如果时时处处遭人暗算,他便不会秉持那种态度。那么,有了道德认识,也有了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体认,是否就会有坚定的或一贯的道德意志? 当个人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体认的心理机能确证了这些,便由此产生了秉持道德认识付诸道德行为的意志。也就是说,道德意志的功能表现在“采取道德决定”和“执行道德决定”的信念上。 在道德实践中, “做出道德决定”与“采取道德行为”就其
10、心理学功能来讲,它跨过了认知心理阶段和情感体认阶段,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在认识和体验基础之上的坚韧支撑,这两个阶段的完成,无疑都需要个人道德意志的努力来克服困难。一个人道德意志的有无、强弱,不但表现在他做出道德决定时对于动机冲突的解决,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他采取道德行为时对于所遭遇各种困难的克服。这些困难包括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条件的恶劣,他人的阻挠以及社会不良氛围的消解作用等还包括主体内部习惯、惰性等。由此可以理解到,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认,只是懂得去做相应的道德行为,如果道德意志缺乏或较弱,便不能去克服行为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外困难,便难以有道德行为。可以这样认为,从心理机制的功能上来讲,
11、个人道德意志与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一样是道德信仰生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还是道德信仰形成的充分条件。6二 社会伦理制度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这表现了制度有力的他律作用。个体对这一制度的规范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原则或信念来自觉指导自己的行为时,一个根本的条件便是信仰了,只有获得信仰的支持,道德的他律才能完成向道德的自律转化。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道德信仰包含着道德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包含着由个体他律意识转向自律的心理活动机理,包含着在信仰中才有敬畏、在敬畏中才有自律的逻辑必然性。 完成一个社会制度伦理与美德伦理的相互内化过程,就是建构和谐社会的美德节点所在,建立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
12、体现了合理的道德信仰应当具有真理之真和价值之实双重属性。真理之真为信仰者提供该信仰的真实可靠性的论据和验证,而价值之实却为信仰者提供社会德福一致的公正公平现实与运行机理。许多信仰之所以动摇、迷惘和失落,其根源往往在于信仰之真与价值之实二者不能统一。 在一个以法制为基本规范的现代社会中,如果说美德伦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保证社会和谐的要素,那么制度伦理则具有更为基础性的地位。正如罗尔斯“制度公正优先于个体至善的思想所揭示的,制度作为背景性安排,通过社会成员对其认识内化而决定了他们行为的基本范式及其价值取向。个人的美德情操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才能形成。 制度伦理规范须以提供、设计、证明以及解释相关人
13、际、已群、群际关系及主体行为之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依据制度伦理规范所相关的不同对象性质,它的建构至少要进行以下因素的考量:第一,避免脱离7现实的“理想主义”设计和强化人性的“现实主义”设计,这两种对制度伦理规范的设计路向都会必然导致规范设计过程中理性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积极与消极、引导与限制关系的破坏;第二,普适性道德规范宜限于合理可行的范围之内,避免对众多不同的社会现象和行为设置同一或包罗万象的道德律令 ;第三,规范需考虑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维护的双重需求,在确立相关个人发展和利益诉求满足的道德规范时,还需确立社会公共福利、公共责任承担的义理规范;第四,切实体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的“权利与义
14、务一致”的规范设定。 德性伦理与以规则为核心的制度伦理有着不同的定位,尽管彼此有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德性伦理是有关个体美德结构生成发展、评价以及培育的道德科学。 制度伦理层面的所有制度终将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自律”上来,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所以,从逻辑上讲,制度伦理所保证的道德规范被内化为个人内心律令并成就美德,包括着制度伦理成就个人美德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有机转化过程。 个体美德结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生成与发展,有其内在的科学机理。首先,个体美德的建构过程表现为他律的社会制度伦理到自律的美德内化过程,而社会赏善罚恶的公正机制是这一内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15、这种德福一致的社会伦理背景成为个体道德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内在产生一致性关联的重要前提。“美德之所以是一种可靠的倾向,正因为它是在选择中建立和培养起来的,它通常对每一情景提出的新要求和变化是敏感的。否则,它就不是8美德,而仅仅是习惯。 ”而这种美德构建是在情景变化中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高度一致时所产生的态度。 美德的认知智性,是指有德之人不仅去做有德之事,而且是出于正确的理由。这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有德之人在于他具有这种对美德的认知智性。作为最初的学习者,他们起初学习关于是非、善恶以及道德判断,接受的道德观念可能是混乱的,包含着社会现实给予的不一致性与断裂。之后,学习者将
16、开始在实践中反思自己所学到的道德知识,探究对道德判断观点与现实的不一致,然后达成现实中的统一。这一过程决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这需要行动者在每一阶段都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考量自己的行为,并最大限度地理解它们,达到所秉持的美德理念与实践不同程度上的统一。 美德的情感体验,是指行为者在做美德之事时可以具有的不同感受。每一个个体在认知支配下选择行为时都有可能同自己的感受作斗争。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常常会以正、负两种不同的作用力强化或消解我们的认知,乃至于影响我们的认知是否内化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仅当一个人节制快乐并且以这样做为快乐,他才是节制的。相反,他以这样做为痛苦,他就是放纵的。 ”这说明美德是真
17、正内在之美德,至少从情感体验的正、反两面说明了美德及美德之确立包含了行为者真切的感受与态度。 美德的意志是指行为者在坚持克服困难去做有德之事时的坚韧品质,这种道德意志品质包含着对善念的认知,体现善之情感、立善之信仰,故成道德意志。当美德积聚了认知的智性和正向的情感体验而达到道德9意志之层面,就转化为一种信仰,就使得个体在德性建构和行为践行中完成了对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其行为功效不在一时一境一事中扬美德之品,而在异时异境异事中呈显德行之善,可称谓美德稳定之品与德行之善的统一。同时也确证了道德信仰生成的逻辑:善之念为道德信仰之前提,善之举为道德信仰之内容,善之志为道德信仰之归宿,三者统一为
18、道德信仰。 三 认知生命过程中的道德教化,体验道德践行中的情感,建构以前面两者为内容的道德意志(信仰) ,构成了每个生命体美德品质的基础,是以每一个体的道德态度考量为建设形式,推进每一个体在道德践行中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但生活将会给我们的美德以怎样的现实窘境呢?那就是德福因果律的失效构成了美德意志(信仰)消解的直接根源。 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地沟油到毒胶囊,是贪婪在贬低人性还是制度监管不力?从老人摔倒到整个民族纠结、从小悦悦被轧致死到十八次视若无睹,是道德良知教化不够还是制度不佑德福一致?从羊有跪乳之恩到儿举刀弑母,情何以堪,是忠孝亲情泯灭还是为人之本质不在 这一切都不难理解,是制度伦理公
19、正与美德伦理的建构机制出现了问题,致使个体美德建构中态度的结构成分(知、情、意)发生了不一致。质言之,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出现了严重背离,不能构建起道德意志(信仰) 。制度和美德是构成社会秩序的两个基本方面,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那么制度公正与否不仅保证了社会德福一致关系,还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体美德之建构。 10德福一致或是善恶因果,决然不是行为者的行为动机使然,而是外在于个人的社会伦理制度规制所在,社会以奖善惩恶的手段来褒扬美德善行,贬抑惩罚不良行为,导致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人们道德意志(信仰)的产生和巩固,因为道德意志(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惩恶扬善德福一致律的坚定信任和依赖。在这种意义上
20、讲,一个社会的德福一致律越真实存在,这个社会的道德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个人美德上讲就越有效、越有权威性,人们的道德信仰也就越坚定。老人摔倒,不是不想扶,而是制度不佑;小悦悦被轧,不是视若无睹、良知泯灭,而是忧心结果。德福一致律的逻辑是: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行为善恶的最终回报决定人生的幸福与否。行为学研究表明,一个行为只有在它的付出与收获呈正相关性时,它才具有必然性和持续性。以法律的话语来讲,是指权利与义务具有的对等性。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普遍的社会现象中,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意志消解,道德信仰危机,究其原因还真不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无明无知,更多是由于善恶因果断裂、德福不能一致后的明知故犯,这一过程还真不能简单归结为人们现在没有道德的品质问题,主要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离不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考量,一个避害性的自保问题。如果我们在现实中所体验到的大多是有德者吃亏,无德或失德者反而得到实惠,即使我们有德,对不道德行为不满,大多最后也避免不了随波逐流,久而久之,在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相悖之下,怎能不消解道德意志(信仰)?!“如果一个社会盛行的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德行会是少数人的奢饰品,而不会成为民众的普遍行为方式。 ”所以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