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内容提要 社会学中国化是时代的命题。我国恢复重建以来的社会学追随西方实证主义传统、崇尚精确量化研究的“统计社会学”成为主流。质性研究注重“参与性” ,强调个案和过程,遵循“理解原则” ,以其鲜明的人文特色与“科学的”量化研究形成对比,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学范式:质性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早期本土化探索的实践与质性社会学异曲同工。其成功之路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凸显价值追求,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社会学中国化应取道质性研究,回归人文传统。 关键词 社会学 质性研究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
2、0101-07 一、中国社会学呼唤本土化 1 学科建设的呼唤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重建,是与改革开放完全同步的。短短三十余年,社会学教学、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学科体系逐步成型,期刊、著作和学术成果在世界学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随着国家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提出,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也正在由过去相对次要的“潜学”变为越来越热的“显学” 。 尽管中国社会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看,可以说我们尚没有2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学” 。有学者指出, “中国社会学虽然阶段性地完成了学科重建的任务,但距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复兴尚有不短的距离。因为学科重建之精髓不仅在于学系之建立,学刊之
3、举办,学会之成立,著作之出版等那些有形要件,还在于一种学科知识传统之再建。在这一意义上,社会学重建的实质是学理的重建。 ”田毅鹏:社会学学科知识基础的重建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年 9 月 22 日第 B8 版。的确,从学理层面看,我们的社会学无论是话语体系还是方法理论,很大程度上都只是“西方社会学” 。社会学教材的主要概念、范畴、理论都照搬自西方;研究方法直至成果表述都是套用、模仿西方体例结构;语言表述流行的是西方话语体系、符号系统;而在研究成果的评价上更是以西方为标准,称之为“学术规范” 。 经济学在次级学科分类及教材建设中,明确提出了“西方经济学”概念。但社会学界却极少有“西方社会
4、学”的提法。恰好表明大家默认的社会学只有一种,那就是西方的主流社会学。难怪有社会学家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学存在三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第一种便是“西方尤其美国社会学概念和方法的简单移植” 。应星:中国社会学的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复兴 , 光明日报2008 年 10 月 21 日第 11 版。 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是因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是不能等同的,自然现象虽然变化无常,但是现象背后的规律,则是古今如一。因此,自然科学“它是科学的普适的,是无民族无国界的。 ”张宇:关于构建中国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思考 , 光
5、明日报2012 年 8 月 20 日第 1 版。物质世界服从宇3宙统一的规律,所以不可能有“国别物理学”的产生,不存在自然科学的“本土化”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也有许多共性和普遍规律,但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使得大千社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图把西方的理论、方法及所研究的主题,全盘移植到中国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社会学以解释社会现象、探求社会发展规律、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其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是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2 社会转型实践的呼唤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剧变,社会矛盾高发,为社会学者提出了许多急需解释、解决的社会问题。应当说,当代中国社会学者还是普遍
6、具有这种“问题意识”的。然而,目前我们极少看到社会学重大成果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先导的作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重大决策,相关理论及政策往往是由政治家们提出,社会学的功用则是跟在后面诠释、总结,提炼模式。 毫无疑问,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按常理说“社会”对该专业及毕业生应当有强烈的需求,然而现实是相关专业境遇极其尴尬。譬如,伴随社会建设的需要,国家民政部发文要求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教育部则短期内就在全国高校部署、设置、 “培育”了一大批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社会工作”专业,一般是作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应用型专业方向。然而,这
7、些毕业生很快又大多成为“就业难”队伍中的一员。普遍反映“社工”专业所学内容“用不上” 。这种际遇固然可以说与“体制”有关,但更多的确是学科自身的“先天不足”4和“水土不服” ,其照搬西方的基本框架、话语体系,与国内社区实际格格不入。 从马列主义引入中国后的境遇来看,是教条主义的照搬照套还是结合中国实际吸收消化创新,不同的态度展现截然相反的结果。与此类似,社会学的发展绝不能仅限于引入移植,而要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尤其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更迫切需要社会学的本土化。 3 大国地位的呼唤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国内生产总值也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以说中国拥有世界
8、最大且最复杂的“社会” ,理应产生相应的“社会之学” 。 “但是,在当今世界社会学界,没有中国社会学流派,没有中国社会学思想,没有中国社会学大师。 ”李毅:中国应创建世界一流社会学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 8 月 9 日第4 版。显然,这种状况与一个大国的地位是极其不相称的。 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学界不少专家权威“言必称西方” ,评价标准也基本都是西方的,学界完全是一种弱国心态。一门学科整体上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达到学术前沿,更谈不上超越。而社会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社会学的落后将很难孕育出先进的社会思想,也很大程度影响着国家软实力的发挥。 郑杭生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是
9、当今时代的要求,是当前形势提出的紧迫问题。 “既不能看轻自己,抬高他人,也不能反过来,看高自己,看轻别人” 。李潇潇:理论自觉与中国的学术话语权访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 9 月 9 日第55 版。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里的“理论自信”包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但如果没有本土化的成功,就不可能建立起社会学的理论自信。本土化就是结合当时、当地实际,结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社会学的本土化即社会学的中国化。本土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准备,需要建立在对世界主流社会学的全面了解和反思基础之上。
10、二、西方社会学的科学传统及量化倾向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学,是基于欧洲国家社会大转型时期的需求应运而生,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与此同时,社会学也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诞生,这种渊源也使得社会学学科体系思想方法打上了浓厚的自然科学烙印。公认的社会学鼻祖、创始者法国人孔德(1792-1857)就把社会学看作象自然科学一样,并认为是人类认识史上“科学序列”最高级也是最后一门学科。他对科学的排序依次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学创立早期,干脆就叫“社会物理学” 。之后,同样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858-1917) ,以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自杀论等著作,奠定了社
11、会学实证、定量研究的一般原则,并树立了示范样板。步入 20 世纪,统计科学的发展、抽样理论的创立,尤其盖洛普(1901-1984)美国舆论研究所的建立及其民意调查的成功,使得抽样问卷调查、多变量统计分析及检验技术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标准。一代代西方社会学大师不断丰富发展着这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贯穿始终的是逻辑实证主义传统,尽量向自然科学靠拢看齐的方法论仍然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6“科学的”社会学必须符合科学的特性。其一曰客观。就是强调研究者独立于研究对象之外,价值中立;只做客观描述,不做价值判断;反对先入为主, “人为”干预。其二曰实证。强调其“经验科学”特性,注重社会调查、社会实验
12、,研究结果要求可重复、可检验。其三曰逻辑。倡导精确定量,注重数据分析、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模型统计方法。 “只有当社会能够用数学语言来表示时,它的各部分之间的确切关系才能得到证实。只有当资料可以通过可信的计量工具用数量加以表示时,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才能直接地加以比较。没有量化,社会学就只能停留在印象主义的臆想和未经证实的见解,因而也就无法进行重复研究,确立因果关系和提供证实的通则” 。英哈拉兰伯斯:社会学基础 ,孟还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年,第 60-61 页。 我国恢复重建以来的社会学,也一直十分明确地将其定位为“经验科学” 。 “中国社会学在恢复之初,主要是请美国社会学家来华
13、讲学,受到美国社会学的研究风格影响较多一些。因此,30 年来的中国社会学在研究风格上更具有实证研究的特点。 ”李强:理论研究对于社会调查及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 年 10 月 29 日第 7 版。以自然科学为模本,在研究应用中已经形成一整套“规范”严密的研究方法。包括抽样技术、量化资料收集技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资料分析技术等等。确立了量化研究在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社会学的学术规范被概括为“洋八股”: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分析结论。 “一项研究要从问题出发,然后综述相关文献和理论、讨论各种不同观点和可能的答案,进而从中抽出假设命题;之后测量概念,7收集数据,设计
14、分析方案;最后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并作出总结。八个部分各行其职,环环相扣。 ”彭玉生:“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社会学研究 ,2010 年第 2 期。而计算机统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时代” 、 “数字生活” 、 “数字地球” ,更激发把一切纳入“数字表达”的愿望。 社会学领域这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更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其解释力、预测力很大程度上不如许多非定量的研究成果。 “过度数量化”逐渐与现实脱节,使其“经世致用”功能演变为一场数字游戏。以致有人认为,与其说是“社会学” ,不如说是“统计学” 。我们以国外通行的五分制量表进行满意度测量,我们制定评比“幸福指数”
15、“和谐指标” ,我们去计算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甚至发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 62%”的重大成果,我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精致“精确” ,成果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但,我们至今还没看到产生费孝通早期提出“差序结构”类似的具有解释力的宏大理论,未能有达到或超过费老的国际公认大师。 不少学者开始对追求精确定量的社会学进行反思。譬如对定量研究最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加以“解构” ,指出问卷的元假设、基本概念中存在诸多问题,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都是被调查者面对调查员时“主体建构”的结果,而非“客观存在”的数据被发掘出来了。潘绥铭:“主体建构”视角更应用于问卷调查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 6 月 29 日
16、第 11 版。社会学研究对象是微观个体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可能把人象物一样分析测量。即使是“物”的微观粒子,其运动遵循海森堡测不8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也不可能准确测量。更何况任何社会也几乎不存在“理想化”状态,研究者无法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学界的研究不是过于强调量化,相反是大量研究者的浅陋,量化研究的不规范,大规模调查的不足,抽样技术问题等等。三、质性研究方法的产生与特点 伴随“后现代”思潮兴起,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质性研究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实际上质性研究方法并非仅限于社会学领域,而是自一开始就广
17、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探究其起源,可以认为质性研究主要发端于三个领域:早期人类学的人种志方法;20 世纪初“社会工作”兴起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实务;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对“量化”研究的“反抗”思潮。文军、蒋逸民:质性研究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 5 页。 质性研究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又被翻译为定性研究、质的研究、质化研究等。其应用较早集中在社会性别研究领域,凸显女性主义方法论视角。已经形成了包括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焦点(主题)小组法、民族志(人种志)方法、扎根理论、叙事研究(内容分析、口述史、音像资料) 、行动研究等一整套
18、方法体系。正如在名称上还存在分歧,关于什么是质性研究的定义也五花八门。较多共识的是陈向明的界定:“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9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2 页。此定义中包含了质性研究的几个主要特点:一曰“参与性” ;二曰“情境主义和整体主义” ;三曰“理解原则” 。 “参与性”不是简单的参加,而是打破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主客体界限,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
19、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质性研究特别强调参与、体验,重视“相处式”调查,自进入中国后,开始阶段的许多课题都是以“参与式” “行动研究”为关键词的。这就摒弃和否定了所谓的“客观性” 、 “价值中立”的科学性要求。 “整体主义和情境主义”表现在注重个案、强调“过程” 。主张把社会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场景和社会网络中去考察,进行深入和长期的研究。倾听,尽量不干扰“自然情境” ;跟踪事物的动态发展历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更加注重语言、文本而不是数据;以深度访谈取代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认为“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详细记载和报道” 。 “理解原则”提倡“地方性知识”
20、 。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探求规律,而是要解释、理解其意义。透过对文本语言语义分析、反思、多面反复归纳,挖掘话语背后的话语,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四、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关系及地位 关于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认识:对立统一关系;10不同范式关系。 对立统一说。又可区分为强调区别对应和强调渗透互补的两种观点。前一观点认为,质性研究作为一种与“定量研究” 、 “量化研究”相对应并相区别的研究方法,各自的应用范围和侧重点不同。应当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条件,而选择采用质性方法还是量化方法。后一观点则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社会
21、研究必然同时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不可偏废。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两种观点都不否定质性研究,但更推崇量化研究。认为量化研究以质性研究为先导,量化研究是质性研究的高级阶段。甚至于认为质性研究是不懂量化方法、没有数学基础的研究者才会采用的初级的、简单的“定性”研究方法。 不同范式说。科学哲学家库恩 1962 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概念,按照库恩的定义,范式指被学术共同体奉为标准的一系列普遍性规则、方法、概念及理论。可以理解为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时期基本认同并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 我们看到,质性研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方法群” ;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群而已,而是有着自身完备的理论体系。且这一体系在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基础上都迥异于传统实证主义社会学。质性研究的分析方式以归纳为主;而量化分析、数学模型遵循的是演绎为主的逻辑。质性研究强调的“参与性” 、 “情境主义和整体主义” 、 “理解原则”与自然科学传统量化研究要求的客观性、实证性、逻辑性形成鲜明对比。量化研究突出的是“工具理性” ,质性研究彰显的是“价值理性” 。因此,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